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精選】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4篇

作文 閱讀(3.14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4篇

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1

我的家鄉是擁有書畫之鄉與水晶之都美稱的浦江。但是我更愛浦江小有名氣的小吃。

" 咦,這淡淡米香是哪飄來的?'引我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原來是大米粥啊!老闆舀起一瓢粥倒到碗裡,那粥像白綢一般進入碗裡,當你一口吃下粥時,那粥稠而不糊。讓你情不自禁的豎起大拇指。另外粥的品種還有很多,真想讓人每樣來一碗。 小籠包也非常好吃。小籠包小巧玲瓏,別看它小,裡面卻暗藏"殺機',讓你吃了叫"服'。你吧小籠包往醋中一沾,千萬別急著吃,小心燙著了,等涼了一些再放進嘴裡,它便在你嘴中上翻,下翻,左翻,右翻,讓你的嘴感覺油而不膩。當它們一路順風時,有半路失蹤在人的體內了。你的味覺告訴你,我還要來一籠! 望月樓的麻辣豆腐,吃起來真叫"四個叉+一個大=爽!'豆腐上有一點辣椒,還漂著一層紅油,聞起來感覺喉嚨辣起來了,讓人控制不住只己的食慾。這豆腐軟中帶脆,讓我不得不佩服這為廚師廚藝出神入化。鄰桌的老外吃著,豎起大拇指說;"VERY GOOD!' 聽著老外的讚揚,我心裡喜滋滋的。看著飯館裡進進出出的人群,我彷彿看到了浦江未來繁華的景象......

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2

我的家鄉——渦陽,有非常多的特色小吃,有面皮、煎粉、撒湯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家鄉的麵皮。

麵皮的做法可是有難度的,首先輔料需要玉米澱粉100克,黃瓜一根,綠豆芽兩小把。調料需要辣椒油、蒜泥、食鹽、芝麻醬。

首先將清水倒入攪開的稀麵糊裡,放入盤子裡,用勺子邊壓盤子邊攪,攪好後靜置10分鐘,麵粉完全吸水後再攪,麵糊沒有小疙瘩時過濾一遍,因為過濾一遍做出來的麵皮會更加光滑,口感會更好。然後取出兩個盤子,在一個盤子上抹上一層薄薄的油,接著盛兩勺麵糊倒入盤子,轉動盤子,能均勻覆蓋,之後把盤子放在鍋裡蒸制,從鍋裡取出盤子,用涼水冷卻後再揭,最後揭出來之後切條,加入調料和黃瓜絲和綠豆芽,攪拌後就可以吃了。

麵皮要加入辣椒油,這樣看起來顏色是橙紅色的,會散發出一股辣椒油的香味,讓人聞著都會流下口水,味道香辣可口,特別好吃,很適合喜歡吃辣的人。如果不想加辣椒油,顏色就是米白色,散發出一股芝麻醬的芝麻香味,味道特別香。麵皮滑滑的、嫩嫩的,讓人吃第一口就會停不下來,喜歡吃辣的人和不喜歡吃辣的人都會讚不絕口。

我愛我的家鄉的特色小吃,尤其是家鄉的麵皮,因為那是家的`“味道”。

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安陽,有許多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其中,我認為最有特色的要屬粉漿飯了!

當你走到小吃店前,只要裡面賣粉漿飯,你馬上就會聞到一股濃郁的粉漿飯特有的酸味兒。之後,各種鮮香味就會鑽進你的鼻孔……

不錯!正是因為粉漿飯酸爽適口,我成了它的“回頭客”。每當我在常去的那個小吃店裡品嚐粉漿飯時,老闆娘總愛說:“這粉漿飯呀,酸中帶甜,香醇濃郁,可以清熱敗火呢!”後來,我瞭解到一個關於粉漿飯的故事:那是在明末清初,安陽有一年大旱,百姓無水可吃。當時在古城大西門粉房旁有口小井,井深水淺,僅夠維持生產。由於缺水,百姓便把粉房生產中的廢料——粉漿,提回家食用,由於過酸,人們便加輔料(小米、鹽、花生米、白菜、香菜、紅蘿蔔絲等)熬製,便成了現在的粉漿飯。

雖然發明粉漿飯是在忍飢挨餓的旱年,但在豐衣足食的歲月裡,它仍是安陽人的美食,是人們割捨不斷的情結。

不知你是否來安陽品嚐過粉漿飯,如果你來安陽,沒喝粉漿飯的話,就不算來過。我之所以如此看好它,真的是因為它有健胃強身之效啊!它那獨特的味道,不知讓多少身在他鄉的安陽人牽腸掛肚、魂牽夢繞,它不愧是“安陽小吃四大寶”之一。

除粉漿飯外,安陽小吃的其它“三寶”是血糕、皮渣、扁粉菜。雖然說它們都是特色小吃,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我總覺得這三樣與粉漿飯相比,缺少點兒什麼,我總覺得粉漿飯是安陽小吃的驕傲!

寫到這兒,我又想起了前幾日剛喝過的粉漿飯,想起了它那種特有的酸甜味,想起了關於它的故事……我恨不得現在就在小吃店裡,面前有一碗誘人的粉漿飯……

我愛家鄉的小吃作文 篇4

蘇州的小吃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唐代就開始的船點正是蘇州點心的起源。所謂船點就是行駛在船上吃的點心。當時的達官貴人經常到蘇州遊玩辦公,那時候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船行速度較慢,途中自然要用餐的。於是船上配備了專門的廚師為他們製作點心。這些點心因為是為達官貴人制作的,不但味道可口非常,充滿江南風味的香、軟、糯、滑、鮮,而且造型精美,創意十足。有的做成牡丹花式樣的,有的則是小兔子、小鴨子,更有亭臺樓閣。下面就介紹其中最為出“味”的小吃……酒釀餅

寒食節吃“救娘餅”(酒釀餅)的由來,蘇州人吃酒釀餅,傳說是元朝末年開始的。當時蘇州有一張士誠,因為誤傷人命,他帶了老母逃命,當時正逢寒食節,又無處可以乞討,幾天沒有進食了。他的老母餓得暈了過去,張士誠見就要被餓死而泣不成聲。一位老伯見張士誠很孝順母子十分可憐,用家中僅有的幾個酒糟做了餅給了他,張士誠的娘終於得救了。

幾年後,張士誠在蘇造反稱王,想起當時的救命恩人,為了不忘記此事,張士誠下令寒食節吃酒糟餅,名叫“救娘餅”。後來張士誠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應天府的路上自盡。當時沒有人再敢叫那餅為“救娘餅”,可是蘇州人對張士誠還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餅”改叫“酒釀餅”。至今蘇州人春天還有吃“酒釀餅“的習俗。

酒釀餅是春季的時令點心,外觀和小月餅相似,面是用清酒釀來發的,因為氣候的原因只能買一季。採芝齋在清明節前後一月有賣,有玫瑰和豆沙兩種口味。純天然之外,現發釀也是酒釀餅的一大特色,因此在大量製作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幾乎只能採取前店後坊的形式,一邊生產一邊出售,排隊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