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寒食節作文(通用25篇)

作文 閱讀(1.9W)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寒食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食節作文(通用25篇)

寒食節作文 篇1

今年的寒食節是非常難忘的一天。掃墓的悲傷,躥到了心裡;青團的美味,到了骨子裡;比賽的過程,融入到了我的記憶裡。

寒食節,雖說是傳統節日,但在人們心中已經淡忘,將寒食節和清明節容為一體。和往年一樣,寒食節都是和家人去陵園掃墓,祭祖。可今年卻不一樣,我還做了一些難忘的事。

今年的寒食節,樑老師說:“今天下午,我們班將舉行一個傳統節日的講解比賽,可有超級好的獎品哦!”我們全班同學興奮又期待,每個人心裡都在想到底哪一組是大獎的贏家。盼啊盼,等啊等,下午第一節課的鈴聲終於響了,講解活動正式開始。我們組有個環節是有獎問答,準備的獎品是又大又綠的青團,而且我們小組每個講解的同學都會獲得一份。通過完美配合和精彩的講解,我們小組最終獲得了全班一等獎,我們興奮地抱著獎品蹦下講臺,一手拿著獎品,一手拿著青團,開啟包裝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完後還意猶未盡。

放學路上我還在回味青團的清香味。一開啟門,爸爸居然說:‘’今晚不煮飯,我們一起做蛋黃醬青團吃。”我興奮極了,和爸爸一起發麵,裡面加入獨特的艾草汁,將喜歡蛋黃餡兒鑲入麵糰中,揉成球狀,再放入蒸籠中蒸一會兒,美味的青團就出爐了。我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做的青團,那種青草香在我味蕾上慢慢散開,真是難忘極了。

今年的寒食節我第一次深入瞭解了它,知道了晉文公和介之推的感人故事,而且能脫稿且流利地給大家講解寒食節的來源,也親手和家人做了美味的青團,非常有意思。

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寒食節。

寒食節作文 篇2

清明節每年的四月四日是傳統的清明節,清明祭掃墳墓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現在我來講清明節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清明節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瞭解祖先在世時的奮鬥經歷。現在我來講清明節的來源。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很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封賞,帶著老母親隱居山中,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七年級—。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生冷的食物,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清明節掃墓,可以讓我們年輕的一代瞭解祖先在世時的奮鬥經歷。

寒食節作文 篇3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例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等。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寒食節,因為它有著歷史典故。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在夏曆冬至後第105日,又稱“百五節”。寒食節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從狄國流亡到齊國的途中,他的車伕因貪財帶著其所有財物逃跑了,重耳與隨他一起流亡的大臣飢寒交迫,最後連吃的都沒有了,是他的大臣介子推偷偷把腿上的肉割下來,煮給他吃才解了燃眉之急,重耳知道後深受感動。當62歲的重耳回到晉國當上國君後,封賞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諸多大臣,唯獨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很傷心,於是帶著他的母親躲進了綿山。介子推的隨從寫了一篇無名貼: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他成功。龍飛上天,蛇鑽進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重耳看到此帖後,心中滿是愧疚之情,連忙命人到處尋找介子推,但是介子推卻閉而不見。晉文公無奈之下下令放火燒山,只留出一條小路給介子推逃命,盼望能與其再次相見,可介子推卻並未與其相見,最後母子抱著一棵大樹被活活燒死了。介子推只留下了一篇血書:割肉奉君獻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重耳看後被感動的痛哭流涕,因介子推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去世的,為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全國禁菸火,吃寒食,後來人們便將這一天命名為寒食節。

伴隨著時間的流逝,寒食節靜靜的融入了清明節,但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讚許,卻是千年如一的。朋友們,你們喜歡寒食節嗎?

寒食節作文 篇4

四月三日,是中國農曆上的寒食節,這一天,人們不食煙火,只吃冷食。所以這一天還是很特別的。特別的日子總有些特別的地方,這天的夜景出乎我意料的美。

晚飯後,踩著輕鬆的步伐走出屋外散步。街上人意外的少,也許是在村裡的原因?沒有路燈的街確實不惹人喜歡,但我卻總喜歡在黑暗中仰望星空。找塊僻靜的角落,把一塊泛青的石板擦淨,抱著腿坐下。想起了今天是寒食節,連帶來的手電筒都不想開啟,靜靜等待那陣帶著夜晚獨有的清爽的風吹過我的臉頰,輕輕合上眼。(原創投稿)

