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31篇)

作文 閱讀(7.53K)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3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通用31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

今天我們全班一起觀看了航天直播課,幾位宇航員叔叔和阿姨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的科學課。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細節大公開,太空行走、特別的航天服、失重環境下的細胞觀察……

樁樁件件都讓我感到大開眼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各種表現:失去了重力的約束,水在太空中會變成一個個小水珠。更神奇的是,沒有重力的情況下,浮力也就消失了!如同魔術般,水在宇航員叔叔的手中,乖乖地變成了水膜,厚水膜,甚至一個水晶球,真是讓人嘖嘖稱奇!觀看了這堂直播課,我感受到太空的魔力,科技的魅力,更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投身祖國的建設!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

太空生活趣事多,航天員在太空中要生活六個月,也許你認為在太空中生活一定是快樂的,一定是艱難的。下面就來看一下三位宇航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太空中都是怎樣生活的吧!

一提到生活,我就有疑問了,我們在地球上睡覺和在太空中有什麼區別?因為太空中沒有了引力航天員們睡覺要在睡袋裡。有意思吧!

吃飯大家並不陌生,在太空中的水和飯都失去了引力會飄在空中,航天員可以在空中吃飯,太好玩了!

我喜歡宇宙,喜歡太空,祝航天員們早點歸來,平平安安、身體健康,我們都期盼你們的歸來!上了這一課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樹立遠大理想,將來報效祖國,為了自己的夢想努力奮鬥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3

“天宮課堂”推出了!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於近日面向全球進行直播,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著得天獨厚的豐富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天事業具有特殊優勢。

2013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進行首次太空授課,全國6000餘萬中國小生觀看授課直播,產生巨大社會反響,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進駐空間站組合體後,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中國航天員再次進行太空授課充滿了期待。

據悉,“天宮課堂”將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授課將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4

太空授課的“選題”條件是實驗所需的材料和裝置必須安全可靠、質量小、體積小、功耗小、對航天員健康無影響、不會汙染座艙環境等;當然,也要考慮創意新穎、簡單可行、不需要花費航天員很多時間等因素。

“當時還設計了一個磁鐵實驗,但考慮到磁鐵可能對航天器內部儀器和裝置產生影響,所以這個實驗被放棄了。”龐之浩補充道,此外,化學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安全起見,太空裡的化學實驗通常在實驗櫃或者手套櫃進行,難以向地面學生呈現,因此挑選物理實驗作為太空授課的內容更具安全性和視覺化。

為做好中國首次太空授課科普教育活動,當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部門對活動進行了系統、周密的策劃,完成了課件、教具製作和地面課堂的準備工作,航天員還為此進行了專題準備。

由於天宮一號是精密飛行器,航天員的授課活動必須小心謹慎,既不能動作幅度太大,干擾到正常飛行,還要當心漂浮的實驗器材、液滴影響到航天器安全。

作為主講人的航天員王亞平,在備課時沒少下功夫。她精心準備授課內容,向專業教師虛心請教講課技巧。指令長聶海勝擔任太空課堂的助教,負責配合王亞平管理教具,維護課堂秩序。航天員張曉光幾乎是被“捆”在艙壁上聽完這堂課的,因為擔任攝像師的他,要想在失重環境下保持平衡,必須用束縛帶把自己固定在艙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攝像機的情況下,保持長時間穩定拍攝,把太空授課的精彩影象傳回地面課堂。

“未來的太空授課將會有更多、更新穎的實驗內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對比實驗,比較蠶或蜘蛛在太空與地面吐絲的區別,觀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飛舞等。”龐之浩介紹,我國有關部門也已開始組織青少年設計太空實驗,並定期請專家評審,優秀的實驗方案未來有望在中國空間站上實施。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5

太空教育是世界載人航天活動的組成部分。美國女宇航員芭芭拉·摩根於2007年8月乘坐“奮進”號進入國際空間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太空授課。

“當年,芭芭拉主要講述太空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國首次太空授課則是真正的太空物理課。”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認為,我國的太空授課與美國有明顯差異。美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太空生活,而我國太空授課的內容是介紹和演示失重環境下的物理概念。所以,我國太空授課的科技含量較高,難度也更大。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點,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回答了學生們關於航天器用水、太空垃圾、失重對抗和太空景色等問題。

