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家鄉的節作文3篇(優選)

作文 閱讀(2.87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節作文3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節作文3篇(優選)

家鄉的節作文 篇1

中國的端午節最先是屈原出現之前成了祭祀河神、乞求收成的節日。因為古人認為洪水是河神發怒的結果,為防止端午大水把秧苗沖走,舉行一系列祭祀活動,希望河神高興,保佑大家五穀豐登。加上這時候一般是農耕犁田、插秧的季節,農民經常要在水裡泡著犁田插秧,而喝黃酒能有效地去除風溼。於是端午節這個時候慢慢地就形成了喝黃酒的習慣。這些並不是紀念屈原才形成的,在屈原投江前中國早就有了端午節這一說法,而屈原投江更加讓人們記住了這一天,也增加了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莆艾蒿等慶祝方式。

雖然由古至今中國都在過這個節日,但意義卻頗有些不同了。特別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別有一番風味。我的家鄉在貴州省凱裡市龍場鎮,那裡有“煤炭之鄉”的美稱。家鄉的民風淳樸,端午節過得也很淳樸。

和許多地方一樣,端午節的頭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房前屋後。因為春夏交替是蛇蟲鼠蟻大量繁殖的時節,人們就把雄黃、大蒜、淘洗糯米的.水摻在一起混合而成一種底層黑表層黃,還帶有些泡沫的液體,並把它灑在房前屋後蛇蟲鼠蟻出沒的地方或角落裡,使得這些蟲子不敢靠近半步。這些事做完之後,孩子們跟著大人上山採集粽葉、菖莆和艾葉。粽葉自然是拿來包粽子用的。我們的祖宗認為五是不吉利的數字,端午節又恰是雙五重疊,在家門上垂掛菖莆和艾葉可以驅邪避魔。

剛採來的粽葉帶著一股淡淡的清香味。把粽葉洗淨晾乾後,準備好晶瑩透亮的上好糯米,淘洗乾淨,天擦黑的時候就可以包粽子了。家鄉包的粽子形狀各一,有枕頭粽、三四六個角的粽子、背崽粽、五彩粽等等。小孩子最喜歡是背崽粽,一個大粽子下面吊了三四個小尖角粽,像趕場天拖兒帶崽的婦女。所包的粽子因為放的東西不同,味道也不同。有純香的白米粽子,鹼水味的灰粽、透著植物香氣的五彩粽,還有豆粽、肉粽。真是讓人一想起就垂涎欲滴。

初四的整個晚上都是煮粽子的時間。還記得小時候一家人都會圍著煮粽子的鍋灶,伴著閃爍的火光,一股股暖意湧上心頭,一家人合樂的樣子最讓我難忘。當夜漸漸深了,家人也陸續上床睡覺,而我卻像小狗一樣守在媽媽和灶臺邊,什麼時候睡著也不知道。第二天醒來,剛煮熟的粽子青綠青綠的,溢位來的一些白糯米胖嘟嘟的,很可愛。看到掛在牆上的粽子,我滿心歡喜。這時候媽媽就拿煮粽子的水給我們小孩子洗臉洗身子,據說這會讓面板會變得更光滑潔淨,不生瘡。

匆匆洗完臉,我就迫不及待吃粽子。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粘粘的,滿屋是糯米和粽葉的清香。端午節就在這個香氣瀰漫的早晨又來了。

家鄉的節作文 篇2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訊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裡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啊!

家鄉的節作文 篇3

作品描述的是端午節的清晨五月六月一家人按照傳統習俗採集“吉祥如意”的過程,小主人公五月和弟弟六月被母親煮在瓦罐裡發酵的甜醅子“香”醒以後,“就呼地一下子從被筒裡翻出來”,便開始了一早晨短暫而充實愉快地節日之旅。於是,插楊柳、上供、吃花饃、綁花繩、戴香包、上山採艾(其實還應當有抹雄黃和點高高山)等民俗活動便被抽絲剝繭般地徐徐綻開。童年的端午節便在《吉祥如意》裡徜徉。

《吉祥如意》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靈美昇華為語言美,語言美構建了意境美,意境美揭示了生活美、人性美。

由於“美在心裡”,所以滿目皆是春風,皆是祥和。“甜醅發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樣”,“不用吃,光聞著就能讓人醉”;“長長的巷道里,散發著柳枝的清香味”;巷道里和山上的霧也是香的,就連跪在雨後“溼漉漉的”地下上供、磕頭,“膝蓋和額頭捱到上面涼津津的,有種讓人骨頭過電的爽”。戴香包,綁花繩,吃花饃饃,採艾,作者都用了濃墨重彩,描繪出了一幅鄉村節日風情畫,讓人在寧靜恬淡中感受熱烈狂歡,在清涼肅穆中體會溫馨祥和,在純樸含蓄中領略雋永莊重﹍﹍而這些感悟,集中表現在以下幾組情節中。

戴香包香包(我們家鄉叫荷包)本來是未過門的準媳婦繡好送給婆家人的,五月還小,沒有訂親,就由娘代替。但為了及早培養“女靠一個巧”,娘就讓還是幼女的五月戴了她的大頂針學做香包,以致因不熟練針扎破了她的小手。香包裡裝了棉花,棉花上撒了香料,這樣的香包“既是鼓的,又是香的”,六月為了品味香氣,竟搶奪了姐姐五月的香包盡情地吸息,“鼻孔一下一下張得更大了,窯洞一樣。”他真感覺到“能把鼻子香炸”。香包對於節日裡農村的孩子來說顯得太重要了,六月因為看到姐姐的香包而想起自己忘了放在家裡的香包,“一下子就崩潰了”,他不顧姐姐的感受,搶奪了她的香包,後來想象到爹給娘往口裡吹香氣可能用的.是自己的香包時,斷然要放棄採艾這樣重要的事情回家去取。然而,他隨後卻大大方方地把姐姐的香包送給了女孩子白雲。白雲接到香包就“有點擔當不起的樣子”。而姐姐五月“胸前沒有了香包一下子暗淡下來,就像是一個被摘掉了花的花杆兒,看上去可憐兮兮的。”

綁花繩端午節孩子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綁了花繩,就“像是佈下了百萬雄兵”,蛇蠍就會繞道而行,所以姐弟倆選購花花繩就格外地用心,“每人手裡攥著兩角錢,蜜蜂一樣在這兒嗅嗅,那兒聞聞”。他們認為“街的新媳婦最漂亮”,因為它的“一個大胳膊上就戴了那麼多的花繩兒”。當他們“手裡各拿著五根花繩兒”的時候,“那個美啊,簡直能把人美死。”綁了花花繩的胳膊是神聖的,就是在上山採艾的路上,他們也“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繩亮出來看。”當他們真正遇到蛇時,儘管心裡發虛,以致分別在手心和褲管上留下了緊張恐懼的體液,但在整個過程中還是以腕上綁的花繩作為心理防線為自己壯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