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聲樂學習中歌唱技巧訓練探索

聲樂 閱讀(8.57K)

  一、氣息

聲樂學習中歌唱技巧訓練探索

氣息,顧名思義,是呼吸時進出的氣。日常講話的清晰與否需要依靠氣息來調節,聲樂演唱時音色的完美髮揮也需要氣息的調節和控制。平時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些現象,如部分學生在唱歌時旋律把握不準確、中長音處理不均衡等,這些都與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從生理角度而言,呼吸是通過口、鼻、喉、胸腔、腹肌等器官的協調作用而形成的人類的本能運動。而從聲樂學角度來講,我們所講的呼吸則是指在本能的呼吸作用上加上歌者有意識的安排、控制而產生的氣流運動。聲樂的氣息控制能力並非天生,而是需要通過後天專業的訓練才能獲得。在進行歌曲演繹時有意識地控制呼吸,均勻地調整吸進和撥出的氣息,是每一個合格歌者的必備能力。在聲樂學習中,氣息的訓練按照呼吸的頻率不同可以分為急吸急呼、急吸慢呼、慢吸急呼、慢吸慢呼四種形式。常用的氣息訓練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驚訝抽泣練習,這種方式往往難度較高,在練習時一般要求練習者保持自然放鬆的狀態,同時進行誇張而又迅速的吸氣動作,此時兩肋迅速擴張,橫隔稍微下沉,氣息迅速上下游走。這種氣息練習往往要堅持一段時間方能有效;另外一種是“狗喘氣”式訓練,這一種訓練方式難度相對較低,其訓練的重點在於“吸”。其要求練習者身體呈放鬆狀態,在胸廓吸滿空氣的同時利用腹肌和橫隔肌勻速短促地呼氣。在進行這種方法的訓練時,歌唱者要特別注意氣息的穩定和彈性,吸時有力,呼時自然,這樣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以上介紹的兩種方法對氣息的.鍛鍊均十分有效,但也都相對枯燥,需要訓練者具備一定的耐力和毅力。總而言之,歌曲的演繹需要氣息這個強健的根基做支撐,所以歌者必須學會熟練地控制氣息。

  二、語言

聲樂藝術是對語言要求較高的美學形式,在我國傳統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下,聲樂藝術逐漸形成了字正腔圓的語言標準。尤其是在西洋美聲唱法傳入中國後,民族聲樂藝術家更是創造性地將我國傳統戲曲、曲藝的語言特色融入到聲樂教育及實踐中,這就使得我國聲樂藝術語言呈現出集“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於一身的風格特點。由於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地區方言與民族語言千差萬別,這就使得構建統一合理的聲樂語言標準變得十分困難,同樣也給聲樂教學與學習帶來了不便。若是聲樂演唱中混入了不應有的地方口音,則會異化作品的風格,影響作品的原本表達,甚至會使聲樂演出效果大打折扣。筆者通過對自身實踐經驗的總結,發現了以下幾點影響聲樂表現的不良語言習慣:一是字頭不準,即不能正確找準聲母,造成發音不清晰。字頭決定了聲樂語言的準確性,正確的聲母發音是引導詞語發音的基礎,在聲樂學習中,很多同學就是因為忽視了這一點而造成了聲樂藝術傳情達意障礙,影響了歌唱效果。二是面部過於放鬆,造成咬字不清。在聲樂訓練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放開聲帶發聲,會提醒他們放鬆面部肌肉,當面部肌肉過於鬆弛時,咬字就會出現乏力、語音失準的現象。三是受到方言及個人習慣的影響,語音語調不正規。我國南北語調差異很大,在進行聲樂學習時各地學生很容易將地方語調帶入到歌唱中,從而影響了聲樂作品的韻味。針對以上對聲樂語言情況的分析,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措施:一是細化聲母練習,將南北地區最易混淆的h、f等聲母加入到唱聲中去,反覆矯正不良發音;二是強化韻母練習,韻母是實現漢語發音字正腔圓的關鍵,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韻母發音時的口腔狀態進行指導,從而確保學生能夠發出飽滿、圓潤的字腹。

  三、共鳴

科學上的共鳴是指物體震動或摩擦時頻率接近產生共振,進而發出聲音的聲學現象。聲學共鳴效果取決於發聲物體的具體狀況。同理,在聲樂藝術中,能否塑造良好的共鳴也取決於歌唱者自身發聲器官的客觀條件及主觀掌控能力。共鳴在聲樂演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擴大人聲的音量,創造出音響效果。二是放大音色優勢,美化歌者的聲音。在歌唱時,共鳴將人聲聚攏而後釋放,從而令聲樂藝術呈現出更加立體的效果。我們可以說,共鳴的好壞直接決定著歌者的演唱水平。正因如此,我們才應努力將共鳴練習好,尋找營造良好共鳴的方法與技巧。在教學和實踐中,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歌唱者很努力地發聲,但仍出現“聲音較小、不連貫、鬆散”等情況,這就是不能合理運用共鳴器官所致。由此可見,只有建立好的共鳴,歌者聲樂演唱的聲音效果才會更加圓潤且具有穿透力。那麼如果才能實現好的共鳴呢,筆者認為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注意腔體開啟程度,腔體的開合程度直接關係到共鳴效果,一般來說美聲唱法腔體多呈豎形開啟,而民族聲樂的共鳴腔體則稍向兩邊擴大。聲樂學習者要把握住共鳴腔體的形態,塑造風格適當的共鳴。二是維持良好的情緒,眾所周知,情緒對聲樂表現有著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共鳴過程中,情緒是否穩定關乎到能否發出持續穩定、聲區統一的聲音。歌唱者要多進行公開演唱、多嘗試不同情感表現的聲樂作品,逐漸培養自己控制情緒、穩定情緒的能力,防止因情緒不穩定而出現的共鳴破音,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共鳴的效用。除了以上兩點注意事項外,為了達到更好的共鳴效果,歌者在發音前還要注意對自身音色進行加工,在調整氣息、穩定喉結後,再開啟口腔,同時把發音區調高到頭腔共鳴點上,這樣發出的聲音音量更大,音色更美,音域也更寬。

  四、結語

聲樂學習細節繁多,分支較大且環環相扣,這就要求聲樂學習者要注意學習的全面性和系統性,不可學有偏頗。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加強聲樂基礎技巧的學習與訓練,不能好高騖遠。聲樂作為從西方傳入我國的音樂形式,要想使其持續煥發藝術魅力,就需要廣大教師與莘莘學子堅持不懈地學習和實踐。聲樂學習雖然艱難,但筆者相信只要我們敢於堅持、不言放棄,就一定能學好聲樂,將動聽的旋律帶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