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實用的科學與生活作文6篇

作文 閱讀(5.4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與生活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科學與生活作文6篇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1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說一個人花了五年時間來讀理工博士,最終成了一個公司的首席工程師。這天,公司裡的一輛車被卡在一個裂口裡,首席工程師連忙計算,設計方案,可是忙了半天也沒有想出辦法,因為車胎緊緊的卡住了,強行拉起又怕破壞車胎。現在博士也無能為力了。忽然,一個小孩笑起來。他稚嫩的說:“把車胎裡的氣放出來不就好了嗎?”工程師啞口無言。

這時我們不禁要問,是科學固定了我們的思維還是科學發展了我們的思維?然而不可質疑的是,它折斷了我們想象的翅膀。曾經看到一個盲人做畫,他把自己想象的生活中的事物畫了出來,船是平的,鳥是沒有翅膀的,甚至是抽象的,這時有很多人笑話他,可是你曾經想過嗎?在我們天真的幻想中,曾經出現過這樣神奇的輪廓麼?沒有,因為我們剛出生就看到的事物還有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把我們偉大的想象力扼殺在搖籃裡了。是我們的眼睛欺騙了我們,還是想象力?不知道,但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沒有常規,我們會生活的更快樂,甚至是現在已經可以到了月球上旅行。就是因為複雜的數字,憂擾的恐懼把我們變傻了,膽怯了。

有這樣一幅漫畫,在一年級的孩子們,被老師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的,有的同學想的是三角形,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梯形,而美麗的`女教師卻拿剪子一個個的它們剪成了圓形。誰有資格去阻止別人的思考?可是科學倫理就這樣做了,然後理直氣壯的說這就是科學!

科面又含有千萬個原子、質子。學象一根根粗硬的線條,把一切柔軟的東西立體化,形象化。現在就連我們所熟知的身體和文字都科學化了。

什麼是身體?我們常人就憨厚的笑笑說:這軟軟的肌肉和根根骨頭不就組成了身體嗎?

而博識的科學家這樣解釋:是由無數細胞協調組成的,而這裡這就像質樸的老農民搓著粗糙的大手,笑笑說:“俺一個莊稼人,知道這麼多幹什麼?俺就只種好俺的地就好了,其他的和俺沒有關係。”是啊,我們知道人體,知道原子有什麼用?以前不知道地球照樣自轉啊。這些虛無縹緲的知識可是我們常人不必接受的。

對於文字,就像新文化運動中說的一樣,口語就是口語,何必再翻譯成難懂的文言文,無病呻吟呢?

最近於丹心語很火,為什麼呢?因為于丹教授把複雜的論語轉化為口語讓大家覺得親切!每天“之乎者也”多累,還要什麼湊足音節等。這就是把複雜化把立體化的東西轉化為抽象化的簡單。現在人們活的夠累了,每天做事前都要三思後果,如果連說話自由都沒有了,那不是和機器人沒有兩樣了麼?

也許科學和生活就是矛盾的,我們穿梭於複雜與簡單,形象與抽象中,迷失了自我。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2

