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正在消逝的半命題優秀作文

作文 閱讀(9.41K)

篇一:正在消逝的習俗

正在消逝的半命題優秀作文

隨著國家的不斷髮展,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傳統習俗也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中國,是一個古老,偉大而又百經挫折的國家。它曾經是昌盛富強,也有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屈辱。但是,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在地球上。唯一,只是因為傳統習俗。更隨著時代的迅速變更潮流的腳步,中國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變化。變化中獲得了巨集偉的建設失去了古老的風情。

中國由56個民族組成,由13億國民團結一心而組成。可以想象有多少的習俗?但這一切都在筆挺的消逝著。如今!13億國民中有多少知道這些。

豐收節,這個節對於大家來說聽著有點耳熟吧,它是農村裡除春節之外最暖心,最活潑的一個節日。豐收節,一看這名字就知道,它出生在碩果累累,秋高氣爽的秋天。這一天,勞動者們會把他們這一年裡所收穫的部分農作物都會擺放在平時大家集會的地方。人們都會一起來品嚐,這個節日一般要連續三天兩夜。白天,大家都會放下手中的農活,一起來出來娛樂娛樂,這三天,也算是給他們的假日吧。不是還會和同村的人一起嘮嘮嗑,說說心裡話,談談家常事,聊聊八卦。看著,有沒有被這種美好,悠閒的生活所帶入其中。這一刻也是最溫馨,最和諧的。大家都不會互相鬥爭,算計著了。豐收節最害怕的是不能苦悶著。這雖然是個情態動作,但會會對下一年的生活起到作用。豐收節也是一個神奇的日子,如果和鄰居吵架了,這天和他道歉,都會無條件的原諒。豐收節,這僅僅只有三天的時間,但它卻給人們帶來了一年裡的快樂,欣慰。然而,它也在緩慢的消逝了。

世界的改變,時代的更換。逼迫著人類要加快社會的步伐,為自己謀取可利的價值。農村的人必須要到城市去奮鬥,從而趕上社會隊伍。家中只會剩下年邁的父母與不滿週歲的孩兒。習俗也隨著飄之而去。

篇二:正在消逝的甜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漸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民間的傳統文化給我們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生活,兒時的歡樂是靠一些多彩的事物架起的,然而就是生活的不斷優越,使它消失得無影無蹤。

就是這樣,曾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在我們童年的時候,我們最喜歡去“快樂小攤”那兒逛逛,而我最喜歡的則是一個面積雖小,但歡樂很大的畫糖攤,賣糖的則是一個阿姨或是一個老爺爺。

一張小凳,一個小桌,一個小爐子,一把糖勺,一塊刻板,一個轉盤,就是畫糖師傅的畫糖攤的全部“家當”。在刻板上用融化了的紅糖畫出造型,組成圖案,待紅糖水冷卻後,再放一根木棍,用剷刀將畫糖剷起,幹了就可以吃了。旁邊是一個轉盤,轉盤上有許多小格,小格里畫的便是花鳥獸蟲等圖案,畫盤裡有指標,交錢後,就可以轉動盤上的指標,然後指標轉到什麼圖案就可以讓畫糖師傅畫什麼,類似抽獎一樣,在指標還沒停的過程中,心裡不免充滿著緊張的心情。

畫糖師傅畫糖時,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駐足觀看,一些小孩就扯著父母的衣服說:“太好玩了,我要買,我要吃。”

現在的生活是越變越好,這些當年在校外或街上都可以看見的手藝活動,如今已經成為新鮮稀罕玩意兒,孩子不感興趣,家長也不放心。

回憶童年,我自己放學之後,也會跑到畫糖攤上去看一看。那時,也是我快五,六年級時,畫糖師傅為做更好的生意,並推出一些新吃法,那幾年畫糖又熱了一段時間。可在我國小畢業之後,回到國小卻找不到國小時候的童年,找不到國小時候的甜。

那時候的甜是甜在心中的,是苦中帶甜的,雖然畫糖工藝是那麼普通,雖然用材是那麼簡單,但是它勾勒出的則是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美好的金色童年是被這樣的甜染上了色彩

畫糖不僅是一種手藝活,更是一門民間藝術。真心希望畫糖這門藝術不會那麼沒落地消失,能把這門古老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傳統的手藝!

