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作文 閱讀(1.29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名人作文15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我的家鄉,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祖祖輩輩湧現出許多的知名人物,像季羨林、孔繁森、張自忠等,都是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身邊也會“潛伏”著各行各業的名人。我身邊就有這麼一位小身材、大智慧的名人。

說起新概念教育的劉坤校長,恐怕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一米五的身高,乾淨利落的短髮,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透著智慧的光芒。就是這樣一個走在大街上都會成為路人甲的再普通不過的人物,卻在做著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教育。

她是新概念教育的校長,也是新概念教育的老師,但更確切的應該說她是一位教育家。新概念教育創辦九年以來,劉校長一直都是秉著用愛澆灌孩子的心靈這一理念,慢慢的把學校從幾個孩子擴大到現在的幾千個孩子。孩子們喜歡她,家長們信服她不僅是因為她對待教學的認真,更是因為她用愛感化著每一個孩子。每個學期劉校長都會為孩子和家長準備至少一場感恩教育講座,曾經有次我親眼見到一位來參加感恩教育講座的家長激動地握著劉校長的手說:“太感謝你了,你的講座讓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希望你能舉行更多這樣的感恩教育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家也同樣在做著慈善事業。只要看到還沒有吃飯就來上課的孩子,她會毫不猶豫的去給孩子們買飯,讓他們吃飽了再上課。看到有手頭緊的家長,她會笑著說:“沒問題,先讓孩子在這學著就行。”看到有孩子要離開,她都會痛哭得不能自已。曾經有兩個孩子的離開讓她久久不能釋懷,她曾喃喃自語道:“難道是因為錢嗎?我可以不收你們學費的。”就是這樣一位被別人看作是“大款”的老師卻會經常備課到凌晨,卻會拖著帶病的身體為學生們講課。她也會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樣,穿著二三十塊錢的衣服去逛菜市場。

她是同事眼中無所不能的大姐大,她是家長心中無所不曉的的啟明燈,她是孩子們眼中的最和藹可親的老師。她就是我家鄉的名人——新概念教育的劉坤。

家鄉的名人作文2

在我的家鄉,有一個著名的魚王。他過去是個失業者。他每天什麼都不做,而且知道怎麼打牌。而且經常虧損,欠了很多債。終於有一天,當他又一次輸了牌時,他氣急敗壞,割掉了一根手指,發誓再也不玩了。

從那以後,他每天都在找工作。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魚塘。有人進去釣魚了。他出來後,只要付一定的錢,就可以拿走這條魚。他認為他也可以建立這樣一個魚塘。

當他回到家時,他仔細地考慮了這件事,並做了精心的準備。魚塘打開了。經過幾次嘗試和失敗,他終於成功了,成為一個著名的魚王。許多人每天都來釣魚,一天掙幾百美元,幾千美元。他幾乎不需要自己喂自己,所有的漁民都會餵魚。

談到經營魚塘的經歷,我真的無法用一兩句話來完成。因為這是第一次經營魚塘,他投資了很多錢。他還要求他的朋友們借很多錢,從各方面借錢,投資幾十萬元。然而,由於缺乏經驗,第一批魚苗全部死亡。

但他並不氣餒。他獨自出去學習養魚知識。經過多次詢問和研究,他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學習所有的養魚知識。

他回來後,投入了幾萬美元,買了很多魚苗放入魚塘。

這次他餵了高階魚食——小麥水果,魚長得很快。他真的發了大財,成了遠近聞名的人。現在,村子裡的人想吃魚。他們不需要出去買魚。他們只需要拿幾根釣魚竿就能釣到幾條。這種捕魚方法不僅增加了生活的樂趣,還可以吃魚。一舉兩得真是一種享受!他還把自己的經歷傳授給村民,並帶領他們一起致富。如今,許多其他地方的人也來這裡釣魚。

這是我們家鄉的魚王,你認為他是真正的魚王嗎?

家鄉的名人作文3

我的家鄉在貴州。貴州,青山水秀,地產資源豐富,有醇香馥郁的茅臺酒,有獨具特色的蠟染,有國家級的恐龍化石保護群,有釆也釆不完的煤礦。可你知道嗎?我的家鄉更是人才輩出的地方!

