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陝西省導遊詞

致詞 閱讀(3.16W)

作為一名優秀的導遊,往往需要進行導遊詞編寫工作,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我們應該怎麼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陝西省導遊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陝西省導遊詞

陝西省導遊詞1

各位遊客朋友:

姜子牙釣魚臺風景區位於寶雞市陳倉區天王鎮境內,在天王鎮的伐魚河谷(即幡溪谷)中。溪中有一臺石,傳說是西周姜子牙涉政前隱居垂釣之地,故而得此名。風景區內有姜子牙釣魚臺、中國西部影視基地、靜室景區、筆架山景區、金波峽景區、青峰山景區、仙人壩景區、玉皇山景區等八大部分。

姜子牙釣魚臺及其所在的伐魚河谷處在秦嶺北麓。據傳姜子牙就是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於是西周得以開國。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等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釣魚臺唐代時就建廟塑像,之後歷代既有修整及重建。如今人們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殿宇,以及一石馱五柏等奇景。

伐魚河畔又一奇特巨石,名為“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岩體,上有清乾隆時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有姜太公廟在,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清皆有重修。廟前正立著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為唐代所植,為釣魚臺景觀之一。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周文王廟。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簷。隔河的山腰上還有武王廟和武吉廟。每年的正月七年級至十五這些廟宇有廟會。

陝西省導遊詞2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釣魚臺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臺將再添新姿。

釣魚臺景區自然景色非常迷人,河光山色相映爭輝。區內峰巒疊嶂,飛流激柱,柏山做屏,芳草為毯,森林茂密,紅葉盡染。尤為獨特的是綿延10餘公里的石番溪峽谷,奇石雲集,碧潭相連,小橋幽徑,棧道懸空,竹林蔥鬱,瀑布如練,鳥飛魚躍,山花爛漫,集奇、險、幽、秀為一體。谷內一山巔,形如一幅巨大的姜太公石雕,只見他昂首闊挺胸,面北而立,身著道袍,後背文卷,長鬚飄胸,躊躕滿志,一幅仙風道骨,濟世救民的政治家、軍事家的威武形象惟妙惟肖,令人歎為觀止!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為後世人們的津津樂道的俗語。後來周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請姜子牙出山。於是,被尊為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從寶雞汽車站乘坐發往虢鎮的汽車,在虢鎮有小公交或計程車前往釣魚臺。

陝西省導遊詞3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我們這個留壩縣美的地方。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漢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生態環境優越,地質地貌特徵獨具特色,歷史文化積澱豐厚,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旅遊資源,這其中以紫相山有代表性。

紫柏山氣勢磅礴,從遠處看,猶如“龍騰虎躍”,因此,又名“如龍山”。

紫相山,位於留壩縣城西北15公里處。海拔1000-2610米,年平均氣溫6-l2攝氏度,氣溫2l攝氏度,空氣涼爽宜人。

紫柏山集名勝古蹟、秀麗風光、珍奇動物、稀有植物、瀑布溫泉、礦產資源、原始森林於一體,成為歷代隱士出沒、真人坐禪、遊客雲集之地。既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譽,又有“留侯避谷”之聞。特別是巨集大的洞廊、石柱、石筍、清泉、暗流……極富有詩情畫意。紫柏山的獨特地貌和生物群落,以及奇風異俗等,構成 “紫柏山奇觀”,極具豐富的文化,是理想的旅遊、探險、度假、避暑和休閒勝地。

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巨石叫諸葛撫琴石,位於較寬闊平坦的東溝口,谷口山崖挺拔,頂端青松掩映中凡立一石,高十餘米,形若巨人彈琴抒懷,民間稱做“諸葛石”。相傳,諸葛亮在街亭失守後,沿古陳倉道退兵營盤,為了防禦張合的追兵,曾在這裡駐寨紮營。諸葛亮常站在山崖高處巡視野練,日察魏營,夜觀星相,天長日久化影為石。

