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社群黨建半年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 閱讀(1.4W)

文章簡介:深入開展三凝聚活動全面提升社群黨建工作水平--吉安市吉州區習溪橋街道黨工委爭創街道社群黨建紅旗總結吉州區習溪橋街道地處市區中心,轄區面積1.48平方公里,1.14萬戶,3.97萬人,設6個社群居委會,8個黨支部,黨員156名。近幾年來,街道黨工委按照盛市、區的有關要求,切實加強社群黨的建設,夯實黨在社群的組織基礎和群…

社群黨建半年工作總結

深入開展三凝聚活動全面提升社群黨建工作水平

--吉安市吉州區習溪橋街道黨工委爭創街道社群黨建紅旗總結

吉州區習溪橋街道地處市區中心,轄區面積1.48平方公里,1.14萬戶,3.97萬人,設6個社群居委會,8個黨支部,黨員156名。近幾年來,街道黨工委按照盛市、區的有關要求,切實加強社群黨的建設,夯實黨在社群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為城市改革、發展、穩定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以爭創街道社群黨建紅旗為目標,深入開展三凝聚(凝聚黨員、凝聚群眾、凝聚社會)街道、社群好班子建立活動,進一步增強了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全面提升了社群黨建工作水平。2001年以來,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群、江西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江西省先進基層黨校、全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連續7年被區委評為先進基層黨工委、連續7年獲街道兩個文明建設目標管理第一名;建立星級社群4個,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盛市、區級文明單位65個,五好文明家庭2000餘戶;長崗嶺社群居委會主任謝小英被中組部、民政部授予全國優秀社群工作者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班子,強隊伍,讓廣大黨員在社群建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增強黨組織的內聚力、向心力

在爭創活動中,我們以三凝聚活動為載體,著力建設一支朝氣蓬勃、奮發有為、團結有力的街道社群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增強了黨組織的'內聚力和向心力。

首先,改革內部管理體制。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對街道內設機構進行了調整,設立一辦一部五科(即,黨政辦、人武部、社會發展科、市政管理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科、社會保障科、經濟發展科),內設機構裁減了41%。行政人員採取清退、歸位、分流、離崗等辦法,進行優化精減。同時,成立街道社群事務受理中心、社群服務中心、社群文化中心三個事業單位。為了讓居民依法參與管理和監督,在街道社群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共設立公開辦事欄37個,公開內容20多項。通過改革街道內部管理體制,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其次,強化班子自身建設。我們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擺在首位,把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穿於三凝聚活動的全過程,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緊密聯絡街道黨政班子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和執政能力五大建設實際,查擺問題,研究制訂改進措施。進一步完善了黨工委、辦事處議事和決策制度,增強了班子的團結和活力。建立了班子成員聯絡社群工作制度,班子成員經常深入社群瞭解民意,切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每月在社群工作時間都在10天以上,進一步增強了服務意識,提高了服務水平。同時,為了打造一支高素質、高品位的社群幹部隊伍,我們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6名35歲以下、大專以上學歷的社群幹部,組織他們到上海跟班學習,進行重點培養。

再次,搭建黨員活動舞臺。通過建立黨員活動室、流動黨員服務站、黨員責任區等活動陣地,以及開展社群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在職黨員參與社群建設、黨員志願者服務、黨員一幫

一、為黨旗增輝、為社群奉獻、幫貧困、聚民心和五個一工程(即:出一個好主意、做一件好事、包一個樓道、管一塊綠地、獻一份愛心)等一系列活動,組織黨員投身社群建設,在全街道形成了黨員帶頭、人人蔘與的良好風尚。去年以來,共組建一幫一結對幫困扶貧工作組24個,為孤寡老人購物500餘件,走訪慰問困難戶300餘次,做好事200餘件;建立黨建工作共建點18個,黨員責任區18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伍7支,有66名無職黨員上崗參與設崗定責活動。黨員在社群建設中思想上的導向作用、服務上的帶頭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二、抓服務,上水平,讓居民群眾在社群建設中得到最大實惠,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吸引力

我們始終堅持把服務群眾作為社群黨建工作的基本立足點,大力發展社群服務,精心構建社群服務網路,切實解決居民實際問題,讓居民群眾成為社群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增強了黨組織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一、構建社群服務網路。街道黨工委在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情況下,投資10多萬元,對先前封閉式的辦公場所進行徹底改造,將黨辦、計生辦、法律服務所、民政所、文化站等職能部門全部集中,率先實行一門式辦公,並設定了諮詢服務檯,開通了服務熱線,為便民需求提供三全式(全天候、全方位、全程式)服務;同時,投入近百萬元,相繼建立了7個社群服務中心、7個勞動和社會保障所、7個老年服務中心、7個創業服務中心以及21個便民服務網點。街、居社群服務中心(站)與區社群服務中心聯網,構築了區、街、居三級服務轉自網路,服務內容涉及家政服務、家電維修、職業介紹、房屋租賃等專案20多個,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群眾,增強了社群服務功能。

