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職場人士需要知道的職場禮儀

職場 閱讀(2.88W)

職場禮儀不僅是對同事的尊重和對公司文化的認同,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為人處事,禮貌待人的最直接表現。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職場人士需要知道的職場禮儀,一起了解下吧。

職場人士需要知道的職場禮儀

  職場禮儀要點

電話禮儀

在接聽電話時你所代表的公司而不是個人,所以不僅要言語文明、音調適中,更要讓對方能感受到你的微笑。同時,也不要忘記每一個重要的電話都要做詳細的電話記錄,包括來電話的時間,來電話的公司及聯絡人,通話內容等,這樣才能為將來開展業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迎送禮儀

當客人來訪時,你應該主動從座位上站起來,引領客人進入會客廳或者公共接待區,併為其送上飲料,如果是在自己的座位上交談,應該注意聲音不要過大,以免影響周圍同事。切記,始終面帶微笑。

名片禮儀

遞送名片時應用雙手拇指和食指執名片兩角,讓文字正面朝向對方,接名片時要用雙手,並認真看一遍上面的內容。如果接下來與對方談話,不要將名片收起來,應該放在桌子上,並保證不被其他東西壓起來,這會使對方感覺你很重視他。參加會議時,應該在會前或會後交換名片,不要在會中擅自與別人交換名片。

介紹禮儀

介紹的禮節是行為大方得體。介紹的原則是將級別低的介紹給級別高的;將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將未婚的介紹給已婚的,將男性介紹給女性,將本國人介紹給外國人。

握手的禮儀

愉快的握手是堅定有力,這能體現你的信心和熱情,但不宜太用力且時間不家過長,幾秒鐘即可。如果你的手髒或者很涼或者有水、汗,不宜與人握手,只要主動向對方說明不握手的原因就可以了。女士應該主動與對方握手,同時不要戴手套握手。另外,不要在嚼著口香糖的情況下與別人握手。

  職場禮儀常識

1.儀表規範

① 日常著裝必須整潔、大方和得體。

② 因公涉外活動時,男士著西裝、打領帶,女士穿西裝套裙。

③ 參加社交活動時,根據喜好著裝,但力求高雅、美觀。

2.儀容規範

① 容貌修飾自然端莊,不過於張揚。

② 面部保持潔淨,頭髮梳理整齊。

③ 男職工不留長髮,不蓄長鬍須;女職工不燙怪異髮型,化妝自然得體。

④ 神態自信,舉止穩重,禁忌粗俗行為。

⑤ 常面帶笑容,保持開朗,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

3.儀態規範

① 站姿:腰身挺直,禁忌躬背哈腰;不隨意扶、拉、倚、靠、趴、蹬、跨,雙腿不可不停地抖動。

② 坐姿:從容就坐,動作輕穩(男士腰背挺直,女士坐姿文雅自然);離座穩重,非固定椅子須放回原處。

③ 走姿:上身保持正直,雙肩放鬆,目光平視。

4.言語規範

① 用語禮貌,多用敬語、謙語,如“您、請、謝謝、對不起”等,不說髒話、忌語。

② 熱情、誠懇,語氣平和,手勢得當,切忌用手指人和拉拉扯扯。

③ 不要隨意打斷他人講話或心不在焉,切忌打聽他人隱私和貿然提問。

④ 目視交談對方,適時點頭、應答。

⑤ 說話時間長短適度,切忌滔滔不絕。

⑥ 會議、接待等場合宜講普通話。

5.辦公規範

① 以職務或職稱稱呼上級,以職務或同志等稱呼同事,以先生、女士等稱呼患者和賓客。

② 遇到同事、患者和賓客,見面先問好,面帶微笑,言語禮貌。

③ 未經同意不得隨意翻看同事的檔案、資料等。

④ 上班時間不做與工作無關的事務。

  職場相處禮儀

(一)尊重同事

相互尊重是處理好任何一種人際關係的基礎,同事關係也不例外,同事關係不同於親友關係,它不是以親情為紐帶的社會關係,親友之間一時的失禮,可以用親情來彌補,而同事之間的關係是以工作為紐帶的,一旦失禮,創傷難以癒合。所以,處理好同事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尊重對方。

(二)物質上的往來應一清二楚

同事之間可能有相互借錢、借物或饋贈禮品等物質上的'往來,但切忌馬虎,每一項都應記得清楚明白,即使是小的款項,也應記在備忘錄上,以提醒自己及時歸還,以免遺忘,引起誤會。向同事借錢、借物,應主動給對方打張借條,以增進同事對自己的信任。有時,出借者也可主動要求借入者打借條,這也並不過分,借入者應予以理解,如果所借錢物不能及時歸還,應每隔一段時間向對方說明一下情況。在物質利益方面無論是有意或者無意地佔對方的便宜,都會在對方的心理上引起不快,從而降低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人格。

(三)對同事的困難表示關心

同事的困難,通常首先會選擇親朋幫助,但作為同事,應主動問訊。對力所能及的事應盡力幫忙,這樣,會增進雙方之間的感情,使關係更加融洽。

(四)不在背後議論同事的隱私

每個人都有“隱私”,隱私與個人的名譽密切相關,背後議論他人的隱私,會損害他人的名譽,引起雙方關係的緊張甚至惡化,因而是一種不光彩的、有害的行為。

(五)對自己的失誤或同事間的誤會,應主動道歉說明

同事之間經常相處,一時的失誤在所難免。如果出現失誤,應主動向對方道歉,徵得對方的諒解;對雙方的誤會應主動向對方說明,不可小肚雞腸,耿耿於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