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致詞>

徽州解說詞

致詞 閱讀(2W)

徽州解說詞

歷史彷彿風雨中飄來蕩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灣。

像很多落戶徽州的宗族一樣,西遞的胡氏,也是帶著一個百轉千回的故事來到這一片山水之間的。

西遞的胡氏本來姓李,他們的祖先出自帝王之家。

公元904年,唐朝的春天,長安的天色有一些陰沉,唐昭宗李曄走出寢宮,抬頭之間看到院子裡的梅花竟在一夜之間開放了許多。

就在這個清早,心懷叵測的樑王朱溫,再次提出遷都洛陽的事來。

面對兵權在握的朱溫,李曄小心翼翼地說道,朕以為,遷都之事,是否寬限幾日再議。絲毫不是緩兵之計,千秋帝業,大勢已去,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沒有回天之力。李曄的這一個想法,僅僅是因為皇后身懷六甲,分娩在即,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安詳的出生。

朱溫說,不用等什麼了,出發吧,我已經這樣決定了。

東去的長車走到河南陝州的時候,皇后生下了一個男孩。

前路迢迢,生死未卜,望著窗外的暮色,剛剛當上父皇的李曄憂心忡忡。

前來接駕的陝州官吏胡三,是歙州婺源人,見了這樣的情形,默默抱過孩子,辭官棄職,回到家鄉。他給孩子起了個胡昌翼的名字。

之後沒多久,朱溫篡位,自立樑朝,李曄一家,慘遭殺害,惟一倖免的,就是胡昌翼。

很多年過去了,長大成人的胡昌翼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身世,胡昌翼選擇的是繼續原來的生活,就是將正在進行的日子,按照原來的打算過下去。所以我們說耕讀傳家是最平淡的輝煌。

這樣又過了好多年,有一天,胡昌翼的第五代後人從婺源去南京,經過西遞的時候,不由被這一派青山綠水打動了。

其實打動他的,並不僅僅是好風景,打動他的,是存在心裡的一個理想中的家園。

胡門一族從婺源遷到了西遞,並在西遞生根發芽,然後枝繁葉茂。

追慕堂是建在西遞的胡家祠堂,西遞的胡家,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有時,也在這裡召開會議,從頭說來或者從長計議,宗族的領導侃侃而談擲地有聲。

徽州的很多村落,大致上都是像胡氏宗族一樣,他們從遠處走來,拖兒帶女並且沾親帶故,這麼多的人家,從遠處走來了,在這裡留下了。

走馬樓坐落在西遞村頭,這一幢修建於道光年間的建築,是西遞的胡家常說常新的話題。春風得意馬蹄疾,當年春風得意的胡家,騎在歲月的馬上,伴著那一片馬蹄聲遠去了,而走馬樓還在。

道光年間的胡貫三和許多徽商一樣,歷經千辛萬苦,然後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和許多徽商不同的是胡貫三攀上的兒女親家是當朝宰相曹振鏞,所以胡貫三比別的徽商更加躊躇滿懷。

曹振鏞就要從京城千里迢迢趕來西遞相親了,胡貫三希望這一次聚會風光無限。不是顯山顯水的榮華富貴,更不是一擲千金或者揮金如土。胡貫三想到的`是在村口建造了這一座走馬樓,他要展現的是徽商“亦商亦儒”的精神,是風雅的風光和神采。

一路奔波的曹振鏞,明顯是一付旅途勞累的感覺,但當他踏上走馬樓,面對清新別緻的遠山近水,心情一下子清新起來,呆在西遞的日子,曹振鏞始終興致勃勃。

相親以後的走馬樓,成了西遞文人聚會和休閒的地方,他們把酒臨風,立在樓頭高聲吟誦。

青山雲外深,白屋煙中出。

雙溪左右還,群木高下密。

曲徑如彎弓,連牆若比櫛。

自入桃源來,墟落此第一。“歙山多田少,況其地瘠,其土騂剛,其產薄,其種不宜稷粱,是以其粟不支,而轉輸於他郡,則是無常業而多商賈,亦其勢然也。”

這是寫在《歙問》中的一段話,因為地少人多,山上又收不了更多的莊稼,加之賦役繁重,社會動盪,災荒迭作,為了生存,徽州人開闢出了一條經商之路,走在這條路上的徽州人,就是徽商。

這些氣宇軒昂的亭臺樓閣是胡雪巖在杭州的宅子。粉牆高聳,仰望這一片天空,或許當年胡雪巖抬頭時就已經想到了天有多高,心就有多高。

最初的時候,胡雪巖只是杭州一家錢莊裡的學徒。一天的下午,胡雪巖守在店堂裡,依舊是翻書識字,有顧客來了,他就放下書,上前去招呼。

客人是一位窮困潦倒的書生,名叫王有齡。胡雪巖與他並不相熟,但一番閒聊之後,胡雪巖發現這個書生很有才華,也很有抱負,將來一定有機會做官,但是缺少進京的盤纏和做官的“本錢”。胡雪巖二話沒說,立即私下借出了錢莊的500兩銀子。

王有齡當官回來的時候,胡雪巖正好在杭州的街頭流浪。因為王有齡的資助,胡雪巖在杭州聯橋開出了自己的阜康錢莊。

胡雪巖自1860年開辦錢莊起,僅僅四五年時間,就贏得了“紅頂商人”的美譽。因為傾心囊助左宗棠,1878年,胡雪巖受朝廷嘉獎,封布政使銜,賜紅頂戴,紫禁城騎馬,賞穿黃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