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推薦】端午節作文集錦7篇

作文 閱讀(4.84K)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作文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端午節作文集錦7篇

端午節作文 篇1

農曆五月初五來了,這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不禁垂涎三尺,吃粽子嘍!

一大早,平時愛睡懶覺的我也早早起來,到客廳一看,爸爸早就把包粽子的材料準備好了,我洗洗手,擼起袖子與父母包了起來。

我捏起兩片粽葉,把它們貼在一起,大大的葉片溼溼的,捏起來非常舒服,然後把它折成一個類似於漏斗的東西。然後,我抓了一大把米,小心翼翼地倒了進去,那聲音“嘩啦嘩啦”就像下小雨,把那“漏斗”裝得滿滿的,接著,我又放了三個大紅棗,就像三顆紅鑽石點綴在帶著清香的米上。我不禁情緒高漲,還哼起了自己編的歌:“粽子,粽子,非常好吃……”一句沒唱完,媽媽便問我:“就知道吃,你知道端午節是紀念誰的?它從什麼時候起源?至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我不禁目瞪口呆,因為我對端午節一無所知。爸爸急忙來幫忙:“端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才在這天吃粽子,賽龍舟。”接著,爸爸又說了一句:“你一定要記住這些,別再被別人問傻了!”我點點頭,不禁對這粽子刮目相看。

接下來這一步非常關鍵,我用左手輕輕握住那個裝滿米的“漏斗”,生怕把米擠出去。我把多出來的粽葉壓在粽葉的上方,並用手輕輕將兩面的.粽葉壓平,用左手手指快速扳住,以防漏餡,做完這一步後,粽餡已經看不到了,只看到翠綠的粽葉,十分養眼。

接下來,我用左手握住多出的粽葉,右手握住粽體,並順時針旋轉粽體,多出來的粽葉便乖乖地貼在了粽體上。現在的粽體已經非常完美了,看不到一丁點的白米,而且粽葉嚴絲合縫,渾然一體。

我拿了一根繩子,讓右手捏緊粽體。按順時針方向纏繞在粽子的頂角和底角之間,為了不使我的心血付諸東流,我還特意多纏了幾圈。然後,我在粽子的中間纏繞了兩三圈,並在最後打了兩個結。一個稜角分明,漂亮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經過兩個小時的漫長等待,粽子出爐了!每一個都精神飽滿。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享受著美食與節日的喜悅與幸福。

每一箇中國傳統節日都有它獨到而深遠的文化內涵,讓我們享受節日那喜慶,祥和的氛圍吧!

端午節作文 篇2

端午節的習俗總少不了吃粽子,粽子的味道甜甜的,外面包著一層層竹葉,裡面有各種各樣的餡兒。

說到粽子,我還有一個故事,在兩千多年以前,也是農曆的 五月初五 ,屈原抱石投江,老百姓聽到這個訊息家家戶戶包粽子,來到江邊把粽子都扔進了江裡,用這種方法來保護屈原的屍體。

粽子分為兩種,有圓筒形的叫竹筒粽,一種是三角形的叫竹葉粽。家人還給孩子戴五絲線,頭上畫“王”字,在家門上插艾草……端午節的風俗還真不少。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我的家鄉DD永昌,位於祖國的大西北,是座古城,歷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知道者微乎其微的小鎮而已。在彼,人們留心於早晚的'雲蒸霞蔚,四時的風花雪月,並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節;在此,人們嚮往著都市的燈紅酒綠,生活的紙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鎮。他們都喜歡心目中美好的東西,卻不知在此邊陲小鎮中,端午節也是熱鬧非凡的。

家鄉的端午習俗可謂多種多樣。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幾天,人們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條)插於門楣之上,據說可以驅妖避邪。戴香包。大人們用布縫製成小布包,並將艾、蒼朮、板藍根等草藥包於其中,讓孩子或戴於項下,或繫於腰間,可增強免疫力。我的家鄉由於缺水,所以並不像江南等地划龍舟。在我家鄉,最典型的風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將糯米洗淨,並配一把包,用棕葉寶成三角錐形,蒸熟,便成了香氣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個講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在祭祖先,然後才能吃。

