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幼兒 閱讀(2.22W)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 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參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瞭解並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

2、學習本文開頭提出論點後逐層論證的寫法。

3、初步理解“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義,增強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認識教材分析:

  【重點】

目標1、2。

  【難點】

目標中對第四段論證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從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得天下的結果(例:淮海戰役的勝利),從而得出“得人心者得天下”的結論,喚起學生的共識,然後匯入本課。

  二、瞭解預習情況後,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軻,思想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以後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亞聖”之稱。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政治主張主要是“仁政”“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反對戰爭。

  三、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後齊誦數遍,聽課文錄音。

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粟”,sù:穀子,與“慄”,lì區別。“畔”,pàn。

2、對照書下注釋,學生獨立思考(同桌間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並逐句翻譯

3、教師巡視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一些古今異義詞)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裡”“七裡”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

“固國”的“固”,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使國鞏固”。

“威天下”的“威”,原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寡助之至”的“之”動詞,作“到”講。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4、指名串講課文(一讀一譯),師生共同訂正。

5、齊讀課文.

  四、分析課文

1、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⑴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⑵中心論點提出後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⑶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麼還要寫第4段?

2、抽樣提問後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總結。

  附參考答案:

⑴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⑵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於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佔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⑶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範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餘的閒筆。

3、注意下列詞語:

“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筆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

“君子”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

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歸納全文

1、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明確:

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⑴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⑵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巨集,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2、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於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鑑。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侷限性。

  六、拓展思考

有人認為:戰爭勝負取決於戰爭性質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時”“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論只能適用於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要想打勝仗,就必須有最先進的武器,其餘都是次要的。對於這種說法你有何想法?

  七、佈置作業

1、A類:熟讀並背誦課文

2、B類:默寫課文

3、翻譯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