当前位置:才华斋>范例>工作方案>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工作方案 阅读(1.7W)

幼儿古诗语言生动活泼,摹景状物形象逼真,它往往熔色彩美、意境美、音乐美、简洁美于一炉,充满着动态的美感,易为幼儿接受和喜爱。古诗教育活动既能使幼儿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帮助幼儿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更能引导幼儿创造美。一次有创新精神的古诗教育活动实际就是一种幼儿通过思考、想像、讲解、朗诵等方式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展现的过程。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一个好的幼儿古诗,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期儿童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在幼儿园古诗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诵古诗,发展幼儿想像力与创造思维能力。

朗诵古诗是一种语言的表达艺术。只有把古诗朗诵得生动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孩子们才能运用已知经验去想像,使他们想像的触角伸得更深,更远。

想像是幼儿思维活动的主体。想像越丰富,思维也越活跃。思维是创造的关键,在朗诵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促使孩子想像,从多角度发散思维,并鼓励幼儿自由发表意见。这样就会唤起幼儿自由地遐想,发展其想像力。朗诵是古诗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多读,幼儿才能充分地感知语言,领略古诗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训练幼儿认真朗读也是领略诗歌遣词造句妙处的重要手段。例如古诗《夜宿山寺》,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读边想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使幼儿从字里行间领略古诗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朗读中教师还可以向幼儿提出设问,让幼儿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所见,来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古诗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古诗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在朗诵古诗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像,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的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人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总之,反复朗诵古诗不仅有助于加深古诗内涵的理解,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幼儿从中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通过精心设计古诗提问,发展幼儿创造思维能力。

在古诗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像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让幼儿通过这些问题充分思考,不拘一格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的想象,充分的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提问,并对幼儿的提问、回答正确与否都积极地对待,从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探索,使孩子拥有创造的源动力。在朗诵古诗时,幼儿经常会对你提出的问题表示异议,这时,我们如何对待,将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要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就要科学地设计提问,对大班幼儿,可以几个问题一起提,让幼儿连贯地回答,并且可提一些带概括性的问题,以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另外,当幼儿提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想法和做法时,教师不要简单地用现实中是否存在,像不像,合不合理来评价,而要善加分析,挖掘和肯定孩子敢于创造的成份。当幼儿因为好奇心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听,让孩子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想法。积极地对待孩子酌各种提问,就能在积极发展孩子语言能力,鼓励孩子敢说会说的同时,保护孩子好奇与探索的天性。

三、在古诗教育活动中积累词语,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古诗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丰富幼儿的语言,扩大词汇,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没有砖、瓦、灰、石,就没有高楼大厦;没有丰富的浯言,思维能力、想像力就不会提高。因此,在古诗教育活动中,训练幼儿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培养幼儿发散思维是十分必要的。为丰富幼儿的语言,教师可引导幼儿由词义,词的组合方法,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引发所学过的词语,以一词引一类,从浅到深,由易到难,使幼儿由感知、理解、积累语言过程逐步过渡到运用语言。除此之外,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积累、丰富语言的机会,随着幼儿阅读面的开阔,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从而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幼儿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