再睜開眼,望見了那一片閒雲,似不歸家的浪子般,飄蕩在茫茫星海中。看著雲愈飄愈遠,似乎望見了更遠處的星河璀璨。泛著微光的星辰映著灰黑的雲,灰黑的雲遮擋這繁星,籠上了一層紗,若隱若現,時出時沒,總有神祕的色彩輝映整片夜空。

畢竟不是十五,那月兒自然不那麼完美。陰晴圓缺,這是違背不了的自然法則啊;悲歡離合,是否也該以平常心笑對?不禁感嘆,事態萬千,家就是詩和遠方。突然想起那月宮中的嫦娥,是否也思念著她的丈夫,她的家?她是否常常掩面而泣?也許吧。望著月亮,總能湧起思緒萬千,這也許就是古人對月亮總有特殊情感的原因吧?淡淡的輝光灑在昏暗的大地上,為迷途的旅人照亮遠方,也為歸家的遊子指明方向。溫和端莊,像慈母般;柔和飄渺,彷彿不是人間該有的事物。

突然湧上一陣寒意,下起了小雨,我慢慢跑到樹下,佇立雨中。心中翻湧起的情潮仍在盪漾。一場小雨,倒也平靜了下來,為自己的多愁善感而自嘲般的微微一笑。

默默等到雨停,踩著水窪和平靜步伐走回了家中。

寒食節作文 篇5

在我的家鄉里,過年,端午節,元宵節等節日都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還有一個節日也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席之地,那就是——寒食節。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韓栩《寒食》中的詩句,寒食節是一箇中國傳統節日,這個節日起源於一個傳說。

相傳,在晉文公重耳被被逼逃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下腿上的肉,為晉文公充飢,後來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了一代明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逼介子推出山,於是下令放火燒山,結果不願出山的介子推和母親被燒死在綿山的一棵柳樹下,晉文公感念他的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並修祠立廟,還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要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在每年冬至後的105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代寒食節這天要禁菸火,並且只能吃冷食,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寒食節終於推而廣之,擴充套件到全國各地。

經過歲月的變遷,節日慢慢的演變,寒食漸漸地融入了清明節中。

在寒食節人們會吃冷食,如清明果,青精飯和介子饃等冷食,大家會在街上買很多米,在寒食節前一天做青精飯,寒食粥,把這些食物放到明天寒食節吃。

在寒食節裡,我感受到了介子推的忠臣之志,感受到了傳統節日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希望這個寓意美好傳統的節日——寒食節會一直流傳下去。

寒食節作文 篇6

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寒食節不準動煙火,只能吃冷食冷盤,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推。他追隨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重賞隨從。介子推卻未得賞賜,與母隱居綿山(即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要給他封官賜爵,他卻堅辭不受。文公無奈,只得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沒想到竟把介子推母子燒死在山中。後因寒食和清明相連,逐漸合為一個節日,但節前蒸“子推饃”的習俗,在陝北的榆林和延安兩地一直流傳至今。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風乾的面花,能儲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陝北婦女的拿手好戲。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麵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捨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麵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寒食節作文 篇7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吃著青團,伴隨著詩歌,我度過了一個特殊的節日——寒食節。

寒食節在清明節前一兩天,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名臣介子推而設定的節日。

寒食節的習俗數不勝數,古代寒食節的習俗有禁火、盪鞦韆、踢球等。現在還保留下來的習俗有踏青、祭祀、吃冷食。說到吃冷食,寒食節的冷食也是多種多樣,例如寒食粥、青團、蛇盤兔等等。在寒食節到來之際,我們班級還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特別有意義的傳統節日彙報活動,我們組正好就是彙報寒食節。一開始大家對這個節日都很不瞭解,於是大家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在網上搜索關於寒食節的相關資料。大家為了上臺展現最好的一面,專心背臺詞,認真參加排練,媽媽們也用心製作PPT,策劃活動細節。

傳統節日彙報活動開始了,輪到我們組上臺了,我心裡有一點小緊張,我小心翼翼地揹著臺詞,儘量不錯字。“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成功地講完了關於寒食節的古詩詞。輪到有獎問答環節了,李昊宸一提出問題,臺下的同學就積極地把手高高舉了起來,為什麼大家都這麼積極回答問題呢?因為獎品是美味的青團。我們組出色地完成了節日彙報,李昊宸的媽媽給了我們每人兩個青團作為獎勵,太棒啦!

這次寒食節有美味的青團、流傳千古的古詩、還有有趣的活動,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濃濃的節日氛圍,還收穫了知識,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真是令人難忘啊!

