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中藥師>

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中藥師 閱讀(1.75W)

給藥途徑即將藥物引入人體內的途徑。總的選擇目標是要有利於增效解毒。下面是yjbys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藥的給藥途徑的知識,歡迎閱讀。

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中藥的給藥途徑有哪些?

給藥途徑即將藥物引入人體內的途徑。總的選擇目標是要有利於增效解毒。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面板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多種,其吸收速率由低而高的順序排列為:面板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直腸內給藥、口服給藥、舌下給藥、皮下注射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吸入給藥、靜脈注射給藥。

  口服給藥:

具有簡便、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和醫務人員幫助、藥劑製備較注射劑等簡單的特點,一直為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不過,口服藥物吸收較慢、吸收不規則,加之昏迷患者不能主動吞服,小兒難以配合,有些藥物對胃有刺激,應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

  面板給藥:

除按病變部位施治外,前人還主張辨別經絡穴位,塗、貼、灸、熨。如塗足心引上病而下之以降火,用治口瘡、鼻出血、頭痛等;塗囟門,以治小兒風寒、驚風;貼臍,以通癃閉,療大小便不通、水腫,或溫補虛寒。根據近代研究,通過面板給藥,除用於面板區域性疾患的藥宜直接用在患病部位外,用治內臟或全身疾病的藥宜在耳後、臍部、穴位使用。人體皮脂最少的是耳背部,藥物滲透速度最快;而皮脂最多的是股部,藥物擴散阻力最大;臍部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聯。臍下兩側有腹壁動脈和靜脈,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還有第十肋間神經的前行支通過。臍部的動脈壁亦有特殊結構,臍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較高,故臍部用藥後藥物容易穿透面板進入腹內,到達病所發揮療效。通過吸收的藥物極少經過肝臟,在一定程度上優於口服給藥。

  穴位給藥:

可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對內臟或全身疾病產生類似鍼灸的特殊治療作用。

  黏膜表面給藥:

其範圍較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體腔給藥,如從眼結膜、鼻腔、口腔、咽喉、陰道、尿道給藥,尤其是鼻腔給藥,不僅可以治療鼻腔區域性疾病,還可治療鼻旁竇、咽喉、口腔、耳、眼及全身疾病。陰道給藥,主要是產生區域性作用,但當黏膜破損時,藥物則容易被吸收,且速度較快、作用較強,在應用有毒藥物時應防止吸收中毒。

  直腸內給藥:

古代應用較侷限,主要是用蜂蜜、豬膽汁、土瓜根等通導大便。近代應用有所擴大,如用於退熱,採用直腸灌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其療效優於口服給藥。

  舌下給藥:

舌下給藥是黏膜表面給藥的一種特殊形式。因為舌下血管豐富,藥物置於舌下可由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而發揮作用,又能避免藥物被肝臟和胃腸消化液破壞,故自東漢張仲景創用以來,一直相沿使用,但舌下給藥僅適用於少數能被口腔黏膜吸收的藥物採用。

  吸入給藥:

以燒煙吸入為主,也可用芳香藥物煎煮薰鼻,或佩戴香囊、香袋,近代發展採用氣霧劑等形式。如洋金花等配合菸絲燃點吸菸防治哮喘,吸入芳香藥物之氣以治鼻淵頭痛或感冒鼻塞等。

  注射給藥:

將中藥做成注射劑給藥起於20世紀40年代初,其歷史不長,但其應用逐漸有所增多。其方法有幾種,即皮下注射,系將藥液注入真皮與肌肉之間的鬆軟組織內,其部位多選擇在上臂外側,疼痛較明顯;肌內注射,系將藥液注射於肌肉組織中,應用相對較廣;穴位注射,是特殊的肌內注射,通過藥物對特定穴位的刺激產生特殊療效;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靜脈血管內,不需經過吸收直接進入血流。為了使藥物緩慢進入血流,以便較長時間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則可採用靜脈滴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