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作業系統概念學結

工作總結 閱讀(3.15W)

經過一天半的戰鬥,終於把作業系統概論這本書給拿下了。對於曾經專業課學過一些電腦硬體知識的我來說,這本書更加吸引我,以前一些聽過的名詞或高大上的詞語在這本書上被詳細介紹了,看的非常有收穫。下面來總結下自己的收穫:

作業系統概念學結

首先第一章引論,在這裡首先介紹了計算機系統,包括了軟體和硬體兩部分。

接下來就是第一章的重點:作業系統。如下圖:

當前流行的作業系統有windows、unix、linux等。微軟的windows系統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階到高階的過程;從ms-dos---windows 3---windows 95---windows 98---windows nt---windows 2000,再到現在win7、8甚至win10,微軟始終在進步。unix是一個通用的互動式分時作業系統,有at&t公司下屬的bell實驗室開發,在誕生後,原始碼就一直公開,使用者可以參與到unix的升級中。unix的特點:1.短小精悍;2.可裝卸的多層次檔案系統;3.可移植性好;4.網路通訊功能強。linux是網路時代的產品,繼承於unix,並做了很多改進。

第一章總領了全書,後面的二三四五六章都是講的計算機的各種管理,總結如下圖:

在這裡我把每章中的重點用紅色的顏色標記出來了,這樣在精讀的時候就可以有重點的向外擴散,抓住考點,征服考試。第一遍閱讀畫的有點粗糙,在精讀的時候再大大的豐富下。

作業系統概念學結 [篇2]

1.什麼是計算機效能

所謂計算機的效能(performance)通常是指計算機的速度,它是程式執行時間的倒數。而程式執行時間是指使用者向計算機送入一個任務後,直到獲得他需要的結果這一段等待時間。

包括:

1.訪問磁碟和訪問儲存器的時間

2.cpu運算時間

#url#動作時間

4.作業系統的開銷時間等。

2.linux桌面作業系統效能分析意義

1.作業系統的效能直接影響了其上應用系統的效能

2.效能評估結果是使用者在作業系統選購過程中的重要參考指標

3.為開發者優化作業系統的效能提供指導

4.為作業系統的評測提供依據

3.linux桌面作業系統效能分析難點

1.應用千差萬別

2.測試點過多

3.依賴多種因素和特徵

4.沒有針對性

5.沒有實際應用前景

4.如何評測計算機的效能

1.機器級的效能評測

機器級的效能評測,包括cpu和儲存器的某些基本效能指標,計算機的可用性與有效性以及機器成本、價格與性/價比等,它是引進和購買計算機時最主要的選擇依據。

2.演算法級的效能評測

演算法級的效能評測方法主要用於並行機評測,最初大都是為了評價並行演算法的效能提出的,後來這些評測方法也被推廣到並行程式上。

3.程式級的效能評測

程式級的效能評測主要是使用一組基準測試程式(benchmark)測試和評價計算機系統的各種效能。

5.測試程式準確度層次

1.真實程式

通過執行實際應用程式,例如c語言的各種編譯程式、tex文字處理軟體、cad設計工具spice等

2.核心程式

它是從實際程式中抽取少量但很關鍵的程式碼段,並以此來評估程式效能

3.小測試程式

這些測試程式的程式碼長度一般在100行之內,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隨時編寫一些小段程式,並按已預知的輸出結果(如皇后問題、排序問題、求素數等)來判斷機器的效能。

4.綜合測試程式

它是首先對大量的應用程式中的操作進行統計,得到各種操作比例,再以此比例人為製造出測試程式。

6.基準測試6.1含義

基準測試程式用於測試和預測計算機系統的效能,揭示不同結構機器的長處和短處,為使用者決定購買或使用哪種機器最適合他們的應用要求提供決策。基準測試程式試圖提供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機器效能的標準。

6.2分類

巨集觀微觀:

巨集觀基準測試程式(macro-benchmark)和微觀基準測試程式(micro-benchmark)兩大類。前者將計算機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測試其效能,它相對於某一應用類來比較不同的計算機系統,所以對機器買主很有用,但它不能揭示計算機系統性能好、壞的原因。後者是測試機器的某一特定方面的性質,如cpu速度、儲存器速度、i/o速度、os效能、網路特性等。

應用類別:

