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總結>

國學學結

工作總結 閱讀(1.25W)

前幾天朋友聚餐,飯桌上兩位骨灰級中醫愛好人士談起根據中醫學理論所治癒的絕症病例,讓人欣喜。但提到這些中醫療愈方法的推廣時卻是困難重重,其中一位頗有感嘆的說中醫雖好但是缺乏系統的理論體系,所以造成中醫現在的局面難以推廣。這話一說完,我馬上想起最近幾堂課上老師講的,不正是我們中醫的理論框架體系嗎?它發源於先秦,形成於戰國秦漢時期,與易經同源的中醫學理論體系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在課上被老師完整地梳理了出來。可這套理論體系專業學中醫的人都未必知道,更何況普通民眾了。想想生活中的例項,有時候我們連真正地道的中醫都難以遇到,更何況是微妙精深的中醫學理論體系了。

國學學結

目前我們在課上所學的理論體系正是這幾千年來所形成的中醫學骨架,它能幫我們清晰的描摹出中醫學的輪廓。課上老師提到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中醫學的理論和知識“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早在戰國時代就已成形的中醫生命科學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我們身心的修養,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這種智慧的體現,就好比“生吃蘿蔔喝熱茶,氣得大夫滿街爬”。時間久了在用的過程中就漸漸淡忘了由來和出處,但忘記並不證明不存在。這種“不自知”的狀態需要被揭破,需要用理論梳理的方式來道明。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梳理清楚,尋根溯源,才能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才能更好的保護好這個源頭。

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中醫養生熱潮,雖然眾說紛紜此起彼伏,但足以反映出古老的中醫學經歷悠悠的歷史歲月依然散發著她的魅力。不論我們的生活方式怎麼改變,人類對於生命科學的探尋和需求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學習中醫學的理論框架,做些中醫學“考古”是根本性的工作,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國學學結 [篇2]

談到國學經典,我心十分澎湃,所謂國學,就是一國之所術也,這也必然與我們的古聖先賢緊密相關。

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華永遠值得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厚德載物”的博大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憂國憂民的情懷等等,這些凝結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繁榮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動力,是中國人民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是國學經典,只有接續國學薪火,才能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是一件大好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從做人開始。如果沒有做人的基礎,那就既不會有民族精神,更不會有革命精神。做人從哪裡開始?從灑掃庭除,應對進退開始;從國學啟蒙的“三百千”開始。這種學習不光是識字和道德思想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來對待。

國學聖賢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裡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發揚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從國學啟蒙開始。回溯源頭,傳承命脈,“國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

以上是我對國學經典一點感悟,希望對國學愛好者學習國學經典和國學聖賢文化有一定的幫助!同時我也希望國學經典能成為世人的千古國學,讓我們的名族精神永傳下去。

國學學結 [篇3]

最近,學習了翟鴻燊教授《國學講座》,感覺心情愉悅,收穫頗豐。他使我深深地體會到:生活的快樂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對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為,生活是由思想支配的。如果我們都是歡樂的念頭,我們就能歡樂;如果我們想的都是悲傷的事情,那我們肯定就會悲傷。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時候往往因為一句話使得自己跟他們的距離可遠可近、可有可無。不論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場所,良好的溝通是人際關係的第一步,有了良好的溝通才有機會和我們身邊的同事達成共識,與朋友禮尚往來,才能建立相互受益的互動關係,使生活工作相和諧。翟鴻燊教授一開始就講到“人際溝通,最忌諱一臉死相”。大家都知道,生活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憤怒,那麼它也憤怒。而在實際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年輕人,平時我行我素慣了,只顧個人情緒,而忽略了周圍人的感受,遷怒於別人,這樣不僅耽誤了自己的工作,還影響了大家工作的心情,破壞了同事之間的友誼。

要想你身邊充滿和諧動聽的聲音,你首先要“學樂”,只有樂觀者才能應付生活陷阱,掌握自己的命運。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學到了樂,你還要把快樂傳遞給身邊的人,達到“群樂”,因為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給予別人快樂,你也就會快樂。

當一個人有愛心的時候,必有和氣,有和氣必有悅色,有悅色才有婉容,一笑萬福來,所以請大家常常微笑吧。

如果你懂得思考,知道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那麼即使你還沒有成功,也是正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在單位裡,我們擁有了喜悅心,才能將自己的特長展現出來,並鑽研學習,學得精就能夠憑自己的思路創造出更好的道路,什麼是人才?單位需要你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就能轉變成什麼樣,做到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這才是真正的人才!所謂專業,那都是我們後天自己選擇的。

既然不能改變風的方向,那我們就改變帆的方向,當我們不能創造環境的時候,就要選擇環境。自己既然選擇了這個單位,就說明這個單位好,因為你認為是最好的。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在一個單位裡,就不要拿著工資還埋怨單位,既然開不開心都要工作,那我們就要選擇開開心心的工作,告訴自己:“我們是最棒的,最好的”!

