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吃虧是福作文 2篇

作文 閱讀(2.2W)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吃虧是福作文 ,歡迎大家分享。

吃虧是福作文 2篇

吃虧是福作文 1

鄭板橋老先生的“吃虧是福”這句話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句話之所以流傳廣泛,與它充滿哲理是分不開的,這句話從字面理解是得不到認同的;人摔了一跤,啃了一嘴泥,磕掉倆門牙,這是明擺著吃虧了,把這說成“福“恐怕沒人信服。這裡說的“吃虧是福”得辯證的看待這句話。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被分配到外地工作,臨走前父親送我一句話:“忍得一時之氣,免得萬年之憂”。大概是父親怕我年輕氣盛,沒社會經驗,要我事事忍耐;吃“一時之氣”的虧,卻得到“免萬年之憂”的福,這不是“吃虧是福”又是什麼!生活中不少人為爭“一時之氣”而大打出手,甚至“刀光劍影”,這勢必帶來災難,到那時也就悔之晚矣!其實,“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話不無道理,也更體現一個人的涵養。

還有一句話叫“小不忍,則亂大謀”;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秀的哥哥劉縯被殺,劉秀也處在極度危險之中,但劉秀強忍悲痛,像沒事一樣,因為這種“小事”忍不住會影響更大計劃,劉秀的“忍”躲過了危機,起兵征戰多年最終建立東漢王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中興’。

其實“小不忍,則亂大謀”與“忍得一時之氣,免得萬年之憂”是同義詞,前者多用於謀略,體現在事業裡;後者多為我等所用,體現在生活裡。一個是“陽春白雪”一個是“下里巴人”。

“吃虧是福”與鄭板橋另一句話“難得糊塗”是相輔相成的,試想不“糊塗一點”,又怎肯心甘情願的“吃虧”,能說出這樣的話,在處理具體問題時也難免不“糊塗”,這正是鄭老先生的精明之處。如果不是生活歷經磨難,飽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是不會如此精闢總結出這兩句話的。肯吃虧的人有兩種人,一種是“糊塗人”,另一種人就是“阿Q”。第一種人是韜光養晦,是一種謀略,第二種人就是“阿Q精神”,明明捱了打卻用“兒子打老子”來求得心理平衡,是一種無奈。

“塞翁失馬”與“吃虧是福”其實也是同義詞,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的,塞翁的兒子騎馬摔斷腿殘廢了都不是壞事,我們摔倒磕掉兩門牙怎麼就不是好事呢!只是不知道這好事什麼時候來,或許來了也不知道罷了。假如摔了一跤,危及了生命,相比之下僅僅摔掉兩門牙,這豈不是不幸之中的萬幸嗎。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這在於是就事論事看問題還是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因為這世界任何問題都不是絕對的,這才有了“塞翁失馬”這個成語,這才是人們認同“吃虧是福”的原因。

鄭板橋先生的“吃虧是福”思想,應該源於《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在《道德經》裡的有一句著名論斷“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吃虧”其實就是“禍”,更不要說吃“大虧”了,把“吃虧”說成“禍”並非牽強,這裡“禍”字本身含義是非常廣泛的,這句話所涵蓋的辯證關係的範圍也是非常廣泛的。《老子》早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把這種“禍”和“福”的轉化關係告訴我們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得一失,都處在這種“福和禍”的轉化關係之中,而且,這種轉化關係的過程是沒有窮盡的,也就是“熟知其極”!兩千多年來,人們還是認同這種思想的,“吃虧是福”的思想其實並沒有離開老子道家思想的範疇。

離父親送我的話已經過去40餘年,現在我還時不時想起這句話,它對我的人生不能說不起作用。如果每個人都能正確理解“吃虧是福”,運用好“吃虧是福”這個道理,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就會對一些“吃虧或佔便宜”的小事不肖一顧,有一種超脫,達到寵辱不驚的一種境界,這對人的一生很重要!

吃虧是福作文 2

世間,有些人常生怕自己吃虧。因而他們總愛斤斤計較,處處較勁,即使是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面紅耳赤,吵鬧不休。他們若佔了點別人的便宜,心裡就會像吃了蜜一樣格外舒服。其實,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更不能損人利己。做人可貴之處,倒是樂於虧己。事實就是如此,自己主動吃點虧,往往能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把很難處理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夕,皇帝一高興,就下令賞賜每個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時,一位負責分羊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麼分才能讓大家滿意。正當他束手無策時,一位大臣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家。眾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他,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面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尊敬,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位大臣來說,虧己不正是福嗎?

虧己者,能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這樣,虧己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時,別人也肯對他給予支援,給予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毋庸置疑,能虧己者,大都是心胸寬闊者。而這些人呢,就比別人更能為國建功立業。有人說:“一個人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業就有多大。”誠哉斯言!只要我們留心一下歷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凡那些取得了巨大成就者,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無一不是胸懷廣、能虧己的人。相反,再看看我們身邊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有哪一個不是心胸窄、愛計較、不肯虧己之輩?由此可見,虧己不是福嗎?

看完書,安靜下來,稽核“吃虧”這個詞,心中不免幾分感慨。有時,退一步,讓自己在海闊天空中放鬆,無論是心情還是人情,在看似吃虧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補償。在有些時候過於計較,得失心太重,反而會捨本逐末。當失誤擺在面前,而且很快的找到教訓後,就應該迅速將這件事沉澱下來了,過多的計較會使自己陷入對過往的沮喪情緒裡,這種情緒會遏止我們的自信,甚至影響判斷。因此,承受吃虧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再往深層次說,吃虧其實也包含了豁達和寬容,而且還要加上理智和自我剋制。面對吃虧的豁達,是一種以個人能力為基礎的自信,但這種自信並非人人都有。當然,萬事都有個度。我反覆在掂量:吃虧到底是什麼?是敢於付出?還是有自信?還是眼光長遠?我們擁有的並不多,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個得失的準則,幫我們在複雜中找到那麼一點簡單,在躊躇中找到那麼一點依據。如果把吃虧當作一個途徑,那確實需要付出勇氣,也需要策略。二者相加,就會獲得自信,而不是患得患失的焦慮。

一位哲人說得好,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現實生活中,許多眼前的吃虧,未必就是壞事。更多的時候,損失蠅頭小利會為自己的成功帶來巨大的驚喜。中國有一句古語: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無邊月,失落手中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