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詩和遠方作文合集八篇

作文 閱讀(2.19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和遠方作文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詩和遠方作文合集八篇

詩和遠方作文 篇1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功利化的浪潮下,我們仍當留住詩和遠方。在節奏越來越快的現代社會中,生活的壓力與負擔沉重地壓在雙肩,我們腳步匆忙地為生活而奔波,待人遇事、識物辨機趨於功利和世俗,物之擠壓使心靈變得乾枯、空虛,如同被絞盡水分的粗糙毛巾,曾經的“詩和遠方”被疏遠得只剩殘影。

高曉鬆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甘露,是生活的浪漫與詩意。然而在逐漸功利而時俗的現代生活中,在為生計疲於奔命,為了功名失去自我的道路上,“詩和遠方”往往被人鄙棄,被痛斥為“毒雞湯”。一切虛的,沒有實際意義的,諸如夢想,詩意,想象,都容易被視為“痴人說夢”“異想天開”“不可理喻”。我們不禁要問,在現代社會,是否真的需要擯棄“詩和遠方”呢?

王開嶺認為:“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而“詩和遠方”所代表的浪漫、理想、純淨正是孕育想象力的搖籃。《精神明亮的人》一書中認為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待幻想和理想的態度比西方要苛責得多。然而以實為本、以物為大這種崇尚功用和使用價值的習性並未孵化出縝密的科學理性,反倒脫胎出急功近利的世俗文化。反觀西方古希臘到啟蒙運動,從柏拉圖《理想國》到歐文的“和諧公社”,從《荷馬史詩》到安徒生童話,流傳千古的藝術、制度、宗教都散發著“詩和遠方”的美好與純淨。如果沒有的豐富的想象,燒開水的撲哧作響的壺蓋不會激發了瓦特的靈感,製造出改變世界的蒸汽機;如果沒有想要捉住天上閃電的“異想天開”,富蘭克林也不會發明瞭避雷針。“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沒有夢想的人眼光狹隘,在人生道路上註定走不遠。“詩和遠方”並非毫無價值的荒誕,反而孕育著改變現狀的精神動力與幹勁。所以守住心中的遠方,堅定自己的夢想,才能更加自信地翱翔。

對於我們而言,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亦是極為重要的“詩和遠方”。功利性的學習早已不再被提倡。“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埋頭苦讀,擯棄了健康的興趣愛好,只追求短期效益,只會讓我們成為人生的“瘸子”。追求有益的愛好,或是徜徉在音樂的美妙中陶冶心緒,或是在科學的世界中探索未知,或是在鮮紅的跑道上揮汗奔跑,擁有自己為之熱愛的事物,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積極向上,充滿能量,感受著生活的充實和美好。

留住心中的“詩和遠方”,其實亦是留住生活的美好,潤色著枯燥、疲憊的生活。我們終日低著頭,腳步匆匆地忙碌奔波,錯過了花開花落的詩意,錯過了清晨第一縷陽光的聖潔,錯過了夜幕中傾瀉一地的銀輝。在繁重的學習生活壓力下,我們不要讓自己成為對周圍世界缺乏感知的無心人,試著放慢腳步,抬頭髮現身邊人群、身邊事物的美好,讓心靈放下功利心態的壓力,多一份豁達與自在。

最後,願我們都擁有自己的詩和遠方,朝我們的美好前進。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堅定自己的夢想與追求,憑藉自己的踏實與能力,一定能獲得物質與精神上的豐收!

詩和遠方作文 篇2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旅行,是我的“詩與遠方”

我揹著行囊,來到了廬山。橫看,群山連綿;側看,山峰高聳。遠眺,在薄霧間時隱時現的山峰像一個含羞的少女;走近,蒼天翠柏偉岸挺拔。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掛在秀峰上的馬尾瀑布,從山頂直瀉而下,猶如萬馬奔騰,氣勢磅礴,令人不禁吟詠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佳句。瀑布前,立著詩仙李白的雕像。只見他左手握樽,右手持卷,神態自若,瀟瀟灑灑,彷彿千古名句馬上要脫口而出。微風拂面,一陣清涼沁入心底,令人神清氣爽,這一定就是傳說中的仙境和詩境吧?這就是我夢裡一直追尋的遠方吧?