貴州,可謂是藏龍臥龍,不說大家熟悉的中央電視臺趙臺長,不說"超級女聲"何潔,也不說著名演員寧靜,也不說上中國好聲音的張恆遠,只說在貴州做著老乾媽香辣菜的陶華碧吧!其實陶華碧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草根"創業者,她不識字,沒有任何財務知識,不知現代企業為何物,說話常常邏輯不清,還有她極少和媒體打交道,甚至有媒體前去採訪時,她只是授權下屬進行接待,自己從來不露面,陶華碧,依靠辣椒醬創業成功的人。她每天賣出130萬瓶辣椒醬,一年銷售額高達到25億元。凌晨3點,從貴陽龍洞堡機場出來,道路兩旁的大部分樹木樓都湮沒有黒夜中。唯一還亮著的,是一棟高樓頂上"老乾媽"三個夕一紅色的霓虹燈字,它背後是一排燈火通明的廠房。僅這裡看出陶華碧為了囪乙的事業而奮鬥!每一天,這裡都會生產出大約130廳瓶辣椒醬,由始終等侯在廠區的卡車拉走銷售渠道,然後迅速被髮往中國各地的大小超市,以及遍佈五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貴陽老乾媽風味食品有艱責任公司總經理邦銀告訴理財週報記者。今年。"老乾媽"銷售額預計為25億元人民幣,淨利潤超過4億多元錢。陶華碧為了自己的事業堅持奮鬥的精神,是我們貴州人民的驕傲自豪。我們不得不感溉,陶華碧是貴州的名人啊!63歲的陶華碧和她的家族擁有"老乾媽"超過90%的股權。他是這個"辣椒醬帝國"金字塔上的女皇。

而現在,我要做的就是儘自己的努力,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將來為國家的發展,進步儘自己的一份力,我希望我的名字也像他們一樣載入史冊,成為貴州人的驕傲。

家鄉的名人作文4

說起我們湖北的名人,那可多的去了,從古到今數不勝數,有醫藥學家李時珍,偉大的文學家屈原,田園詩人孟浩然,地質學家李四光,體操名將楊威……在燦若群星的名人中,其中有一顆星最閃亮,他就是最令我景仰的三國時期軍事指揮家——諸葛亮。

人們稱諸葛亮為“神算”,是名副其實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還記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嗎?年輕有為的周瑜本想刁難一下諸葛亮,可神機妙算的利用霧濃的特點,便請人造好草船,這樣諸葛亮就借到了十萬支箭。

諸葛亮不僅神機妙算,而且勇氣過人,還記得“空城計”的故事嗎?當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像黑雲一樣兵臨城下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唯有諸葛亮穩如泰山,鎮定自若,當他頭束綸巾,手持羽扇,笑容可掬的焚香彈琴時,那瀟灑的風度,那過人的勇氣,令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嚇破了膽,也讓後世文人為此傾灑筆墨,讚歎不已。

諸葛亮不僅智勇雙全,而且仁慈大度,令人歎服。還記得“七擒孟獲”的故事嗎?當南蠻首領孟獲第一次被諸葛亮擒拿住時,孟獲心有不服,認為諸葛亮只是運氣好,後來諸葛亮七次擒住孟獲,有七次放虎歸山,周圍的士兵都疑惑不解,認為打仗根本不用講究“仁義”二字,可諸葛亮卻認為:以德服人,才能讓對手心悅誠服,才能讓對手忠心歸順。當諸葛亮心服口服的拜倒在諸葛亮的面前時,你能不為諸葛亮的仁至義盡所感動嗎?

諸葛亮就是老百姓心中的智,勇,仁義的化身,在我的家鄉襄樊就建有紀念諸葛亮的聖地——古隆中。當我徘徊的這風景優美的古隆中時,耳畔不時想起年輕的諸葛亮在這裡苦讀詩書的聲音,浮現出劉備與諸葛亮談論天下大事的激動人心的場面。絡繹不絕的有人來到這裡遊覽參觀,作為諸葛亮的老鄉,我感到無比自豪。