寒食節作文 篇8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人叫重耳。他離家出走了,身邊還帶著一位大臣,叫介子推。

一次重耳突然暈倒了,他告訴介子推:我已經三天都沒有吃飯了,你去給我找點東西吃吧!介子推找了半天,連根草都沒有。介子推從衣服裡拿出一把匕首,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烤了烤給重耳吃了。重耳就問:這裡連根草都沒有,你從哪裡找來的肉呀?介子推說:這肉是從我腿上割得下的。重耳大吃一驚,連忙把介子推的褲子挽起來看,說:等我成為了國王,我一定好好報答你。

過了不久,重耳真的成了國王。有的大臣分了銀子,有的大臣分了地。可是介子推還是沒有點到名。有位大臣和介子推說:國王一定把你排在最後面了。當重耳要宣佈下朝的時候,一位大臣站出來說:您怎麼把介子推給忘了呀?重耳找了一會也沒有找到介子推。重耳聽說介子推在民山裡,他就派上好幾百位士兵向民山出發,去找介子推。

他們找了好幾天也沒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說:三面放火,把他燒到我們這裡,介子推會從這裡出來的。可是大火燒了好幾天,一個人影也沒有。重耳命令滅火,重耳要進去親自尋找。當他看到介子推的時候,他已經去世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重耳每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人們就要吃冷的食物。所以這個節日就叫做“寒食節”。

寒食節作文 篇9

記得那是我清明節放假的第一天,但是那天還沒有到清明節。我陪著媽媽一起去超市買一些掃墓用的祭品,比如水果之類的。

在去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個年紀較大的奶奶挑著一種綠色食物在賣。我很喜歡綠色的東西就拖著媽媽去看了看。買東西的奶奶說那個叫做清明糰子。我好奇的問奶奶,這個糰子是用綠色的顏料染過嗎,為什麼會那麼綠。奶奶耐心的告訴我,這是用艾葉搗碎的漿液做的。接著她還拿了一個讓我嘗。我滿心歡喜的接著,一種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

在回家的路上,媽媽告訴了好奇的我為什麼那個奶奶要做那好吃的糰子。因為那一天是寒食節,在媽媽小的時候外婆就會在寒食節這一天給她們做這綠色的清明糰子。

媽媽還給我講了一個寒食節的故事。說的是兩千多年前,一個國君為了請出曾經割肉給自己吃的名字叫做介子推的人,而放火將介子推燒死。那個晉國的國君為了悼念他而在每年的這一天定為“禁火節”。在這一天他們只吃冷食所以也稱為寒食。而清明糰子就是後來寒食中的一種。

寒食節作文 篇10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告訴人們我國傳統節日寒食節要來到了。

聽說寒食節是當時晉國公子重耳,曾經流亡國外。一天,重耳餓的昏了過去,他身邊的大臣介子推,把自己腿的肉割了給重耳吃。幾年後,重耳當上晉國的國君,卻沒有封賞介子推。於是,晉文公給了他一個大官,他卻拒絕。重耳一氣之下用火燒死了介子推,可是重耳很後悔。於是定了寒食節紀念介子推。

寒食節那天媽媽來帶我做青團。我一臉期待看著媽媽做準備工作,先把菠菜放在開水裡煮上十分鐘,然後把煮爛的菠菜壓出汁,汁水放在米粉裡,雪白的麵粉和青色的菠菜汁混合,瞬間變成青色的麵粉了。麵糰越揉越糯,越揉越粘,慢慢地一個青色的麵糰就新鮮出爐了。這時,用手揉成麵糰搓成長條,再分成均勻的小麵糰。我忍不住開始插手了,抓起一個小麵糰,學著媽媽的樣子揉圓、壓扁,包上餡、再搓圓,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我卻來來回回好幾次,終於包了一個完美的青團。包好的青團在放鍋裡蒸,大約十幾分鐘的時間,伴著蒸氣青團發出陣陣香氣,饞得我口水直流。又十幾分鍾過去了,青團出鍋了,咬上一口,又香又甜。

我國的傳統節日都寄託美好情感,願這美好的感情代代相傳。

寒食節作文 篇11

很多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寒食節,但我相信每一個節日的後都會有它的一個故事。有關寒食節背後的故事又是什麼呢?