我揹著行囊,走在了一個不知名的小橋上,橋為木製,橋欄無雕飾,但並不顯簡陋。江南的水,靜靜地流過這座小橋。站在上面,倚著橋欄,能清晰地看到水底。紅白相間的魚兒在緩緩的水流中,緩緩地搖著鰭,擺著尾,為這澄澈的水增添了一抹色彩。不知不覺中,下起了小雨。煙雨迷離中,小橋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給小橋增添了一絲神祕感。站在橋上,看雨點滴落在水面蕩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魚兒似乎已熟悉了這一切,仍然不緊不慢地遊著。遠處的黑白小巷裡,傳來的悠揚的笛聲令人心曠神怡。雨滴也似乎怕打擾到我,它們輕輕地落在傘上,落在身旁,也落在我的心裡。橋、傘、魚、巷、雨,小河,猶如一幅動人的水墨畫,而我,在這點點墨跡中留戀,吟著我的詩,體味著我的遠方。

我揹著行囊,行走在山路上。山路由青石鋪成,石頭中間的縫隙中,幾棵嫩綠的小草努力地探出了腦袋。路依山勢起伏,蜿蜒在翠竹、蒼松、山石間。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灑在山路上,斑斑駁駁的。路並不窄,但茂密的植物或山石遮擋了你的視線,大多時候只可以看清前方不遠的路。但我沒有任何躊躇,因為內心早已被牽向遠方。那裡是心靈的驛站,可以領略自然之美,盡品詩情畫意,體味人生百態。夢想有時似乎遙不可及,但心懷遠方,“柳暗花明”終有期。

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因此,我選擇旅行。走過天涯海角,踏遍萬水千山,在世界的角落留下自己的詩意,我揹著行囊,奔向遠方。

詩和遠方作文 篇3

最近很流行一個詞---“喪”。朋友圈裡灰白的頭像與背景牆,簽名裡好象失去一切的表句,席捲的生活。姑娘們的一桌開始黑白灰,臉上也帶著絲頹廢。愁容滿面,好像每個人的世界都曾崩塌,都在深夜中不眠。

學習的繁重,生活的瑣事,家長的指責……重重壓迫下的我們不得已屈從於生活。在沒有動力的時候,就自然而然的被帶入“喪”的潮流。

高曉鬆的《184天監獄實錄》中有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在對待生活的時候,我們要用積極陽光的態度,與此同時,也要向前看。去探索生活的詩意,去探索遠方的田野。去遠望人間的肆意灑脫。

我們要學會踏著地上的泥濘,去向著雲端舞蹈,要腳踏實地,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苦苦跋涉,卻不沉淪。,心念夢想,最終到夢想的雲端舞蹈。

李榮浩有首歌,唱的是:“如果能重來我要選李白。”人們仰慕李白,是欣賞他的灑脫,他不顧一切的活出的神仙狀態。可是,當人生在世不稱意時,陶淵明、蘇軾的應對心態更值得學習。他們用“自嘲”化解“無存”,用“豁達”面對“人生”,用高雅的娛樂方式去發洩內心的痛苦,而不是用Q式精神勝利法,去逃避問題,那是不成熟的。

如上:“喪”也是不成熟的,這種行為並不帥,真正的帥氣是對困難毫不害怕,對挫折毫不退縮,那樣勇敢的光芒才是帥氣的。

不侷限於生活的苟且,年輕有活力的我們有這美好的追求,詩意的生活牽引這我們走向遠方,逐漸成熟的我們不僅腳踏大地,還眺望著璀璨的星空,希望我們都能夠不止步於眼前,因為永遠生活在黑暗中的人見不到光明,而永遠止步於方寸之地的人解讀不了人間。