定點效能

浮點效能

web服務效能

資料處理效能

系統軟體效能

科學與工程計算效能

6.3主要的基準測試工具

lmbench

是由sgi的larrymcvoy所維護,是一種用於測試不同unix平臺上os開銷以及處理器、快取記憶體、主存、網路和磁碟之間資料傳輸能力的可移植的基準測試程式。

whetstone

比較不同的計算機的浮點效能而設計的綜合性基準測試程式。lmbench著重測量以下核心元件:排程程式、程序管理、通訊、聯網、記憶體對映和檔案系統。

dhrystone

主要為測試整數與邏輯運算效能而設計的綜合型基準測試程式whetstone,dhrystone不能預測使用者程式效能,這些基準程式的主要缺點是對編譯程式比較敏感。

linpack

測試的基準是用全精度64位字長的子程式求解100階線性方程組的速度,測試的結果以mflops(每秒百萬次浮點運算)作單位給出。

spec

原主要是測試cpu效能的,現在強調開發能反映真實應用(如實際負載等)的基準測試程式,並已推廣至客戶/伺服器計算、商業應用、i/o子系統等。

unixbench

應用比較廣泛的unix類作業系統效能測試工具之一,它屬於微觀基準測試程式,它主要從cpu浮點運算能力,以不同緩衝區大小拷貝不同大小檔案,管道吞吐量,程序生成速度,系統呼叫開銷等方面來測試linux相關效能。

xbench

主要測試xwindow圖形介面的效能。

iozone

檔案系統的評測工具,對read,write,re-read,re-write,readbackwards,read

strided,fread,fwrite,randomread,pread,mmap,aio-read,aio_write等一系列檔案i/o效能進行了評測,是十分有用的檔案系統性能分析工具。

ltp

最大的linux效能測試團體linuxtestproject開展的開源測試專案,這個團體專門從事linux效能測試研究。這個專案收集了各種linux核心測試工具和相關資料,它的目標就是為了通過把自動化測試引入到linux核心測試以提高linux核心效能。

6.4現狀和不足

linux基準測試程式都是微觀基準測試程式,都是在測試機器的某一特定方面的性質,分別著重於cpu速度、儲存器速度、i/o速度、網路特性等等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偏重於硬體。把linux作業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針對linux的作業系統效能的巨集觀基準測試程式目前還沒有。

現有的linux測試工具都是基於微觀基準測試程式,對於作業系統而言微觀可測點實在是太多,寫一個全面的基於自頂向下三層的全面測試工具工作量大,並且也沒有太大實用價值。畢竟應用是千差萬別的,不利於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的得出linux版本效能優劣結論。

7.效能評測方法學

如何進行效能評測,一般一個性能評測的實際解決方案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讓被評測系統處於壓力負荷下;

2.測量系統執行有效特定任務的能力,執行特定任務的耗時,執行特定任務的cpu利用率

3.基於價效比考慮進行改進。進行效能評測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開發人員更好更深層次的理解系統,找出系統瓶頸,並作出相應的改進。

8.三種性能評價技術

1.分析技術(modeling)

分析技術也叫建模分析,在一定假設條件下,計算機系統引數與效能指標引數之間存在著某種函式關係,按其工作負載的驅動條件列出方程,用數學方法求解。

2.模擬技術(simulation)

模擬技術按被評價系統的執行特性建立系統模型;按系統可能有的工作負載特性建立工作負載模型;語言編寫模擬程式,模仿被評價系統的執行;設計模擬實驗,依照評價目標,選擇與目標有關因素,得出實驗值,再進行統計、分析。該技術的特點是可應用於設計中或實際應用中的系統,可與分析技術相結合,構成一個混合系統。

3.測量技術(measurement)

測量技術只能對已投入使用的系統進行測量,通常採用不同層次的基準測試。

9.工作量選區(workload)

工作量就是模擬實際工作的工作任務,一個工作量它要產生針對該被評測系統實際工作應用的典型的工作任務,並且該工作任務應該對系統產生相應的壓力負荷,一個好的效能評測工作量應該包括以下基本特徵。

可測量性

可反覆性

不變性

典型性

10.自頂向下分析法

1.系統層(systemlevel):包括處理器、記憶體、硬碟、網路等;(硬體資源)