諸葛亮,是我最喜歡的家鄉的名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5

我們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們村的"養豬大戶"--李大叔。

李大叔養的豬個個肥頭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來斤重,活像一個個大肉球。

李大叔養豬十分有經驗。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來把豬圈打掃打掃,給豬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幹完後,他便為豬做"早餐"了,"早餐"十分豐盛,不僅有上好的豬飼料,還有一些青菜蘿蔔呢!李大叔的豬也很乖,從不挑食,不管給他們什麼食物,它們都會全部吃完,從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飯。每天中午,李大叔便會請來獸醫,為他的豬檢查身體,看看有沒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讓獸醫為它們打針,直到好了為止。晚上,李大叔便會搬來一些稻草,為那些豬鋪上,讓那些豬睡得暖和些。難怪,李大叔家的豬會養得這麼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豬賣掉,留下小豬仔,讓那些小豬仔長大後再賣。李大叔一年就因養豬就賺了七、八萬元錢,沒過幾年,李大叔便發家致富了。

村裡的人看到李大叔養豬能發家致富。便去請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猶豫地對大夥說:"只要對豬有無微不至的關照,那麼豬也不會虧待我們的。"大夥聽了,都知道了自己養豬不能發家致富的原因:沒有給豬好吃的,沒有為豬看病......現在,我們村裡的人都改正了養豬的方法,全都發財了,現在,大家都感謝李大叔的提醒,讓我們村的人都發家致富了,過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家鄉的名人作文6

我的家鄉在湯泉,在那裡有一個家喻戶曉的麵館——“馬家麵館”,這個麵館內有一位熱情好客並且手藝高超的大名人——馬老闆。

馬老闆經營這家麵館已經很久了,從一開始只有他和妻子直到現在有那麼多員工,他家麵館的銷量和人氣一直很高,幾乎每天早上和中午都會爆滿,並且他們家還有許多老客戶和回頭客,使他們家生意一直很好、很興隆。而這都得歸功於馬老闆的廚藝。

還記得有一次中午,奶奶不在家,爺爺又沒有做飯,便帶我去馬甲麵館吃,我一聽高興極了,又有口服了!來到馬家麵館,我點了一份三鮮炒麵,點過面,我來到了後廚,看見馬老闆正在為我炒麵。他動作嫻熟,將面倒下水鍋,然後添了一些佐料,接著他用手輕輕一掂,那面便“飛”了起來,而且不偏不倚地落入了鍋中央,他又翻炒了幾下,這是面已泛黃,我趕緊跑回座位,不一會兒,面就上來了。我一看,盤子中金燦燦,油亮亮的炒麵上,點綴著幾片青翠欲滴、嫩嫩的小青菜,還有幾片紅通通的臘腸相伴左右,在炒麵的正中央還放著一個完整的、金黃色的煎蛋,這一看便使我食慾大增。我抓起筷子,迅速地夾起那塊煎蛋,就往嘴裡送,也顧不上燙不燙,便咬了一大口,那煎蛋外焦內嫩,金黃的外皮香氣撲鼻,嫩嫩的蛋白和蛋黃則十分絲滑,非常美味。品嚐完煎蛋後,我便熟練地捲起一大堆面往嘴裡塞,那炒麵美味極了,它充分吸收了臘腸、青菜和煎蛋的香氣,讓我吃了還想吃,於是,我嘴裡的面還未吃完,便又塞了一大卷面。突然,我被面噎住了,正當我焦急萬分的時候,馬老闆端著一碗溫湯出現在了我面前,溫和地對我說:“小姑娘別急,來,喝口湯!”我趕緊喝了一大口湯,那炒麵終於下去了,我十分感謝馬老闆。

怎麼樣,馬老闆,我們家鄉的名人不僅手藝高超,而且熱情好客十分善良。這就是我家鄉當之不無愧的大名人——馬老闆。

家鄉的名人作文7

在我的家鄉,有一位享譽世界的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於1885年出生於無錫的宜興縣,是地地道道的無錫本土人。他出身貧寒,卻沒有放棄學習。他在9歲時就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跟父親學習繪畫技術。在10歲時,徐悲鴻已經能為父親在畫面次要部分上色了。之後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和前妻蔣碧微一起赴法留學,並鑽研四方的繪畫藝術,將其與國畫完美融合。這是徐悲鴻獨樹一幟的畫法。

徐悲鴻不僅繪畫技藝高超,而且有著虛懷若谷的品質。有一次,徐悲鴻正在畫展上對畫評議,瞭解還需改善的地方。這時,一個衣著樸素的鄉下老人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對徐悲鴻說:“先生,你這幅畫裡的鴨子畫錯了,你畫的是麻鴨,麻鴨的尾巴哪有這樣長的呢?”老人說完,還用手指了指那幅畫。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徐悲鴻新創作的《寫東坡春江水暖詩意》中有麻鴨尾羽捲曲如環。鄉人說,雄鴨羽毛鮮麗,尾巴捲曲是有的,但雌麻鴨的尾巴短小,羽毛是麻褐色的,所以畫錯了。徐悲鴻聽後臉上並沒有慍色,反而是深深的感激之情。他還向老人承認疏於寫生並致謝。