這個地方大家一定是覺得有點奇,怎麼到處都是一個又一個天坑。這個地方叫“八十二坦”,又稱紫柏天坑。這裡位於2600 仍米以上的紫柏山巔,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山嶽景觀。其主要特點是:位居山頂,形狀如盆,深度一般在數十米到百米不等,中央多有垂直向下的“無底洞”或甘甜豐美的泉水。天坑中多奇花異草,少喬木。人們把這些天坑按其特點分為長青坦、鍋底坦、牧羊坦、臥雲坦、迷魂坦、貝母坦等,並賦以美麗動人的傳說。紫柏天坑是世界地質史上一大奇觀,正待你去揭開它那神祕的面紗。

這裡可欣賞到我們這裡美的奇景----紫柏晴嵐。紫柏山四季示遮霧障,難窺其容。逢霏霏霪雨初弄之時,可見山中雲蒸霞蔚、金光萬道,山巒丘丘壑遊動於雲海之間。當四周雲霧不斷從林間、谷底簇擁升起,飄向頂峰,沫後新日衝開重重迷霧,但見巍巍紫柏,遍披“龍鱗”,萬頃松針之上,霧珠晶瑩閃爍;九十二峰如朵朵盛開的蓮花,令人驚歎不已。這廣奇觀就是“紫柏晴嵐”,今又名 “紫柏雲海”。清人載陳慶怡題詩讚:“晴色排空際,嵐光拂百堆。奇峰九十二,面面白蓮開。仙子何年隱,而今安在哉?蒼蒼嶺上鬆,時有鶴歸來。”

張良廟,是陝西省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在留壩縣北17公里處的紫柏山下廟臺子街上。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霧繚繞,頗有仙家靈氣。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是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里蒼松紫柏挺拔蒼翠。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再加以廟宇玲瓏,樓臺迭現,常使風塵僕僕的遊客,如處雲霧縹緲,變幻無常之境,頓生飄飄欲仙、遊身世外之感。張良廟融名勝、古蹟、文物、風景於一體,成為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

張良廟原在紫柏山頂,約在明清之際移至山下,初建的具體時間不祥。廟有6大院,150餘間殿宇,總面積1.4萬平方米。廟門是彩石基座,磚構券洞式牌摟。

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詞”五個硃紅大字。廟門右側豎一石碑,上書“紫柏山漢張良留侯辟穀處”。“留侯”是他的封號,故廟名為“留侯詞”,俗稱“張良廟”。

進大門是一座連通二門的大木橋,名日“進履橋”,取張良在坦橋為黃石公進履之意,是根據“祀橋納履”典故而設計建造的,橋建於1847年,橋長8.6米,寬3.65米。兩邊有牛肋欄杆,並設坐椅兩排。橋廊山風幽涼,橋下溪水瀑暖。唐代詩人李白詩日:“我來祀橋上,懷古欽英風。”蘇轍也曾在這裡吟誦:“曾聞祀上逢黃石,久矣留侯不見欺。”讚揚了張良一生有始有終,裡表一致。

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東遊到博浪沙,張良為報國破家亡的仇恨,僱力士倉海君椎秦失敗以後,隱居於江蘇下邱。

一日,張良來到沂水河祀橋散步,見橋墩上坐著一位老翁,鬚眉皆白,身著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腳穿一雙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滿了油膩汙垢。

這老翁見張良走過來,有意將腳上的鞋子 (古時稱“履”)墜落橋下,對張良喊道:“孺子,把鞋給我撿上來!”張良是飽讀詩書的貴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對小核子或對婦女、卑賤奴隸等的蔑視稱呼,而且還是叫去給拾雙臭鞋,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氣。但又看老人這麼一大把年紀,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強忍著怒氣,下橋去把鞋撿了上來。不料老翁又叫張良把鞋給他穿上。張良心想,既然己經撿上來了,穿一下倒也沒什麼,就擦乾淨鞋上的泥,一條腿跪下來,恭恭敬敬地給老翁把鞋穿在腳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聲謝,拄起手杖就走了。張良驚奇這老翁好生無禮,看著他走了很遠。老翁回頭一望,見張良還在目送他,忽又轉回來,對張良說:“五天以後天明來此橋相會。”說罷又走了。

