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作文>

有關古詩的作文300字錦集9篇

作文 閱讀(1.69W)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從格律上看,古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那麼你有真正瞭解過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的作文300字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古詩的作文300字錦集9篇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1

星期一早讀時,老師讓我們背《國小生必背古詩20首》裡面的11、12、13首古詩。哎呀,實在太多了吧!老師還說一星期背完這3首。

我讀了好幾遍,就給媽媽背了起來:“《送兄》。別路雲初起,離亭葉正稀……”哎!後邊是什麼來著?不行,想不起來了。媽媽給我提示了一個字“所”,噢!“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耶!終於想到了。

開始背第二首,咦?怎麼回事?第二首古詩的名字想不起來了啊!只記得內容是:“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還是媽媽提醒我,名字是《中秋月》。好了,不說了,趕緊背第三首。

第三首。“《照鏡見白髮》,張九齡……”咦?現在怎麼改了,光知道名字不會背內容了?嗚嗚嗚……真是古詩帶來的煩惱啊!

媽媽說:“你怎麼臨到跟前又雞飛蛋打了呀?”

“不行,我不想背古詩了!嗚嗚嗚……真的……真的不想背了呀!”

“不行,繼續背!”沒料到媽媽的態度異常堅決。

媽媽,你這是想背死我嗎?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2

我今年七歲了,已經能背誦五十多首古詩了。小夥伴們都叫我“古詩大王”,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不記得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背古詩的,只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教我背古詩。我最早背誦的一首古詩是《鋤禾》。那時,不管是跟媽媽去鄰居家串門,還是去親戚家,我總會把這首詩背給他們聽。每次背這首詩,我搖頭晃腦的樣子總會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後就是一番誇獎。漸漸的我喜歡上了背古詩。有一次,爸爸要去開會,飯沒吃乾淨就急忙要走,我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媽媽驚喜的對爸爸說:“瞧,我們的女兒已經明白詩句的意思了,多棒啊!”

我很佩服古代的大詩人,他們寫了那麼多詩。我多想自己也

能成為一位現代小詩人,寫出大家喜歡的詩歌。我會努力的

加油!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3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自小我們便學習“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而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是我無意中看到的王維《雜詩》。

詩的大意是:您從故鄉來,應該是知道故鄉的事情,您來的時候路過我家綺窗前,看到那株梅花開了嗎?王維寥寥幾句詩便表達出了遊子在外,他鄉遇同鄉渴望知道故鄉情況的急切心情。雖然我還小,不懂長久在外許久不見故鄉的心情,但是這短短的幾句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麼王維不問家裡的父母親現在情況如何,不問故鄉有沒有什麼變化,單單隻問了綺窗前的梅花是否依舊還會開放。很久之後的在電視節目上看到專家的解讀,我才明白這其中的深意。

交通不發達,資訊難以很快傳遞的古代,在外漂泊多年的王維啊,已經很久沒有家裡人的訊息了,好不容易遇見故鄉人,急切的想知道家裡的情況,可是害怕聽到不好的訊息,滿腔疑問最終化作一句“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看似非常不相干的問題來給自己一個定心丸。

普普通通的問題滿含在外遊子的思鄉情,寥寥幾句傳遞最深沉的感情,雖然簡單,但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首古詩。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4

夏天來了,夏天在火辣辣的太陽裡;夏天在人們的扇子裡;夏天在香甜的.冰淇淋裡;夏天的飄香的荷花池裡;夏天還在優美的古詩。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夏天的到來,讓我們看不見金黃的迎春花,粉紅的桃花和雪白的梨花,可是我們不必嘆息,你看!那棵高大的綠樹,風一吹,綠葉沙沙作響,彷彿在高興的歡唱,人們坐在大樹下納涼、談天說地,一片陰涼籠罩著他們。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碧綠的樹葉挨挨擠擠,像一個個大圓盤,小魚在中間穿梭。荷花的姿態可真多,有的花瓣才展開兩三片;有的還是花骨朵,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粉紅的荷花散出了淡淡的清香,猶如一個紅衣少女在中間翩翩起舞!

