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關於三八婦女節的意義

幼兒 閱讀(1.97W)

婦女節又稱(國際婦女節)是世界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節期在每年三月八日。yjbys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三八婦女節的意義,我們一起來下面看看吧!

關於三八婦女節的意義

  三八婦女節的意義

國際勞動婦女節的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又稱“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確認普通婦女爭取平等參與社會的傳統。1997年大會通過了一項決議,請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歷史和民族傳統習俗,選定一年中的某一天宣佈為聯合國婦女權利和世界和平日。聯合國的倡議導致為實現男女平等建立了國家法律框架,並且提高了公眾對於迫切需要在各個方面提高婦女地位的認識。

三八婦女節 - 起源

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服裝和紡織女工舉行了一次抗議,反對非人道的工作環境,12小時工作制和低薪。遊行者被警察圍攻並趕散,兩年以後,又是在三月,這些婦女組織了第一個工會。

1908年3月8日,15,0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與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三八婦女節 - 意義

紀念意義

國際勞動婦女節 (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 又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 Day for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或“三八”婦女節,是全世界勞動婦女團結戰鬥的光輝節日。

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同時,也是為了紀念在1911年美國紐約三角工廠火災中喪生的140多名女工。

歷史意義

3.8國際婦女節是全世界婦女的節日。這個日子是聯合國承認的,同時也被很多國家確定為法定假日。來自五湖四海的婦女們,儘管被不同的國界、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所區分,但在這一天能夠同時慶祝屬於自己的節日。讓我們再回首那九十年前的為得到平等、公正、和平以及發展所做出的鬥爭。

國際婦女節是勞動婦女創造歷史的見證,婦女為爭取與男性平等所走的鬥爭道路十分漫長。古希臘的莉西斯特拉塔就領導了婦女鬥爭來阻止戰爭;法國革命時期,巴黎婦女高呼“自由,平等,友愛”,走上凡爾賽的街頭爭取選舉權。

在這一天,世界各大洲的婦女,不分國籍、種族、語言、文化、經濟和政治的差異,共同關注婦女的人權。近幾十年來,聯合國的四次全球性會議加強了國際婦女運動,隨著國際婦女運動的成長,婦女節取得了全球性的意義。這些進展使國際婦女節成為團結一致、協調努力要求歸還婦女權利和婦女參與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權利的日子。

  三八婦女節的由來和習俗

今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簡稱婦女節)這天,百度為節日製作了首頁,以一個曼妙女子在八音盒上的旋轉開始“女神節”的敘述,點選它,隨著轉動,八音盒上女子身上的服飾和兩邊的玩具在變。滑鼠放在圖上,顯示“祝各位女神節日快樂!”,又“3.8女神節,誰知女神心:2015年想要他給你怎樣的承諾-女生點這答題;2015年想要給他怎樣的承諾-男生點這答題”。百度網站就這樣將婦女節改成了“女神節”。同樣,在網路平臺和大眾傳播媒介上,婦女這個詞也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中,“女神”這個詞幾乎涉及到關於婦女群體活動的各個方面。隨之,“女神”也將婦女形象更多地固定在貌的意義上。原來對應於婦女概念的“和平、平等、發展”等意義被不斷移除。

本文從三個方面研究“婦女節”是如何被置換成“女神節”,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什麼?

看臉時代:婦女、美女、“女神”

在辭典中,婦女的定義是成年女子的通稱,不單純指已婚婦女。在司法解釋中,14歲以上的女性定義為婦女。現實生活中,婦女常指有孩子的女性。

傳統婦女節,表彰在不同領域的傑出婦女,給於這些婦女的稱號有“優秀女幹部”“'三八紅旗手”“巾幗英雄”“五好文明家庭”等。從這些稱謂看,婦女在各行各業都有自己應得的一種肯定和尊重。這些尊稱看重的是婦女的付出與社會效果,是與婦女的社會地位和勞動價值相吻合的。

進入商業社會,婦女逐漸被美女取代,美女成為不同年齡層女性的統稱,也活躍於傳統媒體和網路媒體。先是美女繼而是“女神”成為熱詞,與各種各樣的選美活動、商業活動以及媒體對這些活動的熱衷宣傳分不開。媒體也隨波逐流地給婦女冠以“女神”之稱,以迎合世俗的喜好。