篇三:正在消逝的生命

空氣中滿是溼漉漉的味道。“啪嗒,啪嗒……”幾顆水珠從寬大的枇杷葉上濺落下地,鋪滿青石的路上彷彿依稀看到幾個老婦人的身影,靠在樹下納涼。

這裡是霞山區的東堤路,路兩旁的老式建築如今已變為一塊平坦的停車場。回想起小時候,和爺爺的說笑聲彷彿還回蕩在耳邊。

小時候,最喜歡爺爺在大街小巷裡散步,看那高高的枇杷樹把濃蔭披在人們身上,看兩旁騎樓斑駁滄桑的臉龐,看青石板路光滑潤澤的眉梢……有些破碎的磚瓦疊在佈滿青苔的牆角旁,青島路口的包店還瀰漫著誘人的香味,各種叫賣聲還此起彼伏地迴盪在街頭……而自己更獨愛騎樓,獨愛東堤路。在我看來,這條路就像一個看盡世間滄桑的生命,紀錄著古老的文化。

在過去,騎樓大多都用於住宅。木窗櫺在風吹雨打下已被剝去原來的色彩,毫不保留地咧開自己的嘴;鐵絲窗也被鹹腥的海風褪去一層光鮮亮麗的衣裳;破舊粗糙的漁網整齊地被漁夫掛在鏽跡斑斑的鐵鉤上,像極了老人臉上一道道的皺紋;就連路邊的電線杆也被胡亂的電線纏了幾圈,活像面板下縱橫交錯的血管……屋裡一盞破舊的老式燈一閃一閃地散發著暖色的光,就像在儘自己的力氣告訴別人這是一個生命似的。

那是一個蒼老,卻充滿活力的生命。

幾年後的今天,再走上東堤路尋找那些活潑的生命,卻已發現它被冰冷的機器開膛破肚了。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樹的濃蔭,找不到那家客人絡繹不絕的包店了。騎樓秀麗的身影已被鏟去大半,露出的斷壁殘垣像白森森的骨頭,讓人看著心驚肉跳。騎樓,這種夾雜著鹹腥味的海風的文化,這個原本充滿活力的生命,會不會像一滴匯入汪洋大海中的水一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地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

生命,是可貴的;文化的生命,更是可貴的。騎樓只是千萬正在消逝生命中的一個縮影。不僅如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更是命懸一線:宣紙刺繡大師不足四人;花絲鑲嵌國家級傳承人少於三人;青田石雕兩種技法瀕臨失傳;勉薩派唐卡繪畫傳承大師僅剩一人……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無不是在提醒我們,文化的生命,正在漸漸地消逝啊!

在如今高科技時代,我們應保護好文化的美,傳承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應發展現代科技,不要讓現代的利刃結束這古老的生命。

再抬眼望去,嫩綠的葉芽又爬滿了蒼老的樹枝,在微風的輕撫下慢慢敞開胸懷。

篇四:正在消逝的漢字

一顆星,隕落。是那正在消逝的文字啊!這顆傳承了中華五千多年曆史,照亮華夏幾千年文化的明星正在隕落,若灰燼般吹散於時間的長流。漢字,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漢字,各族間交流的紐帶啊!可這載體似乎將要在如今摧枯拉朽般破碎,這紐帶也彷彿將被扯斷。那閃耀的漢字文化將在我們這一代消逝,心情不免有些陰霾有些惆悵。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時傷懷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似的情感便伴隨著文字的消逝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自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壯志,捨身忘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的似海一般的包容,博大的胸襟啊!這比比皆是的豪情壯志,這處處能見的詩情畫意,無不是因為漢字才得以傳承,這古人思想的精髓,偉大的文化藝術無不是因為漢字才得以讓今人略睹其風采。

甲骨文,那深沉又充滿古風的文字。金文,那銘刻於青銅器上厚重而莊嚴的文字,正如司母戊方鼎那般沉重。篆書,古樸而不失靈動。而楷書的方正規範,也彷彿啟示著我們做人因正直端正。行書,以他行雲流水般的流暢與靈動而著稱。還有那揮筆潑墨而成的草書,字裡行間無不刻出一份瀟灑……這都是漢字,一種靈活而多變的文字,也真是拿正在消逝的漢字。就像那晶瑩的冰在熱浪的吹襲下消逝,化作一股清流,付之東去。驀然回首,見它自身後流去。彎下腰,掬起一捧清泉,只望它短短的`停留,卻見它從指縫流逝,匯入江河。心有餘而力不足,便只能在一旁來回踱步,往返彳亍。

