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執業醫師>

016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兒科學》詳解第十章

執業醫師 閱讀(6.11K)

洩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洩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一般根據病因病機運用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的方法治療。

016中醫執業醫師考試《中醫兒科學》詳解第十章

  第十單元 洩瀉

病因病機:洩瀉之因,以溼為主;洩瀉病位,以脾為要。脾為土髒,溼為土氣,溼土之氣同類相召,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清濁不分,合汙而下發生洩瀉。由於小兒具有“稚陽稚陰”的生理特點和“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加之洩瀉常易傷筋耗氣,故病情重者,常可發生“傷陰”“傷陽”的變證。一般暴瀉者常傷陰,久瀉者常傷陽病情危重者,也可陰損及陽,或陽損及陰,而出現陰竭陽脫之變證。

治療原則:洩瀉治療,以運脾化溼為基本法則。實證以祛邪為主,根據不同的證型分別治以消食導滯,祛風散寒,清熱利溼。虛證以扶正為主,分別治以健脾益氣,補脾溫腎。洩瀉變證,分別治以益氣養陰、酸甘斂陰、護陰回陽、救逆固脫。本病除內服藥外,還常使用外治、推拿、鍼灸等法治療。

  證治分類——常證

1.傷食瀉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後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

治法:消食化滯,運脾和胃。

方藥:保和丸加減。常用藥: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導滯,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茯苓健脾滲溼,連翹清解鬱熱。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治法:疏風散寒,化溼和中。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藥:藿香、蘇葉、白芷、生薑疏風散寒、理氣化溼,大腹皮、厚朴、陳皮、半夏溫燥寒溼、調理氣機,蒼朮、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

3.溼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慾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腸解毒,利溼止瀉。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常用藥:葛根解表退熱、生津昇陽,黃芩、黃連清解胃腸之溼熱,甘草調和諸藥,共具解表清腸、表裡雙解之功。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於食後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減。常用藥:黨蔘、白朮、茯苓、甘草益氣補脾,山藥、蓮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溼,砂仁、桔梗理氣和胃。

5.脾腎陽虛瀉

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藥:黨蔘、白朮、甘草健脾益氣,乾薑、吳茱萸溫中散寒,附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溫腎暖脾、固澀止瀉。

變證——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面板乾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脣紅而幹,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酸甘斂陰。

方藥:人蔘烏梅湯加減。常用藥:人蔘、炙甘草補氣扶脾,烏梅澀腸止瀉,木瓜祛溼和胃,四藥合用且能酸甘化陰,蓮子、山藥健脾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