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樂器>

笛子演奏的音色把握

樂器 閱讀(4.48K)

竹笛深受人們的喜愛,除了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竹笛擁有明亮、清脆、婉轉動聽的優美音色,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何用笛子演奏出優美和諧的音色,對於笛子演奏者來說是最為關鍵的問題。下面就以作者演奏和教學的心得體會談談竹笛音色的把握。 以下僅供參考!

笛子演奏的音色把握

  一、氣息控制

中國竹笛能夠演奏高亢入雲的強烈音調,又能演奏細如絲線的纖巧樂章。它能揚能抑,能剛能柔,或激昂慷慨,或如泣如訴。在技巧上,氣息控制是賦予竹笛以藝術魅力的重要一環。

要做到氣息的自如控制,首先要有正確的呼吸作為支撐。竹笛演奏中的呼吸實際上是一緊一鬆的交替過程。吸氣時橫膈膜下沉,腹部向四周擴張,完成這個吸氣動作後,需要肌肉的緊張來維持這個擴張的吸氣狀態。然後呼氣,主要是靠腹肌的力量把肺內的氣體壓出來。要使氣體有控制地撥出,呼氣肌肉群(主要是腹肌)和吸氣肌肉群(主要是橫膈膜)就要相互對抗,即腹肌收緊,力量向上,橫膈膜下沉,力量向下。此時,胸腔保持堅定,腹部緩慢內收,橫膈膜緩慢上升。這一個對抗過程肌肉是緊張的,到氣息差不多用完的時候,就需要吸氣,這時呼氣肌肉群(腹肌)突然放鬆,對抗的力量消失,橫膈膜瞬間下沉,馬上恢復為吸氣的狀態。因此胸腔的空間再次變大,大氣壓就把空氣從口壓進了肺裡,這就是氣息控制中呼吸的全過程。

更準確的來說,吸氣不是一個主動的的過程,它是一個肌肉緊張後的放鬆動作,氣體是隨著這個放鬆動作自然地被吸進肺裡的。放鬆動作完成後,又進入呼氣肌肉群和吸氣肌肉群的緊張對抗運作。兩組肌肉群的力量對比是氣息控制的關鍵當口風需急的時候,呼氣肌肉群的力量應減弱。由於呼氣肌肉群和吸氣肌肉群形成的不同的力量對比,對肺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壓力,就形成了緩急不同的氣流了。

呼氣要呼得好,首先吸氣要吸得好。怎麼才能吸得深呢?橫膈膜的彈性一定要好,在呼氣肌肉群力量消失的一剎那,橫膈膜下沉得越快越深,氣就吸得越快越深。要想氣呼得長,必須吸氣肌肉群的力量要足,足以能夠和呼氣肌肉群形成一個長時間的穩定的對抗力量,這樣才能將肺裡貯存的氣體根據樂段的需要來分配撥出氣體的多少和緩急。也就是說,氣息保持得穩定,才能夠控制得好。所以,平時的練習和演奏中,應多注意對吸氣肌肉群,尤其是橫膈膜肌肉的鍛鍊。

平時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練習來增強橫膈膜的力量,例如“狗喘氣”法。身體保持平正,放鬆,嘴微微張開,利用橫膈膜的爆發力量很有彈性地把肺裡的氣體從嘴裡壓出來,每做完一次馬上放鬆,恢復原來的狀態,緊接著下一次橫膈臘的彈動。這種橫膜連續跳動的練習,對於增強它的彈性和持久力是很有好處的。橫膈膜肌肉的力量強了,就很容易能夠體會到呼、吸肌肉力量對抗的感覺,進而把這種呼吸對抗氣息控制的感覺運用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了。

氣息控制中,口風的緩急是由呼、吸兩組肌肉的對抗控制的,而氣流的粗細是由口風的出口“風門”控制的,而這個“門”的開關,即留出縫隙的大小出自於口勁。口勁就是風門周圍肌肉對口風大小、鬆緊的控制力量。一般來說,吹奏中音區時,要求風門大小適宜,口風自然適中,給氣不急不緩,平穩流暢。吹奏低音時,口勁較鬆,要求風門比中音區稍大,口風轉緩,氣流粗而有力,低音寬闊飽滿。吹奏高音區時,口勁足,風門比中音區略小,口風較急,使氣流細而集中,音色明亮圓潤。口風的緩急,口勁的鬆緊和風門的大小在三個音區的變化中要做到自然流暢,沒有痕跡,隨著音樂作品的需要而變化,以達到最佳的音色效果。

 二、氣流方向、口腔張縮及氣波音

竹笛的氣流方向有下、中、上之分。氣流向下,音高會降低;氣流向上,音高會上升。在吹低音時,氣流應向下;吹中、高音時,氣流逐漸抬高。音越高,氣流抬得越高,但要注意,氣流再高,其中心點還是不能離開吹孔的外邊緣。雖然不同音區,發音的氣流方向有細微的差別,但是氣流始終要被吹孔邊緣切開才會發出聲音。不同音區的音色的氣流都會有最佳的切割角度,用耳朵去仔細分辨音色的變化,將會發現其既省力而音色極為透亮的切割點。鞏固它成為一個良好的習慣,以確立日後靈巧的發音及優美的演奏音色。

