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聽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致詞 閱讀(5.53K)

時光在我們不經意之間飛逝而去,我們已經從青澀的一年級新生成長為成熟的大四畢業生。在這短暫忙碌而美好充實的四年中,我們自覺地汲取更多的知識以武裝自己的頭腦,不論是從課堂上,圖書館裡,還是在受益匪淺的講座中;同時,在實踐中也鍛鍊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這些無疑為我們在不久的將來踏入社會並快速適應工作崗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從講座中瞭解到了許多當今化學研究進展,使自己能夠跟上科學發展的步伐,督促自己學習實踐,為未來打好基礎。

聽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在聽講座上我們要深化專業知識,使自己理論水平得到提升。聽學術講座時,要有一定的基礎,不然我們就不能夠及時地理解其中的專業術語。在老師的《什麼是分析化學》這一講座中,我們能夠先了解這一專業名稱的真正含義,隨著老師的一步一步的講解,我們慢慢地對分析化學的瞭解加深。在聽這一講座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分析化學的課程,但我們只是學習了很基礎的東西,需要加深瞭解的只是還很多。我們在課堂上缺少的就是對未來化學的發展方向,而學術講座距為我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鐳射技術及其應用》、《長鏈脂肪酸甲酯催化製備長鏈 脂肪酸醇的研究》、《ABO2型氧化物導電性研究》、《現代測試技術在珠寶玉石鑑定中的作用》、《有機光電子研究的新進展》等講座不僅給我們介紹了化學的廣泛應用,還讓我們看到了化學無限前景。

當前由於許多廢水、廢氣與廢渣仍未經嚴格處理就外排,導致我國工業生產造成的環境汙染仍十分嚴重。一方面舊帳未清,許多老廠的治汙措施因種種原因,並未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又新建了許多汙染較難治理的小廠,使環境對汙染的負擔呈有增無減的趨勢。目前世界各國都在為未來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發展戰略。我們可以運用化學手段對環境進行監測,《節能減排與低碳經濟》、《水體富營養化現狀及動向》向我們介紹了許多關於環境監測的現狀與方法,同時我們從課堂和試驗中對環境保護加深了了解。

近年來國際上較普遍提倡和開展的綠色化學與技術的研究,目的是發展環境友好技術、環境無害技術或清潔生產技術,同時強調化學過程的原子經濟性,反

應的高選擇性,不生成或很少生成副產品或廢物,實現或接近零排放過程。工藝過程中強調使用無毒無害原料、溶劑及催化劑,同時生產環境友好產品。這樣可以減少末端治理,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汙染問題 。我們在《Regeneration Medicine》、《天然藥物化學研究概況》、《無機化學發展現狀與趨勢》、《Brnsted酸性功能化離子液體在綠色有機合成中的研究進展》等講座中從不同方向上看到了綠色化學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實現綠色化學的全面發展。

食品安全是大家都關注的話題 ,這是關係到我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就像剛出現的蒙牛純牛奶致癌物事件,弄得人心慌慌的。聽了《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簡介》、《食品分析中的樣品與樣品前處理》的講座,讓我更深入瞭解了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以及可以用怎樣的方法檢測食物中的各種含量,還有對食品的處理方法。讓我對自己的飲食習慣有了更健康的調整。現在很多人提倡綠色食品,相對於一般食品生產的綠色食品更安全,同時綠色食品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和防止汙染,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聽講座是學習知識的一種途徑,是老師們傳授經驗的時間,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福建省化工類行業的現狀、發展與學生就業前景》、《 就業工作報告》 講座中,我瞭解到自己就業的前景,讓我更有目標的進行學習,從老師自身經歷中,我受益匪淺。我相信自己的未來是精彩的,是有前途與希望的。

總之,老師們的講解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我們都被深深的吸引。通過學習,我們學到了化學專業及其他相關方面更深層的理論知識和更前端的發展概況,理論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並提升了我們的專業技能,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受益頗多,在這裡,再次感謝老師們精彩的講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雖然講座活動已告一段落,但我們不會停止學習探索的腳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斷攀巖知識的高峰,充實自我,實現自己的理想!

