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技能>服裝設計>

一個服裝設計師成長路線

服裝設計 閱讀(2.03W)

北京中糧廣場的設計師品牌“自傳”店面60多平方米,每個月的租金就要4萬多人民幣。以平均每件衣服幾百元左右的價格,劉眾和秦剛竟然讓自己的這家店生存了兩年半,除去各種成本,還能有不少盈餘。

一個服裝設計師成長路線

但在劉眾看來,憑藉著自己的眼光和能力,目前的模式雖然能賺錢,但只是個過渡階段。作為服裝設計專業的碩士生,他也在不少知名品牌工作過,從事服裝設計已將近十年,最艱苦的時候都過去了,就是想做一個屬於自己的原創品牌。

“如果全部是自己設計生產,量不大的話,單件成本相當高。”劉眾目前的困惑很多,“在渠道、打板、樣衣、資金等很多環節上,單個的設計師其實很難拓展。”在他看來,這同樣是目前很多新設計師面臨的困境。香港的時尚撰稿人Dora Chan去年為德國的出版機構daab撰寫一本名為《亞洲年輕時裝設計師》的書時,最終把選擇中國設計師的年齡段提高到了40歲,最後入選的是邱吳、何豔、馬可和王一揚。而在西方,一個設計師在30歲時就可能會很優秀。問題就在於,目前中國設計師成長的生態系統遠未成熟。

 不確定的現象

“他們不像義大利設計師那麼戲劇化,也不像日本設計師那麼有結構感。中國的新生力量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作品是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和視覺衝擊力的結合。中國的時裝正在成為時尚業的又一個標杆。這裡積蓄了強大的能量。”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羅瑞恩•嘉斯蒂關注中國新的設計力量已久,她剛剛寫完新書《設計中國》,對中國的新銳設計師感慨良多。

3月15日,在倫敦V&A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當代設計展上,馬可、王一揚、張達、陸琨、何豔等國內設計師的作品榮幸被選入。幾年來,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在國內,中國設計師似乎正在形成一股新生力量,馬可、謝峰、鄒遊、王一揚……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不斷重新整理著人們對“中國設計”的認識。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發現,“名單上依舊還是那幾位”。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設計師已經和正在成為一種具有談資意義的“話題”和“現象”,而在這種“話題”和“現象”之後,似乎並未出現成熟的生態系統來進一步促進這些設計師在上下游的資源鏈條中進一步擁有對話的空間,以及促進新生設計師的良性成長。

劉眾剛剛從上海歸來,他很羨慕長樂路上的那些設計師小店:“上海有很好的消費氛圍,街道都很小,有逛街的樂趣,人們在大百貨之外並不排斥這些店面,所以他們的單價就能高一些。”他發現,有的設計師小店中春夏單品竟然能賣到2000元。這對設計師的成長很有利。這條路上的Even Pen–niless店在2006年開張,由於盈利狀況良好,已經擴大了工作室,有了十幾個人的規模。

現在,長樂路和鄰近的進賢路早就成為人們關注中國新銳設計師的新地標。在這裡,One by One、Even Penniless、Jade Tang、何豔等上海設計師品牌的店鋪和工作室甚至成為一些學生的聖地。在很多店中,並非存在單一的設計師品牌,而是很多設計師的作品在這裡寄賣。

在各地時裝週評價機制不完善、主流百貨業買手機制匱乏的今天,這種街區式的無意識聚集效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設計師的生存環境。“我們剛開始做品牌的時候,是從百貨商店開始,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現在個性的、細分的市場已經出現了。”設計師王一揚說。

不過,據劉眾觀察,在租金、抄襲、聚集者盲目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下,“這裡的生態也已經飽和,現在只是一個平衡點或極限點。”在這裡,一個新的設計師品牌可能很快就會死掉,就連已經站穩腳跟的0ne by one也感到前途難料:“我們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但我們真的不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店主翹翹說。