2.應用層(appalicationlevel):包括鎖、執行緒、堆、api等;(程式資源)1

3.微結構層(micro-achitecture):包括資料佇列、迴圈結構、cache優化等。

11.衡量linux桌面系統效能評價的主要標準和引數

1.響應時間(elapsedtime)

核心完成某一任務(程式)所花費的時間,如磁碟訪問、儲存器訪問、輸入/

輸出等待。

2.cpu時間

程式在cpu中的執行時間。以秒為單位。

3.cpu利用率

12.衡量linux桌面作業系統效能評價的主要標準

提供一個統一的、客觀的、公正的和可相互比較的評價計算機的標準。

1.權威性

不是自己憑空想象,要有可靠的理論及事實依據支撐,業界廣泛認可。

2.系統化

不是現有benchmark和工具的簡單組合,而是能夠系統化評估整機效能的方案。

它能夠反映出整個計算機軟體及硬體的綜合處理能力,而不單純是軟體或者硬體,也就是說同一個硬體平臺上測試,能夠反映出不同作業系統效能不同,且在同一個作業系統,在不同的硬體平臺上,效能測試也應該有所不同。

3.全面性

是對整機的整體效能測試,不是單純的某個硬體或者某一方面能力的測試。

4.實用

要求該方法有實用價值,參考意義。

5.公正性

不一某些利益為目的的。

13.如何確定測試負載

從微觀基準理論的角度來看,作業系統的基本效能引數實在是太多,基本效能引數測試包括cpu、記憶體、i/o、網路、作業系統、檔案系統、編譯器、資料庫的效能指標。

從巨集觀基準測試理論出發就簡單多了,主要是要確定合適的工作量來模擬有代表性的使用者作業。工作量的確定需要一定的理論依據,可以借鑑現有各種linux測試工具實踐結果。

14.如何測試linux作業系統效能

linux桌面作業系統是近幾年來基於linux核心發展起來的面向使用者桌面應用的作業系統,核心還是基於linux,只是在其上添加了很多視窗程式,並且在使用者介面和友好度上作出了很大的改進,更加易用和實用。

測試linux效能的關健在於測試linux核心效能,而測試linux核心效能又可以細化成五大子系統的測試。可以針對核心這五大子系統設計工作量負載。

作業系統概念學結 [篇3]

linux作業系統學結(一)

最近粗略地看了一遍linux作業系統的書籍,主要講的都還是一些概念上的知識,並沒有深入地去了解核心以及內部機制。現在總結一下看了書後的一些知識上的收穫:

linux最大的魅力是支援gpl,並且以網路為核心。其實作業系統的作用就是有效地整合軟、硬體資源而為使用者工作。作業系統提高了開發的效率,我學習linux,關鍵也是在於研究瞭解其核心構造。

說到linux的歷史,其最初版本是有芬蘭的一個大學生linustorvalds開發的,現在的linux版本是聚集了很多人的智慧後開發出來的。linux包含了人們對作業系統的很多期望,比如真正的多工、虛擬記憶體、世界上最快的tcp/ip程式、共享庫以及多使用者支援等,而很多這些功能在windos中都是沒有支援的。linux繼承了unix的幾乎所有特徵,又有新創的許多新特徵。在home根目錄下可以建立多個使用者目錄,而實現多使用者操作。其檔案系統與windos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linux還有豐富的介面。它的原始碼開放,可以跨越多個平臺。總之,linux的強勢在與它的網路功能和硬體的高效率。

linux是以獨佔方式執行最低層的任務,包括程式級及使用者級的級別。與圖形介面比起來,shell用起來更加直接與快速。裝置驅動程式開發在linux下顯得更加簡單和方便。從linux2.0核心版本開始支援多核心模式,並且引入動態的模組技術,是系統在執行時可以修改核心,實現了核心的動態可伸縮性,但是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即不穩定性。

我國的linux研究仍然走在世界一流水平的後面。linux核心發展方向主要是硬體支援,嵌入式系統和分散式系統三個方面。這需要大量的硬體驅動程式開發以及網際網路分散式系統開發。