詩和遠方作文 篇4

隨著第二季詩詞大會的熱播,“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這句話瞬間再度成為了“網紅”。

“生活還有詩和遠方”這後半句話,不禁讓我想起人們常言道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而正是因為這些俗語勾起了我對“遠方”,對自己“遠足”經歷的回憶。

還記得自己初次“遠行”,只不過是被大人抱進嬰兒車,然後被推出去散步,這次“遠行”的目的地也不過是樓下小區的公園。那時的我對“遠方”並沒有什麼概念,只不過是覺得有人帶我出去“溜達、溜達”很是興奮,坐在嬰兒車裡高興地“手舞足蹈”,當嬰兒車被推出家門的那一刻,我更是“哇、哇”地叫了起來,不是哭,而是咧嘴大笑。

當我到達“遠方”的目的地時,我叫得更起勁了,不過一會兒就停下來了,因為我似乎知道,過不了多久,我又會被帶回家,於是我很是安眈,睜大了眼睛,好奇地看著身邊公園裡的一草一木,很是珍惜這一分一秒。於是,一個小小的公園成了我記憶中的第一個“遠方”。

如果“公園”是我記憶中的第一個“遠方”,那麼跟乾媽一起去“美國”則是某種意義上第一個真正的“遠方”。

去美國的這次“遠行”是在我四年級的暑假,由於媽媽工作的原因,她沒能和我們一起去,於是,我被送到乾媽手中,媽媽一再提醒我要聽話。

那時的我還不是特別“明事理”,只是常常在大人口中聽說“美國是個很大、很厲害的國家”“那裡有名牌大學,好好讀書,以後爭取去那裡念大學”……就這樣,“美國”成為了我心中的“聖堂”。因此,當聽說乾媽要帶我去美國時,我高興地蹦了起來,激動了整整一天。在準備出發的晚上,我激動得沒有睡著。

“轟,轟,轟”飛機準備降落了,我激動的心也漸漸平靜了下來——我們到了,到美國了!這可是我第一次出那麼遠的門,我到每個地方都要拍照留念,頭幾天還是興奮十足,可到後面就想家了,甚至還開始哭了:“我要回家,我要歸家”。就這樣,我結束了這次旅行……

在人生中的“遠方”有很多很多,而正是這一次又一次的“遠行”,一次又一次地尋找“遠方”,才造就了我們完美的人生!

詩和遠方作文 篇5

遠方的天藍得澄澈,讓人心醉;遠方的詩美妙婉轉,讓人神往。

無意間在微博上看到了頗具文藝風的散記《我的詩和遠方》《被冷落的手機》,便也背上行囊想要去遠方,去逃離這被手機主導的城市。

桂林的山水果然名不虛傳!那不高的疊山被雲霧繚繞,這般朦朧,似那羞澀尚未出閣的少女。隨便的一處池塘裡便可見池底的水草,妖嬈舞動,撩人心絃。天空很靜,安寧得像是飽飲母乳後酣睡的嬰兒,這般柔潤而又新鮮。身旁擦肩而過的遊客們幾乎都身掛名牌相機,頗有範兒地拍著在城市未曾見過的風景,這架勢像要把風景搬回家。過後,便坐在路旁的亭宇裡,低頭讚歎手機或是相機裡的簷牙高啄。

我也是個俗客。看到美景也想用手機定格瞬間,每天發一波照片,用綺麗的語言,來期待一場接連不斷的點贊和類似於“真性情”“好文藝”這等讚歎之聲。

有個陽光明媚的好日子,去坐竹筏漂流。

這竹筏由五六根又大又粗的綠竹排列製成,筏上有兩把躺椅,水會趁著竹筏的空隙滲上來,由當地船民掌船,一支長杆來回翻轉,竹筏便在這碩大的湖心漂流。坐於此上,腳踩汪汪潭水,周圍一片詩意盎然的美景,宛如一代隱居之士所在之處,妙趣橫生。期間,便偷摸違背遊客規定,拿起手機一通拍。

可,一個晃盪間,“撲通”一聲,手機掉入湖中,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一直往下沉,往前飄……這河勢險峻,它又是個無情之物,頭也不回地流向遠方。因當地有明確規定:乘坐竹筏是不得使用手機,我只好訕然低頭。

那幾天以後,我突然變得很空虛,開始心神不定。眼中的美景也逐漸千篇一律,我的手開始不知如何安放,變得焦躁。我不是來到了遠方?逃離了城市?為何會有這等感覺?