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

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在古代,寒食節食品有寒食粥、寒食麵、寒食漿、青精飯及餳等。同時,踏青、插柳、造酒、蹴鞠、拔河、盪鞦韆、放風箏、雕畫雞蛋比賽也是寒食節倍受歡迎的活動專案。

寒食節作文 篇12

寒食節快要到了,你們知道關於寒食節的故事嗎?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吧: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在外國流亡十九年。有一天,重耳及大臣們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飢寒交迫的他們再也走不動了,忠臣介子推見後,便忍著劇痛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熟後給重耳充飢。

重耳復國後,他獎賞了有功的大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非常傷心,他帶著年邁的母親隱居綿山。有一次,重耳突然想到了還沒有獎賞割股肉給他吃的介子推。為了彌補失誤,便派人挨家挨戶的尋找介子推,找了很長時間,才瞭解到介子推隱居綿山。重耳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可是介子推不願出來,這可把重耳給急壞了。

他為了讓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燒山,只給介子推留了一條小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火滅了,仍不見介子推的身影。就派人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身背老母,緊抱一棵大柳樹,已經被燒死。重耳萬分悲痛,為了悼念介子推,便下令介子推被燒死的這一天,全國上下不準生火做飯。

這就是寒食節的故事。

寒食節作文 篇13

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是紀念介子推的,這一習俗還有一段“火燒綿山”的故事呢。

介子推是春秋時晉國人,在晉公子重耳避難出逃期間,介子推追隨重耳十九年。重耳逃難途經衛國,飢餓難當,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激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當重耳回晉國執政(號晉文公)後,賞賜隨從人員時,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背上老母,進入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境)隱居起來。晉文公醒悟後,便親自到綿山求訪介子推,但介子推卻不肯相見。晉文公決定舉火焚林,以為這樣做,孝順的介子推為了保全老母的性命,定會出來。沒想到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和老母相抱燒死在一棵大樹下。晉文公將他葬在綿山,並改綿山為介山。同時,傳令全國,禁止在介子推忌日生火做飯,這天只准吃冷食。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由於寒食節正值春末,野外空氣清新,景物宜人,是野遊的好日子。古人是很重視這個節日的,一到這天,不論官民,家家禁火,戶戶寒食。現在,寒食節已不時興,而與清明節自然合一了。

寒食節作文 篇14

寒食,是中國傳統節日,在農曆清明前一天或兩天。節日期間,只能吃涼東西,因此人們又稱寒食節為冷節、禁菸節。

寒食節為什麼要禁火?相傳,這與一個叫介之推的隱士有關。

介之推又叫介子推,是春秋時代晉國人。在晉公子重耳流亡飢渴難耐之時,曾“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晉文公歸國即位後,介子推不居功邀賞,揹負老母隱逸綿山,結廬深谷,草木為食。文公親往綿山訪求子推,卻找不到他的蹤跡,就派軍士在山前山後舉火焚林,想逼子推出來。火烈風猛,延燒數裡,三日方息。子推矢志不移,堅不出山,最後母子相抱,死於枯柳之下。晉文公大為悲痛,撫樹長嗟,為表達懷念之情,命人伐下此樹製成木屐,以後晉文公每每想起介子推,禁不住低頭對著腳下的木屐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即源於此,是對對方的敬稱。為表彰介子推的高風亮節,晉文公為之立祠,並改綿山為介山,還規定在介子推死日全國禁火三日只吃冷食。以後相沿成例,於是就有了寒食節禁火的習俗。

寒食節作文 篇15

清明節時放風箏想必大家都已經知道了,那你們知道寒食節嗎?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寒食節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大國叫晉國,老國軍有一個太子,打算以後讓太子申生繼承君位老國軍的寵妃驪姬很不高興,她想讓自己的孩子繼位,驪姬就把太子殺了,但是太子還有一個弟弟名叫重耳,重耳得知驪姬要把自己殺掉,於是四處流浪,最後終於逃走了。重耳身邊還有一位大臣名叫介子推。等重耳繼承君位後,就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跑到山上和自己的母親一起去放羊了,重耳的另一位大臣說可以把山的三面都燒上火,只留一面出路,介子推肯定會出來的。火燒了三天三夜,火苗都滅了,介子推還是沒有出來。重耳搜山的時候發現介子推和他的母親抱著一個燒焦的柳樹已經被燒死了。後來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在清明節的時候,我們要燒紙,插柳樹,盪鞦韆,放風箏,這些都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哦。

寒食節作文 篇16

你或許知道清明節的習俗和清明節的來歷。但你卻不一定知道在清明節前的一兩天,還有一個名為寒食的節日。抑或許你會覺得寒食節是清明節中的一部分。然而寒食節卻已經獨立存在了兩千多年了。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富有深刻意味的故事。

寒食節有一個傳說是發生在戰國時期。晉獻公的一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設計謀害死了太子的申生。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而到處流走逃亡。逃亡中唯有介子推一直跟隨左右。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節。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節復清明節。晉文公將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寒食節作文 篇17

談到清明節,就必須要提起寒食節。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今年清明,我們家按照清明節的習俗到外面買來了青糰子。趁著空閒的時候,我又來到了王國維網上紀念館。你瞧,這位國學大師正在專心致志的研究學習呢,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書本。我為他點燃了一支白燭,並留言道:“我們新一代的接班人,一定不讓您失望,我們肯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您和祖國對我們的期望。”

留完言,我似乎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很重,這擔子裡裝著祖國和“國學大師”王國維對我們中華兒女的期望。這期望是什麼?當然是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國家之棟樑,為祖國做出點兒貢獻,給國旗上的那五顆星爭光添彩!