“我們先後研究了‘竹籃打水’‘乒乓球’‘迴旋鏢’‘溜溜球’和‘跳繩’等20多種方案,根據科學性、安全性、操作性、可視性、即時性、趣味性等綜合因素考量,經過集思廣益、反覆篩選、嚴格論證,最終確定進行2個方面的物理實驗,即物體運動特性和液體表面張力;隨後,又對確定的實驗專案進行了精心細緻的研究,力求給學生們最好的‘課堂’感受。”龐之浩說,實踐證明,授課專家組最終制定的授課教案達到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獲得圓滿成功。

“太空授課挑戰不小。”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表示,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和物資條件下,僅教具的選擇和運送就非常考究,太空物資運送成本很高,1公斤物品的運輸成本遠超1公斤黃金的價值。更重要的是,40多分鐘的時間裡,既要在太空演示物理現象,還要講明白物理原理,對於備課和臨場組織調配要求極高。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6

中國首次太空授課活動持續約40分鐘。這一天地互動過程是在我國中繼衛星的支援下實現的,它的亮相同時標誌著我國新一代載人航天測控網基本建成。

“地面上網課,最難的是網路通暢,在天上這個問題更難保證。”楊宇光說,如何確保高碼數率、高保真視訊流的通訊鏈路完全暢通,是太空授課過程中挑戰最大、難度最高、不確定因素最多的環節。

楊宇光進一步解釋道,太空授課的高清視訊傳輸,我國主要依靠居高臨下的天鏈中繼衛星進行支援,以地面測控站、海面遠望號測量船作為備份,但是地面測控支援比例不高,這是因為天宮一號、空間站多數時間不在我國本土上空。

無線電通訊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傳輸的資料碼速率越高,那麼傳輸的能量消耗及對傳輸裝置的靈敏度要求越高。

“太空授課對音視訊的碼數率要求較高。”楊宇光解釋道,為此天鏈中繼衛星使用高增益天線,使得波束非常窄,以保證能量集中,順利傳輸高碼數率的視訊資料。另一端我國空間站上設定有蝶形天線,指向中繼衛星進行配合。這樣一來,理論上任何時候都有一顆中繼衛星能夠“看”到我國空間站,確保授課過程通訊暢通。“太空授課的時延僅約0.3秒。”他說。

不僅如此,太空授課及授課前的全要素演練,均涉及廣泛的天地協同工作。

“2013年王亞平第一次太空授課時,教育部負責組織學生,中國科協負責設計準備課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負責航天員和通訊系統。”龐之浩說。

“測控通訊系統進行中繼星的切換也是重要的天地協同。此外,王亞平在天上演示的物理實驗,地面老師也在做相同的實驗,天地對比實驗幾乎同步呈現在視訊畫面中。”楊宇光表示。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7

中國空間站首次太空授課活動將面向全球進行直播,王亞平再次變身“王老師”為孩子們進行太空實驗。

其實,在國內外進行的大大小小的太空實驗中,孩子們不僅是旁觀者,也是參與者。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青少年參與太空實驗的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5種。

一是參加專業的研究實驗。科學家進行太空實驗時讓一些學生負責其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二是為學生設立、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學生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自己提出實驗課題進行實驗設計和實施,收集實驗資料、分析實驗結果,最後寫出實驗報告。

三是參加載人航天工程活動。一些是為了航天工程任務的需要,讓學生參加硬體或軟體的研製;另一些是學生創意大賽中的獲獎專案在載人航天器上進行實驗。

四是在教室中完成的太空實驗。學生們在教室完成模擬太空相應條件的實驗,或者進行空間站上專業研究人員正在進行的實驗,目的是通過對比地面實驗和太空實驗的結果,讓學生們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

五是教育性示範活動。航天員在太空進行簡單有趣的太空實驗,並將它拍攝下來,做成視訊教材,提供給學生,以便進行航天教育。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8

今天下午,我們全體同學上了一節特殊的課,授課地點在空間站,授課教師是航天員,一節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開始了!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在軌介紹,展示了他們在中國空間站中工作、生活場景,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葉老師的空中轉圈表演,我瞭解到了很多關於失重的知識。“天宮課堂”,讓我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國科技的發達,同時,也激發了我探索太空奧祕的興趣。唯有現在好好學習、奮發圖強,日後才能展翅飛翔,飛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9

“天宮課堂”太精彩了!航天員叔叔阿姨給我們介紹了太空家園:睡眠區、運動區、生活區,功能齊全,應有盡有。

行走、轉身這些簡單的動作在太空中居然這麼“艱難”,真想親身體驗一下。叔叔阿姨還給我們做了許多實驗,雖然我現在還有些看不懂,但是覺得特別神奇!