第五天天剛亮,張良來到這橋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與老人家約會怎敢遲到?”叮嚀張良,要他再過五日來此相會,說罷就走了。第二個五天雞叫的時候,張良就來到橋上。誰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張良再過五天來此橋相會。

到了第三個五天的前夜,張良沒有睡覺,他想再不能因為遲到受老翁的批評,因此不到半夜就來橋上等候,終於比老翁早到了。老翁來後,見張良早已坐在橋上,就對張良說:“應當這樣,”並稱贊他 “孺子可教矣”。然後取出一編竹簡送給張良,叮囑道:“讀此書,將來可做帝王的老師,十年後可以興天下。十三年後,到濟北谷城山下見我,看到黃石一塊,那就是你的老師。”老翁說完後,就不見了。

張良得到這編竹簡後,天亮翻開一看,原來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傳說是妻子牙輔佐周武王消滅商封時所著的兵書,這部兵書在秦始皇併吞六國時,有人將此書帶至深山隱藏起來。張良得此書以後,在下邳苦讀十年,後來輔佐劉邦成就漢室帝業。

現在,我們來到的地方碑石林立,它就是匾聯石刻區。張良廟的願聯石刻200餘通,囊括了宋、元、明、清上下900年間的書法佳作,這些匾聯石刻形式多樣,磚、石、木刻均有,篆、隸、楷、行、草書俱全;風格各異,或遒勁雄渾,或娟秀雋永,或剛柔相濟,或舒展灑脫;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抒發思古之幽情,感慨天下興亡,褒揚英雄美德,吟唱壯美河山,追述道教活動,各具匠心;例如,“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眾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等等。

越過遍立歷代名人碑的前、後過庭,進入二山門便是大殿院。大殿院是張良廟的主題----人生業績的光輝點。殿內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殿中丹燈放彩,雕樑畫棟,其上有 “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翔雲”,“野鹿喜摘菩提果”,“山虎棲臥梧桐旁”等繪畫。殿室丹柱豎立,楹聯多副。農曆三月二十五日是張良的誕辰日,這裡每年郡要舉行廟會,獅舞、龍燈和綵船雲集,誦經者亦是空前。

殿上懸有白金匾額,上有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帝王之師”。觀後,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詩》李商隱的詩句:“張良黃石術,便為帝王師。”這座殿院當然是專為此題設計的。西漢建國之時正是張良隱退之時。他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麓,日與百姓為伍,躬耕田畝;夜與琴書相伴,悟道參禪。馮玉祥將軍在此留下敬仰張良的對聯:“收秦關百二山河奇謀獨運,輔漢家統一事業成功不居。大殿右側 “南花酣”的池邊有張良“辟穀學仙”的“辟穀亭”。有于右任題碑:“送秦一椎,辭漢萬戶”,贊其“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風亮節。

大殿左側北園建有“洗心池”,清洌一潭,青天白雲映人池底,便遊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洗滌。“北花園”西北角階下豎一大碑,高260釐米、寬84釐米,上刻 “英雄神仙” 四個大字,頗為愛好書法的遊客所讚賞。階上有一六角亭,名日“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公為師之意。

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日“回雲亭”,取功成身退、返回去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對聯:“赤松黃石有深意,紫柏青山無俗情。”

再經翠竹庇廕的曲徑盤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廟中的制高點,人間仙境的“授書樓”,它取黃石公給張良授書之意。

張良廟巔頂之景 “授書樓”建於1850年,樓名取自“黃石公授書”的歷史典故。雲梯盡處的授書樓,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間,隱沒於雲海怒濤之中。其樓八角展翅,凌空欲飛。閣樓兩層,由四根巨柱貫頂,直衝霄漢。緣梯而上,憑欄遠眺,祝峰環抱,雲海沉浮,松柏疊翠,花草競秀。嚴冬時節,則千峰玉砌,萬壑銀鑲,玉樹瓊花,美不勝收,盡顯神仙洞府之妙。