徐悲鴻的愛國情懷也令我感動不已。先不說他生前為中國繪畫改革所做的貢獻,光是他逝世立的遺囑就令我大為讚歎。他死後,妻子廖靜文女士就按他的願望,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以及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多件全部捐獻給國家。這些作品的數量讓人驚歎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徐悲鴻生前一定是個熱愛收藏的人。而一個收藏家卻把畢生所藏都捐給了國家,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感染了我。

徐悲鴻是家鄉的一顆閃亮的明星,他用自己精湛的繪畫技藝和一生愛國謙遜的品質為家鄉兒童樹立了一個榜樣。

家鄉的名人作文8

說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說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為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為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為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儲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為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為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效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絡和資訊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為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9

提起名人,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些明星。其實,我們身邊就有好多平凡卻偉大的人。今天,我要向大家鄭重介紹我們丁香鎮紅星敬老院院長——查志向爺爺。

查志向爺爺是敬老院負責人。自20xx年擔任丁香鎮敬老院院長以來,始終堅守“讓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的信念,用真誠關愛每一位老人,用真心管理好敬老院。

工作中,他將每一位老人都當成自己的親人,他們病了,查爺爺第一時間自己先掏腰包送老人去醫院看病,遇到精神失常的孤寡老人,查爺爺親自將他們送往安慶六院接受治療,囑託又囑託。

查爺爺不僅在精神上對這些老人給予關心,生活上也將膳食管理得相當科學。他注意葷素搭配,營養均衡,讓老人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對於有行動能力的老人,還帶著他們種小菜、養雞、養豬等,樂趣無窮,生活也由此更加豐富多彩!

其實,查爺爺自己的小家非常不幸。妻子早逝,丟下了一對兒女,尤其女兒,先天殘障,無生活自理能力,查爺爺又當爹又當媽,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拉扯著癱瘓在床的女兒,生活得十分艱辛!

生活雖艱難,但查爺爺愛心永駐,每年“六一”兒童節,他總會騰出時間來到學校,給我們帶來精神食糧,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有人說:“查志向,你也太傻了吧!”也有人說他想圖個名氣。面對嘲笑也好,敬仰也罷,查爺爺總是一笑而過:“我願盡我所能讓更多的家庭享受天倫之樂。”

查爺爺,一個關心老人,關愛社會的楷模,不愧有“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最美池州人”“全國勞模”等二十多項光榮稱號!今後,我一定以查爺爺為榜樣,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了!喜訊讓我們這所山區學校激動萬分。而我更多的是驕傲,因為他是我的語文老師!

看著校園裡掛著的“熱烈祝賀駱煥學老師當選三門峽市‘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的橫幅,我的眼前立刻浮現出他的身影。他上課時總是那樣幽默風趣,常常逗得我們捧腹大笑。他是真正地愛我們,從來不讓我們感到學習有負擔,家庭作業佈置得很少。他從來不擠佔我們的課餘時間,我們的成績卻總是遙遙領先。

前段時間,駱老師右手腕骨折,我們都認為他會請假在家休息。誰知一個星期後,駱老師竟然給我們上課來了!他的脖子上掛著長長的繃帶,右手臂打著厚厚的石膏。他笑著說:“大家看,我的右手正在閉關修煉呢,,只要一個月準會武藝大增!”說得我們都笑了……

上課時,駱老師用左手板書,寫出“笨拙”卻堅毅的字;用左手為我們批改作業,一個個紅勾和一百分真不知他是怎樣創造出來的。有一次,我去辦公室送作業,無意中聽說由於沒好好休息,駱老師的手腕經常疼得整夜睡不好覺。醫生要求他在家休息兩個月,他只休息了一個星期就來上課,怎能不疼呢? 就這樣,他一直帶傷給我們上課,直到現在。我清楚地記得學校領導在校會上說:“駱煥學老師是一個將教育事業視為生命全部的人。”雖然不太懂這句話的內涵,但我非常喜歡這句話。

