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陶瓷藝術的發展前景

職場 閱讀(3.21W)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發明陶瓷的燒製工藝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陶瓷藝術的發展前景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用。

陶瓷藝術的發展前景

  陶瓷藝術的現狀

景德鎮的大街上仿古陶瓷市場自今年起已經開始蕭條了(切身感受)。市中心包括傳統的工藝瓷複製品·大師瓷都已進入疲軟期,反觀雕塑磁場中以樂天陶社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其創新性的作品市場越來越紅火(話說一到週六日,雕塑瓷廠那個人擠人啊。。)雖然也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前景是好的。。

現代陶藝我認為是必然會成為主流的,陶瓷藝術要想躋身主流藝術領域,就更該探尋陶瓷本身的語言,既泥土與火的語言,陶瓷藝術是一門材料藝術,在中國有其深厚的歷史傳承,但缺少發展創新。景德鎮大師們所形成的既得利益圈子嚴重影響大眾對陶瓷藝術的審美認知,一支獨大,必然自取滅亡。

在市場上看到仿古的也很多,但是它到底跟真正的高古的東西有很大的差距。這就導致了不倫不類的感覺。至少我逛市場的時候是那麼覺得的。大姑娘非得弄得濃妝豔抹做什麼,淡妝素描不額很漂亮的麼。

作為一門藝術,陶瓷來說,到底是小眾的。一般普通人可能也就當一個家裡的用具,最多也就是一擺設。藝術欣賞角度來說,不會很高。一般好看,實用,放得起就行了。不會特地跑去欣賞。因此,問題在於這個陶瓷藝術究竟想抓住什麼人去欣賞。它是想走高階呢,還是走親民路線。

那這走什麼路線是誰決定的呢。還不是那些金字塔頂上的人,也不是說賞古不好,曲高和寡是會窮途末路的。作為一國粹,我覺得陶瓷藝術還是被大家都喜歡比較好,藝術來源於生活,那也服務於生活吧。能被大多數欣賞得了的藝術,才會有生機吧。不然也只能一直小眾下去了

我們的傳統陶瓷曾經確實是非常輝煌哈,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不能永遠吃老本兒,坐吃山空啊對吧。事實證明,我們確實沒有!我們中國現代陶瓷藝術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還是很快的!我們國內還是有很多了不起的現代陶藝家的。而且景德鎮很多學生畢業也留在那裡做陶藝,並不侷限傳統和商業瓷噢,藝術品也很多。而且越來越多的大學都開始開設陶藝課程,隨著人們對現代陶瓷藝術關注越來越多,現當代陶瓷藝術品交易的平臺就會越來越多,陶藝工作室也會多起來,大小展覽中的現代陶藝作品也就多了……然後良性迴圈再好不過了……

國外很多陶藝家本職都不是專業做陶瓷的,建築師啊設計師啊什麼的,所以我們中國的現代陶藝雖然還沒有很強大,但是會越來越好的。

  陶瓷藝術備受推崇

“雨過天青雲開處,者般顏色作將來”,這是周世宗心中理想的青瓷顏色,雖然至今尚未發現傳世品,但這般描述已經讓人心曠神怡,恰似雨過天晴後,在神祕而迷濛的天空中陽光從雲層間隙瀉下,只為等待那一抹純淨的天青釉色,這是何等的意境。

其實,中國人對瓷器的鐘愛與玉崇拜有著莫大的關係。比如南宋蔣祈《陶記》指出,“景德鎮陶,昔三百餘座。蜒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於他所,皆有‘饒玉’之稱”。青白瓷的這種溫潤如玉、沉靜素雅乃至器型,正是國人對美的追求,而這種美正是美學家宗白華提出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美。

在當今藝術語境下,陶瓷藝術如何發展成為所有陶瓷藝術家都要面對的命題。在呂金泉看來,陶瓷藝術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首先是不失傳統的,還要有當代的經驗在裡面。對於具體的作品而言,首先要有完美的器型,獨特、有作者個性和魅力,同時不失時代精神;其次,裝飾要和器型完美結合,裝飾要體現出作者的理解和感悟;再次,從純藝術的層面來講,應該不失工藝的美,這是陶瓷藝術的魅力所在,也是區別於國畫、油畫的顯著特徵。造型、裝飾、工藝三者兼具,這樣才能稱得上是一件能夠代表時代精神的陶瓷作品。