陝西省導遊詞4

毛主席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今天,我就帶領大家參觀一座雄關,它叫金鎖關。

金鎖關雄峙於銅川市印臺區金鎖鄉人民政府附近,這裡兩水交匯 (淌泥河與柳林河)、三山鼎立 (東馬欄山、西仲家山、北女回山),峽谷絕壁,天然奇險,為關中的北大門,是三秦的軍事和交通咽喉要地。有 “金鎖天塹,鷹鶴難飛”之譽,是“榆塞秦關襟喉要地”,自古就為兵家必爭之地。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金鎖關。金鎖關的左邊峽谷為神水峽。它位於馬欄山與女回山之間,是銅川漆水河的主要支流淌泥河的河谷。河谷兩岸山峰突兀而起,峰巒疊樟,險峻異常。谷地有公路蜿蜒北上,是關中通往陝北的主要通道。

公路西側山崖上清晰可見 “雄關天塹”四個大宇,為清光緒年間陝西巡府葉伯英所題刻。而有邊川穀為柳林河谷,它處於女回山與仲家山之間。明淨的柳林河水穿谷而過,與淌泥河交匯於此。此河谷則是通往寧夏及甘肅的交通要塞,自古就見證了唐朝皇室及其重臣和玄奘前往玉華宮避暑的情形。

據史料記載,1129年,宋軍將領劉延亮曾屯兵於神水峽,截斷了北上進犯宋地的金兵。1551年,陝西巡撫張菏認為“金鎖關至為要衝,宜築城戍守”,以防河套之地叛匪突犯西安。兩年之後,同官知縣亢慶鴻在三山之間築建了高大的關城。至此,金鎖關長期駐有重兵把守,變得更為險峻。1633年,陝北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率軍攻破並燒燬關城。1678年,守備官由金鎖關移駐耀州,僅留有外委把總1名,守兵20名駐守此營。從此,關城日漸廢毀。

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金鎖關關城遺址仍依稀可辨。關城東西約寬100米,南北約長500米。有南北兩門。北門外橋北三岔路口,俗稱 “三關口”(今西包公路從此通過),南口通西安,北口通陝北。淌泥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北水關”,分一道、二道卡門。西口通甘肅、寧夏,柳林河水從關口流過,稱 “西水關”,一道卡門。卡門城牆,原用正方條石築成,其城洞遺蹟猶存。

這座古代雄關歷經各朝,特別是唐、宋以後,北御遼金,西防西夏,屯兵駐守,攻佔不休。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及抗日戰爭期間,金鎖關成了國民黨封鎖我陝甘寧邊區的重要據點。儘管如此,仍有無數熱血青年冒死來到這裡,衝關而過,奔赴延安。1946年9月,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同志在撤離西安時也曾在此與國民黨激戰,並取得了勝利。因此,有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如朱德、周恩來等曾路經這裡,並留下了許多詠頌這雄關天塹的詩句。

金鎖關崖壁陡峭,遍山勁鬆,谷幽水急。每逢初春,關外積雪消融,而關內仍屬銀白世界。清晨紅日東昇,映在白雪與綠草之上,將金鎖關映襯得分外妖燒美麗。因此,金鎖關的“三山春雪”自古就為文人們所樂道,也留下了不少讚美的詩句。我們現在身在雄關險谷,耳邊似乎仍有刀載相撞、戰馬嘶鳴的迴音,金戈鐵馬,兵戎相見的戰爭場面仍依稀可見。而在金鎖雄關也確實殘存著不少的古代遺蹟,流傳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趣聞野史,其中尤以宋時楊家將的故事廣為流傳。

據說,800多年以前,北番遼國日益強大,不時南下侵犯宋朝疆域。一日遼將率兵十萬,將長安圍困。楊六郎騎馬應戰,搭弓射箭就射得遼兵抱頭鼠竄。待跑出300裡之後,遼兵發現楊六郎射出的箭插在了金鎖關的南門之上。見狀,遼軍一面驚叫,一面逃出了金鎖關。

