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關於四書五經的經典名句

語錄名言 閱讀(1.51W)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註釋,稱為《四書》,此後《大學》成為儒家經典。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一章提議了明顯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目,又提議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款。八個條款是實現三條綱目的途徑。十章分別解說明顯德、親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名言名句:

關於四書五經的經典名句

大學之道,在明顯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爾後有定,定爾後能靜,靜爾後能安,安爾後能慮,慮爾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慾明顯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爾後知至,知至爾後意誠,意誠爾後心正,心正爾後身修,身修爾後齊家,家齊爾後國治,國治爾後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爾後知至,知至爾後意誠,意誠爾後心正,心正爾後身修,身修爾後齊家,家齊爾後國治,國治爾後天下平。(第二章)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第三章)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

謙。(第三章)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第三章)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諸已爾後求諸人,無諸已爾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第十六章)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第十七章)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原來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誨表面的重要論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個性。從人性來講,便是人性的來源根基,人的基礎智慧個性。實質上用當代筆墨表述便是"臨界點",這便是難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惡的個性,從臨界點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惡。名言名句:

定命之謂性,任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第一章)隱惡而揚善,執其兩頭,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頭,用此中於民。(第六章)

博學之,訊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第二十章)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第二十二章)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傳高足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實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顯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維、德行見解及教誨原則等。風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便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傳高足,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高足為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稱為孔二,年齡後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二十七日)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陰曆仲春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本日孔林地址地)。

名言名句: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貧而無諂,高貴無驕。(學而)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摯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君子務本。(學而)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不患無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

不遷怒,不二過。《雍也》

君子周急不繼富。

一簞食,一瓢飲,在僻巷,人不勝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溫柔敦厚,然後君子。(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雍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君子開闊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爾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逝者如此夫,不捨晝夜。《子罕》

少年老成,焉知來者之不今朝也?(子罕)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惡。顏淵)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行言而與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衛靈公)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衛靈公)

道差別,不相為謀。(衛靈公)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愛,友便佞,損矣。(季氏)

往者不行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盛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進出可也。(子張)

君子不傷脾胃,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子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