駱老師不僅課上得好,還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無論哪個同學需要他幫助,他都會毫不猶豫地傾盡全力。生活中,他對我們的幫助關心無數,對我們的影響十分深遠。是他讓我們明白真善美、假惡醜,是他教會我們如何做人,也是他讓我們覺得老師真偉大!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我最崇拜的人,並不是世人所皆知的名人,而是我身邊一位做南瓜餅的老人——周爺爺。

他身穿一件陳舊的布衫,可能是常年在外的緣故,面板幹得黝黑,非常精瘦,眼裡總是散發出慈祥,給人一種親切感。

每天天不亮就能夠看見他的身影,無論何時,在他的餅攤前總是有顧客,少則兩三人,多則甚至八九人,把小攤圍得水洩不通。

一輛上了年代的三輪車,放著一口鏽跡斑斑的鍋,工具也並不多,一個桶裡放著調勻的南瓜麵糊。在他做餅時,只需要用一把勺子舀一些麵糊放進鍋裡,接著他便拿起鍋,轉幾圈,麵糊便均勻了。過了一兩分鐘,他用兩把鏟子剷起薄薄的南瓜餅,“飛”了起來,動作之嫻熟,並在空中轉了一圈後,又穩穩地落在另一把鏟子上,餅在鏟子上跳起了舞,轉了一圈又一圈,圍觀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我生怕這個餅會掉到地上,但是,待周爺爺的“表演”結束後,南瓜餅安然無恙,把它放在了切板上。用刀快速地沿邊滑過,一個圓形的餅便完成了,這樣一個過程用了總共不到一分鐘,我幫這個南瓜餅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小周飛餅”,一點兒也不誇張。

各樣的圖形都有,愛心形,三角形,正方形……每一個圖形都切得惟妙惟肖,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用模具刻出來的。

這天早晨,我又懷著好奇的心情來到了周爺爺的攤前,看著一個南瓜餅正在周爺爺手中飛舞,路過的行人都嘖嘖稱讚。在一個色香味俱全的南瓜餅完成後,周爺爺又凝視著它,彷彿在思考著什麼,只見他快速地拿起小刀,低頭在南瓜餅上刻著什麼,不一會兒功夫,一隻栩栩如生的小豬便完成了,仔細一看,還真有點兒像小豬佩奇呢,看來周爺爺也是社會人呢!這樣,光顧的人更多了,這簡直不是一張餅,而是一件藝術品呢,周爺爺做南瓜餅的工藝真應該加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就是我最崇拜的家鄉名人,誰知道每張餅的背後都帶著什麼祕密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在我的家鄉,不僅有馳名中外的小吃:小籠包,水蜜桃,還有遠近聞名的名人作家錢鍾書,畫畫高手徐悲鴻,可我最敬佩的還是有輝煌成就但曾經四處流浪的“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原名華彥均,出生於1893年,他一身黑色的衣服,一副黑色墨鏡,一頂黑色帽子,一把年代久遠的二胡,已成為阿炳的標誌形象。

阿炳從小就天資聰穎,不僅會拉二胡,琵琶彈得也好,在小的時候,阿炳其隨父親雷尊道士華清和學習各種樂器。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死後,他經常和民間吹鼓之間交往,也經常參加他們的吹奏活動,一起表演,後來因為家產變賣殆盡,沒有地方住,無家可歸,淪為街頭的流浪藝人,依靠和民間吹鼓手或單獨拉二胡,彈琵琶為生,在二胡,琵琶的創作中,演奏上有相當大的變化,琵琶的技藝尤為高超,在冬天阿炳為了能讓自己琵琶的水平更高一些,他用冰塊摩擦雙手鍛鍊指動,夏夜他為了能專心致志的練二胡,把腳站在水裡,防治蚊蟲的叮咬會影響到自己專心致志的練二胡。在解放初期發現阿炳在無錫街頭。他那時候起錄音留下二胡曲,《二泉映月》《聽鬆》、《寒春風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等著名作品。

阿炳的民族器樂演奏植根於深切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民族底蘊,它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從民間藝術遺產中超凡脫俗,創作,改編,演奏出與時代資訊相關的作品。《二泉映月》絕對是阿炳最傑出的二胡代表作。這首樂曲原為道教的嗩吶曲,早有濃郁的宗教音樂風格,作品旋律委婉流暢,聽了就讓人身心愉快。