楊六郎在收復了金鎖關之後,就率兵駐紮在這裡。直到今天,仲家山上還有楊六郎插旗杆石;女回山上有其屯兵的山寨;楊家坪相傳為楊六郎演練軍馬的場所;而附近的巖洞稱“六郎洞”,據說曾為六郎的居所;而棋盤川裡的馬家寨有一清澈的山泉,據說是巾帽英雄穆桂英的黃騾馬馬蹄刨出來的;因此叫做“馬刨泉”。雖說這一切只是傳說,但是金鎖關南門在毀壞以前,上面確實插有一文鐵箭。

我們眼前的那座山名叫女回山,也叫做 “搬轉山”。如果仔細觀看,大家會發現,這裡的山峰走勢都為南北方向。而女回山卻特立獨行,為東西走向。這裡也有一個悽苦的傳說:秦時始皇徵集百萬民工建造長城,孟姜女的新婚夫也未能倖免,據 《舊唐書》記載,孟姜女為陝西同官人。

她在苦等丈夫數年之後,因相思甚苦而決意到陝北尋夫。殊不知,其夫已死,且屍骨已被砌入長城之中。孟姜女長哭不止,哭倒了長城。為了躲避秦兵追趕,孟姜女身背丈夫遺骨選到了此處。而此時秦兵己追到身後。只見孟姜女使盡全身力氣,硬是將這一南北走向的山峰搬轉了方向,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此山擋住了秦兵。孟姜女也得以逃回家鄉----同官,即今天的銅川。這座山峰因此被稱為 “女回山”或 “搬轉山”。

現在我們來到了西水關外北山下。這裡山上曾造有太量摩崖造像,後來在炸山取石時毀壞。而關城南門外淌泥河東岸細砂石崖上,有公元689年雕刻的阿彌陀佛像,1573-1619年雕刻的作品也有遺存。我們可以看到大小不等的石窟摩崖造像20多拿。大的近似真人,小的不及手掌,個個生動逼真。

陝西省導遊詞5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古城西安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黃,叫我小黃或偉群都行。我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很高興,希望我能和各位一起度過這一段美好的時光。今天我先帶大家去最著名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在我國西安臨潼出土,今天我就帶領你們遊覽這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歷史文物。

看!這就是將軍傭,它身體魁梧,頭戴鶴冠,身上披著鎧甲,手裡還握著寶劍,看它若有所思的樣子,好象在考慮如何打退匈奴大軍呢!

瞧!這個兵馬俑是陶馬,它的大小跟真馬差不多,個個形體鍵壯,肌肉豐滿,看它躍躍欲試的樣子,好象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哩!

今天,我的講解就到這,檔案,先的景點不知這一關額,還有先古城牆,華清池等等,這些景點我都會帶你們去的,今天我們就先到這裡,大家回去好好休息,然後有一個好的狀態再繼續我們明天的行程,希望大家今晚能休息好,我們明天見。

陝西省導遊詞6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的一座,位於禮泉縣城東北20多公里處。陵園規模巨集大,總面積2萬餘公頃,被譽為“天下名陵”和世界的皇家陵園。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來到昭陵,一定要給大家先講講李世民這位偉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垂範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謀,幫助父親李淵打下江山,於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淵禪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在位23年。這位皇帝即位後任人賢、廣開言路、虛心納諫,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關係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順應民心和歷史發展的政策,開創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榮、民族關係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聲名遠播,創造了我國曆史上盛極一時的“貞觀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病故。太宗遵其 “因山而葬”、“儉薄送終”的遺囑,選距長安約80公里的九嵕山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後繼續營建。九嵕山海拔1888米,山勢突兀,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等山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九嵕山主峰頗為神奇:從南面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面望之,形若覆鬥,很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面看之,形同筆架,號稱“筆架山”。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故,與文德皇后合葬後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宮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間。從唐貞觀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人葬到唐開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105年之久。

昭陵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陪葬多的一座。同時它還開創了中國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河,也可以說是唐代“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因山為陵,就是選擇自然山峰,從旁邊鑿洞為埏 (音ya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宮殿。據有關資料記述,昭陵從埏道至墓室深約230米,前後安置五道石門。

