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2015中山陵導遊詞

致詞 閱讀(1.3W)

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歡鐘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就曾登山遊覽。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總統之職後,來這裡打獵,看到這裡山水相依,氣勢雄偉,就有了他長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彌留之際,他還念念不忘這一夙願,再三叮囑左右。當然,孫中山葬於南京紫金山,不僅僅是個人的願望,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臨時政府所在地,孫中山先生長眠於此,表示了討伐帝制和繼續革命的決心。

2015中山陵導遊詞

為了尊重孫中山先生的遺願,由孫夫人宋慶齡,兒子孫科等人組成的孫中山葬事籌備處,通過登報懸獎,徵集陵墓設計方案。在眾多的應徵者中,年僅33歲的青年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警鐘形圖案被一致評為首獎。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呂彥直是山東省東平縣人,1894年生於天津。早年在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被公費派往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得到美國著名設計師茂菲的指導,回國後,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為了設計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嘔心瀝血,不辭辛勞。在工程接近尾聲時,身患肝癌,於1929年3月18日病逝,時年36歲。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已駛向陵園路。這條長達3公里的“綠蔭長廊”兩側,種植著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樹——梧桐樹。這條路也是南京綠化最好的一條林蔭路。出了陵園路,前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廣常好了,中山陵馬上就要到了,有關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就暫時介紹到這裡。請各位遊客準備隨我下車,一同去參觀中山陵,瞻仰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山陵。它於1926年1月15日破土動工,歷時三年多,耗資220餘萬銀元,於1929年春竣工。孫先生的遺體是1929年6月1日從北京運抵這裡的。整個陵區的面積達83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由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臺和墓室等組成。根據呂彥直的設計,整個陵區平面呈警鐘形,給人以警鐘長鳴、發人深醒的啟迪。孫中山先生在臨終遺囑中說,他致力於國民革命四十年,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呂彥直的警鐘形設計,寓意深刻,最貼切地表達了“喚起民眾”之意。

中山陵作為一座陵墓,呂彥直在設計上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陵墓建築風格,如依山為陵,保留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等中國古代陵墓中常用的基本建築格局,但又剔除了古代帝王陵墓中屬於封建糟粕一類的東西,如摒棄用於顯示古代帝王威嚴的石人石獸,同時吸取西方建築的一些先進技藝。整個構思的確稱得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別具匠心,巧奪天工。

各位遊客:進入中山陵,首先來到的是陵前的廣常廣場位於中山陵的正南端。雖然不很大,但卻為陵墓平添了莊嚴肅穆的氣勢。請大家留意,我們腳下的這片廣場呈半月形,是“鍾”的下緣。四周蒼松挺立,樹大蔭濃,恰似革命事業萬古長青,枝繁葉茂,生生不息。大家再看,廣場南面的高臺上,矗立著的是孫中山的全身銅像,氣宇軒昂,栩栩如生。

廣場南面那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八角形石臺上的紫銅寶鼎,高4.25米,腹徑1.21米,重約5000公斤,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這尊鼎鑄於1933年秋,是廣州中山大學師生和校長戴季陶捐贈的、鼎的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的校訓。鼎內還刻有戴母黃氏手書《孝經》全文,所以叫孝經鼎。

各位遊客:由廣場拾級而上就是墓道。在墓道的人口處,大家請看:這座沖天而立的花崗岩牌坊,高12米,寬17.3米,牌坊上端正中的橫帽上刻著“博愛”二字,因此又稱為“博愛坊”。這座牌坊建於1930年,採用花崗岩仿木結構,建築格局為四攬三閉門沖天式。牌坊,在我國古代通常建在帝王陵寢的人口處,用來歌-功-頌-德,至此朝拜者必須下馬步行。我們眼前的這座牌坊上所鐫刻的“博愛”兩字是中山先生的手跡,也是他生前的座右銘,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

經過牌坊,就到墓道。整條墓道長480多米,分為三道:中道寬12米,鋼筋水泥路面;左右二道各黨4.2米,柏油路面。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兩排雪松和四排檜柏,代替了古代陵墓前道常用的石人石獸,喻示著中山先生的浩然正氣長留天地之間。其中的雪松已成為南京市的市樹。

走完墓道,我們便來到了陵墓的正門。陵門坐北朝南,有三個拱門,每個拱門都裝有一扇對開的樓花銅門。陵門平面為長方形,高16.5米,寬27米,進深8.8米,全部用福建花崗岩建成。屋簷為單層歇山式(歇山式建築是我國古代第二等級的建築屋頂式樣)。門楣上有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表達了孫先生畢生的`奮鬥目標和所追求的理想。陵門之後,是一座方形的碑亭,邊長12米,高約17米,全部用花崗岩建成。亭中這塊高8.1米、寬4米的巨碑,碑的正面刻有國民黨元老譚?a href='' target='_blank'>雨]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大字。字為顏體,道勁有力。譚延闓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是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孫中山曾經當過臨時政府大總統,並沒有擔任過政府,為何碑文稱他為“”而不稱為“總統”呢?其實當時段瑞政府雖然明令國葬孫中山,但對這種“異類分子”基本是不聞不問的,所有的喪事都是國民黨在操辦,實際上舉行的是黨葬,而孫中山在國民黨內的職務是。再看碑的背面,沒有題寫任何文字。當初討論立碑時,計劃由汪精衛撰寫碑文,胡漢民撰寫墓誌銘,可花了兩年時間碑文內容也沒能定下來。大家都認為像孫中山這樣偉大的人物,其功績是無法用文字來評述的,於是就決定不寫銘文。遊客們:這座碑亭四面各有一個拱門,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我們在此可憑欄遠眺中山陵祭堂的雄姿,也可攝影留念。

出了碑亭,循著層層石階到祭堂前平臺,共有八段石階,共290級,每段石階上都有一塊平臺。平臺上還陳列著一些紀念品,豐富了石階的景觀內容。石階兩旁種滿了各種終年常青的樹木,有松柏、楓樹、石鋪、海棠等。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第五層平臺上,這裡有一對巨大的紫銅鼎,上面刻著“奉安大典”四個篆書大字,這是當時的上海市政府為紀念中山先生的葬禮而敬獻的。請大家仔細看西側的那隻銅鼎,壁上留有兩個彈孔,據說是1937年12月日軍攻打南京時被炮彈擊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