我最愛吃粽子。每逢端午節,我總要吃個夠,直到再也吃不下為止。媽媽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輕輕將棕葉撕破,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覺簡直妙不可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吃慣媽媽包的粽子,吃起別人包的,總覺得有些乾澀,不如媽媽包的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會有同一種感覺。滿口噴香的糯米,氤氳香氣中,彷彿升騰起成敗英雄不滅的屈原,自己也彷彿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國。不禁對靳尚、張儀與鄭袖的卑鄙無恥嗤之以鼻,為屈原的氣節所折服。何為英雄?生死契闊,氣吞山河?金戈鐵馬,仰天長嘯?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氣傲然,九萬里風鵬正舉!隱隱的,似乎可見你將那無盡的沉淪拋進滾滾汨羅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複著永不改變的晨昏。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漢!整個世界因你而美麗!折斷柳條留不住的,是歲月的裙袂,挽短羅衣留不住的,還有你追尋真理的腳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來,手中的粽子已盡,才明白富貴名祿過眼雲煙,君王霸業恆河沙數,最終空留嘆嗟,沉淪不已……

粽子在口,母親在身邊,家鄉在心中。

端午節作文 篇3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了,外婆家可熱鬧了!清早,媽媽帶著我坐上回外婆家的車。在車上,媽媽和我講起端午節的來歷: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5月5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用飯糰或是粽子投入江中餵魚龍蝦蟹,這樣就可以保護屈原大夫的身體。

剛踏進外婆家的大門,我就迫不及待地跟著外婆開始包粽子的準備工作。只見外婆把青綠色的粽葉和包粽子的繩子洗乾淨,浸在放著熱水的臉盆裡。然後把五花肉切好,加入醬油、少許鹽等調料,把前一天就泡好的糯米也調配好。

接著就開始包粽子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類似三角形的“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再放上一塊醬香味的五花肉,再用糯米蓋在五花肉上,最後包成四角狀的粽子,接著用繩子捆上,一個粽子就完工了。很快一個個粽子包好了。我飛也似的'跟著外婆跑進廚房煮上粽子,10分鐘、20分鐘……1小時!我跑進廚房,揭開鍋蓋,一股熱氣衝上來,帶著粽子特有的香氣頓時讓我垂涎三尺……我將粽子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一個金黃鬆軟的肉粽呈現在我的面前,一口咬下去,真是美味無比。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嚐到了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比吃了蜜還甜。

端午節作文 篇4

端午本是中國傳統節日,但韓國以“端午祭”向聯合國申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並得到批准,這表明韓國對端午的重視不亞於中國人。其實端午早傳到韓國、日本、越南,古代韓國也像中國一樣在端午節放假,韓國江原道江陵市每年舉辦“端午祭”慶典;日本古代每年舉行端午慶典,成書於宋代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語》第二章載:“五月端陽節,人人急於入朝參賀。”這天日本男人騎馬射箭,女人穿著中國服出外遊玩一慶祝節日;古安南(越南)有個國王的名字名叫陳端午。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從文明的歷史和影響的廣泛看,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

一般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戰國屈原。樑吳均《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但五月五日節俗已見於春秋,《琴操》:“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這比屈原早300多年。《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索隱》引《風俗通》:“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孟嘗君生於公元前346年,比屈原自殺早了近70年,可見端午節最初並非因為屈原。

端午節緣於五月是凶月的古老觀念。晉董勳《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這個觀念緣於上古,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玄戈》:“五月,東井、七星大凶,胃、參致死。”東井,即二十八宿之一的井宿,因它在玉井之東,故稱。這雖見於秦代,但卻歷史久遠。《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東井星主管五月。漢王充《論衡·說日》:“當夏五月,日長之時在東井,東井近極,故日道長。”五月不吉觀念滲透到民間,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五月為凶月,是端午賴以建立的文化基礎。

