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思修實踐個人小結

工作總結 閱讀(1.2W)

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關於思修實踐個人小結,分享給各位。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借鑑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修實踐個人小結

就業,每個大學生都不可避免將要面對的問題。隨著近年各大高校擴招,全國總體就業壓力嚴峻,畢業生就業壓力前所未有,今年畢業生更是達到了690多萬。當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再加上2010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更是讓大學生就業形勢雪上加霜。就業是畢業大學生之本,就業也是每個大學生為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的基礎。就業對於國家而言,它起著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經濟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就業問題是近年來困擾中國社會的一個突出問題,人口大國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與之相關的就業問題似乎也被賦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更多的大學生由於找不到工作而苦惱。

調查的動機

主要了解蘇州大學在校學生的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學校就業指導,對就業形式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式對大學生的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因素的調查,更好地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希望通過本次調查使大學生能更好的認識自己,能夠有一點就業危機感,對於即將開始的就業選擇有一個超前的認識,對於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一個很好的規劃。

調查方式和具體情況

本次調查採用的方式是問卷調查法,主要物件是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的在校學生。我根據地區的實際的情況,在網上找了並修改了一份"關於大學生就業形勢的調查問卷",問卷採取在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內隨機選擇學生當場問卷題寫,並當場收回的形式。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9份。

本次調查結果的分析:

1、普遍大學生認為就業形勢嚴峻,擔心就業。

調查發現,98%的大學生對當今就業形勢都存在一定的瞭解。其中認為當今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的大學生高達66.3%。另外,普遍大學生都關注就業資訊,且出現對就業過憂現象。從大一就開始關注就業資訊的大學生高達44.9%,還有21.3%的學生在大學前就已經開始關注就業資訊,只有10.1%的學生在大四時才對就業資訊進行關注。

2、大學生對就業的期望值過高

從調查發現,普遍大學生對就業城市期望都較高。在調查的人群中,希望到發達的大城市工作的人佔65.6%,願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9%,願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5%。而且他們對就業的收入期望也較高。對於到小城鎮工作,大部分大學生都不願意,只把其作為後不選擇。調查人群中,76.4%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資都在4000元左右,而對於2000元以下的收入沒有人能接受

3、就業依賴性大

從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薦,而並非自己的自薦與介紹。其中認為通過熟人介紹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學生高達87.6%,通過學校推薦是最有效方法的有40.4%。

針對結果分析,提出建議: 個人方面:

1、重視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就業與擇業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質為基礎。大學生要實現順利就業,就應當擁有獨立生活意識,克服消極依賴思想,充分利用大學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打牢專業基礎,鍛鍊能力,提高素質,完善自我。一個人有了真才實學,能夠適應多種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業。

2、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

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就業形勢是不少就業崗位並非人滿為患,既存在著“人找崗位”的現象,也存在著“崗位找人”的現象。針對此,我們應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改變他們只選擇在大城市就業的思想。讓大學生重視人生價值的實現,不能只把職業活動當成謀生的'方式和手段。

學校方面:提供完善的就業指導

就業指導能使學生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具有更深的瞭解,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對此,學校應多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

國家社會方面: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目前就業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是能力與素質的競爭。國家應該鼓勵並引導大學生開始自主創業,把就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國家應當出臺一些鼓勵就業方面的政策,積極發動創業之路,建造創業帶動就業的局面。

總結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只是首先必須的,自己僅僅是大學畢業生,自己前面的是一條不平的工作之路。大學畢業僅僅是職業生涯的開始,是知識運用的開始,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使自己站在比別人高一級的平臺上,向前進。

我們要認識到學習是沒有盡頭的,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擁有無數的知識,僅僅等著用即可。21世紀的社會和市場在不斷變化,知識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適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我們要做到認清自己所學,認清自己所在位置,認清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認清自己能得到的支援和幫組;選好自己就業方向,選好自己就業道路,準備好自己就業中面臨困難的處理。

大學畢業只是從一個平臺進入另一個平臺,學校的知識和文憑不代表我們未來職業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