女媧造人,倉頡造字,唐人賦詩,宋人賦詞,先輩以他們的智慧留下種種結晶。可如今。唐人的詩,宋人的詞,又有幾人能賦得,只是習得它的皮毛罷了,又有人能瞭解它精神的核心呢?只是依葫蘆畫瓢罷了,而漢字也在漸漸消逝,它的內在文化又有何人能懂,提筆忘字,已變作普遍。難道之後滅亡的就是我們人類了嗎?又或是人內在的精神喪失,化作一具行屍走肉。

漢字啊,你的精神,難道就要在此消逝於歷史的長流中嗎?你可知我真想化作那激湍中的石柱,將消逝於眼前的你留住啊!

一顆閃耀的星,正帶著它最後的美好劃過天際。一股清流,正從破損的堤口流逝。那顆星。閃爍著最後的光亮,清流,不回頭的流走,難道我們就這樣看著它消逝於眼簾嗎?

篇五:正在消逝的詩意

纖細的碳素筆尖固然是寫不出墨汁遊於紙的行雲流水。我曾慢筆寫過的漢字也被時代的節奏拋在久不復來的歲月裡。頓挫的短句、用心的描繪,感觸別樣的韻味;在激昂的長段中,用心的抒發心中感慨,顯得格外珍貴。猛然間明白,在歷史的積澱裡,那並不為之褪色反而更熠熠生輝的是古老的詩意。而過遠的眺望卻總是遺落“驀然回首”,為人所珍視的難道只是那”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繁華?

我卻要嘆惋辛稼軒的苦心孤詣了,在“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英氣裡流露出的如此溫婉,卻要在流芳百世中隱沒蹤跡。我要挽留古老的詩意,去追隨秦觀“畫角聲斷譙門”的留戀,去追憶柳永“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多情,去懷念陳與義”三十餘年如一夢“的豪情,去感受東坡“十年”的難忘。他在戀人的海誓山盟中“山無梭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他在友人的相知相惜中“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他是如此的動情,以至於千年之後的讀者,還要為這苦難的命運、不公的待遇、不該的分離而傷心,為苦悶的思緒憂傷,為堅貞的情誼而動心,還要為這個古老的詩意高歌。

而我不過是為他歌唱的人之一。張曉風致力於用唐時女童短幅的《送兄》震撼人心,余光中用細膩的心靈書寫詩意,何其芳在獨語中將視角的詩意淋漓表達,用執著的傳承詩意的呼聲引起靈魂的共振。

抑或是在鼓角爭鳴的戰國仍存編鐘音韻,在時局動盪的魏晉也有琴箏和鳴。戰亂不曾泯滅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而再久遠的歷史也無法磨滅這優雅的詩意。這美麗的詩意,這動人的詩意!

我會在小雨之時,隨口唸出“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在晚春時分,不無惋惜“雨狂風暴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在楊花飛舞之際,贊它”點點是離人淚“的柔美;在時光飛逝中感傷“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卻不道流年暗中偷換”。這些微小卻充滿柔與美的文字表達中,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文字的精煉,思想的靈動。

我為這詩意輓歌,是對她永不斷絕的留戀。他的美麗在於對生命的享受,對生活的認真,對自然萬物懷有求知的敬意,對偶遇的風景抒發由衷的讚美,在於它對過往的情感的深情,對未來的未知的希望。它是民族給未來的精髓,對歷史的獻禮。它在流年中消逝,卻也因歲月的漂染而更為美輪美奐。我只願它的美麗能入更多人的視野,它的精彩能使更多人體會到,以此不負隔世的先賢那飽含心血的詩意,那蘊意深厚的詩意,那引人深思的詩意。

篇六:正在消逝的財富

拾起記憶的碎片,在消逝的歲月中尋求往事,可一切無法重現,它隨著流逝的歲月已一同遠去。

望著新月從東方的那片竹林冉冉升起時,消逝的文化卻悄然從腦海中浮出頭來。我把它揪出來,再細細回味那段歷史: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兒時朗朗上口的詩章,現在卻如那遙不可及的海天一線,但我還是想試著靠近它。於是——

“年”,遠古傳說中凶惡的猛獸。“它常常在夜晚出來,張著血盆大口,四處遊走,想肆機抓幾隻小孩子來吃!以後可別亂走了,孩子。”夜空下,母親對我說。望著閃爍的繁星,我似笑非笑,立馬鑽進母親的懷抱,心中滿是恐懼。