現在的我還是一名國小生,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後也去探索太空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0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通過這次觀看,讓我瞭解了宇航員們在太空生活的樂趣。

當神舟十三號成功到達太空時,與其一起上去的還有兩位宇航員叔叔和一位宇航員阿姨。還記得之前在電視上看見的宇航員叔叔們的臉總感覺胖胖的,還以為是太空上的飯菜太好吃了。阿姨向我們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的臉胖胖的,哦!原來是因為在太空中人體裡的血液是往上流的。叔叔阿姨還給我們表演了一些節目,比如太空喝水和水裡開花。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水中乒乓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見的乒乓球都是浮在水面上的,而在太空中,阿姨把乒乓球放在裝滿水的杯子裡,乒乓球沒有像在地球一樣上浮,而是像石頭一樣下沉,這就是浮力消失的實驗。

這次的《天宮課堂》讓我知曉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也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我也要向太空艙的叔叔阿姨們表達崇高的敬意:“感覺良好”隊,您們是我學習的榜樣,在我長大之後,一定也要向您們一樣效忠祖國,為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1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祕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著睡覺一樣,橫著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著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著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裡。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2

我今天觀看了天宮課堂,有三位老師,他們都是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

首先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真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什麼東西都有,可以看出他們的生活很舒適。

之後葉老師向我們展示了太空細胞研究、太空轉身。細胞學太深奧了我還不懂,但是看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在空間站裡是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樣正常行走的。

浮力消失實驗,把乒乓球放進水裡,可乒乓球沒有浮上來,原來空間站裡的浮力消失了。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都很神奇,很有趣。

我感嘆科學的力量真強大,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增長知識!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3

八年前,航天員王亞平老師在聶海勝、張曉光老師的協助下開展了首次太空授課,在無數孩子心裡種下了航天和科學的種子。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在今天為我們帶來了難忘的“天宮課堂”第一課。

在“天宮課堂”裡,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在空間站為我們展示了太空轉身、浮力消失、水膜張力、水球光學、泡騰片等實驗,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與奧祕。在這麼多有趣的實驗中,我最喜歡的是水球光學實驗,當王亞平老師站在水球面前時,我們看見她的模樣是反過來的,這是因為水球相當於凸透鏡,王亞平老師通過水球呈現的是倒立。接著,當王亞平老師在水球中注入一個大氣泡時,她再次站在水球前,這時,我們可以看到她呈現出一正一反的樣子。這一現象真是太神奇了,在班級觀看的同學們不斷髮出讚歎聲,用熱烈的掌聲表達對科學的嚮往之情。還有好多神奇的實驗,我就不一一說明了,每個實驗都很奇妙,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通過這次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少年強則國強,我也要好好學習,爭取長大後有機會上太空旅行。“天宮課堂”向世界彰顯了我們的自信,祝願祖國愈加繁榮富強!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4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通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5

看了《天宮課堂》的直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是泡騰片實驗。

泡騰片實驗主要講的是宇航員拿著一支鉛筆,放進在飲水帶裡,當宇航員把鉛筆抽出來的時候,發現鉛筆尖上頂著一個用水做的圓盤,宇航員把鉛筆放在桌上,又用注射器在圓盤兩面加水,圓盤馬上變成了一個圓球,另一個宇航員又用針筒裡的藍色色素注射到水球裡,水球馬上就變成藍色了,這時宇航員把半片泡騰片放進水球,水球裡的藍色水馬上產生了好多泡泡,一個宇航員又把注射器插進水球裡打進了一些空氣,那個水球慢慢變大了,當兩個宇航員面對面把水球夾在中間時我發現水球上有一個正著的人臉,也有一個倒著的人臉,這就是“水球光學實驗”,真是太好玩啦。

當他們對我們揮手時他們每個人都360度旋轉了一圈,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揮手時旋轉呢?

我長大了想當一名宇航員,這樣就可以親自去試一試了。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6

12月9日,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課了!

天宮課堂上,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和翟志剛老師給我們講了太空知識和幾個有趣的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做了一個張力實驗,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實驗,她先做了一個薄水膜出來,接著她不停地往裡加水,這張水膜變成了一張厚水膜。這張厚水膜看上去就像一個放大鏡,從水膜看對面的人是倒著的,把紙花放進去它就會迅速綻放。接著王老師用注射器往裡面加入空氣,水膜居然越來越厚,變成了一個大水球,這時水球上同時出現了王老師一正一反的兩個頭像。王老師往水球裡面加藍色的顏料,水球也就變成藍色的了,有趣極了!

