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培訓>事業單位招考>

2017年事業單位申論測試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事業單位招考 閱讀(2.65W)

關於申論主要考查應考人員對給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煉、加工,測查應考人員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申論考試是具有模擬公務員日常工作性質的能力考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事業單位申論測試模擬練習題,歡迎大家參考學習。

2017年事業單位申論測試模擬練習題及答案

  給定材料:

如今,就業的“快”與“慢”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說,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為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槓槓”有莫大關係。

如果說“慢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比如,能否參照國際標準,採用畢業後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又如,一些用人單位能否重新整理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等等。這些與其說是大學畢業季面臨的困惑,不如說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結合材料,聯絡實際,談談你對“慢就業”的看法

要求:全面準確,分析合理,語言規範,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峰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因此,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一些用人單位也應重新整理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參與競爭。

  給定材料:

日前,一則文章經公號推送,迅速在各大網站傳播。文章標題極扯眼球:《科學發現蒲公英根可在48小時內殺死98%癌細胞》。記者核實後發現,細節、條件上均有謬誤。在國外研究網站上,標明“蒲公英根部提取物對黑色素瘤、白血病、胰腺癌和結直腸癌有消殺作用,但在人體的試驗效果尚不明顯。”而用研究者本人的話說,“我敢打包票,這是從我的論文上抄的。但很不幸,抄得並不準確。”

肥皂劇裡“一棵包治百病的板藍根”,終於在微信公號裡有了活生生的映象:它們都是“根字輩”的,都有著開掛一樣的神奇經驗值,都能成全或撫慰人類對健康的渴慕、對疾病的恐懼。

越“吹”越遠的蒲公英根,讓人聯想起微信上最近的花式爆款謠言:民生類的,是河北107小時救援。有傳言稱男童家屬在醫院鬧事,又是打司機、又是天價索賠。一些醫療自媒體指責男童家屬“醫鬧”,甚至用上了“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等痛斥。真相呢,不過是對其家屬赤裸裸的二次傷害而已。時政類的,是有關美國大選的政治獻金。阿里巴巴等企業第N次捲入鋪天蓋地的謠言裡。闢謠,說你欲蓋彌彰;不闢謠,說你心裡有鬼。弄得阿里巴巴只能哭笑不得地釋出宣告,“在真正找到謠言的根子之前,即使知道沒有用,我們也只能,再一次闢謠……”。正如一些網友認為,這些不實的虛假資訊不僅會造成公眾的恐慌,擾亂社會秩序,也有可能會對輿論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當年的微博也好,如今的`微信也罷,技術無可原罪、資訊本無立場。真正的問題,還在於行業治理與職能監管。理論上說,指望微信自身“淨謠”,進而完美地獨善其身,雖然是社會責任層面的要求,卻也不可太過天真。最關鍵而靠譜的,還是法治邏輯。如果謠言總是靠孱弱的闢謠來制止,製造和傳播謠言的始作俑者總是躲在背後悶聲發財或牆頭看戲,傷害的就不僅是“眼下的苟且”,還有秩序與信仰的“詩與遠方”。

閱讀給定資料,談談你對網路謠言的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分析深刻,條理清晰,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散佈違背常識和情理的謠言,不僅會對當事人造成傷害,甚至造成社會危害,也有可能會對輿論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而網路謠言的大肆傳播,原因主要在於:一、謠言傳播者利用人們對不合情理司法行為的情緒,不加求證,輕率發文,故意混淆事實,人為製造矛盾;二、資訊爆炸的時代,民眾對獵奇新聞存在好奇心理,任何反常識的新聞都能得到有效傳播;三、行業治理力度不夠、職能監管缺失。因此,要及時制止網路謠言,不僅需要民眾保持清醒,做理性網民,基於常識和情理等標準對事物進行理性判斷,也需要新聞媒體切實履行自身職責,新聞報道要有對事實的調查和求證,更需用法治的剛性手段加大懲處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