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八月心情語錄

語錄名言 閱讀(1.24W)

八月初,秋雨綿綿,屋簷下冒出來了碧綠的青苔,綠油油的,踩上去軟綿綿的,美極了。

八月心情語錄

八月裡,桂花飄香。

庭院前,兩棵桂花樹,風姿飄逸,碧枝綠葉,爭豔齊放,飄香怡人,遠看滿樹的金黃花朵,爬滿了枝枝芽芽,好像披著金色的嫁衣,此一時刻正映襯了那句:“月待圓時花正好,花將殘後月還虧,須知天上人間物,同稟清秋在一時。”自是別有一番意境,影香惹我身心。

然而,身臨其境,卻無心賞悅這極致美景,臨窗而立,極目遠眺,細雨濛濛,蒼翠青山一片霧茫茫,天際烏雲滾滾,暗了大地,也灰諧了我的心。亦如這惱人的天氣,從月七年級直到月中連續的陰雨天,偶爾白天放晴一會,晚上夜半睡的正香時,也會被滂沱大雨驚醒,再也了無睡意。思紂著白日母親的言詞,不僅淚打溼了眼眶。

對著寂寞的黑漆漆的夜空,我不僅在心裡祈禱,嬸孃,您一路走好,天堂的那邊請照顧好自己。

是的,我的嬸孃走了。

這個噩耗傳來的,讓人有點驟不及防,心情瞬間跌入谷底。這是我從來都始料不及的',就在嬸孃去世的前十來天,老公陪同我和女兒一起回了趟老家,探望胃癌晚期的六伯,六伯病的很是嚴重,手術下不了手術檯,化療依然不起作用了,醫生只囑咐說早點準備後事吧,再也無話,醫院拒收,只能回家養著。我們去探望時六伯早已不同往日,病入膏肓,骨瘦如柴,依然沒有了人形。父親說,六伯時日已近,我們都不勝唏噓,只商量著想盡辦法,讓老人最後的時日過的安樂。

我把剛剛牙牙學語,學步的女兒帶回老家,這成了六伯最高興的一件事情,精神大好,時不時的逗我女兒玩耍,言談間滿是歡喜,六伯說能見著我及幼女也了無遺憾,以前總是牽掛與我,如今看我幸福他便欣慰。只是六嬸與堂姐,堂哥嫂見人,沒說上幾句話便滿眼淚水,心裡自是十分難過的,卻也要在六伯面前強裝鎮定,隱瞞著六伯的病情,背地裡卻是無法掩飾的傷痛,痛哭流涕。

嬸孃聽說我們回來了,站在院子裡的大槐樹底下張望著,我招呼了聲嬸孃,沒來的及多說上句話,就被六嬸及嫂嫂熱情的接待進了屋子,嬸孃第一時間也跟了過來,我們在六伯居住的老屋裡寒暄了幾句,嬸孃句句都是對我的牽掛之言,言談間多是關切。說到六伯的病情,嬸孃也一起陪著我們傷心難過,不時的轉身悄悄的抹把眼淚,我也仔細的觀察了下嬸孃,嬸孃早些年得了半身不遂,由於治療及時,中醫西醫一起看,民間配方也找來用了,又找了鍼灸的醫生在家紮了大半個多月的針,這才好了起來,雖然有半邊的身體行動不是很利索,但生活起居,居家生活做飯做家務都還能自理。幾年不見,嬸孃比以前看上去更加富態,身體行動也比以前靈活許多,嬸孃笑嘆,自己是心寬體胖。

從六伯家出來,這才往我家走去,路過嬸孃家,嬸孃招呼進去坐坐的,我婉言謝絕,我說晚上過去坐坐,先回家放下行李。家裡正修建房子,父母都很忙,哥嫂聽我們回來,也從外面趕了回來,一大家人團聚在了一起。晚飯後,帶了一些營養品及補品,遠在內蒙古工作的二哥陪同我和老公一起去探望了伯父及嬸孃,從小伯父和嬸孃就比較偏疼與我,見我回來,自是十分的高興,聊了一些家事,寒暄了些瑣事,直到女兒鬧著要媽媽哄睡覺,在母親的招呼下才離開。

第二日,時近中午,我在廚房幫母親做飯,嬸孃站在院子裡喊著我的小名,喚我過去吃飯,說是堂姐也回來孃家的,包了餃子,我自是去了,嬸孃招呼我吃飯,一碗餃子剛吃罷,又一碗盛了上來,邊吃邊聊著天,一頓飯吃的溫馨而愜意。嬸孃絮絮叨叨的說著一些別後的境況。

在嬸孃碎碎唸的嘮叨裡,我猶如回到了童年的孩提時代。小時候家貧,時有青黃不接,母親每日總是參雜一些粗糧野菜,蒸一些青菜窩頭,或是玉面窩窩,蕎麵卷卷等吃食,給我和哥哥們打牙祭。時間久了,就都討厭這些吃食了,便跟母親嚷嚷著要吃白麵饅頭,母親只能無奈的對我們搖頭嘆氣。孩提時,那裡懂得父母親的無奈與辛苦,只是撒波耍賴的挑好吃食,母親惹急了,便對我們一頓拳腳棍棒,打完了又一個人偷偷地抹一把眼淚,抗著鋤頭下了地,從地埂上回來後,又變著花樣做一些剛採摘的新鮮野菜,看著我們吧唧著嘴巴,坐在門檻上狼吞虎嚥。

嬸孃家與我們家只有一土坯牆之隔,那坯土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便被我們溜了一道豁口,坐在我家廚房的門檻上從豁口望過去,正好是嬸孃家的灶房。如此嬸孃家每日開伙食後,我和小哥便會端上自已的小碗,去嬸孃家蹭飯吃,嬸孃也從不吝嗇,讓我和小哥往飽裡的吃,小哥小時候飯量出奇的驚人,每頓都要吃上兩三碗飯,堂姐們總是怪小哥能吃,便嚷嚷著不給我們飯吃。嬸孃總是在堂姐開始嚷的時候,就開始訓人了,“給我閉嘴,弟弟妹妹能吃多少,你就嚷嚷,你自已還三天兩頭的往弟弟家跑,吃人家東西的,在學人家的摳搜樣,小心我抽你。”聽到嬸孃如此講,我和小哥便吃的更歡實。

偶爾,嬸孃準備的飯菜少了,便自動要我們回家拿了粗糧窩頭與她吃,嬸孃一邊吃著窩頭,一邊摸著小哥的頭,語重心長道:“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再怎麼也不能虧了孩子的身體。”伯父聽後再一旁叮囑嬸孃“你以後做飯多做一些。”嬸孃聽伯父應允,便高興的答應一聲,微笑著看著我們吃飯。嬸孃的善良與仁慈在我們年幼的心靈紮下了深根,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們會經常想起,孩提時代,那貧苦歲月裡的溫馨畫面。

嬸孃一生只生育了兩個女兒,便不在生養,無奈落後山村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嚴重,嬸孃和伯父一合計,便抱養了一男孩。這男孩也不是別人家的,是我大伯父的次子,大伯父去世的早,留下一雙兒女,與大嬸孃孤兒寡母的過活,生活的也是坎坎坷坷,幾位老人在一起一商量一合計,就過繼給了嬸孃撫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