黃梅時節的雨可多了,人人都很煩,但青蛙一直在呱呱叫,彷彿在說:“呱!下雨真快樂!下雨蟲子多!”這真是“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天上的雲像一塊黑布,擋住我們的眼睛,什麼也看不見了,白花花的雨點像珍珠亂蹦亂跳上了船,這真像詩中所寫“黑雲遮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5

描寫春夏景色:“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

歐陽修描寫雨後景色的語句是:“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杜甫描寫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語句:“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陶淵明描寫西湖六月優美景色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以景寫情的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以春景來烘托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的詩句: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岑參“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陸游“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

志南和尚洞庭湖氣勢之大,景象變化之多的句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范仲淹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6

上幼兒園的時候,跟著老師讀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古詩在我心中就是好聽的兒歌。

成為一名國小生,學古詩完全不一樣啦。假日回到故鄉那遙遠的小山村,老家映入眼簾,一首古詩頓時闖入我的腦海:一望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我情不自禁地朗誦起來,古詩成了我眼前的一幅畫,描繪著家鄉的美景。詩句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從此,古詩融入我的生活。春天,處處聞啼鳥的《春曉》伴我欣賞碧玉妝成一樹高的《詠柳》,撫摸野火燒不盡的小《草》,還要去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江南春》置身於多少樓臺煙雨中。冬天,看著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江雪》,和著大雪滿弓刀的《塞下曲》,在床前明月光下《靜夜思》。聆聽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訴說。跨越時空去和古人《早發白帝城》《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猛然驚醒望著媽媽為全家忙碌的身影,只覺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母愛育我情”,暗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更上一層樓”長大“報得三春暉”。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7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來之季,萬物復甦,正如詩中所說的那樣,桃花已開,在旁邊的江水裡一群鴨子在嬉戲。春天是那麼美好,她的美麗與活力,同早在千年前的詩人也一同律動。

說到春,這幾首古詩是我最喜愛的。一次我去寺廟參觀。剛下過雨的山寺中,空氣格外清新。廟邊的小花瓣上微沾些雨露,仔細一看,一隻嬌小的紅杏,在牆縫裡,正在春的召喚下茁壯成長。大有“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境。於是,那昔日自己口中經常吟誦的詩句便比作寺廟一道絕美的風景。

而春天的江南,最繞不過便是江南的柳樹了。嫩裡透外的綠,在陽光的照耀下,幾分金光灑在身上。微風拂過,徐徐晃動,一幅春的畫卷映入眼簾。柳葉垂下,輕輕地撫摸著河水。那“萬條垂下綠絲絛”一樣溫柔的柳便鋪滿了整個江南春天的記憶,從未抹去……

而春的記憶,又何止這江南的柳,滿牆的杏,還有那不絕的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是細小的,伴隨著風,在無盡的夜空中飄蕩。

春的景象是那麼美好,我喜歡春,更喜歡古詩中的“春”。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8

幾天前,校園裡到處掛滿了古詩詞,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

老師給我們下達了一個艱鉅的任務:每天早上背幾首校園裡的古詩。

清晨,我早早地來到了學校,把不會背、背得不熟的古詩抄了下來,然而我一見到古詩就頭疼,有許多詞句都很難理解,這不,一早上還沒背一首呢!“九曲黃河萬里沙……”咦?是誰背得這麼熟練,扭頭一看,哦!原來是“古詩大王”衛鳴凱正在背古詩,見此情景,我心想:何不問問他背古詩的技巧呢?我便上前去:“衛鳴凱,你背得那麼熟練,教我點技巧吧?”“看你這樣誠懇,就傳你幾招吧!背古詩要細心品味其中的含義,背之前,要先看看詩意或詞意,以便加深對句子的理解。這樣再背,就感覺得心應手了。”

我聽了,豁然開朗,按他的方法去做,嘿!果然很快就背會兩首了。從這件事上我體會到了:做任何事都要掌握方法技巧,這樣,才會事半功倍。

古詩的作文300字 篇9

前幾天看到中央衛視出臺了一個新的節目,是董卿主持的,關於古典文化傳頌的一檔節目。

看了沒幾期,我就已經被它深深的吸引了。節目中來自全國各地,各大高校的同學前來參賽,出口成章,對於古典文化很是瞭解,看得我心生羨慕,滿滿的古詩的味道。

其實我一直很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也很喜歡那些有故事的古詩詞。因為他們代表著古人對於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讓人怎能不心生喜愛。

想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就想起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我們不能聽信他人的一面之詞而對某個人產生一定的見解,同樣的,也不能因為他做錯過事情就從此揪著不放。

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會想李白在寫這首詩歌時候是什麼心情,明月皎潔,窗前靜立,一定很美好很有趣。

想起“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會想起陶淵明隱居山外,悠然愜意的生活,那是多少人所向往的啊,遠離都市喧囂,內心寧靜。

古詩的味道,能夠帶給人心靈安寧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