處理機即為cpu。在但處理機系統中,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併發執行,只是序列執行的家鄉而已。提高處理機的使用率關鍵是要合理地安排各個程式之間的相互切換。作業其實就是使用者的一個請求,而聯機作業需要各個裝置之間的互動性地執行。shell命令具有互動性,實時性較強,可以一次執行一條命令或者批處理執行指令碼命令。程序是動態執行的程式。linux下的程序應該與windos下的程序是一致的,每一個程序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號。而程序樹清晰地展現了程序之間的關係。程序控制塊pcb包含了處理器以及檔案系統的大量資訊,很多程序都是根據pcb來進行排程的。

linux中使用的虛擬儲存器的作用是使用有限的記憶體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根據程式執行的區域性原理來吧實體記憶體劃分成有一定規則的小塊,每次只裝入需要執行的小塊到記憶體中執行。這需要合理地調配記憶體與外存之間的關係,把記憶體中不需要的小塊暫時存放至外存之中,而cpu只進行部分程式的訪問。通過多次地交換內外存之間的資訊來製造假象,這就是虛擬記憶體。系統採用段機制以及三級分頁機制。

我們知道設計作業系統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硬體資源,是cpu儘可能地處於工作狀態,這就需要一個良好的cpu排程了。處理機排程的級別從高至低依次分為作業排程、交換排程、程序排程和執行緒排程。作業排程是最高級別的,是針對作業的建立以及結束進行的;交換排程是指進行內外存之間程序的相互調換;程序排程是指程序的各個狀態之間的轉換;而最後的執行緒排程是指佔用處理機與否之間的轉換。

外設通常是指除了cpu與記憶體之外的硬體裝置統稱外設。通過介面進行連線和統一管理。裝置管理的目的是管理協同好繁多的外部裝置,是它們能夠有序的工作。在linux中把裝置當作檔案進行統一管理,可以用檔案操作方式來操作硬體裝置。裝置驅動程式的作用是直接操作硬體,並且為其提供介面。

linux的檔案系統是其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檔案系統進行資料以及裝置的統一管理,併為使用者命令和系統函式提供統一的服務介面。在程序控制塊pcb中有檔案的系統資訊。把裝置均抽象為檔案進行統一的管理,併為裝置管理提供統一的介面。

預設的檔案系統是ext2。虛擬檔案系統是位於linux檔案系統層析結構的頂層,進行管理各種邏輯檔案系統,或者說是同化各類邏輯檔案系統,實現其跨平臺的特性。

linux檔案系統採用多重索引的方式,類似於資料結構中的連結串列方式。檔案系統中的每一個檔案,目錄以及裝置均同級,並且對應於一個i節點。記憶體中的i節點是磁碟中的i節點的映像,目的是減少裝置存取的次數,提高檔案的訪問效率。

linux目錄本身也是一種檔案,稱為目錄檔案。單級目錄存在檔案命名的衝突,而在多級目錄中,使用目錄樹來記錄目錄結構。在檔案共享中,一般使用檔案的'絕對路徑來訪問檔案,如果要進行共享檔案的話,必須先回溯,在向下尋找共享的檔案,這樣的方法效率比較低下。而通過改進的連結檔案的方法進行檔案共享,會使目錄樹形成網狀結構。

linux系統的根目錄是root目錄,其下面有多個預設的子目錄。bin是實用程式的子目錄,存放常用的系統工具;boot子目錄存放系統啟動時的映像檔案;dev子目錄中為每個裝置均分配了一個i節點;ect是基本資料子目錄,存放系統的使用者口令,網路配置等設定檔案;home是使用者資料子目錄,預設情況下的使用者登入後均到達這個子目錄;lib目錄存放庫函式;root是超級管理員的使用者目錄等。

虛擬檔案系統vfs進行統一管理各種型別的檔案系統,無法存在於物理磁碟當中,只能存在與記憶體之中,負責管理並控制下層的邏輯檔案系統,可以支援多種不同的邏輯檔案系統,它為多種邏輯檔案系統提供了統一的介面並進行管理。

總之,粗略地學習了linux作業系統知識後,對整個系統的架構和組成有了一定的瞭解,特別是linux特殊的檔案系統和儲存管理有了較深的印象和理解。今後有機會一定要更深地瞭解linux的內部構造。

作業系統概念學結 [篇4]

1.什麼叫同步?  相互合作的兩個程序之間需要在某個(些)確定點協調它們的工作,一個程序到達了該點後,除非另一程序已經完成了某些操作,否則就不得不停下來,等待這些操作的完成。這就是程序間的同步。

什麼叫互斥?