吹奏竹笛時的口勁、口風和風門的位置是隨著音的高低相互配合,不斷變化的。具體地說,吹低音時,口風需粗而緩,氣流方向應向裡一些。隨著頻率的逐漸升高,口風、口勁、氣流方向要朝著細、緊和向外的方向轉變。所以,一定要找到平吹、緩吹、急吹、超吹等不同的口勁、口風和氣流方向,以求得準確的發音及純淨結實的音色。在正常情況下,風門的位置是脣與吹孔成直角,但在需要的時候,這個角度是允許有所變化的。要演奏強烈的音調,就可以將風門向外一些,使脣與吹孔之間成為略大於直角的鈍角,這樣發音就更加響亮、結實。要演奏細膩的樂章,可以將風門向裡一些,使脣與吹孔之間成為略小於直角的銳角,這樣發音就比較淨、柔和。調整氣流的方向,能使演奏具有抑揚頓挫的美感,能夠較深刻地表達人和樂曲的思想感情。

另外,需特別指出的是,為了達到低、中、高音區的音準,吹出圓潤的音色,除了掌握氣息的流速和氣流的方向外,還需得到口腔的配合。吹強音時,口腔應開啟,吹弱音時,無論是低、中、高音,口腔都應收縮。在吹奏竹笛時,口腔可以看作是一個加在笛子上的共鳴體,它也是可以伸縮調整的。氣流在口腔中迴旋再進入笛孔中,能夠激發一種和諧的共鳴,同樣能夠起到美化笛子音色的作用,使音色更加有潤澤度。

音樂的優美動聽,除了聲音的色澤要漂亮之外,還需具備均勻的節律性。在竹笛演奏中,節律性的氣波音,使笛音更富於表達樂曲音境的表現力,更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與想象。製造出這種“歌唱性氣波音”與美聲唱法同理,不是靠喉頭的顫動而發出的,而是由橫膈膜有節律的彈動而產生的。

 三、嘴形及貼笛膜

吹奏笛子的嘴形與笛子發出的音色有直接的關係。同一支笛膜鬆緊程度一樣的`笛子,不同的嘴形吹出的音就截然不同。笛子是用氣來吹奏的,所以首先要求做到呼和吸氣的氣路都要通暢,它包括吹氣和吸氣時勁部、喉部和口腔都要放鬆、開啟,像平時打哈欠時那樣,上下嘴脣對齊,使風門位於嘴脣中央,兩頰和嘴角向風門中間收,使風門呈橢圓形(自我感覺是使風門成圓形)。上脣稍微靠前,使口風向下吹入輕輕靠在下脣正中的、約被下脣蓋住四分之一的吹孔中,這樣經胸腹肌肉的收縮,形成的氣流通過開啟的喉部、口腔及自我感覺圓形的風門中吹出。此外,要避免一些不正確的方法,如:將兩嘴角向後收,將脣部肌肉向兩邊拉緊,使風門扁小窄長,同時引起口腔前後壓縮,喉頭緊張,有時還造成喉嚨發響,這樣吹出的氣流是擠壓、噴發、扁小的口風。

對於竹笛音色的影響,除了氣息、角度、嘴形等這些方面之外,笛膜的選貼,也是影響竹笛音色的重要因素。中國竹笛笛管上開孔貼膜,使其發音更加清脆、明亮,這是中國笛子的一大特點,其飄逸流暢的音色特質是其它吹管樂器所不能替代的。笛膜以蘆葦膜為最好,不易破且伸縮性適中。蘆葦膜是粘附在蘆葦杆中的一層薄膜,較嫩的葦膜質薄,光亮有透明感,並有一定的伸縮力,笛膜貼上後,發音明亮結實。

貼笛膜是一項非常細緻的工作,笛膜貼得好壞直接影響到音色的好壞。一般來說,笛膜有兩種貼法,一種是笛膜向左右兩邊拉出的皺紋同笛膜原有的紋路垂直,也與笛身的竹紋垂直,可稱為“十字紋”;另一種是左右拉出的皺紋同笛膜原有的紋路平行,這種可稱為“粗紋”。這兩種笛膜的貼法使笛子發出來的音色是有所區別的。“十字紋”貼法所發出的笛音音色通常較鬆、透、亮、靈敏度高。而“粗紋”貼法笛子所發出的音色通常易發乾、發木、靈敏度差。

另外笛膜貼的鬆緊也要適當。太緊,發音細窄、呆滯、發木;太鬆,發音鬆散、發沙,甚至發不出聲音。貼膜的鬆緊與笛膜厚薄、膜孔大小、笛管長短、粗細、演奏者呼氣的緩急粗細,以及樂曲風格、速度、力度等有密切的關係。貼上笛膜時注意手指一定要乾淨,不要把膜面弄溼,以免笛膜變質,影響音色、音量及靈敏度。只有把這些細緻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竹笛本身所擁有的優美音色。

以上從竹笛演奏把握音色的多個角度,包括氣息控制、氣流方向、口腔張縮、嘴形及笛膜等方面分別作了闡述。在實際訓練和吹奏中,要對每一項在基本瞭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加以總體協調配合,才能吹出優美動聽、渾厚圓潤的笛音來。正確地理解以上幾點含義,並在長期的訓練和實踐中配合運用,不但能吹出低、中、高不同音區的音高和音色來,還能使低、中、高不同音區的強弱轉換得到完美的體現,在音色上真正做到運用自如的境界,隨時能夠根據樂曲的需要奏出所要求的音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