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語錄名言>

中醫格言薈萃名言名句

語錄名言 閱讀(2.65W)

中醫博大精深,而中醫有哪些眾人皆熟知的`名言警句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中醫格言警句,以供參閱。

中醫格言薈萃名言名句

  中醫格言警句【珍藏篇】

1.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治風先治血,血足風自熄。

2. 人之所病病疾多;醫之所病病道少。

3.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沒有不治之症

4.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5.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6. 六腑以通為補

7. 少年進補,老來吃苦

8.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

9. 暴怒傷肝,五志化火

10. 上工(高明的醫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中醫格言警句【最新篇】

1. 善為醫者,行欲方而智欲圓,心欲小而膽欲大。——唐.孫思遜,見《舊唐書.本傳》

2. 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清·唐笠山《吳醫匯講》捲入.攝生雜話

3. 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景嶽全書.新方八陣.補略>>

4. 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素問.生氣通天論>>

5. 血氣者,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袪之。——《黃帝內經》

6. 白丹皮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來寒熱之骨蒸。

7. 五損: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骨者益其精。

8. 肥人溼多,既病暑者多;瘦人火多,既病熱者多。——喻嘉言

9. 因:風為行痺,風性善行。寒為痛痺,寒主收引。溼為著痺,溼本重滯。三氣致痺之原。證:其合而為痺也。冬遇為骨痺,春為筋痺,夏為脈痺,長夏為肌痺,秋為皮痺,久而不去,內舍五臟之合,待舍其合,難治矣。一一《脈因證治》

10. 脈之:七表者為:涪芤、滑、實、緊、弦、洪也。八里者:沉,伏,微,遲、軟、弱,緩,澀也。九道者:長,短、促、結、虛、代、動、牢,細也。

11. 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一一元·朱丹溪

12. 胃不和,寐不安。

13. 陰虛火動難治。火鬱當發看何經;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升之,實火可瀉。小便降火極速。一一元·朱丹溪

14. 醫不貴於能愈病,而貴於能愈難病;病不貴於能言醫,而貴於能延真醫。——明 張景嶽《景嶽全書》

15. 醫之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 劉仕廉《醫學整合》

16.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治急性病要有膽有識;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嶽美中

17. 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熱病用河間,雜病用丹溪。——明•王綸《明醫雜著•醫論》

18.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問·至真要大論》

19. 張景嶽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20. 有諸內必形諸外,觀其外可知其內。——清·周杓元《溫證指歸·望色論》

  中醫格言警句【熱門篇】

1.兵無嚮導則不達賊境,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2.忍怒以全陰,抑喜以養陽

3.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

4.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5.不宜苦寒伐胃府,陽明無熱不輕攻

6.小病理氣血,大病調陰陽

7.上下交損,當治其中

8.醫貴乎精,學貴乎博,識貴乎卓,心貴乎虛,業貴乎專,言貴乎顯,法貴乎活,方貴乎純,治貴乎巧,效貴乎捷。知乎此,則醫之能事畢矣。

9.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見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氣毋耗氣,精遺勿澀洩,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明·李中梓《醫宗必讀·腎為先天本、脾為後天本論》

10.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人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占驗。

——清·陳修園《醫生實在易·問證詩》

11.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託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今用醫,必選名姓之後。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慧宣暢曲解。……貫微達幽,不失細小,如此乃謂良醫。

——[晉] 楊 泉

12.世無良醫,枉死者半,此言非虛。

——[唐] 孫思邈

13.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

——[唐] 孫思邈

14.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

15.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16.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17.天地鬱蒸得雨則和,人身煩躁得汗則解。

18.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19.若要小兒安,三分飢,七分寒。

20.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金匱要略》

21.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即固

22.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23.脾升則肝腎亦升,故水木不鬱,胃降則心肺亦降,而火金不滯

24.驚則安其神,恐則定其志

25.嘔苦之邪在膽,吐酸識火在肝

26.治黃先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必活血,血活黃易卻;治黃鬚化痰,痰化黃易散。——關幼波

27.學不博不足以達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變。

28.救陰不在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29.木熱則流脂,肝熱未有不見痰者!

30.回陽之中,必佐陰藥;攝陰之內,必兼顧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