總之,我將繼續學習領會翟教授的講座精髓,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幹好!

國學學結 [篇4]

國學經典蘊藏著我國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國學教育是中國人在向國際化邁進時提升自豪感、凝聚力,不放棄固有文化精髓的不竭動力。海寧路國小開展“與聖賢同行,與經典為伍”的國學經典誦讀活動,一方面豐厚孩子們文化底蘊,另一方面是大力弘揚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提高學生的素質。現將活動開展情況彙報如下:

一、 在日常教學中無聲滲透

現行的國小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古詩詞,間接涉及到立志、修身、處世等國學知識,課外閱讀教材、思品、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學內容,國學知識也佔有了足夠多的教學資源。因此,學校沒有單設“國學課”,以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我們通過禮儀課、音樂、美術、思品課講述故事、情境表演、美文誦讀等形式將國學知識滲透其中。學校對教師提出國學教育做到“兩有”一是要“有感”,要對國學有感情,有自己的認識,要把對國學的理解貫穿到日常教學當中去,如帶領學生讀古詩,首先要掌握好平仄和詩的抑揚頓挫,有板有眼有感情地讀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把詩詞的韻味和慷慨激昂的感情激發出來。二是要“有備”,不打無準備之仗,要求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搜尋相關的國學知識,將要講的課備熟備透,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如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在講“美”時,適時地講一些象形、會意、形聲字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的變化以及字意的演變過程,學生們非常願意接受,很容易理解和記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有恆”,要對國學教育持之以恆,不朝三暮四,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利用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這一黃金時期,用國學的經典教導天性善良的兒童,即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四是要“有變”,在推廣國學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國學的內容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的,要取其精華舍之糟粕。“一突出”就是要“突出修身立志教育”,要教育青少年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處世,用什麼樣的思想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從小就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二、以國學教育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文明禮儀教育

採用“讀(每週一篇人人讀)、找(查詢故事等)、背(自背、互背古詩)、賽(班級、學校比賽)、賞(配樂、配畫、吟誦)、展(手抄報、畫展)、寫(根據情節描寫,展開想象的讀寫等)、用(生活中運用)”等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讓孩子們體驗祖國五千年文化,潛移默化培養文明習慣。同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教育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體活動如下:

1.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各種活動在校園裡如火如荼地開展。辦板報、手抄小報、寫讀書體會、講故事、唱愛國主義歌曲等靈活多樣的'活動,讓校園升溫不少。

2.在國慶節之際,向同學們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精心製作短假作業,以作業為形式,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感受作為中國的驕傲和自豪。在“九九重陽節”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敬老、愛老”;將“革命火炬代代傳”,以入隊儀式為契機,向一年級新生進行禮儀教育。

3.用愛心扮靚校園,精心對教師進行佈置,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說話,都在傳遞禮儀的公約;讓班級圖書角真正發揮作用,成為禮儀學習的陣地。體育傳統校是我們學校的特色,孩子們廢物利用,製作了以“陽光體育“為主題的垃圾箱。籃球架垃圾箱、福娃垃圾箱、網球垃圾箱,這些同學們精心設計、親手製作的垃圾箱,不但美化了校園,更美化了同學們的心靈。

4.開展文明學生、文明班級、文明教師的評選活動。以“文明禮儀“為主題的主題隊會也在各個班級當中認真展開。經過音樂教師精心改編、教唱,我們開展了“迎奧運,講文明,懂禮儀”歌詠比賽,唱響了《海寧路國小校歌》、《海寧路國小文明禮儀之歌》,在歌聲中展現了海寧路孩子的禮儀風采。

5.通過美化我們的校園,增添了學校的“國學之美”。樓道班級展牌上展現的“同書交個好朋友”“書林漫步”便可見證傳統文化之美。班級讀書角更營造了弘揚民族文化的氛圍。

國學的浸潤,讓孩子們的言談舉止悄然發生了變化。每天清晨,當教師來到校園,迎面過來的同學都會立即站定,恭恭敬敬地向老師敬禮、問好,課間打逗現象明顯減少,國學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講文明知禮儀的習慣。

三、今後工作設想:

1.明確意義,啟動誦讀

將"經典誦讀工程"列為教科研課題,成立課題組,以"經典誦讀工程"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情操,加強修養,豐富思想。確定各年級國學教育的研究主題。一年組準備研究的主題是講禮貌;二年組是講規範;三年組是說謙虛;四年組是說勤勞;六年組是談孝心;針對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實際狀況學生的學習方向。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2.辦好家長學校,形成家校合力