老師讓我們回家做個試驗,這令我興致大增,從小愛動手的我,可以大顯身手了。

雞蛋為什麼會在水中浮起呢?我斗膽完成這個實驗。

我“噔噔噔”跑進廚房,拉出櫃子,取了一個雞蛋,翻箱倒櫃找出一個與雞蛋互相匹配的透明玻璃杯。小心翼翼的把雞蛋放了進去,把杯子裝滿水,將杯子安放於平地。又開啟另一個櫃子取出一個放食鹽的盒子,一勺一勺的將鹽灌入杯中,過了許久,只見雞蛋安然無恙,依然穩穩地站著,“是不是水太冷,鹽化不開啊!”媽媽在一旁指指點點,“我知道,我知道。”我用筷子在裡邊攪拌,引起了一陣小小的水窩,只見雞蛋在裡邊打轉,卻毫髮無損,彷彿在於我叫勁,我拿他無奈。“是密度不夠吧!”媽媽囉嗦到。“我知道我知道,我這麼聰明怎麼會不懂?”說是這麼說,可我已經束手無策了,只好一勺一勺往裡面加鹽,“這不會是個雙黃蛋吧?”我嘀咕道。“你在醃雞蛋啊!”奶奶嚴聲厲叱道。“他會浮上來的,真的!”我一邊狡辯一邊加鹽。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卻在流冷汗,我依然照舊,可是它一點面子都不給,就在我幾乎把一盒鹽加光時,奇蹟出現了,“他浮上來了,嘿嘿嘿……”

其實,這原理是很簡單的密度問題,只要鹽的`密度大於雞蛋那雞蛋就會浮上來。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只有積累更多的鹽,雞蛋才會浮起來,只有積累更多的知識,才會聰明,才會被髮掘。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3

我們的生活就像一臺電腦,科學是它的硬體,憑藉著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為生活提供富足的物質保證;人文是它的軟體,以一種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感性情懷為生活注入精神力量。生活這臺“電腦”的正常運轉離不開人文與科學的共同合作,只有兩者並駕齊驅,我們的生活才能幸福美滿。

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從古老的希臘文明起源至今,創造發明層出不窮,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從“兩彈一星”的發射到現代資訊科技、人類基因工程取得進展,再到“神九”飛天“蛟龍”入海,生物 航天等各大領域的重大突破無不彰顯出科學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和作用。對科學的探索使人類減少了對自然的依賴,也挖掘出人類無窮的智慧與創造力。只有發展科學,社會才會進步。

與此同時,人們也隨之提出不少困惑和疑問:克隆技術能否施之於人類,基因科技是否會被亂用,高科技的`應用會不會為未來的生活帶來災難。當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時候,隨著蘑菇雲升起的不僅是原子彈的威力,還有無數人鮮活的生命。當人的生命都沒辦法得到保證的時候,與科技進步相比,孰重孰輕?因為科技的參與,“色饅頭”“皮革膠囊”等事件充斥在我們耳邊,使得人心惶惶,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身體的傷害,更使人們對科學力量的信任大打折扣。我們急切地需要人文科學來解決社會發展道路上的種種障礙。科技的進步需要倫理道德的支援,這來自人性的關懷。真正的人文科學,是要實現對人類創造力價值的最大化利用的,就如伯爵發明顯微鏡為醫學進步作出貢獻,大大減輕人類遭受的苦難,其價值遠遠大於用錢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科技應是為人們的生活服務的,只有結合人文關懷,任何科學創造才能真正便民利民,人們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保護母親河”行動的倡導,北京奧運會提出的“綠色奧運 科技奧運 人文奧運”理念的實施等體現人文關懷的行動都詮釋著科學與人文共同發展的思想。

科學和人文並駕齊驅,這才是我們當今社會應提倡的生活。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4

去婆婆家的路上,媽媽跟我說著婆婆年輕時的日子。

婆婆苦了一輩子,她剛上完國小就輟學了,一個哥哥一個弟弟要上學,妹妹太小,太婆那時生病臥床。全家的擔子都是婆婆一個人扛,賣茶葉蛋,扛大包,種莊稼,透著與其年齡不相稱的辛酸,一人走過。

現在的老年人,年輕的時候,吃不好,過不好,如今也眼饞現在的生活。婆婆說,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樹上的葉子地上的野草都被人吃光了。實在找不到能吃的東西,便吃一種紅色的土,那種土能把肚子填飽,但吃完後肚子腫脹,消化不了。

