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外語>法語>

關於法語的介紹

法語 閱讀(1.82W)

引導語:法語是法國(約6000萬人口)、摩納哥及盧森堡(各約2.5萬人說法語)的官方、社會和文學語言。下面就來看看由應屆畢業生培訓網為你整理的法語介紹吧。

關於法語的介紹

法語起源

源自拉丁語


法語為羅曼語系河印歐語族的一支,起源自拉丁文。在羅馬人征服與拉丁文引進之前,高盧似乎一直是講塞爾特語的地區。高盧語系也成為塞爾特語族的第三分支,與戈伊迪利語系(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曼克斯語)及布里索尼語系(威爾士語、康瓦爾語、布里坦尼語)並列。

阿爾卑斯山外的高盧(及今東普羅文斯區)在西元前二世紀末落入羅馬統治,愷撒於西元前51年完全統一高盧。高盧人逐漸放棄其塞爾特語,而學習統治者使用的拉丁文。這些高盧人就是後來所知的高盧-羅馬人,它們所說的拉丁語和義大利語稍有不同。

羅馬人帶給高盧的拉丁文和當時羅馬大作家所用的文言拉丁文稍有不同。前者是一種相當普遍、有點俚語化的拉丁文,現今只有少許文字記錄保留。法語和其它所有羅曼諸語就是從這種軍隊和販夫走卒使用之通俗拉丁文起源的。這種通俗拉丁文在高盧被征服之前,已受到非拉丁語言的影響。基督教由帝國東部向西傳播,增加更多的外來成分,尤其深受用來書寫新約聖經的希臘文影響。

在同時,已經普及於西方的通俗拉丁文發生了音韻和構詞上的變化,其中主要有一重音規律。將重音的母音延長,非重音的母音及某些子音縮短並減弱,此種變化最後導致拉丁語音體系完全重整。此種語言本身內部所發生的變化很可能因日耳曼人在西元五世紀的入侵而加強,此次入侵將操日耳曼語的哥德人和法蘭克人帶入西羅馬帝國,而強烈的重音正是這些語言的特色。雖然入侵的日耳曼人幾乎普遍採用帝國所使用的通俗拉丁文,但它們也大量注入單字,甚至帶來句法上的重新調整。日耳曼人所帶來的這些影響,有的成為單獨幾個羅曼語系的區域特色,有些則被普遍採用。被普遍採用的有羅盤上的指標--nord(北)sud(南)est(東)ouest(西)。

所有跡象指出,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所保留下來的通俗拉丁文仍保有完整體系,並且分散進入經濟或政治上的獨立單位。然而,也有跡象顯示,語言變化在不同新興國家內的進行速度逐漸不同,而事實上,法國(即取代高盧的新"法蘭克王國")至少在音變方面,是語言演變上的先驅。

法國是第一個自覺在教堂禮拜及官方檔案中使用的拉丁文與群眾使用的新語言間有明顯差距的羅曼語系國家。查裡曼大帝於西元813年明確劃分拉丁語和通俗羅曼語,並促使教堂在禮拜中使用後者,方便民眾瞭解。西元842年,第一部以法語書寫的檔案"斯特拉斯堡宣誓"出現(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直到百年之後才有成文作品出現)。

法語介紹
西半球方面,法語是海地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和文學用語(約450萬人,但至少有400萬操夾雜土語的法文);在加拿大,英語和法語都是正式通用的語言,至少有500萬人口講法語,主要分佈在魁北克省,日常生活以法語交談。法語亦是法國屬地的官方語言,如法屬蓋亞那、馬丁尼克島、哥德洛普和密啟倫群島,總人口約有10萬。

非洲講法語的人口至少有700萬。法語在高棉是官方語言之一,在寮國和越南也相當通行,總人口至少有50萬,法語成為許多國家教育體制內足以與英語相匹敵的第二外國語。在歐洲、北美和南美,甚至亞非兩洲許多國家內,至少又2500萬人以法語為第二外國語,而且能說寫流利。


法語有大量的方言。巴黎和近郊使用的法蘭西語成為宮廷通用的語言,最後發展成標準語言。法語的其它主要方言包括瓦隆語(Walloon,主要分佈在比利時)、皮克第語、諾曼語、洛林語、香檳語、安茹語(Angerin)及勃艮第語。這些方言合起來稱為普羅文斯方言,大抵在法國南部及臨近地區使用,包括普羅文斯(隆河以東)、蘭多克(隆河以西)、利穆桑(Limousin)、奧文尼及加斯科尼。

古法語時期


西元九至十四世紀間所講的古法語有某些重要的構詞特色,使之與先前的古典及通俗拉丁文不同,又使之與最後成為今日標準法語的語言迥異。這些特色中,主要使雙格位系統的出現。這兩種格位指的是陽性名詞和形容詞所呈現的`主格(主詞)和斜格(受詞),是由拉丁文的六種格位發展而來(現代法語是單格位形式)。古法語主格(拉丁文主格和呼格的合併)與斜格(拉丁文所有格、間接受格、直接受格和奪格的合併)之差異,主要在字尾有無詞形變化詞尾-s,這個s在古法語由明顯地發出音來。拉丁文murus產生古法文murs,而muri、murum、muro則合併為mur。就複數形態而言,muri成為mur,而muros、muris則合併為murs。主格單數與斜格複數及主格複數與斜格單數是由定冠詞或某些類似的修飾語(指示詞或所有格形容詞)來區分的。結果,li murs意思是"牆"(主詞);le mur"牆"(動詞或介詞的受詞);li mur"牆(複數)"(主詞);以及les murs"牆(複數)"(受詞)。這種主、受詞間形式的不同,賦予古法語詞序上的自由,這是現代法語所沒有的。

然而,隨著這種構詞上相對的固定而來的是音韻上加強變化,這種變化在整個古法語時期一直快速進行。拉丁文開放音節的非固定讀重音母音大多會經過一種雙母音化的加強變化(拉丁文的me變成mei、moi,最先念moy(重音在o上),後來念moe(重音在o上)、moe(重音在e上)、mwe(重音在e上),最後念mwa(重音在a上)。拉丁文的非重音節母音,除非在第一音節,否則會變弱,通常還會完全消失掉(videt變成veit,稍後又變成voit;五個音節的monasterium縮減為兩個音節的mostier)。兩母音間的破裂子音也同樣容易轉弱,甚至完全消失(通俗拉丁語potere,現在仍完整保留於義大利語中,變成podier、poeir、pooir,然後又在兩個連線的母音間插入v,變成pouroir;拉丁文的portata, 則變成portede,portee)。拉丁文的軟顎音在某些情況下,比其它羅曼語系更容易顎化(caballum變成cheval;比較西班牙文caballo,義大利文cavallo)。古法文改變其動詞結構的程度大致和其它同樣源於拉丁文的語言差不多,然而,法語劇烈的語音改變,卻給人以改變程度較劇的第一印象(比較拉丁文的amare和義大利文的amare、西班牙文的amar與法文的aimer;拉丁文的recipere、義大利文ricevere、西班牙文recibir與法文recevo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