通過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走進校聽教師經典教育課,讓家長認識到孩子讀經誦典可以瞭解傳統文化,陶冶情操,為孩子將來做一個有道德、有知識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礎。與體育校本課程有機結合,將童謠、兒歌、三字經改編成為體育遊戲,既凸顯學校體育特色,又寓教於樂,讓學生在在學中玩,玩中學。

3.認真實踐,創新方法

(一)保證時間。各科教師都要自覺地在語文老師的統一協調下,在各個規定的時間段裡,有條不紊地組織、指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閱讀活動。閱讀活動要在時間上給予確保:

(1)每天上、下午第一節課前安排20分鐘進行誦讀;每天放學時再安排十分鐘用於回顧、檢查。

(2)每週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賞析,並結合語文學科教學時間進行評點。

(3)注重校內向校外延伸,激勵學生利用節假日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不斷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優秀詩文朗誦會”、“誦讀小小擂臺賽”、“知識大考場”、“讀書小能手”的評選活動。

(4)充分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督促學生誦讀經典。

(5)語文老師要與學生共同進行誦讀活動並建立誦讀記錄簿,做好記錄。

學校德育處、教導處將共同組織開展閱讀與積累展示活動,讓讀書活動真正成為學生的最愛。

(二)多層次、多方法開展活動。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確定篇目階段。

第二階段:誦讀經典、訓練強化階段。以班級為單位,廣泛開展誦讀活動,開展競賽活動,保證每位學生都能學習更多的經典古詩文。

1.每天按照統一的活動時間組織學生誦讀,並做到全程參與,學生全員參與。

2.開展競賽,激發熱情。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進行誦詩競賽,來達到複習鞏固的目的。

3.學生建立一本經典誦讀集錦的小冊子,抄寫自己喜歡的古詩文,隨時進行誦讀,便於記憶。

4.形式可以多樣,抽背、師生背、接龍、詩配畫、畫配詩、詩文串聯、古詩新唱等等。

第三階段:活動展示、檢驗成效階段。學期結束階段,學校分年級組織舉辦校內“古詩文誦讀”競賽活動,來檢測誦讀效果,激發誦詩熱情。

(三)依靠教師,保證質量。

全體教師要積極參與和投入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形成全校教師人人蔘與,個個想方設法,處處書聲琅琅的良好誦讀氛圍。落實師生讀書計劃,在教師中倡導“直面經典、啟迪心靈、潤澤人生”,調動師生的讀書熱情。如利用課前兩分鐘讓學生輪流背誦古詩;利用晨檢時間為學生講解古詩文內容;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誦讀的技巧……通過持之以恆的活動,提高同學們的誦讀水平。

(四)利用假期 豐富實踐

利用寒暑假在師生中開展國學知識的學習,倡導廣大中國小生收看《百家講壇》等介紹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影視節目和相關書籍,在全校開展“四個一”活動,即“寫一篇國學學習筆記”——包括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感悟的道理,通過網路、書籍和廣播電視等形式學習“會講一個美德故事”,“學習一個美德人物”,做到深入瞭解,並將在講故事大賽中進行評比展示,“做一件美德實踐活動”——組織“扶殘助困”小分隊開展定點扶助,開展向社會奉獻愛心的公益活動,豐富假期生活的同時,提高廣大師生的自身內涵和修養。

四、總結經驗,成果展示

要堅持學校活動與班級活動相結合;個人學習與集體輔導相結合;誦讀與展示相結合;評比與激勵相結合;總結與提高相結合,使誦讀活動在校園開展得有聲有色。

以我校選派配樂詩朗誦《水調歌頭》獲得“秦皇島市第二屆經典誦讀比賽”一等獎為契機,結合學校實際和時代要求,從培養孩子健康人格角度出發,紮實開展校本研究活動,在校園掀起"誦千古美文,揚民族精神,建書香校園,做少年君子"的國學誦讀的熱潮。

國學學結 [篇5]

通過讀《國學》,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受益,也是就說要對照一下我們是如何做人的,如何交友的,我們的心地是不是夠善良,我們有哪些是君子行為,又有哪些是小人之舉,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怎樣……我們要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夠盪滌內心深處的汙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出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智慧可以改變命運,因此,經常學習新知識,溫習老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快的事情,我們要養成時時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偉大的話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學問從學習中來,能力從實踐中來。人生困頓,皆因不學無術,其實學習和實踐就構成了人生的兩大主題。孔子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修煉的一生,境界越高越注意學習修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說孔子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七十歲隨心所欲不越規矩”。孔子自述了一生學習和修煉品性的過程,從求學、立身、明德和思想境界的不斷提升,不難看出孔子也非天生的聖人,自己的知識和修養在學習中提高,良好道德的養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自我約束到隨心所欲不逾矩,思想和言行的高度統一,已經達到了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此所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時候也能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這也使我們懂得了偉大來自於平凡的道理。