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發展非常快,而我們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我們應該努力學習,讓祖國的航天航空技術更上一層樓,讓祖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7

今天,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給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直播,大家興趣盎然。

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太空老師先把水擠到一個圓形球體裡,然後往裡面擠入藍色色素,水球迅速變成藍色,非常好看。後來又把一片黃色的泡騰片放了進去,漸漸水球裡面出現了很多氣泡,還散發出一陣陣香氣,真有意思。

接著,太空老師又拿來了一個裝了水的杯子,一個乒乓球和一根吸管,太空老師把乒乓球放進水杯裡,用吸管把乒乓球輕輕摁下去,你猜結果怎麼樣?哈哈,結果-球被摁下去後就沒浮上來。與我們地球上的實驗結果完全相反,我覺得特別神奇,在太空居然沒有重力,浮力也消失啦。

我覺得外太空特別有趣,在沒有引力的外太空可以製造出太多有意思的實驗;我也好想去外太空啊!我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在外太空怎麼洗澡呢?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8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一課,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後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後,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裡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裡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遊,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祕!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19

今天,天宮課堂上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這些航天員們向我們介紹了自己在太空艙的生活。

葉光富老師給我們表演了怎麼在太空艙裡轉身,他先用右手旋轉,轉動身子,再把雙手張開,速度就變慢了,如果把手搭在肩膀上,速度就變快了。他展示完,又向我們介紹了細胞在太空中和地球上伸縮和運動的區別。最後,王亞平老師給我們製作了一顆用水做成的透明水球。王亞平老師先用藍色色素把透明水球染成藍色,再用泡騰片給它弄出小氣泡。

王亞平老師說:“這些氣泡就像一個個人一樣”。

通過這堂課,我發現在這太空中有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的航天員和祖國真是太偉大了!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0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視訊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後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裡新增水滴,最後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說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聖的太空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1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祕。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2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視訊。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視訊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裡,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裡,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裡,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裡,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通過這一次的觀看視訊,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祕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國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裡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通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3

宇宙海瀚無窮。我知道了,“宇宙的天空是神祕的暗黑”,“星星不會眨眼睛了,而是散發著耀目的光輝”……一切的一切洗革著我的認識,讓我的心裡也裝滿了星辰大海。

蜂蜜在天上如何流動呢?宇航員在天上如何轉身呢?他們怎樣休息?有怎樣的生活呢?那些困惑誘導著我看完了他們的介紹。那是屬於中國的空間站,是祖國的天和核心艙,是泱泱華夏孕育而生。那一刻,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驕傲。從神舟一號返回艙誕生,中國的科技發展之路就在滾滾向前。

艙內宇航員為對抗失重效應要保持健康,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由此誕生,企鵝服用來對抗肌肉委縮。所以他們做了細胞生長髮育研究,看到了心肌細胞一跳一縮,知道了在太空的真空無引力環境下水的浮力會消失,水的表面張力大到可以製作一個水球,在水球內注入一個氣泡可以看到一正一反的像,產生的氣泡也只在水球內產生。太空上既無法像地面一樣行走,也無法像地面一樣轉身……多麼神奇啊!這是從未聽聞的寶藏,蘊含著無限的探索。當聽到他們90分鐘繞地球一週,一天可以看16次日出時,我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無一為不之驚歎,這在短小的生命中起著驚天駭浪的意義。

核心艙的成功發射離不開背後無數航天技術人員的奮鬥;他們能夠登上太空離不開背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苦訓練的汗水;一項項實驗的結論突破離不開三位航天員背後半年的辛苦研究。你問我,為什麼連線前技術員那麼胸有成竹?你看見背後的滿腔熱血了嗎?成功絕不是偶然。

始於青春年華,滿腔熱血;醉於浩瀚星空,日月星辰。也成長在清風中,與光同在。國之棟樑唯少年,青春你我正當時!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4

2021年10月16日,隨著一聲巨響,託舉著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時隔1個月,天和核心艙又迎來新“太空出差三人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將在太空出差半年。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中國空間站進行“天宮課堂”第一課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背後是無數航天人的職業自信。航天員王亞平曾寫給我國航天事業開拓者之一陸元九院士的信件:“是你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和無數個夜不能寐的堅持,成為了今天我們在太空的底氣!”航天之路雖然遍佈荊棘與淚水,航天人的夢想與信念卻一直堅定如初,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堅守和付出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