端午最初作端五。唐李匡乂《資暇集》卷中“端午”條引晉周處《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騖角黍。”《藝文類聚》卷四引《風土記》仍作“端五”雲:“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五與午同音通用,《周禮·壺涿氏》:“午貫象齒”鄭注:“午故書為五。”端五後作端午。古人忌重,五月五日重五,被視為大不吉。《抱朴子》:“或問闢五兵之道,答曰:以五月五日,作赤靈符,著心前。”北魏魏收《五日詩》:“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藝文類聚》卷四載《續漢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柳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道教《八道祕言》稱五月五日為“地臘日”,《楊公忌》:“(五月)初五日,不宜問疾,名地臘日。”原始的五月五日禁忌與粽子、龍舟等拯救屈原等沒有關係。

端午節時宮觀寺廟舉行驅鬼祈福儀式:第一,道長在祭祀儀式上念“急急如律令”的魔法咒語以驅鬼除魔;第二,道長畫符鎮鬼,並派使者持神符一道,到其它地方去驅鬼和鎮鬼;第三,道長要為國家和百姓祈福;第四,出外驅鬼的使者活動結束後要向道長彙報驅鬼的情況。這些活動的中心就是祭鬼和驅鬼,它清楚地表明:惡鬼作祟是五月五日舉行宗教祭祀活動的根本原因。《古尊宿語錄》卷27載,舒州龍門佛眼禪師說:“今日端午,世間人釘桃符、書門閫,使萬邪不窺其戶,百鬼不入其門;世間人又使針燒灸,採藥登山,使萬病不幹其體,疫癘不入其身。”也揭示了端午活動的根本目的.:驅鬼除病。可見,端午節是鬼節,端午節為對付“百鬼”和“萬病”而生。這些記載,揭示了端午節產生的真正原因。

明白了端午節起源的根本原因,端午的其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端午又稱“續命節”,就是因為有惡鬼索命。《風俗通》:“五月五日續命縷,俗說以益人命。”續命縷的形態,唐代仲子陵《五絲續寶命賦》有載:“顏似渥丹,對回鸞之十字。手如振素,盤續命之五絲。其五絲也,蕙綠輕重,蘭紅淺深。皎皎而有鶯其領,采采而亦翠其衿。既比方而一色,又條暢乎數尋……懿壽絲之禮大,續寶命之天長。”端午節時,荊楚民間以彩絲系在臂上,唐花蕊夫人《宮詞》有“玉腕斜封彩縷長”之句。道教《三洞奉道科》稱五月五日時舉行“續命齋”的法事,北齊後主的妃子馮小憐以五月五日進納,故號她為“續命”,取端午沖喜續命之意。以絲係臂為防惡鬼奪命,故可以達到“續命”目的。介之推、伍子胥等死於五月五日是因惡鬼索命。魏邯鄲淳《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伍君即伍子胥。這些人死法不一,但都因惡鬼所害。端午惡鬼猖獗是他們死亡的原因,端午節舉行祭祀儀式是為了驅除惡鬼。隋唐以後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節被整合,由於屈原影響大,端午節變成祭祀屈原的節日。屈原在宋代被封為公侯:“屈原廟,在歸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潔侯。”元代屈原被封為“忠節清烈公”。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主角時,介之推、伍子胥等湮沒無聞,驅鬼的動機也被遮蔽,遂形成今天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作文 篇5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為愛國理想不能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為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為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風俗要數吃粽子。雖然商店裡的粽子品種許多,但是,我還是喜歡家裡包的粽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粽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然後準備包粽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粽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裡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裡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後用棉線把粽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粽“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作文 篇6

五月的天氣總是有些熱,媽媽泡米拌餡,煮粽子葉,爸爸也是忙前忙後,裡裡外外的幫忙,悶熱的空氣讓他們汗流浹背。睜大眼睛看著他們忙碌的身影,小時候的我總是期待著端午的聚餐早點到來,因為伴著濃濃的粽香和著全家美美的祝福就可以過我的端午生日了!

童年時期的自己,每次過生日,其實懷揣著款款的期盼,滿滿的喜悅卻外加一絲的失落與不滿,因為別人的生日和節日不在一塊,可以分開過兩次,而我只能是一起過一次了,心裡總覺得有點虧。或許這就是孩提時期最美的童真吧!