聽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篇2]

本週四下午,學院邀請了返學專家—肖雲博士為我們進行學術講座,講座的主要內容是“學術論文閱讀與評估”,肖博士儒雅的外表、紮實的學術功底、溫和親切的`嗓音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

首先,肖博士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學術論文,學術論文的特點及分類。論文(或稱學術論文)是對科學領域中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和描述學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說,論文既是科研人員探討問題,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具有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理論性等特點。從內容形式來看可分為三類:第一,否定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某些舊觀點,提出新見解。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統化,用新觀點、新方法加以論證,得出新結論。第三,在某一學科領域中,經過自己悉心研究、觀察和實踐,有所發現和創造,陳述新見解。

其次,通過聽講座我學會了,如何大體上去評估一篇論文的質量。應該先把握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這樣我們就能從巨集觀上去把握整篇文章的主要貢獻,要說明的問題,研究方法特色,主要內容,於此就能大體上知道這篇文章價值有多大;接下來,看文章研究方法中的樣本是什麼?變數是什麼?測量工具是什麼?針對問題設計的測量方法是否合適?最後所得資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去進行評價;還要關注研究結果、附錄、參考文獻,從研究結果中我們便知道:

1、什麼是主要發現?2、結果是否回答了研究中提出的問題?3、文章是否提出了研究未來待解決的問題和新的研究方法的仔細闡述等,參考文獻來看,1、是否是近十年的文獻?2、是否來自不同的學術刊物?3、文獻的可靠性。總體上還要注意寫作的格式(風格)、語言文字功底等進行評估。

最後,肖博士為我們講述瞭如何閱讀學術論文,大體可分為四個步驟:1、一定看懂文章標題,2、快速掃描,獲得文章主要資訊和結構,3、閱讀摘要、關鍵詞和概論,4、系統通讀,進行表格記錄或文字記錄閱讀資訊。一篇論文的概論有助於我們瞭解到:1、研究問題的背景和起源,2、前人在該領域的貢獻和未來將要解決的問題,3、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論文想解決的問題(目的)和它的重要性(意義)。

通過聽肖雲博士的講座,對學術論文有了更系統的瞭解,對一篇學術論文質量的評估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這為我進行學術論文的閱讀有了很大的幫助,作為一年級的學術研究生,我受益匪淺,學會對學術論文的評估才能更有效的進行閱讀,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能力。非常感謝學院給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學習的平臺,更感謝肖雲博士誨人不倦的精神。

聽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範文 [篇3]

剛入學的新老生見面交流會上就有師兄說學校會提供很多學術講座,這是我們積累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自己意識到了碩士階段跟本科是不一樣的,作為研究生,我們必須注重訓練和培養創新思維,拓寬知識面,充實創新所必須的知識基礎。多參加與學科相關的科研與創新方法講座十分必要。在聽說學校專門制定了學術講座制度,會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國內外專家、教授們為我們開辦學術講座時內心很激動,很渴望參與從中學到一些知識,瞭解當前研究熱點和未來發展趨勢。回顧這一年多參加系seminar的學習,發現自己在瞭解到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的進展動態和領略到各位大師創新的研究方法的同時,還學到了很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能力,比如如何選擇聽取學術報告的機會?如何為出席學術報告會做準備?如何從學術報告中獲取最大的資訊量?如何把所聽的學術報告與自己的科研工作結合起來?等等。

記得參加的第一次講座是美國匹茲堡大學Daniel Berkowitz教授學術講座,Daniel Berkowitz是一位法制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他同很多國外教授一樣非常具有人格魅力,講解時肢體語言很豐富,例子大多被他講的生動活撥。那次他給我們講的是有關蘇聯解體後俄羅期經濟增長的兩大轉變,聽完後對於自己比較陌生的俄羅期增長方式有了初步瞭解,以及也學到了在研究這類問題時應如何選取資料和研究方法。比較遺憾的是雖然在聽之前與同學打印出了論文,但沒有細細看只粗粗地瀏覽了一遍,以致很多地方都沒來得及抓住重點。這次聽報告後緊接著沒兩三天就參加了經濟學系和嶺南實證與計量經濟研究中心的雙週Seminar,講的是產業叢集與企業邊界的建構,是與我們專業所學的相差蠻遠的,產業叢集還了解企業邊界卻完全不知,不過聽到教授詳細的講解後倒是產生了想深入學習一下的興趣,對於報告中提到的結構二重法這個新的研究方法也進行了相關的搜尋。雖然總體上來說理解的不是那麼到位,也還學到了不少新知識,開闊了視野,讓我決定以後看書查閱資料的範圍要更大更廣。這次Seminar跟同天的前沿計量方法的實證應用講座相比,身邊同學都認為後者更適合我們,畢竟前沿計量方法更為我們所需,經主持人介紹知道當時給我們講的是曾於紐約大學博士畢業的一