那個年代,我們不懂。

在婆婆家吃飯的時候,我不禁想起她經過的那些艱難的歲月。我情不自禁地往婆婆的碗裡夾了兩塊鹹肉。婆婆笑笑,眼裡漾著一絲幸福,埋頭用筷子夾起放向口中。

媽媽卻用自己的筷子夾走了婆婆碗裡的另一塊肉,放回碟子。婆婆沒有說話,只是默默看著媽媽。我便有點不高興,剛才還沉浸在自己的一片孝心裡,被媽媽這一筷子一掃而淨:“媽媽你幹什麼!”“你婆婆已經吃了一些葷菜了,晚上不能多吃。”

我不解:“那又怎樣,婆婆年輕時吃了那麼多苦,現在多吃幾塊肉不是應該的嘛。”媽媽是學醫的,在這方面很不買我的帳:“婆婆有高血脂,本來血液粘稠度就比較高,吃了葷菜不能很好得代謝掉,這些油脂在血管裡會越積越多,血液就不能暢通流了,這是科學。”

婆婆這時笑著對我說:“婆婆知道你是一片好心,但你媽媽說的很對,她也是為了我好,為我健康著想,婆婆晚上是不能多吃肉的.。”我點點頭,覺得媽媽的說法確實有道理,便埋頭往吃飯。

細想來,媽媽和我都是在關心婆婆。所謂的人文關懷,我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媽媽卻是以科學為指導去關注婆婆的健康,這是從內心裡對婆婆的愛。

有時候,我們做事情的時候如果只從表面看問題,那麼後果可能起到反作用。以科學的態度,謹慎對待,深入解決,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就如瑪麗修女的仁慈也許能讓我們去接濟、幫助受難人們,這本身並沒有錯。而真正更具有意義的關愛,離不開科學的指導。換句話說,科學的人文關懷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5

科學工作能予我們以真實的益處;同時,還能給我們找出許多最溫暖,最純潔的樂趣,以補償生命場中種種不能避免的苦惱。

——拉馬克

“生物學思想發展的歷史”,這是一本寫科學的書,又是我這個假期讀了給我很多啟發的一本書。這本書是由恩斯特·邁爾寫的,他被譽為“二十世紀的達爾文”。這本書是生物學學習的必讀書籍,是我們進入科學領域的必備書目。

愛科學,不僅僅是愛上哪門學科,而是愛上了科學天地。愛,是指喜愛,喜好。愛科學,顧名思義,就是喜好這個知識體系。那怎麼愛科學呢?愛科學,並不是嘴上掛著,筆下寫著就是的,而是要——

帶著疑問愛科學

當今世界的科技很發達,電腦,書籍,電視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資料的來源,但這些資料的準確性有待檢驗,並非所有的資料都是準確的,在學習這些時,我們首先應帶著懷疑的態度。現在存在的問題是:許多人一味地相信網路等高科技,甚至有些人不相信自己了。要知道,任何資料都存在著一定的錯誤,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首先我們應該帶著疑問學習科學,再從中尋找答案,如果覺得答案與自己認為的不一樣,那麼也不要一味地相信資料,而是應該尋找更多的資料來證明或推翻資料。帶著疑問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相信大家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相對論一直被人們所接受,認為是正確的。但前不久就有人提出證據說明相對論的原理有誤,眾人相信了那麼久的相對論,具有權威性的相對論都有錯誤,換而言之,其他的資料也不一定就是準確無誤的。所以,我們要帶著疑問愛科學。

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換言之,我們應該站在證據的角度思考問題,應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愛科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切忌主觀性和偏見。要知道,再偉大的法官如果對犯人有偏見,那做出的判決不可能是公正的。每個人都有情感,而情感也正是牽絆我們的東西,沒有人能完全不顧自己的情感。對於科學,只有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應該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科學,看待我們所探究的。相信司馬遷寫“史記”,也是站在客觀的角度寫的.,所以才更符合史實。正所謂“旁觀者清”。帶著客觀性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達爾文是眾人皆知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更是一本好書,但達爾文也曾經被人指責帶有一定的偏見。可見,客觀的愛科學很必要,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誤會,不必要的麻煩。也只有站在客觀的角度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得出使人們信服的結論。所以,我們要帶著客觀性愛科學。