不知不覺中,今年的端午已然悄悄的來臨,不在故鄉的我,感覺裡少了一份節日的氣氛,多了一種孤單味道。儘管如此,但依然可以閉眼從記憶裡翻出那些曾經的畫面,體味那種爸爸媽媽為節日忙碌的身影攜著粽香纏繞身圍的情景,那畫面同樣為我帶來縷縷溫暖。

今年的端午裡,沒有粽子,忍不住的開始懷念每次煮粽子,我那特別喜歡的煮粽子時那粽葉散發出的淡淡清香, 白白的蒸氣帶著粽子香味瀰漫廚房以至全屋。若剛從別處歸來,未曾入門,然那些溢位的香氣卻已撲鼻而來,不覺讓人慾醉。這時,你即會發現粽香原來是可以如此誘人的。

自成家之後,有時自己也會動手做些粽子。在年少時不曾學過,但看著媽媽包粽子的次數多了,那動作過程卻是熟記在心。所以當第一次包粽子時,雖然心懷忐忑,是屏著氣完成的,卻順利過關包得粽子,還得到了朋友的讚賞,感覺挺好,懷揣著這讚賞高興了一陣子。

我喜愛粽香,粽子也吃,卻不屬於很喜歡吃的那種。每次動手做粽子,更多的是為身邊的親戚朋友們服務,因為他們喜歡,也算是為大家的飲食稍獻綿薄之力吧。

現在家鄉的人們已不像從前那樣自己做粽子了,由於家裡人少,都是買幾個了事。隨俗間,老爸和老媽也沒有了從前忙碌碌,汗涔涔的樣子,現在的他們多了一份簡單閒散,不免少了一起熱鬧溫馨。如今,或許在家鄉人們的生活裡,原先的各家煮粽子聚端午的場景,已成為了一種奢侈。

如今,家鄉的房子,家鄉的人們,家鄉的道路都已不是小時候記憶中的樣子。房子變高了,熟悉的面容蒼老了,道路變寬了,但那溫暖的鄉情,熟悉的氣息,粽子飄香的`五月,卻是這些萬變中的不變,不停的延續著我們的古老端午節日,讓粽子香味永久飄揚。

在粽子飄香的端午季節裡,悠悠的迎來了我的又一個生日,禁不住的感嘆幾十年的時光其實只在一瞬間。過往的生日已成過去,也已經把它們描繪成一幅幅的水彩畫,掛在了記憶的牆上,每年的生日更是另增一幅,併成為只為自己而開的畫展,獨自慢慢的閉目欣賞。

小小的粽子豐富著節日,也為我的生日抹上了一縷粽香,讓這一天透著別樣的節日氣息。 所以總是會念著那粽子是怎樣的香了五月,節日怎樣潤了我的生日!

端午節作文 篇7

端午節快到了,大家都用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端午節。今天,我就跟奶奶學習包粽子。

媽媽帶著我到奶奶家的時候,奶奶的準備工作已經做好了。我看桌子上擺好了所有的材料,有拌好的糯米、醃好的肉、切好的菜......我們洗好手,就開始包粽子了。

我看奶奶先拿起兩片粽葉,將寬的一頭重疊一小部分,再窩成一個“小漏斗”,在“漏斗”中放入一些米和肉。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小漏斗”一定要封口,一絲縫也不能留,否則裡面的糯米就會漏出來。接著,再鋪上一層糯米,然後用粽葉長長的尾巴蓋上“蓋子”,不過,還要再加上一片粽葉才能把“小漏斗”裡的'糯米包裹得嚴嚴實實的。最後再用繩子把已經裹成型的粽子捆緊,這樣一隻圓滾滾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看著粽葉在奶奶的手裡翻上翻下,覺得包粽子簡直太簡單了!但是,真當我做起來的時候,就漏洞百出了,不是沒卷出“小漏斗”,就是沒把口封緊,要麼就是不能捆緊......

我看著我手中那個奇形怪狀的粽子,真想放棄了,但又不甘心,最終還是努力堅持下去了。最後,我只包了三個,奶奶卻包好一大堆了。包好的粽子當然不能忘記品嚐啦!當我吃到自己那個又小又難看的粽子時,心中還是喜不自勝的,因為這是我自己勞動的成果啊!

我都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端午了,我想我一定能包出更漂亮的粽子,你說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