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

作文 閱讀(1.25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果然,清明節下著傾盆大雨,在路上,把我全身淋得溼漉漉的。

好不容易到了爸爸的老家―鯨頭,來到之後,我就和姐姐們一起玩,一起看電視。雨越下越大,彷彿在哪都能聽到雨聲和風聲,在演奏一曲春天的讚歌。

到了掃墓的時間了,大家撐著花花綠綠的雨傘,走在掃墓途經的路上,一聲聲歡笑迴盪在天空上。

到了墓地,大人們在拔雜草,掃泥土,忙活了大約15分鐘,爸爸說:“姝瑤,過來植樹。”我聽了,趕快拿著樹苗來到爸爸挖的大洞前,把樹苗放在洞裡,扶正,只見爸爸一把一把地把土挖進去,我也試著挖挖看,沒想到手上的泥土一拍掉,就出現了一道道土黃色的“線”。我正在發呆,爸爸又在另一邊挖了洞,我把另一棵樹苗種了下去,只聽見姐姐說:“我可沒見過種樹這麼簡單的。”

種完了樹,大家去拜了祖宗們,就撐著雨傘下山了。我走在滑滑的泥土路上,想:希望清明植的這兩棵樹,帶著我的心意茁壯成長!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2

清明節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踏青、除塵的好時節,其名字也正是“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小詩。祭奠親朋,在這個傳統的日子裡年復一年。

又是一年的清明,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奶奶的墓前為奶奶掃墓。在奶奶的墳前,獻上鮮花,希望奶奶能知道我們的思念,也希望能得到老人祝福。

也有許多人們去烈士墓園祭奠瞻仰那些死去的烈士,以寄託對他們的敬仰和深深的懷念,以此勉勵自己的子女學習他們的精神。

還有許多人拿著鐵鍬帶著小樹苗,到指定的地點義務植樹,希望為自己的生活添枝加綠,更希望能為子孫營造出綠色的生活環境

清明節其實並非簡單的掃墓,緬懷故人那麼簡單,還有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生命的寓意。清明的節日精神講究“生死並至”,就是說生與死同樣重要。活著的人緬懷故人時,紀念並感恩;親近自然,在春意盎然的欣欣向榮之中汲取生命的力量。

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有趣有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打馬球、插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

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好好珍惜現在的生活,就是對逝去的親人最大的慰藉了!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3

又是一年清明節,又叫掃墳節,也就是我們祭奠死去的親人,去給他們上墳的日子。

今天我起得很早,因為我要去鄉下給爺爺上墳,爺爺的墳墓在我們隔壁的一個縣城,坐車大概要一個來小時,一路搖晃著不知不覺就到了,一下車,哇!人真多呀!縣城的,鄉下的今天都聚到了一起。我們先到街上買了些小紙作就上山了,都說清明時節雨紛紛,今年的清明節可不一樣哦,陽光明媚的,大老遠就能看見山上的祖墳,我們先到了老爺爺的墳上,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先要除掉墳墓旁邊的雜草,然後再進行祭祖儀式,由於今年政府規定不能在山上點香燒紙,以免引起火災,所以我們只是象徵性的在墳上壓了些紙錢,在墳墓旁邊圍上了我們親手採摘的映山紅。

掃完了老爺爺的墳墓,我們又得掃爺爺的墳墓去,翻過了一座山就到了,爺爺是生病去世的,所以挺年輕的,到了爺爺的墳墓上,奶奶就想起了爺爺的許多往事,嚎啕大哭起來,受她的影響,大家不免都有些傷感的'情緒,同樣我們也是把爺爺的墳墓清理了一下,壓上了香紙,就下山了。

一天的掃墓活動就這樣結束了,雖然爬山有些難,但是我還是跟著隊伍順利的完成了這次活動。我喜歡清明節這一天。

關於介紹清明節的作文4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作為節氣,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故稱之為清明。首先,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係,農諺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本週四,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到少年宮認真觀看了解了烈士事蹟,為這些偉大的英雄獻上親手製作的千紙鶴。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寶貴的生命與鮮血換來的,還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長大後報效祖國,成為祖國的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