清晨,老天爺還有些睡意朦朧,炮火聲已早早的咆哮起來,我已不再是那時的小孩。村裡的大人們正在趕著殺年豬,呼嘯的寒風撫弄著他們疲憊的臉頰。屠夫們拿著閃亮而尖銳的利刃,一步一步走向掙扎的獵物,沸騰的熱血從這個無辜的動物跳動的心中噴湧而出,我已不忍再看。

看著看著這殘陽從遠山跌落,我知道,我邁著步子,走向廚房,清香撲鼻,是一種文化的味道。可現在,卻讓我去吞噬這美麗的文化,又叫我如何開口呢?

瞧著瞧著新晨的霧水,像薄紗,籠罩了大地;似激流,洶湧著城市;如屏障,保護了漫天的煙塵。昔日那鮮紅的太陽,已沒有絢爛的光彩;昨日那花樣的年華,也已暗淡無光。

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一片片深林卻毅然倒下,文化也隨之落下。然而,時尚的潮流卻堪比病毒,以其迅猛的攻勢擊落了傳統,佔據了其領導的地位。傳統,從人們的腦海中已要消失殆盡;一系列新穎的日子,從那遙遠的太平洋漂流而來。文化,就此敗落。

望著硝煙從遠方飄起,西方的堅船利艦打開了大清的防線,國內狼煙遍地,不斷的戰爭,讓中國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敵人還未趕走,自己人早已自相殘殺,至到大張旗鼓地把自己優秀的文化踐踏。

不過,一個有能力從災難中站起來的民族是不可小覷的;一個有決心從廢墟中站起來的城市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有志氣從屈辱中站起來的人是不可等閒的。但是縱有再大決心和努力,沒有了燦爛的文化,又有什麼用了?就像一滴墨水滴在泉水上,被黑暗籠罩是註定的。

別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別等黑暗了,才想到光明!別讓這曾經絢爛的文化,淪為塵花!

篇七:正在消逝的年味兒

年味兒,從二十三就開始醞釀,環繞著忙碌的人群,不急不緩地發酵著,越來越濃,越發誘人,惹得人總是停下手中的活計,猛地嗅上兩嗅,像是好酒之人等待著親手釀的絕世瓊漿出窖一般,每等上一秒就多了一份欣喜和期待。

三十兒晚上,震天的鞭炮聲從家家戶戶中傳出,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成了新年的序幕拉開前最強的音符。孩子們被炮聲激得上躥下跳,在父母的再三催促下才鑽進被窩,平日裡有些懼怕的冰冷的被窩,此時卻絲毫無法冷卻孩子們雀躍的心。

大年七年級,天上還有點點星光,人們就起身忙碌起來,爺爺踩著高凳細細地將蘸了糨子的新對聯粘平,我在下面偷著抿一口冷糨糊,卻粘住了嘴。奶奶抱著早準備好的蒼綠的柏枝在院子中央堆成一堆,點了火,多油的柏枝立刻嘩嘩剝剝的響了起來,嫋嫋的煙也隨之而起,在夜幕下,分辨不出顏色,火光點點,火苗跳躍著,隨風飄搖著,小小的院中充斥著柏枝濃郁的奇香。

奶奶拿來衣裳,在火堆上烤了一遍,又招呼大家來烤手,我們圍成一團,奶奶口中不住的念,問她念的什麼,她卻不屑於講給我。之後奶奶就在火堆的照映下,上香,拜各路神通,再將馱了硬幣的刺蝟饃,含了棗的魚兒饃,從東屋趕到西屋,從南屋趕到北屋,說是招財招福。這一切,在深藍而冰冷的天空下,顯得莊重神祕,成為我心中抹不去的痕跡……

沒錯,這只是我心中的痕跡罷了,再鮮明生動也只是回憶。如今的年,被高檔的團圓宴,飛滿祝福語的朋友圈佔據了,只是那奢侈的酒窩,到底是苦是甜?那轉發群發的祝福,到底有幾分真心?新年中包含著對生活的熱愛與期待,對勞動的讚美和犒勞,又留下多少?

當韓國將端午節作為本國的節日申遺時,我感到中華文化正在被一隻手竊取,抑或說正大光明的拿取。追其根源,不過是這隻手的主人珍愛它,重視它,而我們——真正的主人卻對它不屑一顧。若文化不在了,中華精神也不在了,炎黃子孫之稱又是從何而來?