為求全面呈現景德鎮瓷器的風采和魅力,本次景德鎮名家陶瓷藝術精品展主題為“CHINA傳承·國粹”,將呈現當代藝術瓷和仿古瓷兩大板塊共計百餘件作品,其中不乏王錫良、陸軍、呂金泉、趙傳玉、李林洪、張景輝、黃勝、劉樂君等名家作品,更有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紋罐、元青花“鬼谷下山”紋罐、清乾隆各色釉彩瓷瓶、明成化鬥彩雞缸杯等仿古精品。

呂金泉對這次展覽預期很高,他希望這次展覽能給北京的廣大藏家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可以認識當代陶瓷藝術發展的一個層面。他同時指出,高古瓷是很稀少有限的',可以通過仿古瓷這種方式來了解景德鎮的工藝現狀,瞭解景德鎮的歷史文化。作為北京商報文化鑑賞與消費季的重要一環,本次展覽無疑會為觀眾帶來一絲清涼和愜意。

  陶瓷藝術的前世今生

從遠古時期的簡易陶器、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再到東漢時期的青瓷,中國陶瓷經過漫長的歲月終於邁入嶄新的時代。這種跨越不只是對焙燒溫度的把控,更是燒製工藝的巨大提升。雖然在六朝時期、隋唐、五代各有發展,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陶瓷的第一個巔峰屬於宋代。除了燒瓷技術的成熟,更有風格迥異的各地名窯遍地開花。時至今日,中國陶瓷依舊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藝術傳奇。

“新平冶陶,始於漢世”,講的正是景德鎮的前世。新平即景德鎮,又名昌南鎮,從漢代開始,這裡的窯火就從未停息,唐代起開始燒製青瓷,五代時期燒製白瓷。宋代燒製的青白瓷,“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也正因如此,公元1004年被賜名景德鎮。元代時期,景德鎮創燒出釉下彩的青花、釉裡紅、“樞府”釉瓷,至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中國的瓷都。

“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景德鎮當時的繁榮盛況可見一斑,這股千年不息的窯火造就了瑰麗璀璨的陶瓷藝術,也讓景德鎮乃至中國享譽海外。當時的中國瓷器遠渡重洋銷往海外,深受歐洲王室貴族的追捧,甚至一度成為財富和身份的象徵。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內修建托裡阿諾宮,專門陳列中國青花瓷;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收藏瓷器2萬餘件,甚至以近衛騎兵交換中國瓷器,可謂中國瓷器的狂熱愛好者。

那麼,在中國那麼多名窯之中,為何景德鎮能夠異軍突起,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瓷都呢?呂金泉多年來一直從事陶瓷藝術的研究與創作,對此有著深刻的見解。他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首先景德鎮的地理環境優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礦產資源,比如燒窯的燃料——松木,以及燒瓷用的高嶺土;其次,發達的水系使瓷器可以通過鄱陽湖運送到九江以及國內的許多口岸;再次,這裡是山區,避免了很多戰亂。最重要的一點是,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不斷彙集到景德鎮,使得景德鎮的做瓷工藝日益精進,從釉上彩繪、青花、釉裡紅到釉下彩繪等表現手法不斷豐富,明代之後,景德鎮逐漸成了全國的制瓷中心”。

中國瓷器的收藏熱潮,使得China一詞成了“中國”與“瓷器”的雙關語,但其起源問題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過各種來源讓China的意義更加多彩起來。《英漢辭海》中指出,China作為瓷器的含義,源於波斯語chini;《梵文典》指出,China源於古梵文“支那”;也有人認為與絲綢存在莫大的關係;另外有說法提出China來自“長安”的諧音。

對此,呂金泉卻有不同見解,他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景德鎮有一條河——昌江,景德鎮就在昌江以南,歷史上稱為“昌南”,所以這裡燒製的瓷器就被音譯成“China”,後來成了中國瓷器的代名詞,然後延伸到了“中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