寒食節作文 篇18

寒食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介之推介休綿山——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在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中,因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只有兩個:一是五月端午,為紀念楚國大夫屈原;一是清明寒食,為緬懷晉國大夫介之推。對此,葉劍英元帥有過精闢論述:“以寒食寄託哀思,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子死難日乘龍舟往汩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為了紀念屈原,一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子的軀體。這是無權的人民群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寒食節起源,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文公上綿山悼念介之推。當時,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酈姬迫—害而流—亡國外,行至五鹿,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之推“割股奉君”。

十九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當年隨他流—亡的功臣時,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不獲。文公無奈,聽人之計,放火燒山,本想逼他出來,但直到大火熄滅後,才發現介之推母—子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之推,文公下詔,在介之推忌日,禁菸寒食。第二年寒食節的次日,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死而復活。他觸景生情,想起介之推割股奉君時對他的`希望“我不求任何封賞,只願你做一個清明的國君!”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以上故事,在先秦時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莊子·盜拓篇》、屈原《離騷·惜往日》、《呂氏春秋·介立》及西漢司馬遷《史記·晉世家》、劉向《說苑》等歷史名著中都有記載。後來,介之推隱居被焚的綿上成為介休縣的來歷,《左傳》雲:“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司馬遷《史記》說得更明白:“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秦始皇統一全國劃分郡縣時,將介之推隱居之邑命名為“界休”縣。按《辭源》注:“界”的本義為“邊界”;“介,作界”。而“休”,《說文解字》注曰:“息止也,從人依木”。可見“界休”與“介休”本為同義,都有以綿山一帶為子推封田“疆界”或“邊界”之義,且含有敬仰子推安息的意思。秦時“界休”縣,隸太原郡,兩漢沿襲,《漢書·地理記》、《後漢書·郡國志》都有明確記載。到了晉代,自稱為“左傳癖”的著名學者杜預在其《春秋左氏傳集解》中注:“西河介休縣南,有地名綿上。”從那時起,“界休”改為“介休”,介之推隱居在介休綿山成為定論。後來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宋代地理志《太平寰宇記》以及歷代《山西通志》、《汾州府志》、《介休縣誌》,都有詳細而準確的記載。關於寒食節起源於介休綿山介之推被焚的確切記載,最早當為西漢末年桓譚《新論》卷11《離事》中說“太原郡隆冬不火食五日,雖病不敢觸犯。為介之推,故也。”顯然,西漢時期,為紀念介之推而禁火寒食的習俗已擴大到太原一郡甚至更大的地域了。稍後《後漢書·周舉傳》記載更為明確:“太原一郡,舊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這裡不僅說明了寒食是因“介之推焚罕的“舊俗”,而且寒食時間延長到一月。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在《明罰令》中雲:“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之推。且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文中不僅提到寒食範圍已由太原一郡擴大到三晉各地,而且時間增加到“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可見三國時期寒食習俗愈演愈烈。到了兩晉南北朝以後,記述寒食習俗是為紀念在介休綿山被焚的介之推的文章隨處可見。周斐《汝南生賢傳》曰:“太原舊俗,以介之推燒死,至其亡時,民為絕火食,老少多死。”東晉陸翽《鄴中記》載記確切:“冬至後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晉書·石勒傳》、《十六國春秋》皆有記載:“石勒時,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雞子,平地三尺,洿千餘里,樹木摧折,禾稼蕩然。勒問徐光,光曰:‘去年禁寒食,介推帝鄉之神,歷代所遵,或者以為未宜替,故有此災矣。’勒下書曰:‘寒食既幷州之舊風,朕生其俗,不能異也。’尚書其促檢舊典,定議以聞。”北魏太和二年(496)二月,魏孝文帝下詔禁止國人絕火寒食,詔曰:“除介山之邑聽為寒食,自餘禁斷。”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昔介之推怨晉文公賞從亡之勞不及己,乃隱於介休綿山中。”“介之推抱樹而死,百姓哀之,忌日為之斷火,煮醴而食,名曰寒食。”南宋周密《癸辛雜識》記載:“綿山火禁,昇平時禁七日,喪亂以來猶三日。”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介之推三月五日為火所禁,國人哀之,每歲春暮不舉火。”