二、提升就業服務水平。我們始終堅持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一項重要民心工程來抓,在轄區內大力開展三能(提高社群幹部就業服務能力、下崗人員就業創業能力和進城農民務工經商能力)建設活動。在活動中,我們依託各社群創業服務中心、再就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展再就業、創業培訓工作。去年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32期,參加培訓7600人次,安置下崗失業人員2176人。長崗嶺社群還與株州大學聯合創辦了社群株大計算機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每年培訓下崗失業人員1500餘人次。建立了勞動力資源庫,並與42個轄區民營企業建立了勞動力供求網路,及時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就業崗位。目前,有36名下崗失業人員在國光、萬家福等民營經濟組織中就業。同時,鼓勵和引導下崗人員興辦社群服務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下崗職工史建平,在街道社群的幫助下,創辦了幫助下崗職工連鎖服務社,帶動了15名下崗職工再就業。

三、拓寬社群服務領域。在抓好社群就業服務的同時,我們還把社群服務的領域延伸到社會公益事業。一是大力實施社群環境。在轄區內全面實行門前三包、垃圾袋裝責任制,每月組織兩次對單位、門店門前三包及單位、庭院門內達標進行檢查,整頓四佔十亂現象;籌資近20萬元對轄區內4條道路進行硬化、美化改造,開展居室美化、陽臺綠化、樓道淨化活動,有效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環境。先後組建保潔隊15支,垃圾清運組17個,拆除小街小巷違章建築73間。二是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路,經常組織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與轄區112個單位和商業網點簽訂了綜治責任狀,組建了義務治安巡邏大隊6支,義務治安巡邏中隊33支,綜治室、警務室8個(其中民營企業2個),在全省率先實現了綜治進民企。同時,組織開展了經常性的法律教育和諮詢,共開展法律諮詢110餘次,調解民事糾紛23起,成功率達100%。

三、抓協調、聚合力,讓社會各方在社群建設中貢獻力量,增強黨組織的影響力、滲透力

為了有效地把黨的工作和黨的活動滲透到社會各個層面,我們不斷創新領導方法和工作手段,努力拓展工作領域,積極協調各方利益,有效凝聚各方力量,增強了黨組織的影響力和滲透力。

1、建立多方參與機制。面對四個多樣化的新形勢,我們堅持以社群黨建統領社群各項工作,建立了多方參與、資源共享、有效互動的工作機制。街道成立了社群黨建工作聯席會,各社群成立了社群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發揮街道、社群黨組織在社群建設和社群管理中總攬全域性、協調各方的作用,實現黨對轄區內各個領域的政治、思想、組織領導。同時,健全了社群居民代表大會、社群事務協商委員會、社群事務監督委員會、社群志願者服務隊等廣泛參與機制,充分調動社群單位和社群居民積極性,形成了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社群黨組織為基礎,社群全體黨員為主體,駐區單位黨組織廣泛參與的社群黨建工作新格局。

2、開展社群集中共建。去年,市、區兩級黨委、政府創造性地推出了集中共建城市社群新舉措。我們搶抓機遇,及時把社群中亟待解決、難以解決的問題梳理出來,積極動員和協調76個駐街單位參與社群共建。在共建單位的幫扶下,我們群策群力,爭取共建資金130餘萬元,在8個月的時間內解決了多年來制約社群發展的辦公和服務設施用房問題。目前,6個社群的辦公和服務設施用房平均面積由原來的71平方米增加到233平方米,並裝修一新,社群辦公條件得到徹底改觀。共建,不僅改善了社群的基礎設施條件,而且增強了駐區單位、社群居民的社群意識。與此同時,各共建單位還注重發揮各社群的優勢,幫助社群建立學習型、服務型、創業型、生態型等特色社群,廣場社群充分發揮轄區內人民廣嘗文化廣場等文化資源優勢,積極建立文化型社群;長崗嶺社群針對駐區單位、企業比較多,突出就業培訓,職業介紹,著力建立創業型社群。目前全街道六個社群均形成了一居一特建立格局。

3、濃厚社群文化氛圍。我們通過整合街道轄區內各類學校、文化場館、體育設施等文體資源,搭建每個單位、每個市民都能參與的活動舞臺,每年組織舉辦2場100多個轄區單位參與的文藝匯演,開展1次社群全民健身運動會,去年以來,我們還組織開展了三個代表進社群五老宣講團宣講會、雙休日學習課堂、社群學習超市、社群理論演講和諮詢會、社群終身教育節等群眾性學習活動;組建了合唱團、舞蹈隊、秧歌隊、木蘭拳劍、京劇協會等文體隊伍32支,做到周有廣場文體自演、季有庭院文體自樂,年有轄區文體賽事,節有歡歌慶典。長崗嶺社群榮獲全省億萬婦女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廣場社群組建的百姓樂園堅持每晚在文化廣場演出,參與的居民少則幾百人,多則上千人,歌聲嘹亮,激情飛躍,場面十分熱鬧,盛市新聞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社群文化活動,既展示了社群居民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理想的內心世界,又成為黨聯絡群眾、凝聚群眾的重要橋樑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