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國小四年級

作文 閱讀(8.15K)

劉邦和項羽都是一代鬼雄,關於他們的作文很多。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國小四年級

  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篇(一)

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蕩著象徵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兄弟,他懊惱曾經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裡。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後人無限的感慨。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稜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話題2:“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果”

題烏江亭杜牧疊題烏江亭王安石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捲土來?

注:烏江亭在安徽和縣烏江浦。項羽垓下戰敗,逃至此地,烏江亭長駕船請他渡過江東。項羽說:“我當年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後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這位一代梟雄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鑑戒。杜詩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常事。因此,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該“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三、四兩句設想他當日如果能聽取烏江字長忠告,重返江東,再整旗鼓,那麼歷史或許會改寫。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餘,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但尤其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王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麼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拼死賣力嗎?“捲土重來”實在是痴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篇(二)

李清照有詩云:"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

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不僅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而他的悲劇性格,無疑張揚了他的人格魅力。(論點)

項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於他的'"義",而這個"義"也恰恰演繹了他的個人悲劇(分論點)。古人云:"義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謂之義"。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當,言而得體,便可稱其"義"。然而,"義"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項伯為報救命之恩,向張良通風報信,可稱得上"義",可此舉客觀上卻幫助了劉邦,使得沛公在鴻門宴中能化險為夷,此舉又謂之不"義"。兩軍對壘,項羽卻不忍弒殺劉邦,縱虎歸山,最後成就了劉邦的霸業,實乃對敵人的"義",而對自己不"義"。項羽的"婦人之仁"與"義"的本質是背道而馳的。可以說,項羽重義而輕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劇。(理智與情感的關係,項羽情感大於理智)

項羽的性格悲劇還表現在他的剛愎自用。韓信始在項羽麾下,"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陳平效力於項王,"累諫不受,乃封其金與印,仗劍亡,歸漢於武"。此二人均有經國之偉,濟世之才,然而卻不為項羽所用。亞父范增,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後,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是韓信;七出奇計,困項王於垓下的是陳平;十面埋伏,逼項羽走江東的是張良;烏江渡口取項羽頭顱的竟然是項王"故人"王翳。項王的剛愎自用,終於讓自己飲下了"四面楚歌"的惡果。可以說,過分借重於武力而忽視智謀,也是造成項羽性格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應是不能知人善用,不聽人言,不信任,猜忌,浪費人才。(對比手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的悲愴無疑已成為千古絕唱。假如項羽不固守那狹隘的"義",假如項羽……那麼,意氣風發,衣錦還鄉,擊築高歌《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將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會是劉邦了。

  關於劉邦項羽的作文篇(三)

我到達垓下的時候,正是黃昏。乘了五百多公里的車,渾身疲憊不堪,一下車,我還是急切地向垓下遺址走去。天突然颳起了大風,吹得人有些搖晃。終於,遺址已在眼前,我在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的寫有“垓下遺址”四個大字的石碑前站住了,目光投向沉沉的暮色。身後,已是萬家燈火。

(環境暮色沉沉,萬家燈火,在這種環境下看項羽更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

“垓下遺址”位於今天的安徽省固鎮縣濠城鎮(舊屬靈壁縣)。公元前202年12月,劉邦與項羽在此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決戰,這就是“垓下之戰”,這場戰役後被軍事家們列為世界七大戰役之一。戰役期間,項羽屯兵的據點稱霸王城。霸王城是一座土城,呈橢圓形,佔地400多畝。歷經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土牆輪廓依稀可見,護城河裡雖然淤泥壅塞,但舊貌尤其清晰。垓下遺址上今天已遍是田園村莊,霸王城上的村莊就叫古城村。

(注意月亮的作用,以景襯情,悲壯)月亮升起來了,周圍有一圈光暈,今夜的月亮像時空深處一滴懸而未落的淚水。在垓下的月光裡我感到一種徹骨的寒冷。說起項羽,那是何等的英雄人物,他從江東起兵後,身經大小七十餘戰,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天下為之震驚。想鉅鹿之戰,他和士兵只帶三天口糧,燒燬營舍,破釜沉舟,那是何等的膽略與豪氣!然而,他在垓下時已是雄獅猶困,漢軍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啊,每一聲戰鼓,每一聲吶喊,步步緊逼絕境中的英雄。兩千多年前的那個夜晚也似今夜的這般月色嗎?當四面楚歌聲起,項王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披衣而起,獨飲帳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能說些什麼呢,說再多安慰的話也不能改變現狀。她能做的,只是表明自己和項羽不求同生只求同死的心跡,她抽出劍,劍光如雪,邊舞邊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英雄美人,一歌一和,“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虞姬歌罷引頸而刎。這是絕世紅顏生命的最後一刻,天地間湧動著一股悲壯悽豔的氣氛。英雄淚,美人血,二者在風中灑落,混合,流淌,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更令人斷腸!

那晚,垓下的月也同今夜一樣像一滴淚水麼?“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霸王別姬,多少年來,京劇舞臺上一直在慷慨悲涼地唱。霸王別姬,總是告別。人生就是不斷地告別,告別童年,告別故鄉,告別心愛的人。最終,人也要同自己告別,這樣就過完了一生。(由月這一意象聯想到離別)

項羽的垓下之詩更是抒盡了一個末路英雄心中的無奈和蒼涼。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甚至認為此詩“把人類看作是無常的天意支配下不安定的存在”(《中國詩史》,安徽文藝出版社)。“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是對命運對無望的前路悲壯而激烈的叩問。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舉步就是深淵。這個末路英雄悲愴的絕唱總是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