地宮寬敞富麗,幾乎與長安城的宮殿差不多。埏道兩側設東西兩廂,廂內放置石櫃,櫃內有裝殉葬品的鐵匣。陵山上還為護陵人員修建了遊殿和房舍等。為了解決來往不便的困難,又沿山崖修了棧道。經過1000多年的滄桑變換,昭陵的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現僅存幾處廢墟,如朱雀門、獻殿、祭壇、司馬門、皇城等。據記載,皇城建築曾經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間。

昭陵陵園方圓60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徴、李靖、李勣 (徐懋功)的墓與眾不同;太宗李世民的靈寢位於陵園北端,像皇宮在長安城北部一樣,居高臨下,氣勢壯觀雄偉,為以前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因山勢陡峭,來往不便,於是順山旁架設棧道,繞山300米,才能到達墓門。後來為了圍固山陵,將棧道拆除,與外界隔絕。陵山有內外兩重垣牆圍繞,外城遺址已難考證,方形的內城依山婉蜒,牆四隅建有角樓,正中各開一間: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陵園內主要建築是獻殿和寢宮。

獻殿位於朱雀門內,正對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1992 年在獻殿遺址曾發現一件殘缺吻,高1.5米,寬0.65米,底長1米,重約150公斤,可見原建築規模之巨集偉壯觀。寢宮建築在陵山垣牆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內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靈魂起居的場所,為守陵官員、宮人所住。詩人杜甫在《重經昭陵》中寫道:“靈寢盤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窺松柏路,還見五雲飛。”可見,當時昭陵不但險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陰。

昭陵的營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術家閻立德設計的,在規模和佈局上都有獨特的風格。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長孫氏以後,詔令雕刻列置於昭陵北麓祭壇內的。六駿是六匹曾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唐王朝的統一戰爭立過戰功的駿馬。石刻駿馬姿態各異,但都矯鍵雄強,生氣勃勃。

“昭陵六駿”石刻吸取了佛教藝術的浮雕法,以熟練的技巧、簡潔的手法刻畫真實的事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惜這幾件藝術珍品在19世紀20年代遭到破壞,其中有兩件被盜運到國外,現存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件在盜運時被發現,運回西安,今陳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藝術博物館內。在盜運過程中,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數塊,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現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題讚詞和馬的名稱也都看不見了。所幸還有北宋遊師雄立的昭陵六駿碑,以線刻手法記錄了六駿浮雕的細部、名稱、毛色特點、戰功及太宗贊六馬的全文。

這裡是與六駿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壇的十四國君長石刻像。這些石像早年也被毀,現僅存四座像的題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沒有具體記錄,有些資料只說是“逾常形”,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體高大、魁偉。

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內放置墓誌石的風氣。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幾乎每座墓內都有墓誌石。大部分碑石現都儲存在昭陵博物館內。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又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譽為 “天下名陵”。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到的這裡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勣墓。李勣(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初大將,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會算,曾運籌惟握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17歲時,參加隋末的瓦崗農民起義軍,與秦瓊、羅士信不同,李勣可是瓦崗軍元老級的人物,因功封東海郡公。瓦崗軍失敗後隨李密舊部歸唐,任右武侯大將軍,封曹國公。賜姓李,因避唐太宗諱,單名勣。他曾奉事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戰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賞識。在他生病時,唐太宗曾經親自為他剪須和煎藥。

李勣死後,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討伐。李勣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為李勣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

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後重新修復的李勣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樑進德冠,是目前發現的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各異的胡俑和駱駝俑,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 “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裡發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誌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誌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絡。

昭陵碑石形體高大,雕刻精細,均為初唐著名書法家書寫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製御書的《李勣碑》、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誌蓋的“飛白書”等都是稀世珍品。

初唐盛行楷書,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褚世南和薛稷,號稱 “初唐四大家”。在這裡可以看到他們的典範佳作。例如,褚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型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後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

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xx兩銀子。為了進一步抬高價格,他們拓片後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後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後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製,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幾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多的是陶俑。這種彩繪釉陶俑的製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後,施以鉛釉,然後再經燒製便成釉俑。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俑造型美觀,姿態多樣,神情生動。

多種多樣的髮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俑,著翻領袍的女站俑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俑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俑,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俑僅流行於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陝西省導遊詞7