兩個程序由於不能同時使用同一臨界資源,只能在一個程序使用完了,另一程序才能使用,這種現象稱為程序間的互斥。

①同步的主要特徵是:一個程序在某一點上等待另一程序提供資訊,兩程序之間存在直接制約關係,其表現形式為程序—程序。②互斥的主要特徵是爭用資源,兩程序間存在間接制約關係,其表現形式是程序—資源—程序。

2.試給出p、v操作的定義。

p、v操作是定義在訊號量s上的兩個操作,其定義如下:

p(s):①s:=s-1;②若s≥0,則呼叫p(s)的程序繼續執行;③若s<0,則呼叫p(s)的程序被阻塞,並把它插入到等待訊號量s的阻塞佇列中。

v(s):①s:=s+1;②若s>0,則呼叫v(s)的程序繼續執行;③若s≤0,則從等待訊號量s的阻塞佇列中喚醒頭一個程序,然後呼叫v(s)的程序繼續執行。

如何利用p、v操作實現程序間的互斥?

p、v操作是解決同步與互斥問題的有力工具。為解決互斥問題,應採取如下步驟:首先根據給定問題的描述,列出各程序要執行的程式。其次,設定訊號量。互斥問題中,在臨界區前面加p(s),臨界區後面加v(s)。最後確定訊號量的初值。在互斥問題中,訊號量通常取為互斥資源的個數。

說明訊號量的物理意義:

訊號量s>0時,s的數值表示某類可用資源的數目,執行p操作意味著申請分配一個單位的資源;當s≤0時,表示無資源可用,此時s的絕對值表示訊號量s的阻塞佇列中的程序數。執行v操作意味著釋放一個單位的資源。

3.如何利用p、v操作實現程序間的同步?

p、v操作是解決同步與互斥問題的有力工具。為解決同步問題,應採取如下步驟:首先根據給定問題的描述,列出各程序要執行的程式。其次,設定訊號量。同步問題中有幾個同步點就設定幾個訊號量,等待的地方加p(s),發訊號(解除等待)的

地方加v(s)。最後確定訊號量的初值。在同步問題中,訊號量的初值一般取0.在同步和互斥中,訊號量初值的設定有何不同:在同步問題中,訊號量的初值一般取為0,在互斥問題中,訊號量通常取為互斥資源的個數。

4.高階通訊原語有何優點?

能夠實現在程序之間傳遞大量的資訊。

在訊息緩衝通訊方式中,傳送原語和接收原語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傳送原語的作用:將欲傳送的訊息從傳送區複製到訊息緩衝區,並把它掛起在接收程序的訊息緩衝佇列末尾。如果該接收程序因等待訊息而處於阻塞狀態,則將其喚醒。

接收原語的作用:把傳送者發來的訊息從訊息緩衝區複製到接收區,然後將訊息緩衝區從訊息佇列中消去,如果沒有訊息可以接收,則進入阻塞狀態。

5.什麼是信箱?

信箱用於存放信件,而信件是一個程序傳送給另一程序的訊息。

信箱的資料結構:信箱頭和信箱體。信箱頭是信箱的描述部分,信箱體由若干格子組成,每個格子可存放一個信件。

信箱頭包括的資訊:①信箱名②信箱大小③已存信件數④空的格子數。

如何用信箱實現兩個程序之間的通訊?

程序a想向程序b傳送訊息前,先把訊息組成一封信件,然後呼叫send原語向程序b傳送信件,並將信件投入程序b的信箱中。程序b為得到程序a的訊息,只要呼叫receive原語就可以從信箱中索取來自程序a的信件。這就完成了一次程序a到程序b的通訊過程。

6.在網路作業系統中,為什麼要採用訊息傳遞的通訊機制?

基於共享變數的通訊方式適用於網路中各節點內部諸程序之間的通訊,而基於訊息傳遞的通訊方式適用於網路中各節點之間的程序通訊。

在訊息傳遞的通訊機制中有哪些通訊方式?①通訊原語②遠端過程呼叫③組通訊。

7.什麼是同步原語?