帶著勇氣愛科學

在探索科學的路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困難,面對這些困難,我們是該躲避還是該勇敢面對呢?答案顯而易見,我們應該迎面走上,困難是成功道路的墊腳石,而勇氣就是成功大門的鑰匙,成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足夠的勇氣。面對探索科學道路上的困難,我們不需要準備什麼,我們只需要勇氣,憑藉勇氣來面對困難。愛科學,不是那麼簡單,也並不難,只需要我們帶著勇氣去開啟那科學大門。帶著勇氣愛科學,是一種科學的愛的方式,是一種正確的愛的方式。

愛迪生小時候並不聰明,他也是在經過3162次試驗後才發明了電燈。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是很偉大的一件事,造福了很多人。但他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了多次的試驗,在困難面前,他沒有放棄,沒有後退,而是愈挫愈勇,終於他成功了。所以,我們要帶著勇氣愛科學。

愛科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愛科學,我們需要做到,帶著疑問愛科學,帶著客觀性愛科學,帶著勇氣愛科學。

愛科學,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成功;愛科學,也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未來;愛科學,也許可以帶來驚喜。

來吧,來吧,讓我們一起愛科學。

科學與生活作文 篇6

人文與科學,是對生活的兩種不同的認知。人文偏向於關注當下的主觀意志力量,包裹著感性的外衣,而科學更側重於著眼未來的理性,希望追求一勞久逸的理想結果。人文與科學,共同打造出我們美好的生活。

同是生活在地球上,人們平等的靈魂也應擁有平等生存的權利。特蕾莎便是不幸者幸福生活的捍衛者。她那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引領她不停穿梭在貧民窯的陋巷之間,為病入膏肓的窮人洗腳、擦身、治病,努力籌款對救濟孤兒、流浪者,讓一大批不幸的人在被命運踐踏如泥時,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但是,若要生活,光有勇氣是不夠的,還應有活下去的能力,即一個健康的軀體。當殘酷的二戰來臨,傷亡慘重,生命在紛飛的戰火前是那般不堪一擊,就當死神的氣息肆意瀰漫時,一種叫做盤尼西林的神奇的藥物為死亡線上垂死掙扎的'傷員帶來生的光明。這一切歸功於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他預見了膿毒性傷口的可治療性,埋首實驗室十年,廢寢忘食地研究試驗,最終發現了青黴素(即盤尼西林)。他以一個人頭腦中的科學智慧,避免了千千萬萬的死亡;他憑藉一項科學成果,以更加有效本質地以更有力度的方式解決了問題,造福了全人類——這就是科學,是人文情懷難以匹敵的科學的力量。

在時光齒輪飛速轉動的今天,我們應在擁有博愛的人文情懷的前提下,注重使用和發揮科學的力量來造福更多的人。

再看我們的身邊,自古以來,中國就是有著人文之美的國度,華夏子孫注重情義道德,擁有濃濃的人文情懷.回想20xx年那黑色的五月,蒼茫的大地在喧囂中震起,災難無情的吞噬了汶川,災區的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兒女齊齊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們眾志成城,我們風雨同舟!無數的愛心飛向災區,支撐起汶川搖搖欲墜的天空。我們的人文情懷,更為重建後的汶川的美好明天奠基。

作為一名工人,孔祥瑞對自己所從事的技術大膽革新,潛心鑽研,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成為赫赫有名的“藍領專家”,34年創造3150多項科技成果,創造了8400多萬元的效益,這是一個單純勤懇工作的普通工人所無法實現和超越的。

因此,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不僅需要團結友愛,心手相連的人文情懷做支撐,更需要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的科學精神為祖國騰飛插上翅膀。這樣,祖國才能更富強,我們的生活才能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