他是一位在中國音樂史上罕見的走向世界的民間音樂家——阿炳。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我的家鄉是長江之濱的一顆明珠——張家港。她孕育了許許多多的人才。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劉天華出身於南沙鎮馬橋村殷家埭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體現出了對音樂的天賦。他自幼喜愛音樂,有著豐富的音樂細胞。但是可惜的是,劉天華父母早亡,他不得不連中學都沒上完,就輟學在家。劉天華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音樂,最後於1911年到上海開明劇社從事音樂工作。

不久後,劉天華因身患疾病,迴歸故鄉。這段時間本應該讓劉天華好好休息,但是他沒有。很快,劉天華創辦起了國樂演奏社,為的是一方面悉心為家鄉培養音樂人才,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虛心向民間老藝人學習二胡、琵琶、嗩吶等各種民間樂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著名二胡獨奏曲《病中吟》。為報答故鄉的養育之恩,他還特意在露天廣場舉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民間樂器演奏會。他精湛的技藝令人驚歎,他的反哺深情令人感動。劉天華很快成為了江南一帶人盡皆知的名人。《病中吟》的成功,讓劉天華贏來了巨大的聲譽,使他成為了樂壇一顆耀眼的明星。但是劉天華並沒有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創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等十餘首二胡獨奏曲目和數首琵琶曲,使原先別人不屑一顧的民間樂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音樂領域中佔有了一個重要的席位。

劉天華的豐碩成果和卓著聲名,引起了世界各界音樂人士的關注,美國一個音樂團體特意邀請他赴美演出。但不幸的是,劉天華在北京天橋蒐集鑼鼓經時,染上猩紅熱,於1932年離開人世,年僅38歲。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劉天華。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我的家鄉在無錫,這裡人傑地靈,有很多家喻戶曉的名人:有“乒壇健將”蔡振華,有“檯球王子”丁俊暉,有“中國奧運之父”何振樑……其中,我最佩服的還是一名畫家——徐悲鴻。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出生於1895年,於1953年去世。他是我國現代畫家,也是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擅長畫人物、走獸、花鳥,他作畫講究光線、造型,注重對物體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他的畫在當時的中國畫壇影響十分巨大。徐悲鴻之所以聞名於世,是因為他畫的奔馬栩栩如生,好像能看到群馬疾馳時塵土飛揚的壯觀場面。

徐悲鴻學畫十分刻苦。1919年他赴法國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學習油畫、素描,受教於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礎訓練,他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仔細聽講,認真學習;下午拿著畫本去展覽會臨摹大畫家們的作品。由於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不得不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去。在那裡,他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於畫家康普,併到博物館觀摩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還經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動物,在動物園一待就是大半天。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後,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分每秒,孜孜不倦地努力鑽研,他的繪畫水平因此日漸提高。

徐悲鴻不僅學畫刻苦,還十分熱愛祖國。在他剛去法國留學時,有一位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說了許多辱沒中國人的話。徐悲鴻知道了,義正詞嚴地對那個學生說:“你既然瞧不起我的國家,那好,從現在開始,我代表我的國家,你代表你的國家,到畢業時我們來一比高下。”那位外國學生被徐悲鴻的氣場震住了,但又怕丟臉,只能弱弱地說了聲:“好。”從此,徐悲鴻更加努力地學畫,終於成了一名聞名中外的畫家。那位外國學生對他刮目相看,心悅誠服地向他道了歉。

看,這就是我家鄉的徐悲鴻,我真為家鄉有這樣的名人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我的家鄉是安徽,那裡的名人就像銀河中的星星,數不勝數。鄧稼先就是星星群中的一顆閃閃發光的星星。

鄧稼先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勳,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但仍然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破損,骨髓裡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x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把許多年輕人“擋”在了試驗基地的門口。自己不顧生命危險,毅然走進試驗基地研究。

1948年,鄧稼先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在普渡大學當研究員。有人勸他留在美國,但鄧稼先婉言謝絕了。1950年10月,他懷著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和二百多位專家學者一起回到國內。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師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開設了中國原子核物理理論研究工作的嶄新局面。

鄧稼先在獲獎時的頒獎詞是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雲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樑。我也想讚歎他:“默默無聞多年,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當中國的第一枚導彈爆炸,蘑菇雲升起,世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鄧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