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舞蹈>民族舞>

當代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變遷

民族舞 閱讀(6.4K)

在民族舞蹈的發展中把握民族性是舞蹈創作的宗旨。求創新是每一個民族舞蹈創作者必須具有的創作觀民族舞的審美特徵民族舞。那麼當代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變遷是怎樣的呢?下面就來和小編一起看看當代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變遷吧。

當代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變遷

  (一)與時尚舞蹈相結合

傣族舞蹈《邵多麗》是第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作品“金荷花”獎得主,《邵多麗》中的“邵多麗 ”,帶著竹擔、斗笠、鮮花,一路吟唱,去追逐春天的夢,表現了傣族的民族特色,《邵多麗》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它把傳統的舞蹈溶入時代的氣息,更適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才能榮獲此項大獎。當代中國民族舞蹈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需要有新的思想,而《邵多麗》正是中國民族舞蹈與時尚舞蹈的結合體,迸發出非凡的創造力,使當代人對中國的民族舞蹈有了全新的認識,從新的一面詮釋的當今中國民族舞蹈,使人們對本國民族舞蹈的審美髮生了改變,被新鮮的事物美感所吸引,被他的獨特性所吸引,適合現代人的審美眼光,所以我覺得這就是近期來民族舞蹈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對新文化的挑戰。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的舞蹈藝術是美的,讓我們用美的心靈去欣賞熔鑄了人體靈與肉的舞蹈藝術美,在舞蹈的藝術美中去陶冶我們的情操,昇華我們的精神境界。

  (二)向“原生態”理念發展

《雲南印象》在2003年昆明首演,參加演出的七成演員都是來自滇南村寨的亦藝亦農、沒經過任何專業訓練的演員,有些甚至完全就是田間地頭的農民。然而就是這樣一群土得掉渣的農民,用他們的身體和歌喉,打動了多少原本對此不屑一顧甚至完全持懷疑態度的專家和觀眾。這些植根於豐厚民間沃土,源於勞動群眾生產、生活的文化元素,使《雲南印象》獲得了勃勃的自然生機和生命的'活力,因為他恢復了最古老的舞蹈方式,是真正來自民間的、原汁原味的、尚未被汙染和扭曲的民族藝術。厭倦了喧囂都是的鋼筋水泥下的壓力生活,人們開始嚮往自然的鄉村田園世界。在生活環境無法真正迴歸自然之前,人們的心靈卻展開了尋找自然和自由的翅膀。工業文明的巨大力量是民族融和世界趨同。它作為當今舞壇的推動力,給人們對當今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造成了強力的視覺化的衝擊力,它之所以能夠成功,能夠感動人,是人們對審美有了新的需求。

但是,無論如何變化,這些舞蹈都不會脫離本民族舞蹈的風格美、意境美、情感美、律動美等。總之,只有對民族性的準確把握,把握好發展中的民族性,這就是把握好了繼承與發展矛盾中的關鍵,這樣才能使創作的舞蹈作品具有靈魂;只有對民族性的不斷挖掘,才能產生巨大的創造力;只有從實踐中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用發展的眼光放眼世界,才能在舞蹈作品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永放光芒。

  結語

我們進行中國民族舞蹈的發展的審美特性的討論,不能不立足於民族屬性和藝術本體的基礎之上。因為當代舞蹈文化的發展是各國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這是多種文化傳統的呈現與對話以及多種價值取向的交流與溝通,同樣也是多種審美風尚的敞亮與綻放

中國民族舞蹈所特有審美特性和審美風格給予了它一個很大的語言契機,利用舞者的肢體架構展示了具有審美特徵的民族舞姿的靜態造型與舒暢流動,突出了中國民族舞蹈所特有的審美風範,又處處輕描淡寫不留痕跡,時而獨具匠心,中國民族舞蹈的意味及神韻如甘露般融進了每一個動作處理與細節變化之中,使整個舞蹈也隨之生動,潤澤起來,更加符合當今的民族舞蹈的審美需求。形體美、韻律美、動作的和諧運用是中國民族舞蹈美的基本特徵。

中國民族舞蹈所具有的美學特徵,是本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諸多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舞蹈風格及特點形成的根基。探討中國民族舞蹈的審美特徵,是繼承優秀中國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符合民族審美情趣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舞蹈不僅是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也是表達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語言”,同時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