而很多將產品放在長樂路一些店裡代賣的設計師也經常被騙。“一個月之後,我發現店關門了,店主也找不到了。我的心血就這麼蒸發了。”設計師高陽說。

其實,一個長樂路,怎麼能有那麼大的消化能力呢?僅僅靠這種無意識的聚集,全國即使再多出幾個類似的“地標”,也難以為設計師提供更為綜合性的成長平臺。

 塑造新系統

在上海尚街剛剛出現的時候,這個主打創意、時尚和新銳設計師品牌概念的商業專案讓很多設計師曾經激動過一陣子,紛紛入駐。何豔就是其中之一。但現在這裡的客流量卻讓她很不爽。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尚街在管理、宣傳等服務上不到位的結果。而在更為專業的人眼中,尚街只是在主流百貨業外提供了一種定位不同的渠道平臺,而不是更為專業化和體貼性的資源整合服務。而這種服務系統,可能是中國的新銳設計師在塑造自身潛能的過程中,最缺乏的部分。當他們以一個個體的身份與整個產業鏈對話的時候,其困惑和艱難可想而知。

而另一方面,這種束縛設計師成長服務系統的'缺乏,或許也正是一些企業的掘金空間。幾個月之前,記者所熟悉的一家地產起家的企業也正在做這方面的籌劃。這個企業的負責人介紹,他們想從面料、板房、生產、物流、渠道等諸多方面為新銳設計師品牌提供一個綜合支援,終端會做成類似於i.t這樣的形式,然後在全國大城市進行復制。

然而,這個聽起來相當完美的商業計劃目前也有很多麻煩。“設計師設計和供貨等各方面的能力、相互的信任、分成比例、傳播、終端管理……做起來這些問題碰到太多了。有的設計師一兩批的貨可能不錯,但時間一長,很可能就有問題。”該負責人說,“不同設計師優勢不同,我們想將不同設計師的優勢做整合,但裡面問題也很多。如果要滿足各方面的需求,我們自己的控制力就會非常弱。”在他看來,很多新銳設計師表達自身風格的慾望太強,在磨合過程中,對話經常不是很順暢。

香港佑威集團下的終端品牌Seven Days自2006一年進入內地後,也正在做類似的整合計劃,並已經引進了kitterick、a.y.k和設計師品牌@i、ZEN、JD、Flip等。但Sevren Days解決的仍只是渠道問題。在很多人看來,這對新銳設計師成長幫助有限。

 探索2.O未來

“買創意,賣創意”是瘋果網的口號。這個2007年2月面市的網站目前在國內的創意圈子裡非常火爆。在這裡,人們可以提出各種需求,徵集創意方案,設計者不但可以賣創意,還可以建立自己的空間,展示自己的作品。概念非常簡單,但實用,而且捉住了創意產業的需求空間。

或者說,瘋果網就是網路2.O版的“創意市集”。一年之後,創辦者王三石又將這種模式從網路搬到了現實,在北京的中關村廣場購物中心、西單大悅城等地方開了實體店。在他看來,這種“盒子店”的創業模式看似容易被複制,但如果想持續成長,需要有要點支援:一個是設計師資源的積累;另一個就是能夠長久、持續地為設計師提供系統化服務。

瘋果網正是這樣一個設計師資源平臺。目前,瘋果網的註冊使用者有5萬多人,這對“瘋果盒子”2008年在全國一線城市開5家店的計劃是十分有利的資源。

除此之外,“瘋果盒子”現在也為設計師提供更完善的服務,王三石將瘋果自身的銷售渠道、創意集市資源以及外部的生產資源、資金資源、媒體資源做了一系列的整合。

雖然,目前“瘋果盒子”大部分產品還不是服裝,但這種全新的操作模式卻正在受到服裝業內,尤其是設計師群體的強烈關注。在他們看來,這種與網路資源的整合模式正在越來越貼近自身成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