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大學聯考勵志對聯的集錦

語錄名言 閱讀(3.19W)

對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中華語言獨特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下面是大學聯考勵志對聯集錦,請參考!

大學聯考勵志對聯的集錦

  大學聯考勵志對聯集錦

誓奪第一

效蘇秦之刺股折桂還需苦戰

學陶侃之惜時付出必有回報

激流勇進

乘風踏浪我欲搏擊滄海橫流

飛鞭催馬吾將痛飲黃龍美酒

傲視群雄

淡淡墨梅凌寒獨開今歲瑞雪兆豐年

莘莘學子壯志凌雲明年金秋送喜來

壯志凌雲

十載求學縱苦三伏三九無悔無怨

一朝成就再憶全心全力有苦有樂

眾志成城

臥虎藏龍地豪氣干雲秣馬礪兵鋒芒盡露

披星戴月時書香盈耳含英咀華學業必成

礪志報親

拼十年寒窗挑燈苦讀不畏難

攜雙親期盼背水勇戰定奪魁

笑書人生

滴水穿石戰大學聯考如歌歲月應無悔

乘風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宮當有時

意氣風發

時光如梭看我少年學子六月追風去

雲帆直掛令那美麗人生明朝入眼來

風華正茂

冬去春來好景年年有

辭舊迎新成績步步高

意氣風發

寒冬散盡喜迎元旦佳節

春意盎然更看男兒發憤

志存高遠

花開花落臘梅傲雪盼新春

春去春來長風破浪迎大學聯考

金榜題名

辭舊迎新寒風陣陣催人逝

苦盡甘來捷報片片暖人心

師生同心

知天文通地理莘莘學子攜手共進魚躍龍門

培棟樑育英才代代園丁含辛茹苦花香桃林

功能技成

庖丁解牛久練而技進乎道

荀子勸學博學則青出於藍

路在腳下

覽前賢思己任鐵杵磨針只求前程似錦

念親情感師恩懸樑刺股但願無愧我心

唯有努力

向名校進軍百鍊成鋼唱出青春無悔

圓人生夢想半載奮鬥笑吟三年等待

一馬當先

各界精英大展巨集圖奪英魁

莘莘學子匯聚一堂學本領

力爭上游

龍騰虎躍朝氣蓬勃

你追我趕誓奪第一

壯志凌雲

良辰美景惜時如金敢與金雞爭晨暉

書山學海甘之若飴誓同峨眉共比高

師生同禧

送祝福不忘感謝恩師

慶元旦牢記備戰大學聯考

笑傲高三

感親恩實高三年滴水穿石永不言棄

報師情火熱六月蟾宮折桂志在必得

苦盡甘來

十年寒窗苦讀效三皇五帝逐群雄

一朝金榜題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師生同喜

舞風翔鸞旌歌鬧處處迎新

披星戴月紫竹寧歲歲登高

勇登書山

點點心血勤育英才厚澤九州

滴滴汗水勇赴學海逐鹿中原

我本英雄

聞雞起舞成就拼搏勁旅師

天道酬勤再現輝煌王者風

捨我其誰

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尚待一朝試鋒芒

萬木爭春春在何處但將今夕放眼量

天南海北

十年苦讀一朝決勝負換來笑逐顏開

數載艱辛六月定乾坤贏得似錦前程

奮發圖強

自強不息懷壯志以長行

厚德載物攜夢想而撫凌

向名校進軍

送報曉金雞看今年碩果飄香迎佳績

迎吉祥犬吠待明朝笑傲大學聯考創輝煌

樂在其中

梅花香自苦寒來

熬頭喜在汗水中

備戰大學聯考

六十同窗同甘共苦拼搏從此時

十二春秋風雨兼程成敗在今年

美夢成真

懷揣大學美夢迎接新年號角

彰顯青春活力揮灑苦澀汗水

自強不息

辭乙酉難忘聞雞起舞

迎丙戌仍需刺股懸梁

  對聯發展起源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於樓堂宅殿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獨特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有歷史記載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代孫權赤烏年號(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對聯叫春聯,辦喪事對聯叫做輓聯,辦喜事對聯叫慶聯。對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一種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對聯,也是第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地區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歷史探源

楹聯者,對仗之文學也。這種語言文字平行對稱,與哲學中所謂“太極生兩儀”。即把世界萬事萬物分為相互對稱陰陽兩半,在思維本質上極為相通。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楹聯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化心理,就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古代中國人世界觀基礎以陰陽二元觀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國人思維方法。這種陰陽二元思想觀念淵源甚遠,《易經》中卦象符號,即由陰陽兩爻組成,《易傳》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第42章。)荀子則認為:“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合而變化起。”(《荀子·禮論》)《黃老帛書》則稱:“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陰有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一種抽象概念,而且廣泛地浸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萬事萬物認識和解釋中。

《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陰陽觀念,深入到中華民族潛意識之中,從而成為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而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上,重要特徵之一,就是對以“兩”、“對”形式特徵出現事物執著和迷戀。對聯格式嚴格,分大小詞類相對。傳統對聯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