夜晚讀書,想起此次遊歷,看到“偷渡”一詞,似乎是點睛之筆,引起我的思考:可能我的遠方只是個“好山好水好手機”的幻滅國度,它是我回避浮躁內心的託詞。不經意間,一次次駕著手機之船偷渡回城!這是一次虛假逃離,這是一個時代的風氣,這是如今社會最大的悲哀!

仰天長嘆!詩和遠方,奈何偷渡回城?

詩和遠方作文 篇6

一縷朝陽,帶來一份希望;一份陪伴,攜手一生眷戀;一抹彩霞,呼喚我走向遠方。——題記

渺小的人物有大大的夢想,我的夢想是成為一名作家,這個夢想伴隨了我六年的時光。從孩童到少年,這個夢想早已在我心中生根發芽,成為我精神的支柱。

人都是為了希望而活,有了希望才有了生活的勇氣。我喜歡用筆記錄我的奇思妙想,我認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優美的文字來形容,世間所有的情感,都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為了一句短小的話語,我常常會苦思冥想很久……我熱愛文學,熱愛它給我帶來的一切。

文學讓我明白了許多,或歡樂、或憂愁、或難過……當手中捧書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暢遊在文學的海洋裡。當手中握筆時,我心中的思緒總會隨著手中的筆肆意舞動,表達我的喜怒哀樂。

依稀記得從孩童時代就熱情追夢的我。每一天,伴著那溫暖的陽光,倚樹而坐,手中捧書,嘴裡默唸,心中喜歡,我沉浸在書的世界,陽光照著我心中的夢,那夢的種子破土而出。

終於,我踏上了新的階梯。當我走向枝繁葉茂的青春歲月,青春就不再是一個謎,而是我心中的詩與遠方。我知道,通向遠方的路總是崎嶇又坎坷,我將永遠保持最初的熱情和浪漫,我將在旅途中加倍努力,才能在達到彼岸時一鳴驚人。

現在,清泉文學社給了我一個追求夢想的舞臺,使渺小的我在這個舞臺上熠熠生輝,滿懷憧憬。我將珍惜這樣的機會,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歲月之羽,掠過時間的河,撫過一片浩瀚星河,我在歲月深處,遙望詩和遠方,奮進拼搏,聆聽夢想綻放的聲音。

詩和遠方作文 篇7

在祖國廣袤的西北大地上,矗立著一座古老而神祕的城市—敦煌。在這次九天甘肅之行的最後,敦煌緩緩走來,一層一層掀開了她厚厚的面紗,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她最珍貴的寶貝—莫高窟那如詩如畫般的美貌。

那天小雨淅淅瀝瀝,絲毫阻擋不了我們如火般的急切心情。千年莫高,似一顆璀璨的明珠,坐落在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漠中。密密麻麻的洞窟星羅棋佈,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斷崖絕壁上。舉頭仰望,那古老文明散發出的神聖而莊嚴的氣息將所有人包圍、籠罩,沐浴其中,陶醉其中。穿過洞窟前曲折的迴廊,“吱呀—”鑰匙微轉,洞門應聲而開。漆黑之中,一股濃濃的但又不刺鼻的味兒撲面而來,顏料味嗎?不像!泥土味嗎?不像!呵,想必,這就是歷史的.味道了吧!“各位遊客,請隨我來,”我們隨著講解員有序地步入洞中。只見兩尊大佛迎面端坐於佛龕中,眼睛微閉,神態安詳,嘴角掛著滿足的微笑,那樣親切,那樣和藹。菩薩、弟子伺立於兩側,好像正在認真聆聽佛祖講解佛法。高聳的洞頂中央,繪著一朵惟妙惟肖的青蓮花。那青蓮已完全盛開,片片花瓣奮力伸展向四面八方,似乎有嫋嫋幽香陣陣飄來,沁人心脾。