寒食節作文 篇19

清明節是4月5日。這天,全家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乘上了舅舅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我們來到了一座山上,那裡樹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毛毛細雨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有點泥濘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的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清明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清明果形似餃子,外皮用鼠鞠草做成,鼠鞠草即清明草。清明果是在清明前後製作的一種食物,據說是用來祭奠先人的。清明前後是採摘清明草的好季節。綿軟的淡粉團在手裡捏揉,隱隱有清香氣。

接著,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遞給奶奶,奶奶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放好了以後,奶奶拿出12支香,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今天我們來看你,給你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保佑我們啊!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裡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去美國的表哥,讓他在美國順順利利的完成學業。你能答應我嗎,太公?我相信你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的東西你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

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很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又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帶子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說:“太公,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的。”

說完,我們就離開了太公的墓,在回去的路上,我還在想著太公。“太公,您安息吧!

寒食節作文 篇20

或許很多人都知道清明節,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還有一個寒食節。關於寒食節還有一個割肉讓主子充飢,卻又不求回報的故事。

原本我也不知道由這個故事,後來是在書上偶然看到。看到後我便被他的氣節所深深的震撼了。對於某些人來說介子推的行為想法有些許的愚昧。然而我卻不這麼認為,這和急功近利只為功利的人,對於做事前先考慮對自己影響的好壞的人來說,是多麼的引人深思。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願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並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乾糧和冷食。古代的人們都非常崇敬介子推的氣節,“寒食禁火”的習俗,被後人流傳下來,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介紹說,漢代以前,寒食節禁火的時間較長,以一個月為期。整整一個月都吃冷食,對身體實在不利,漢代改為3天。寒食節從晉國開始後,延續了不少年代,中間也有嚴禁寒食習俗的,如三國時期的曹操。但時間不長,“寒食禁火”之風又在民間自發興起。從先秦到南北朝時期,寒食節都被當作重大的節日。唐朝時也仍然被作為全國性的隆重節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寫過關於寒食節的詩文。

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晚唐、宋以後,禁火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許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習俗。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趙之珩說,寒食節禁火冷食的習俗,連同寒食節本身,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慢慢消失了。或者說寒食節成了清明節的一部分。但知道和了解這個節日,有助於人們挖掘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和民俗內涵,非常有意義。

寒食節作文 篇21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我吟誦起剛剛學的古詩《寒食》,伴著詩句,寒食節悄悄地來了。

推開窗戶,一股暖風把我吹得心曠神怡,寒食節到來的喜悅之情,被這風吹得更濃了。

黃昏時分我們放學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今天想吃什麼呀?”來學校接我回家的婆婆問我。“今天是寒食節,要吃冷食才對!我們不如藉著這個習俗吃根雪糕吧。”我趕緊說。婆婆奇怪地問我:“才四月份呢,這個季節怎麼能吃雪糕?”“婆婆,今天是寒食節,今天我們應該尊重割下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的介子推啊,這個節日要這樣做……”在我的說服下,婆婆給我買了一根小布丁。我小心翼翼地舔了一口,頓時感到心裡甜甜的。伴著香甜的味道,我心裡連連感謝寒食節,因為這個節日不僅讓我懂得了感恩,也讓我吃到了雪糕。

不知不覺走到了家,一開門,一股濃烈的菸草味爭先恐後地往我鼻子裡鑽,這個味道讓我的心一下揪了起來。婆婆見狀大聲說教起來,大罵外公這不對那不好的……這個場面我早已熟悉。只見外公正一隻手悠閒地插在褲兜裡,另一隻手則向前微微地伸著,手上夾著一根我一眼便可認出的東西——香菸。香菸中冒出的縷縷青煙變成了一幅高山流水的畫。外公陶醉其中,一副舒坦的樣子。我深吸一口氣,斜著眼看看外公,快速脫下球鞋換上拖鞋,左腳用力向前一躍,右腳緊跟步伐,一跨步到了外公身邊,迅速把外公手上的香菸一捏,順勢丟進了垃圾桶。

外公的神情從坦然變成了驚訝,再從驚訝變成了憤怒,還沒等他發火,我已經開口了:“外公,今天是寒食節,要禁菸禁火的,你怎麼能抽菸呢?今天,我們應該尊重割下自己的肉給晉文公吃的介子推……”外公的表情從憤怒變成了驚訝,又從驚訝再次變成了坦然,就這樣,我用寒食節的理由把外公的煙癮壓制住。