名優秀人士,他在上學期間就跟著導師發表很多優質論文,現研究的都是前沿問題,很值得我們學習。他在學術上很是謙遜,還記得講座間的提問環節我們一位師兄指出他使用的條件馬爾可夫鏈應用於經濟時間序列存在一個隱藏條件,這會導致其他情況無法使用該方法,他笑笑說師兄問的很好,這是他還沒解決的問題之一,還讓師兄講座完後跟他討論一下。從他身上以及作的報告中我們的確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這之後配合時間又陸續參加了好幾次,像對經濟學的多學笠思考,國際政治經濟互動視角下的東亞經濟一體化和金融資產價格的資訊功能等講座,這麼些講座聽下來發現,要想通過聆聽學術報告增長知識對自己有很大提高,必須做好一些事前準備和事後回顧,比如首先要知道如何選擇,參加哪些學術報告對自己幫助最大,師兄師姐們告訴我們學校學術活動、學術報告很多,每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必每次都參加,要做正確的選擇,學術報告一般來說可分為:鳥瞰型、專題型以及討論型,鳥瞰型的報告人一般會對我們分支學科或相關專門性話題做較為全面的總結和綜述,側重於綱要性的、趨勢性的描述和分析,不會拘泥於細枝末節。這類報告對了解學科發展的全面動態,增進綜合知識,把握科研方向極有助益。師兄們特別青睞於它們;而專題型的報告人是對經濟領域中一個範圍較小的專門性話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描述,內容通常包括:問題的提出、研究背景或動機;問題的歸納與表述;問題的解決方法與結果;結果分析。我本人還蠻喜歡聽這一類的,因為只要事前的準備像閱讀相關文獻,列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一席講座聽下來會解開自己心中的不少疑問,也會在事後更加的關注這一小塊的研究動態,比如,有一次尹詠雅給我們講的中國員工對於處理衝突方法的選擇,首先一聽這題目就知道要講大概是什麼了,自己很有興趣,尹老師給我們介紹到衝突到底是什麼有什麼分類,發生衝突的時候首先要判斷是哪類衝突,產生衝突的原因,處理衝突的方法有很多,這其中該如何選擇等,在講的過程中老師舉了很多例子,非常形象生動,整個報告聽下來很流暢很有層次感,報告完很多同學都有跑過去與老師討論,讓我印象很深刻,對管理學中事故處理這部分內容產生了很大的興趣;而討論型的一般;形式不那麼正式,論述不一定完整,結果經常有不確定性,會上經常有激烈的爭辯和討論,這一類我發現只有當我對這一部分內容瞭解的比較深入才會明白,不然坐那聽別人精彩辯論自己還是雲裡霧裡不太能判斷誰比較

在理一些。選好要聽的報告後要做的準備我也在聽了很次講座後總結出一些:例如,報告人的背景,他們的學術背景、專長、學術成就、治學特點等等,他們對此次報告內容所做的研究,報告主要內容,涵蓋範圍、專業特點、模型與方法、主要結論、值得學習和借鑑之處。同時,最好帶著問題去聽報告,例如,想為自己拓展什麼樣的知識範圍、向報告人當堂提出何種問題、報告後如何請教報告人等等。總之,準備得越充分,收穫就越大。

當參加的學術講座越來越多時,我發現,雖然不同報告的主講人他們研究領域不同,優秀之處卻大同小異,他們的口頭表述都組織的非常有邏輯性和順暢感,ppt也都有自己的高明之處。我們不僅能從學術報告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更能領略各專家的口才藝術,開闊視野,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講座聽的多了,也慢慢可以把許多專家們的思想潛移默化的轉變成自己的思想。要帶著不同的心態去聽報告,這樣收效才會不一樣,從聽報告、得收穫的角度挖掘聆聽過程的樂趣;要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聽報告,抓住報告人的金玉良言、警句妙言,盡最大努力去消化報告內容;還要以對比提高、增進知識的意圖聽報告。對於與自己專業相近的報告,應不斷比較自己原有的知識或認識,從中總結報告人的對自己的啟示,為改進自己的工作做鋪墊;對於不是自己的專業方向的報告,應搜尋可為己用的線索,發現自己的知識結構的缺陷或不足之處;當然最重要的是以積極參與者的身份聽報告。到了報告會,就把自己置身其中,融入報告會的環境和氛圍,積極思索,大膽發問,以求提高。

這一路報告聽下來,學到了很多學術長輩的研究理念、態度和方法,收益獲多。一個學年結束了,交完學術講座這篇心得論文,這門課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這是終點,同時也是起點,即便是到了研二,或者更以後,我想,我還是會一如既往去聆聽與自己研究方向相關的或是自己感興趣的學術講座。努力進取,全面平衡。

201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