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回訪教育工作總結大綱

職場 閱讀(6.2K)

豐臺八中於2017年11月接受豐臺區督導室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督導驗收工作,區督導室對我校的主要成績予以肯定,並且從學校合理調整幹部兼課量、進一步拓寬教師培養渠道兩方面對學校的工作提出了建議。針對督導室的建議,我校做了有效的整改。

回訪教育工作總結大綱

一、針對督導回覆意見的整改

(一)針對回覆意見中提到的“學校合理調整幹部兼課量”問題,校領導高度重視,制定了嚴格合理的制度,保障幹部兼課、聽課、評課。

1、提高認識。幹部兼課、聽、評課是深入一線掌握教情和學情、有的放矢地指導教學和總結推廣先進教學經驗的有效途徑,也是幹部以身作則、身先士卒,與教師加強聯絡、增進合作、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2、幹部聽課的基本型別和方法

(1)對所有教師採取瞭解性聽課(推門聽課),以瞭解教學基本情況。

(2)對新入職、新調入教師採取指導性聽課,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教師業務能力,主要物件是缺乏教學經驗的青年教師和教學業務水平較差的教師,這是教學管理中的主要聽課型別。課前要指導執行者充分準備,認真備課;課後要及時進行分析、評價,使其提高教學能力。

(3)對教育、教學有一定問題的教師採用督查性聽課,這是檢查課堂教學情況,督促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聽課。主要物件是對工作責任心差、學生意見多的教師。督查性聽課,事先也可以不打招呼,聽課後與檢查教案、召開學生座談會相結合,以便獲得更多更準確的資訊,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督促幫助。

(4)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採用研究性聽課。這是探索教改新路、實驗某種教學方法或上好某種課型的聽課。

(5)對骨幹教師採用總結經驗性聽課。這是學習、總結、推廣先進教學經驗的聽課。要組織更多的教師參加,以擴大先進教學經驗的影響。

(6)幹部聽評課與教師反思相結合。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幹部評完課後,每位教師要從教與學兩方面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師自覺地把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的物件,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全面深入的審視和分析,並撰寫教學反思;組織教師開展反思活動,使教師從多方位的來查詢自身的不足,通過取長補短,來加強自身的素質,使自己的教學更精彩。

3、對幹部聽、評課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有計劃。一個學期主要聽那些型別的課,聽哪些教師的課,安排什麼時間聽,聽多少,要在學期出做出計劃。

(2)聽課要講究方法。每次聽課要做好準備,做好記錄,填好聽課意見。

(3)聽課要講究效益,對所聽的每一次課,都必須認真分析總結和評價。

(4)聽課要尊重教師。要以平等的、誠摯的態度對待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這樣才能真正發現教師教學工作中的優缺點,才能提出中肯意見,為教師所接受。

(5)聽課要有一定的保證。校長每學期聽課不少於30節,副校長、主任每學期聽課不少於40節。

4、整改後的效果

幹部兼課、聽、評課制度化,完善了我校的教學評價體系,規範教學常規工作,探索更加優化的符合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建立和維護良好的教學秩序。

(二)針對回覆意見中“拓寬教師培養渠道”問題,學校開拓多種渠道為教師成長搭建平臺,培養了更多的骨幹教師,更大程度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較快形成了區、校骨幹教師梯隊。

1.全體教師的培養。針對我校教師科研意識不斷增強、科研能力逐步提高的現狀,以校本研訓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以課題任務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實行“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校本教研模式,開闊老師視野,活躍教師思維,組織專題講座如豐臺教育分院支梅副院長《關於教育科研論文撰寫的幾點思考》等,以提升全體教師教科研水平。

2.校級骨幹教師的培養。我校建校歷史較短,教師隊伍年輕,沒有現成的經驗、眾多的骨幹,在職專任教師74人中僅有2名區級骨幹教師。這與我校優異的教學成績,良好的社會聲譽形成了極大反差,也不符合我校“把小做精、變凡為品”的辦學理念。分析我校教師隊伍,課堂教學能力較突出,教學經驗豐富,但缺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梯隊建設薄弱。針對現狀學校建立校骨幹、區骨幹、市骨幹的三級培養機制,通過理論學習、教學實踐、課題研究、專家指導等活動,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較高的現代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的骨幹教師隊伍。到2012年內實現:培養出若干名校級骨幹教師;培養出6名區級骨幹教師;培養出2名市級骨幹教師。要求現有校級骨幹教師:制定個人三年發展規劃,自主研修;抓好備課、聽課、說課、評課四環節,寫詳案,重視教學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每週聽課至少一節並寫出聽課感受;每學期上一節校級公開課,並寫出相應的教學設計和案例;積極參加各級課件、案例、論文評選,保證每學期獲區級及以上獎勵一次;鼓勵不是班主任的教師積極參加班級管理,為日後從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回訪教育工作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