孔子一生致力於研究學問,修煉自身,傳道授業,他自己被尊稱為聖人,其思想學說影響了無數人,但仍然十分謙和並注意學習,其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快速更新的時代,更應該加強學習,要多讀書,讀好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要在廣泛涉獵各種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學好相關知識,如管理理論、經濟理論等,同時還要學習文學、歷史、政治、哲學等知識,通過學習提升自己的素質,增強自己的能力,在面對紛亂複雜的世界有一種清醒的認識。柳永說過:學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則公卿之子為庶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學而知之。事物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如自然規律、經濟規律、法律法規等等,這些規律已經被無數實踐所證明,被人們廣泛認可,我們按規律辦事就會被大家認可,就會成功,我們不學習就不瞭解規律,做事就不能按規律、甚至違反規律,就不會被大家認可,也必將受到規律的懲罰.

現在有許多人,把國學作為一門學科來學習,像學化學物理一般,似乎能背下來,瞭解意義就說學懂了。所以他們喜歡尋文字中的奧義,談玄論道,但不喜歡去實踐,認為這些太簡單了。更有一些人喜歡研究玄妙之學,以為是腦子靈光,但究其實其基礎很薄弱。他們這種做學問的態度是不正確的,沒有領悟到國學的深理。千里之足,始於足下。百層的高樓都是一磚一瓦新增上去的。人們在學問之初不要好高騖遠,應從實際裡地簡單做起,使自己確實感到有體會,確實感到“樂在其中”。國學很簡單,就像邁開自己的腿一樣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學問雖簡單,卻貴在堅持,要有信心,確信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我國曆史悠久,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傳世名篇,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導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

專業班級:09水工1班

姓名:萬爽

電話:15040052248

國學學結 [篇6]

學峻峻媽媽的樣,我也給安鑫這學期的學習做個總結,總結一下成果也好展望未來哈!先說說國學經典學習方面,《弟-子規》已經全文背誦完畢,開始了《論語》的背誦,期間正好學校發的《經典誦讀》,對《三字經》進行了全面的複習。

從2月5日到5月5日,歷時3個月,《弟-子規》已經背誦完畢,與《三字經》相比,《弟-子規》的內容更加抽象一些,所以花的時間也要長一些。通過比較,我買的教材是《錢文忠解讀<弟-子規>》國小版,感覺這個版本挺好的,全書有拼音,還有著名學者錢文忠先生主講的一些古今對照故事,把歷史名人與現代例子相對應,將空泛理念和現實情況相結合,不同於傳統讀本的枯燥註解,孩子很喜歡聽這些故事。全文分成了二十二段,我們每天把一段的內容誦讀10-20遍,每2-3天就能背下一段,同時讀新內容,複習舊內容。《弟-子規》的內容側重於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一份非常好的指導孩子樹立正確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經典。記得有一次我叫安鑫她沒有馬上答應,我翻出《弟-子規》念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呵呵,下次叫她,她就知道馬上過來了。孩子的很多行為規範在《弟-子規》上都能找到相應的論述,比方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就是告訴我們圖書典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放回原處。“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說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注重心到、眼到、口到,“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則是說不要和別人攀比衣服和飲食,更不要因此不愉快。這些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都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

從5月6日開始了《論語》的背誦,相對於《三字經》、《弟-子規》,《論語》讀起來會比較繞口,也更難理解一點,說實話,我自己也不是很有把握能把意思理解的完全準確,因此,我除了準備了《論語》的兒童讀本,還專門買了一本《教女兒讀論語》,這是一位有國學修養的爸爸陪讀國小的女兒讀《論語》時記錄下的父女對話,其中,《論語》全文有拼音,同時加上了譯文,字詞註釋,歷史背景,還有父女倆針對原文展開的討論。翻開書第一頁就有一段“約定”:1.每天花半小時;2.每天讀一段(特別短的讀兩段);3.每段讀二十遍;4.每天讀之前,對意義進行簡單講解,討論;5.特別長的段落,另行處理;6.一年完成。得,我們就按此執行吧,目前已進行到第二章《為政第二》。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當下大家都在讓孩子誦讀傳統,但我覺得我們大人應該以身作則提高自己的素質與修養,國學經典是人人都需要學習並身體力行的!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學習併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