1、從婦女經由美女到“女神”的生產

“女神”原意是女性的'神明或至尊,例如神話中的女性神仙(聖母瑪利亞、百花仙子,雅典娜等)。引申意指外貌、智慧以及素質等綜合資質高的女性。在娛樂文化中,“女神”這個詞語開始是指女性影視演員,有說最早是形容演員趙雅芝的。

傳統中“女為悅己者容”,將容作為女性實現自己目的的一個重要條件,主要是在戀愛活動中。容是一種動作,是一種手段,容的結果是美。當美成為女性在愛情中獲得理想伴侶的要素後,美女之說就是對女性的一種肯定,儘管美是為悅己者的。

在日常生活中,“女神”是人們用來指那些對自己產生震撼作用的貌美端莊的婦女。現在主要強調其漂亮。也是社交場合對婦女的奉承之詞,指其相貌,或指其衣著時尚。

婦女逐漸被美女-“女神”替代,究其原因:其一,“看臉的時代”生產的特殊話語。貌美成為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必須,對女性更是如此,在各類場合——正式的、私下的,美女成為與婦女打招呼的習慣用語,甚至是對其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二,神話世界世俗化的結果,神的世界作為一個概念其存在空間已經被縮小到可以被忽略的位置上,神明、至尊已經可以對應到普通人身上;其三,凡是涉及到女性,當普通女性被作為“女神”對待時,其貌、其性的部分會被突出。用查爾斯·泰勒的話說就是,在古代基督教社會,不信仰上帝是不可能的,而在現代社會,不信仰上帝不但是可能的,而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網路話語中,“女神”通常是指那些性感的女性。這與消費社會相貌、性感的消費被不斷擴大有關;其四,消費社會消費行為是需要不斷刺激的,要有一些包裝後的新概念產生,替代原來的概念。“女神”在保持了美女的意義的同時,又給與婦女一種新的幻覺,即“女神”包含被捧、被頌的意義。

2、婦女節

節日的來源有多種,源於傳統習俗的節日,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源於宗教的節日,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如中國的端午節、五四青年節、國慶節等。還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兒童節、婦女節等。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節日的名目也更加豐富,有了針對特殊群體的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情人節、光棍節等,這些節日都伴有購物狂歡活動。

“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有譯作“國際勞動女人節”或“國際勞動女性節”。簡稱有“國際婦女節”“三八節”和“三八婦女節”。

追溯節日的歷史,從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婦女爭取“男女平等”遊行集會以來,這個事件與這個日子已有了百餘年的歷史。節日全稱是“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強調的是她的政治意義,其政治意義包括:婦女平等權益、對婦女勞動活動以及對婦女的和平主張的肯定。1911年的3月8日為第一個國際勞動婦女節。

儘管該節日的政治權利與婦女權益的主題是聯合國一直強調的,但是,政治權利和婦女的利益這兩個訴求從節日的本來意義中正在被縮小,被擠壓直至邊緣。在一些地方這個節日的政治意義在淡化,成為簡單的男性表達對女性的愛的日子。在消費語境中,婦女從政治位置上移到商業活動中,這種移動也包含了對婦女政治價值的忽視和對其消費價值的重視。

以2014年光棍節為例,作者在網上隨機選擇了“張家口吧”,有一項調查名為“調查統計帖:昨天的光棍節,你又為馬雲先生家花了多少大洋?”其中一位跟帖者說:我沒有花,敗家娘們也沒怎麼敗,敗了三百(“堂堂透充氣”的跟帖)。

2014年光棍節當日,馬雲在接受央視採訪時兩次感謝中國婦女,馬雲說:“感謝中國的婦女!這些敗家的女人,你們查一下統計,我沒看到這個資料,但我可以保證很多女人是為孩子、為老公買的,為爸爸媽媽買的,女人挺厲害,女人比男人考慮別人多多了。”

婦女成了“敗家娘們”,這敗家就是指消費,是對婦女消費能力的一種讚賞,也是“女神”的一種表現。婦女節置換成“女神節”,“女神節”嫁接到消費、購物,雖然有些突兀,但是,已成了事實。這就是消費的邏輯。

媒介如何生產今日“女神”

說到今日“女神”,人們對其的認識主要是來自媒介,來自媒介刊發的一張張照片。筆者在百度搜索中輸入“女神排行”幾個字,排列靠前的是關於“2014十大‘亞洲女神’”排行榜的公佈,由於這條訊息被人民網刊出,人民網下屬的地方網等陸續轉載,標題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