各位遊客,大家好,現在我們的目的地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位於西安市三學街孔廟遺址,是我國收藏古代碑石墓誌時間最早,名碑最多,數量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

孔廟遺址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置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末年,南門照壁上的“孔廟”兩字是由清代書畫家劉暉書寫的。現在的大門東西開,俗稱“禮門”、“義路”。走進博物館大門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雕樑畫棟的木牌枋,名叫“太和元氣坊”。

西安碑林因碑石叢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於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石質書庫”、“書法的故鄉”。西安碑林是為儲存唐代《石臺孝經》、《開成石經》而建,經歷代不斷的整修充實,集中展出了漢魏至明清的碑石墓誌1000多件。

遊客朋友們,碑林博物館的參觀講解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配合,歡迎大家下次再來參觀,謝謝大家!

陝西省導遊詞8

哈嘍!歡迎大家來到西安,我是你們的小導遊劉琳,我和大家初次見面,請大家多多關照,下面我們就前往清華池吧!

朋友們,我們正在走廊,請大家往前看,那就是黃河母親,她一身雪白,還抱著不到一歲的孩子,用乳汁哺育這他,這黃河母親大概有兩米多高。我們聯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媽媽肯定也這麼愛你吧!

黃河母親大家已經看過了,我們就去對面那座山吧!它叫作鳥山,必須坐纜車去。請大家做好準備,纜車要出發了!請大家往下看,這就是清華池,很美麗吧!

好了!大家該下纜車了,我們已經到達鳥山了。請大家往裡面走,看!那是八哥!多麼可愛呀!大家自己看吧!可不要掉隊哦!好了!大家應該看完了,我們下山吧!

look!那是青春泉!聽說只要用哪裡的泉水洗臉,臉上永遠不會有皺紋哦!青春泉的左面是皇上和他的妃子洗澡地方,只要往裡面頭一兩個硬幣,就會來年有好運!

好了!今天的清華池一日遊結束了!我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請大家不要忘記今天哦!

陝西省導遊詞9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為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牆。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為西安,意為“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遊覽的西安城牆,它是世世代代陝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徵。

陝西省導遊詞10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到家來到西安,西安是著名的古城,我將帶領大家遊覽幾天,那麼首先我們就去秦始皇陵觀光。

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東約五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地勢險峻,環境優美。陵園規模巨集大,陪葬品重多,像一座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13歲就開始營建陵園,修剪時間長達38年。工程浩大,氣魄巨集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1974年在其東側發現兵馬俑坑,轟動了中國,震驚了世界,是20世紀最偉大的考過發現之一。 1978年,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型博物館,於1979年10月開館。1987年12月聯合國教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家在遊覽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要大聲喧譁。 2.不要擁擠,要有秩序的參觀。 3.不要亂寫亂畫,保護文物。現在我就帶大家一起參觀一下吧!

陝西省導遊詞11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磻溪河(又名伐魚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魚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近年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釣魚臺風景區的開發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新規劃的景點為釣魚臺將再添新姿。

寶雞市姜子牙釣魚臺位於寶雞縣城南17千米的磻溪河畔,面積約12平方千米景區內波光粼粼,翠柏蔥鬱。相傳是商朝名士姜子牙出任國師 姜子牙釣魚臺前隱居垂釣以圖大業的地方。現在河邊有一巨石寬2米,長2。5米,石面平闊,上書“釣魚臺”三字,石上有兩條平行光滑的凹印,傳說是姜太公跪在上面釣魚的痕跡。由這裡至西寶公路邊的一段土路,傳說是周文王西伯邀請姜子牙時用繩拉車經過的道路,這裡還有唐建明修的姜太公廟和周文王廟,廟內有姜太公塑像,有周文王請姜太公情景的連環壁畫。廟前有四棵古柏,傳為太公手植,枝葉茂盛。三清殿、武吉祠等古建築群各具風格。沿坡道再上行,便到新建的釣魚臺水庫,壩高50米,蓄水45萬立方米,蔚為壯觀,現闢為水上樂園,可划船遊玩,釣魚臺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是一處極佳的旅遊勝地。

