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護理>

寶寶手脫臼後怎麼護理

護理 閱讀(2.8W)

說到脫臼,小編深有體會,小時候經常會出現胳膊脫臼的現象,而且出現了反覆脫臼的現象,稍不注意就可以能脫臼。脫臼是是兒童常見外傷之一,在醫學上稱為小兒橈骨頭半脫位,那麼小兒胳膊脫臼有哪些症狀呢?該如何治療呢?

寶寶手脫臼後怎麼護理

  寶寶胳膊脫臼的症狀:

發生脫臼後的寶寶,肘關節往往呈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不敢旋後,不能抬舉與取物,不能自由活動,在肘關節的橈骨頭處有壓痛,區域性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寶寶胳膊脫臼與其他肘、肩部損傷的症狀相似,非常容易被誤診。想確定寶寶的胳膊到底是不是脫臼了,媽媽爸爸一定要對本病有深入的瞭解和認識。容易脫臼的寶寶一般都有患肢被縱向牽拉的病史。傷後因區域性疼痛而啼哭不止,肘關節處於半屈位,前臂呈旋前位,拒絕他人撫摸患肢,不肯舉手及用手取物。肩部、腕部及手指活動正常。仔細檢查時,可發現肘前外側橈骨頭處有壓痛。

寶寶胳膊脫臼的常見人群: 寶寶胳膊脫臼常發於4歲以下的兒童,6歲以後卻少見了。這是因為4歲以下的兒童橈骨頭上端發育尚未完全,肘關節囊及韌帶均較鬆弛薄弱所致。

  護理方法一:

寶寶脫臼之後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寶寶,並立刻處理。關節脫臼的部位會壓迫神經,這時拉長的韌帶以及肌肉,稍微一動就非常痛。單純的脫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手會垂在胸前。可用大圍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別隨意移動寶寶患肢,避免移動的過程中造成寶寶患部的二次傷害,先固定患部後施以冰敷,儘快到醫院治療。 即使關節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受傷的韌帶或周圍的組織也還是需要治療。幾個星期都不可活動關節,這期間比骨折的`情況更為疼痛。

脫臼復原後父母需要注意的問題 關節復位後,一般不需要固定,但家長應該注意,切忌不可用提物的方式突然牽引寶寶的手臂或用粗魯動作給小兒更換衣服,更不要拉著寶寶的手把他提起來。以免脫位再次發生而形成習慣性脫位。寶寶的手被拉直並手掌向上的姿勢最容易受傷。所以家長在扶寶寶時,應該抓住他的肘關節或上臂。一歲左右的寶寶學走路時,家長應把兩手放在他的腋窩下。

如果寶寶脫臼超過24小時或有反覆脫臼史,因區域性有腫脹,復位時彈響聲或彈跳感多不明顯,復位後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但其他症狀大多能緩解。此時,宜用三角巾將寶寶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一週左右即可。

  護理方法二:

一旦您確定寶寶的胳膊脫臼,在條件不允許送進醫院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一下處理方法。抱患兒端坐,術者同患兒相對。將患肘屈曲90度置患兒身旁。術者一手握住上臂下端,以防止肩關節轉動,並將拇指置於橈骨頭處。另一手握住患肢手腕,連續做數次前臂旋後動作。此時,可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手指有彈跳感,表示橈骨頭已復位兒停止哭鬧,並可用患手上舉取物。橈骨頭復位後,一般不需要固定。若家長不能及時發現,造成寶寶脫位超過24小時,或者您的寶寶已經是一個有反覆脫位史的患兒,發生脫臼時,宜用頸腕帶將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1周左右。

我們在此建議廣大父母,寶寶胳膊脫臼後,及時冷靜的處理,就會康復,切記不可用提物的方式突然奉引小兒手臂或用粗魯動作給小兒更換衣服,而發生再次脫位,或造成反覆脫位,將會影響兒童的關節復位和功能恢復。

細心的爸媽可以試著掌握我們推薦的寶寶胳膊脫臼的復位治療方法,若操作不穩,需要及時就醫,避免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