當一個程序呼叫一個send原語時,在訊息開始傳送後,傳送程序便處於阻塞狀態,直至訊息完全傳送完畢,send原語的後繼語句才能繼續執行。當一個程序呼叫一個receive原語時,並不立即返回控制,而是等到把訊息實際接收下來,並把它放入指定的接收區,才返回控制,繼續執行該原語的後繼指令。在這段時間它一直處於阻塞狀態。上述的send和receive被稱為同步通訊原語或阻塞通訊原語。

什麼是非同步原語?傳送程序在呼叫send原語後,並不進入阻塞狀態,它不等訊息傳送完就繼續執行其後繼語句。

在使用非同步通訊原語時,傳送者在訊息傳送完成前為什麼不能使用緩衝區?

因為倘若傳送程序在訊息傳送完成之前,即在訊息傳送期間使用或修改原來的緩衝區,將會造成錯誤。

如何解決?

有兩種辦法(應採用非同步原語):①採用帶拷貝的非阻塞原語,即讓核心把訊息拷貝到核心緩衝區,允許呼叫程序繼續執行。②帶中斷的非阻塞傳送,即當訊息傳送完成後,中斷髮送程序,通知傳送程序此時緩衝區可用。

8.在程序間通訊如何保證訊息不會丟失?

為了保證訊息被對方收到,可採用可靠原語。具體作法是:客戶向伺服器方發一請求後,伺服器對這一請求,由其核心向客戶核心返回一個確認ack,當客戶核心收到這一訊息後,就喚醒客戶程序。在客戶與伺服器之間的請求/應答共需四個訊息:①從客戶向伺服器的請求②從伺服器核心向客戶核心返回一個確認③從伺服器到客戶的應答④從客戶的核心向伺服器核心返回一個確認。

9.遠端過程呼叫:在網路或分散式系統中,設有任意兩個節點a、b,節點a上的程序呼叫節點b上的一個程序時,節點a上的程序被掛起,在節點b上執行被呼叫的過程,訊息以引數的形式從呼叫程序傳送到被呼叫程序,並將被呼叫過程執行的結果返回給呼叫程序。這種通訊方式稱為遠端過程呼叫。

其基本原理是什麼?

允許某一節點上的程式呼叫其他節點上的過程或函式。例如節點機a上的程序呼叫節點機b上的過程,節點機a的呼叫程序被掛起,在節點機b上執行被呼叫過程。訊息以引數的形式從呼叫過程傳到被呼叫過程,被呼叫過程執行的結果再返回給呼叫過程。對程式設計師來說,他看不到訊息傳遞過程和i/o處理過程。

的透明性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要使得遠端過程調用盡可能像本地呼叫一樣。呼叫過程應該不知道被呼叫過程是在另外一臺計算機上執行,反過來也是如此,被呼叫過程也不應該知道是由哪個機器上的程序呼叫的。如何保證這一透明性:遠端過程呼叫為實現其透明性,在客戶機上設定一個客戶代理,同樣在伺服器機上設定一個伺服器代理。

11.簡述遠端過程呼叫的步驟。

①客戶過程以通常方式呼叫客戶代理。②客戶代理構造一個訊息並陷入核心。③本地核心傳送訊息給遠端核心。④遠端核心把訊息送給伺服器代理。⑤伺服器代理從訊息包中取出引數並呼叫伺服器。⑥伺服器完成相應的服務,將結果送給服務代理。⑦服務代理將結果打包形成一個訊息並陷入核心。⑧遠端核心傳送訊息給客戶機核心。⑨客戶機核心把訊息傳送給客戶代理。⑩客戶代理取出結果,返回給客戶的呼叫程式。並以例項說明。

12.試說明遠端過程呼叫的優缺點。

優點:格式化好、使用方便、透明性好;

缺點:缺乏靈活性。

在具體實現上尚有哪些難點需要解決?

①遠端過程呼叫的引數在系統內不同機型之間的通用能力有所不足。②缺乏在一次呼叫過程中多次接收返回結果的能力。③遠端過程呼叫缺乏傳送大量資料的能力。

13.什麼叫組通訊?

在網路系統中,一個相互作用的程序集合稱為組。一個傳送者在一次操作中將一個訊息傳送給多個接收者的通訊,稱為組通訊。

它應用於何種場合?在網路系統中可以採用組通訊方式。

組通訊的主要特徵是?當一個訊息傳送給這個組時,該組的所有成員都可以接收,組通訊具有“一對多”的形式,即一個傳送者,多個接收者。

組通訊的實現?組通訊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硬體。在一些網路系統中,可以為組指定一個特殊的網路地址。可採用多播式、廣播式、單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