釣負臺距法門壽90千米,太白山森林公園95千米,風翔東湖35千米。 大散關大散關在陝西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扼南北交通要道,為秦、蜀往來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時金兵南下,侵犯陝川,宋將吳玢、吳磷兄弟聚兵扼險 於此固守,打敗金兵的多次進攻。後人為紀念吳氏兄弟,在關西修有吳公祠,祠內有吳氏兄弟像。關下豎有“古大散關”碑石一通。今川陝公路、寶成鐵路都從此穿過。

陝西省導遊詞12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城北10公里處的法門鎮,東距西安市120公里,西距寶雞市96公里。法門寺旅遊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曆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山門,佛寺院的大門,由於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門”,一般是三門而立,中間大兩邊小,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山門”也稱“三門”,也以山門做寺院的別稱。如今的法門寺包括真身舍利塔、大雄寶殿、地宮以及法門寺博物館(珍寶館)等四大部分。

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499年前後,現寺內尚存的北魏千佛殘碑就是立塔建寺後不久樹立的。當時稱“阿育王寺”(或“無尤王寺”)。隋朝時,改天下佛寺為道場,阿育王寺改為“成寶寺”。唐朝是法門寺的全盛時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顯赫地位,以七次開塔迎請佛骨的盛大活動,對唐朝佛教、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初時,高祖李淵改名為“法門寺”。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在這裡度僧80名入住法門寺,寶昌寺僧人惠業為法門寺第一任住持。唐朝貞觀年間,把阿育王塔改建為四級木塔。唐代宗大曆三年(786年)改稱“護國真身寶塔”。自貞觀年間起,唐朝朝政府花費大量人力財力對法門寺進行擴建、重修工作,寺內殿堂樓閣越來越多,寶塔越來越巨集麗,區域也越來越廣,最後形成了有24個院落的巨集大寺院。寺內僧尼由周魏時的五百多人發展到五千多人,是“三輔”之地規模最大的寺院。

法門寺佛光大道佛光大道全長1230米,寬108米,面積約14萬平方米,是一條成佛之道,同時又是景區的景觀主軸。

佛光大道分別設有經幢、菩薩,等景觀,它是按佛教“五時判教”而設,我們將山門比喻為“此岸”(現世),佛光大道接引眾生通過“五時判教”到達“彼岸”——合十舍利塔(佛國),這樣一輪迴即為一大度。同時佛教中講究因緣所生法,大道內兩側的10尊菩薩是為佛之因,佛是為菩薩之果。在佛光大道上穿行,感受由菩薩之因到佛之果的成佛過程,二側菩薩表一佛,佛在中間,佛即是我們自己,佛在我們心中。

位於佛光大道東側的林蔭道中,我們可以看到共由八組景觀雕塑組成的佛陀聖蹟,其主旨表現人間佛陀,人間佛教。此佛陀像非聖化之佛陀像,按不同的年齡做出不同的模樣,體現佛陀由凡入聖的偉大精神;而西側的林蔭道中為您呈現的八組景觀雕塑則為法界源流,其主旨接釋迦涅磐後佛教的發揚光大,如漢傳佛教淨土宗、禪宗、中國八宗、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等。

法門寺文化景區佛光閣法門寺佛光閣位於法門寺的新文化景區內,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座佛文化體驗賓館。按五星級標準投資興建,擁有近200間客房。房間裝飾典雅、別緻,裝置齊全,設計獨特,禪修房中設有專門為參禪者打坐的禪臺。講經堂、禪茶室、素食餐廳、書吧等具有佛文化特色的設施一應俱全。

法門寺文化景區膳緣居佛光閣中設有素食餐廳與佛文化底蘊濃厚的五個獨立包間,在這裡您可以享受到專業大廚為您帶來具有新意的特色佛家素食和我們無微不至的服務。法門寺十大之最:

一、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一個金骨和三個影骨),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二、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三、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

四、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五、地宮出土的一整套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說

六、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七、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祕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祕色瓷器。

八、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九、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上面鏨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

2006年0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