我們,還是給自己的文化留片淨土吧,切莫讓這人類的瑰寶在我們的眼中,漸行漸遠。

篇八:正在消逝的清明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古代,清明節的活動是非常豐富的。除了現代人們常在清明節進行的掃墓、踏青之外,古人還有盪鞦韆、插柳、射柳、舉辦蠶花會等活動。掃墓是清明節的一項主要活動,也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活動。

每年清明節回鄉掃墓,都會細心的紮好褲腳,撐一把傘,動動鼻子嗅著雨水的味道,然後跳進雨幕裡。

今年沒有回鄉。早晨出門,空氣中夾雜著細密的雨絲,撲到我的臉上,刺激著我的感官。嗅了嗅,不再是那般味道了。我有些惆悵的抬頭望了望天,老天那張陰沉的面孔被座座高樓切割成了方形。其實雨水哪有什麼味呢?可每次掃墓,看著那輕細的銀線從天上落下來,不在地上濺出一點兒聲響,或是打在池塘裡如蓮花般優雅的盪開,就覺得這雨美極了,還有點清寂的味道。

這個時候,親戚們已經備好了祭祀的用品,一行人向山頂的墓地出發。一路上沒有任何人多言,只有鞋子踩在泥土斷枝上的沙沙聲和淅淅瀝瀝的雨聲。山路在雨水的沖刷下變得更加泥濘,有時腳下一滑,差點便要投進大地的懷抱。登上了山頭,眼前赫然是一片墳丘。有的墳包上已經長了野草,墓碑或殘缺或較嶄新。大人們揮舞著鐮刀開始清理雜草,孩子們便紛紛開始往墳包上插冥花。整理完之後,長輩們開始帶著子孫一一上香,祈求祖先的保佑。

一陣忙活下來,身上已經微微出了點汗,雨絲斜斜,冰涼涼的黏在臉上,一股寒意直往身上竄。姨媽們此時便下山去了,而剩下的人,還要做完最後一件事——放鞭炮。許是為了讓逝者也熱鬧熱鬧,這也不算擾了他們清淨吧。幾位伯伯把那些冗長的紅色鞭炮拉開,一列列攤在地上。孩子們都捂著耳朵,離得遠遠的不敢靠近,卻又一臉興奮的樣子。

我離了山頭的喧囂,迫不及待的一路跑到山下的小院裡。提前回來的人已經準備好了午飯,擺好了桌,空氣裡瀰漫著飯菜的香味。其實這趟清明節回鄉,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這頓飯吧。農家的飯菜都是用柴火燒的,城裡那些用電飯煲、電磁爐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這個味兒。一幫親戚祭完祖回來,立刻便入席。再天涯相隔的人,此時的距離,也不過一張餐桌而已。

我繼續走著,雨已經停了,冷風吹過,冰涼涼的。

在現代,清明節已經遠沒有古時候那般隆重了。人們不斷地簡化著活動的方式,而顆詠懷逝者的心,似乎也在漸漸的淡漠。

偶然聽到父親講電話,說今年家族裡許多人都有事,不能回鄉祭祖。還有些不能回鄉的人,為了表心意,乾脆花錢請人祭祖。清明節是為了緬懷死者,如今他們聽不到喧囂聲也聽不到鞭炮聲,只有雨水帶著刺骨的寒意浸透厚厚的土層傳過來。他們的墳墓孤零零的立在山丘上。他們是不是也會害怕自己被遺忘了?

沒有人記得死了的東西,沒有人記得的東西就跟死了一樣。

篇九:正在消逝的記憶

耳畔邊迴響起一聲聲的箏鳴,腦海裡那泛起一層層的漣漪,使我如同身臨其境,流連忘返。那美麗,精緻而又新奇的玩意兒是多麼的令人愛不釋手。

跨進高高的門檻,來到美麗而有寬敞的隋唐宅院。高大而精緻的圓柱像巨人一樣撐起了房屋的脊樑使它屹立不倒。大堂裡那桌椅的顯擺的莊嚴但是依舊能令人感受出主人與家人之間的和諧與幸福。觸控精緻的支柱上面的花紋是多麼的細膩啊!是多麼令人神往!金龍纏繞在圓柱上,那炯炯有神的雙眼望著遠方的,似乎是告示皇上要看遠方不要侷限於一點。我心中有些疑慮,但不知是什麼。我看看自己恍然大悟,它怎麼沒有一點體現現代化的東西呢?我認為是華夏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又感到悲哀,我不僅嘆息又在為中國的傳統的丟失而感到悲憤。