啊,壁畫!順著講解員手電筒的光亮,一幅幅的壁畫驚豔呈現。我細細欣賞著。五彩斑斕的色彩和輕盈通透的線條,繪出了一幅又一幅巧奪天工的壁畫,繪出了一場又一場栩栩如生的景象,繪出了一個又一個美豔絕倫的飛天。壁畫上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解釋佛教意義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應有盡有,巨集偉瑰麗,令人嘖嘖稱奇。壁畫上最引人注目的,則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了。瞧,飛天多麼千姿百態吶!有的臂挎花籃,採摘鮮花;有的反彈琵琶,金雞獨立;有的倒懸身子,從天而降;有的綵帶飄拂,漫天遨遊;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我靜靜地望著,感慨萬千,就像步入了一個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看著看著,我不禁想起了對於敦煌莫高窟儲存至今至關重要的一個人—常書鴻。他與敦煌莫高窟,有著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1935年秋天,常先生在法國看到了由伯希和編撰的《敦煌圖錄》,他驚訝萬分,方知祖國還有這樣一個藝術寶庫存在,內心被深深震撼了。為了好好研究並不使她再受破壞,他毅然決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建立了“敦煌藝術研究院”,成為其首位院長。但常先生考察莫高窟時,條件異常艱苦,經歷了重重艱難險阻,也遭遇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幸,但他義無反顧,一旦決定絕不回頭,將一生奉獻給了敦煌藝術,終於獲得了寶貴的歷史資料,並引領一批又一批後來人為保護敦煌莫高窟持續的努力。常先生這種為藝術、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用詩來讚美,用歌來頌揚。他,難道不是我們有理想的當代人的榜樣嗎?

如今,敦煌依然昂首屹立在遠方,她如詩般的千年歷史和輝煌文化,在無垠的祖國大地上熠熠生輝。啊,敦煌,我眼中的詩和遠方,我不會忘,也不能忘!

詩和遠方作文 篇8

青春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彩色的青春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爭取和奮鬥;不論結果是喜是悲,可以慰藉的是:我們不枉青春一場。

清華學子張薇的演講給了我心靈不小的衝擊,她雖然來自貧困縣,對未來的希望是她永遠的財富;也許她會失敗,但她那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將是她永遠的動力。

從她那簡短又樸素的演講中,我彷彿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也從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還記得自己總是有那麼一段時間拼命的讀書、背書,只為了在拿到那幾張試卷時可以問心無愧的說:“我盡力了。”

我成功過,亦失敗過;成績好過,也壞過。同學間不乏每次成績出來後的對比,我告訴自己:考好了,管住自己的嘴,不去張揚;考壞了,及時調整心態,積極面對問題,不能表現出一副很差的表情。總是告訴自己,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

我的詩和遠方既然是我選擇的,那就只能靠自己一步步走下去,儘管外面是漂泊大雨,它可以淋溼我的身體,卻永遠也澆不滅我對詩和遠方、對成績單上的數字、對自己理想學校的嚮往!

為了我的詩和遠方,我迷茫過,我疑惑過,因為學習的事情,我與老師談話不止一次,糾結於自己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學業,有那麼多的人都不曾看好我。因為詩和遠方,我哭過、懊惱過、憤怒過,但我相信永遠不會出現了三個字,那就是“放棄過”。

詩和遠方是我一生的摯愛,也許我會被生活磨平了稜角,但這恰恰促進了我前進,我們永遠都可以轉身,但從不回頭,因為詩和遠方讓我們知道要大步朝前走,不要錯過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