“天宮課堂”背後是航天強國的科技自信。從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到實現我國太空出艙、交會對接等多項核心技術“零”的突破,再到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幾十年來,我國航天人同舟共濟、團結協作,艱苦創業,實現了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偉大飛躍,為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作出了巨大貢獻。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

“天宮課堂”背後是大國的擔當自信。一切離不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離不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和14億中國人民的關心支援。中國人來到太空的背後,是一個國家數十年的付出與堅持,更是一個民族跨越千年的苦盡甘來、厚積薄發。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5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裡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6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遊宇宙的嚮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21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遊,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遊;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後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效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7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在2021年12月9日,我們班全體同學在楊老師的組織下,認真觀看了“天宮課堂”,神舟十三號組航天員瞿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了太空授課。早在2013年6月20日,王亞平老師就曾在“天宮一號”開展過基礎物理實驗。

雖然我們現在對於那些高深的航天技術,深邃的宇宙知識理解不了多少,但是這卻激發了我探索知識宇宙的強烈興趣。我們每天只能迎來一次日出,可在空間站的宇航員們卻可以一天中迎來十六個日出,因為他們在神舟十三號飛船裡,每九十分鐘就可以繞地球一圈。

在這次“天宮課堂”,我們看到了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讓我們從天地差異中感知宇宙的奧祕,體驗探索的樂趣。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

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王亞平老師的太空授課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所有青少年。謝謝宇航員,也同樣謝謝大自然和宇宙饋贈的一切。

我想我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夢想有一天月球上能插滿中國的旗幟,我憧憬高科技能傳遍全宇宙,我想象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去探索深邃的太空,為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8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29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裡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30

的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體驗,出生在新世紀的我,見證了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看到奧運會上中國健兒矯健的身姿,為祖國感到驕傲;我看到“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成功,掩飾不住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自豪和喜悅;我還看到網際網路已經觸及千家萬戶,滑鼠一點,指尖一觸,便無處不達……

我在這個發展迅猛的社會裡,回首過去,又展望著未來。如何在這大時代的浪潮裡求得發展,是我,更是未來的你,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抓準時代脈搏,根據時代需求來完善自我,才不會落於時代。世界的發展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這個時代正在走向智慧化,講究高效,正在從注重簡單的實用性到滿足多樣化的精神需求發展著。身處科技人文發展不斷登上新臺階的你我,唯有不斷學習本領,掌握高精尖知識,才不會淹沒在時代大潮中。

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我們需要一顆強大的抗挫折之心。人生實難,作為青少年的我們,面對著生活中的風浪,又何嘗不應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昂揚姿態去面對呢?

然而,與時代同行並不是做一顆隨波逐流的海草,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樑,我們有著自己自由的精神、獨立的思考,不會人云亦云,更不會迷失自我,誤入歧途。待到你們18歲的時候,也希望你們在斑駁陸離的社會裡能夠明辨是非,守住底線的同時,更要擔起引領時代風向的大旗。

“後之視今,亦尤今之視昔”,無論時代如何變幻,總有一些東西值得追尋,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持,總有一些東西值得堅守......當我們都明確自己的使命的時候,當我們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達到統一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時代浪潮中奔湧向前了。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31

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科學史上有著不可度量的成就。在古代,我們的祖先也許從未想過來到天上,來到月球,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後代竟有如此厲害的科技。如今,世界上唯一擁有自己空間站的中國,迎來了一次生動有趣的“天宮課堂”。

一直對太空感興趣的我,這次課堂,怎麼會少的了我?步入太空,許多不同的實驗讓我目瞪口呆!太空細胞學實驗,在與地球條件相差極遠的時候,依然可以養活種種生命。太空轉身,當你扭動身體時會扭在一起。像這樣有趣的事要有很多很多,都是人們一步一步踏出來的,就像魯迅說的一樣:其實地上本沒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看著浩瀚無際的宇宙,是什麼讓我們能學到如此知識呢?是那些勇於為國家做奉獻的宇航員。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未斷絕。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於2016年6月25日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次成功發射,這也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的首次發射任務。預計到2021年火箭各項技術趨於成熟穩定時,將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二號、三號、四號系列,承擔中國80%左右的發射任務。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夢想變為現實,中國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創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艱難,都離不開祖國背後的強大支援,我深刻體會到生在新中國,長在五星紅旗下的幸福與驕傲。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見證夢想成真!

我的祖國!繁榮昌盛!我的中國,地大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