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計算機>作業系統>

Linux下free命令常見用法彙總

作業系統 閱讀(1.43W)

1.命令格式

Linux下free命令常見用法彙總

free[引數]

2.命令功能:

free命令顯示系統使用和空閒的記憶體情況,包括實體記憶體、互動區記憶體(swap)和核心緩衝區記憶體。共享記憶體將被忽略

3.命令引數:

-b以Byte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k以KB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m以MB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g以GB為單位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o不顯示緩衝區調節列。

-s<間隔秒數>持續觀察記憶體使用狀況。

-t顯示記憶體總和列。

-V顯示版本資訊。

4.使用例項:

例項1:顯示記憶體使用情況

命令:

free

free -g

free -m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940112 30841684 2098428 0 4545340 11363424

-/+ buffers/cache: 14932920 18007192

Swap: 32764556 1944984 30819572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g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1 29 2 0 4 10

-/+ buffers/cache: 14 17

Swap: 31 1 29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168 30119 2048 0 4438 11097

-/+ buffers/cache: 14583 17584

Swap: 31996 1899 30097

free命令輸出內容詳細說明:

下面是對這些數值的解釋:

total:總計實體記憶體的大小。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Shared:多個程序共享的記憶體總額。

Buffers/cached:磁碟快取的大小。

第三行(-/+buffers/cached):

used:已使用多大。

free:可用有多少。

第四行是交換分割槽SWAP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虛擬記憶體。

區別:第二行(mem)的used/free與第三行(-/+buffers/cache)used/free的區別。這兩個的區別在於使用的角度來看,第一行是從OS的角度來看,因為對於OS,buffers/cached都是屬於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記憶體是2098428KB,已用記憶體是30841684KB,其中包括,核心(OS)使用+Application(X,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從應用程式角度來看,對於應用程式來說,buffers/cached是等於可用的,因為buffer/cached是為了提高檔案讀取的效能,當應用程式需在用到記憶體的時候,buffer/cached會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從應用程式的角度來說,可用記憶體=系統freememory+buffers+cached。

如本機情況的可用記憶體為:

18007156=2098428KB+4545340KB+11363424KB

接下來解釋什麼時候記憶體會被交換,以及按什麼方交換。

當可用記憶體少於額定值的時候,就會開會進行交換.如何看額定值:

命令:cat/proc/meminfo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cat /proc/meminfo

MemTotal: 32940112 kB

MemFree: 2096700 kB

Buffers: 4545340 kB

Cached: 11364056 kB

SwapCached: 1896080 kB

Active: 22739776 kB

Inactive: 7427836 kB

HighTotal: 0 kB

HighFree: 0 kB

LowTotal: 32940112 kB

LowFree: 2096700 kB

SwapTotal: 32764556 kB

SwapFree: 30819572 kB

Dirty: 164 kB

Writeback: 0 kB

AnonPages: 14153592 kB

Mapped: 20748 kB

Slab: 590232 kB

PageTables: 34200 kB

NFS_Unstable: 0 kB

Bounce: 0 kB

CommitLimit: 49234612 kB

Committed_AS: 23247544 kB

VmallocTotal: 34359738367 kB

VmallocUsed: 278840 kB

VmallocChunk: 34359459371 kB

HugePages_Total: 0HugePages_Free: 0HugePages_Rsvd: 0Hugepagesize: 2048 kB

交換將通過三個途徑來減少系統中使用的物理頁面的個數:

1.減少緩衝與頁面cache的大小,

2.將系統V型別的記憶體頁面交換出去,

3.換出或者丟棄頁面。(Application佔用的記憶體頁,也就是實體記憶體不足)。

事實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是影響到系統性能的。

那buffers和cached都是快取,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為了提高磁碟存取效率,Linux做了一些精心的設計,除了對dentry進行快取(用於VFS,加速檔案路徑名到inode的轉換),還採取了兩種主要Cache方式:BufferCache和PageCache。前者針對磁碟塊的讀寫,後者針對檔案inode的讀寫。這些Cache有效縮短了I/O系統呼叫(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時間。

磁碟的操作有邏輯級(檔案系統)和物理級(磁碟塊),這兩種Cache就是分別快取邏輯和物理級資料的。

Pagecache實際上是針對檔案系統的,是檔案的快取,在檔案層面上的資料會快取到pagecache。檔案的`邏輯層需要對映到實際的物理磁碟,這種對映關係由檔案系統來完成。當pagecache的資料需要重新整理時,pagecache中的資料交給buffercache,因為BufferCache就是快取磁碟塊的。但是這種處理在2.6版本的核心之後就變的很簡單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cache操作。

Buffercache是針對磁碟塊的快取,也就是在沒有檔案系統的情況下,直接對磁碟進行操作的資料會快取到buffercache中,例如,檔案系統的元資料都會快取到buffercache中。

簡單說來,pagecache用來快取檔案資料,buffercache用來快取磁碟資料。在有檔案系統的情況下,對檔案操作,那麼資料會快取到pagecache,如果直接採用dd等工具對磁碟進行讀寫,那麼資料會快取到buffercache。

所以我們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換空間,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記憶體太少.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慮加實體記憶體了.這也是linux看記憶體是否夠用的標準.

如果是應用服務器的話,一般只看第二行,+buffers/cache,即對應用程式來說free的記憶體太少了,也是該考慮優化程式或加記憶體了。

例項2:以總和的形式顯示記憶體的使用資訊

命令:free-t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t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940112 30845024 2095088 0 4545340 11364324

-/+ buffers/cache: 14935360 18004752Swap: 32764556 1944984 30819572Total: 65704668 32790008 32914660[root@SF1150 service]#

說明:

例項3:週期性的查詢記憶體使用資訊

命令:free-s10

輸出:

[root@SF1150 service]# free -s 10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940112 30844528 2095584 0 4545340 11364380

-/+ buffers/cache: 14934808 18005304Swap: 32764556 1944984 30819572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32940112 30843932 2096180 0 4545340 11364388

-/+ buffers/cache: 14934204 18005908Swap: 32764556 1944984 30819572

說明:

每10s執行一次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