突然,一聲現代化的機械巨響打破了我的幻想,又把我拉了回來。拉回這個正在流逝傳統文化的現實世界。文化的流逝像一面又一面映象出現在我的眼前。看了之後我不禁垂下了沉甸的頭顱。昔日,我國一遇到傳統節日便張燈結綵,如今傳統節日一點點消逝在我們眼前。讓我們體味愛國的端午,就因為我們的遺忘所以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展現了端午的氛圍,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了全國世界非物質遺產。但這是件好事,因為它讓我們懂得保護自己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可是畢竟它不屬於韓國。不僅如此,許多傳統的文化和記憶也流逝在我們眼前。就像風一樣吹走了它們再帶回來,可惜它們已經不再是它們了。

我的記憶中老家有一座高大的木頭房門,形似古代宅院的大門,雄偉古樸,高聳入天。可惜如今只剩了一個空架。如同一個老人奄奄一息,讓人十分感傷。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古老的記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如今,他們卻要消失了。口袋鼓了,腦袋空了,倫理丟了。人們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傳統文化去塑造人文素質和精神境界。只有將消逝的記憶找回,傳統文化才能長青。

篇十:正在消逝的美好

又是一年中秋時。

回憶童年:墨藍色的天空中鑲嵌著一輪金黃的滿月,月光輕輕柔柔的,給大地披上一層輕盈的薄紗,“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月亮在天空中笑吟吟地望著我們。月光如瀉,月色似水,美輪美奐。

華燈初上,家中彷彿過節般熱鬧。彩燈閃爍,茶几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瓜子花生、糖果飲料。客廳里人來人往,大人的談話聲,小孩的玩樂聲,電視的喧鬧聲,餐碟的碰撞聲,讓小小的客廳注滿了歡樂與幸福,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溢位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討論著各自的近況、見解,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小時候最期盼的,當然就是吃月餅和賞月。那時,月餅有拳頭大小,外面是一層油膩的酥層,還嵌著幾粒芝麻,有些像淘氣的小孩隨意丟棄的糖果,不經意地灑落在月餅外面。裡面的餡五顏六色,有白糖、絲瓜、陳皮、山楂等。在潔白的月光的照耀下,亮晶晶的。孩子們把月餅捧在手心,滿足地咬上一大口,相視而笑。吃過晚飯,家人把茶几架到寬大的露臺上親戚朋友圍成一圈,聊聊家常。在月光的注視下,一大盤月餅被一掃而光。人們都滿足地斜倚在椅背上,手輕輕地撫摸自己圓鼓鼓的肚子,嘴角向上揚著,浮現出隱隱的笑意。幾個頑皮小孩的嘴邊,還粘著芝麻粒兒呢!清風徐來,群山好像也被陶醉了,蒙上一層面紗,在遠處若隱若現。月亮彷彿也沉醉其中,變得更圓更大,月光也縹緲起來。我凝望這一切,感覺自己也變得輕盈而寧靜。仰望天空,那月亮中灰黑色的影子,是嫦娥和玉兔正在嬉戲嗎?

往年的中秋,一家人團圓歡樂,吃月餅,賞月,天真而美好。

今天,中秋佳節。月亮彷彿害了羞,嬌滴滴地躲在厚重的烏雲後。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盡的肆虐的風雨。爸爸媽媽仍在工作,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老家休息。我孤身一人留在這空蕩偌大的屋裡,望著寂寞的四周,我掩面抽泣。同學朋友都宅在家裡看電視、上網或是沉迷於手機。我不禁有些疑惑:昔日的童真、歡樂、幸福、美好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逝了嗎?如今,團圓、賞月等中秋習俗都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隨著歲月長河的奔流,中秋是否將會毫無意義?先是精神文化的消逝,接著是文化習俗的消逝,再是文化建築的消逝,最後,中華民族五千年所沉澱的文明,是否也會消失殆盡?

花開花落,雲捲雲舒,四季交替,桃符更新。日曆一頁一頁被撕落,時間一點一點流逝,其中中華文化、習俗的烙印也逐漸變淡。我們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傳承中華文化,留住中華文化的根脈。那些正在消逝的美好,讓我們救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