晚飯時,飯桌上沒再聽見外婆批評外公抽菸的指責聲,我分明看到外婆衝著我不住地點頭。再看看大家,都在開心地吃著飯。我心裡默默許願:但願天天都是寒食節!這樣外公的健康就不用再讓家人擔心了。

寒食節作文 篇22

清明節的前一天,俗稱‘寒食節’,這一天,一般的人都不去上墳掃墓,說什麼:“這天上墳,燒化的紙錢,逝去的先人收不到”,至於這句話的真假,我也沒有必要去探究與考證。不過據我所知:‘所謂寒食,即冷食,就是這一天不能生火做飯,這一天,人們只能用冷水就乾糧以充飢。據說這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其實早已被人們所熟知。

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因為內亂,晉公子重耳因遭追殺而出逃,與其追隨者一路餐風露宿,忍飢挨餓,最困難時竟以樹皮草根維持生命,這時有一位追隨者名叫介子推的人,將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煮湯給晉公子重耳吃,這使晉公子重耳十分地感動。

十幾年後,晉公子重耳終於獲得了回國並當上了晉國國君即晉文公。晉公子重耳回國做了晉文公後,有一次,他大賞追隨他的群臣時,卻把介子推給忘了。後經一位名叫解張的人,因鳴不平而將此事變相地告訴了晉文公。晉文公就率領大臣們去請介子推前來領賞。而介子推不但不去領賞,反而揹著自己的母親跑到一座叫綿山的山上躲避。晉文公於是就組織很多人上山尋找也未能找到,但得知介子推是孝子時,就下令放火燒山,認為介子推為了救母,一定會下山的,誰知燒山三日,也未見介子推背母下山,後發現其母子二人都被燒死在一棵枯死的柳樹之下。為此,晉文公大悔,就為介子推立廟紀念。當時,晉國國人,因為介子推是死於火,都不忍心生火,猶其是燒山那天正是清明的前一天,更是不願生火,以冷水就食,名叫冷食即是以後稱之為寒食。

寫到此,我不由得想到介子推這個人,真是一心為公不謀私利,不說當時晉國國人,為之而禁火,就是我們現在的人,聽到介子推的故事,是不是可以少點什麼呢?

寒食節作文 篇23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望寒食已至,午睡初醒的李清照遠眺山川,眼波流轉,將筆沾滿了墨,在紙上行雲流水,筆走龍蛇,鐵畫銀鉤,鸞漂鳳泊,莞爾著勾勒寒食春景與民間習俗——“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公元前636年,晉文公率領手下,面朝巍峨綿山,腰別利劍,儼然王者,作拱手之勢,高聲道:“介子推先生,寡人思君為清廉者,望君出仕成卿。”深山密林中,介子推緩緩走出,披頭散髮,素衣簡冠,答曰:“吾甚謝君之讚賞,然小人自願盡孝於家母,隱於山林,還望君王成全!”晉文公為使自己曾經的恩人——介子推做官享福,只得下令放火焚燒山林,欲逼其出山。可未曾想,介子推寧可與老母共焚,也不求功名利祿。晉文公頗為感傷,含淚下詔:“自今日起,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食節誕生。它延續了2600多年。隨後,清明節被定義為寒食節的後曲,定在寒食的後一天。

寒食在古代,意義非凡。

大唐初春,一個寒食之日,不許焚火,正值寒春料峭,人們紛紛外出。白居易獨倚樹下,烏鵲啼鳴,伴著掃墓人之哀泣,讓詩人文思泉湧,妙手偶得:“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同樣是唐朝的寒食,韓翃立足高原,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人間都邑,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處處飛花。春風拂過,吹入御苑。詩人萬般欣喜,提筆寫下前兩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傍晚時分,詩人慾踏歸途,卻隱隱看到,皇宮內有亮光閃現。寒食禁火沿襲己久,還未天黑,皇宮內怎得走馬傳燭?原是正值寵臣弄權,政治腐敗,詩人無盡悲涼,又提筆寫下後兩句:“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三年了,早已轉官為農。這年寒食,劇風盛雨,打落海棠。雨聲連綿,輾轉反側,憂心田地,難以入眠。蘇軾沒有點燈,他知寒食禁火,由寒而感,命運多舛,蘸墨揮毫寫下:“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寒食在古代,總予人教益,予人傷懷,予人深思,予人博愛。而今,寒食這一節日,卻己銷聲匿跡。

不知是寒食與清明合併,還是清明取代了寒食。清朝過後,過寒食的人愈發罕見了。長達2600多年曆史的寒食節,竟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漸漸被淡忘了。終於,在20世紀的一個寒食清晨,人們失去了對這一天的記憶,腦海中,再無寒食。沒有人注意它,沒有人挽回它。人們只記得清明。

就像雄鷹在空中翱翔,人們只看到了雄鷹,卻忘記了背後給予它生命,養育它的母鷹!

今年,清明的前一天,我睜開惺忪的雙眼,走出自己的房間,望著客廳牆上的日曆,似是想到了什麼,對母親說:“您知道嗎?今天是寒食節。”“寒食?節?一個新節日嗎?”母親微笑著迴應,說完便轉身點開煤氣灶,準備做早餐。淡藍色的火焰輕輕晃動,熾熱在鍋底蔓延,愈加旺盛,旺盛著炙烤我的眼我的心。忽覺一陣悲涼襲來,為一個節日的遠去陡然而生的悲涼。

寒食節,人們習慣了點火。

寒食節作文 篇24

左盼盼,右盼盼,終於盼到了清明節。我最喜歡清明節。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不知道吧!告訴你:這是因為清明節有我最喜歡吃的印果。

我聽爺爺說,清明節又叫寒食節。他們小時候這一天不生火燒飯,只吃冷的印果,家家門前要插楊柳枝,小孩子頭上還戴楊柳枝編成的圈圈。我問爺爺為什麼呢?爺爺就給我講起了介子推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叫介子推的人,他才高八斗,很有學問。皇帝知道了,就叫他去當官。介子推知道這皇帝是個欺壓百姓的昏君,不願意為他做事,就隱居到深山裡。皇帝派人找到了他,可是他寧死也不肯下山。皇帝大發雷霆,派人放火燒山。心想我把你的房子燒掉了,你還能不下山嗎?沒想到介子推就是不下來,竟抱住一棵大柳樹上被活活燒死了。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就不燒火,吃冷食,還插楊柳枝、戴楊柳帽。

爺爺講完了這個故事,就問我:“凡凡,你聽了這個故事有什麼想法呢?”我說:“介子推這個人很有學問,更有骨氣,就是有點傻,為什麼不反抗呢?要是我,就叫來老百姓,把這個皇帝打倒。”爺爺聽了,哈哈哈地笑起來。

寒食節作文 篇25

劉禹錫有句詩,“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唯覺祭文多。”像我這樣的年紀還不至於如此境地,但在這樣的日子,驀然回頭依舊有親人和朋友再不能如面,不由讓人感慨萬千。

前天晚上想起以前的日記,閒翻幾頁就找到了外婆。小時候最高興的時候就是到外婆家,她慈祥的眼神,如今每每想起恍若就在身邊。外婆過世的時候,外公沒有哭,他那個年代的人,即使永別也不會當眾哭出來,他只是跟在棺槨後面,一直望著車走遠,久久不肯回頭。他們是七十多年的夫妻,那種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婆走後外公一下老了很多,他在屋裡呆不下去,常常在外面走。他說很悶,說姥姥走了以後就感覺沒有家了,到哪裡都不是家,連住了幾十年的屋子也覺得又冷又暗,沒有一點溫暖。家!家是什麼?外公的家就是姥姥,老人都盼著多看看兒孫,其實兒孫就是他們的家。兩年後外公也走了。

前年一別十幾年的同學聚了一次,驚聞和我同宿舍的阿虎,兩年前在山上挖土,因塌方而死,那時他結婚僅倆月。我們嗟嘆不已之際,誰知別後僅半年,軍又亡於車禍,留下兩歲的孩子而去。

平常忙忙碌碌,絕少想起他們,記得年小時想起生離死別,就覺得無法承受。但是人就是這樣長大的,在經歷之中磨練自己。就像那年奶奶的大姐去世前,我陪奶奶看她。九十歲的姨姥姥閉著眼側身躺在床上,奶奶喊著,“大姐,大姐!”她慢慢轉過身來望了一眼,又轉過去閉上了眼睛。“大姐!你認得我嗎?”奶奶又喊了幾聲,“認得!”“我是誰?”“你是三妹”“你想吃什麼”姨姥姥不作聲,只是搖頭,而後轉過身去再不做聲。我感覺她實在是累了,真的想睡了。我以為奶奶會哭,奶奶卻沒有哭。

失去了才感覺沒有了,現有的更應彌足珍惜。歲月如流水,孩子越來越大,父母越來越老,感覺還是孩子的自己,臉上也有了皺紋。歲月往復,代代更迭,是件很殘酷的事,但唯有此我們才會珍惜,唯有此我們才會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