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

幼兒 閱讀(2.91W)

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歡迎大家參考!

六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

  第一單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鏡)是人們常用的觀察根據之一。放大鏡是中間較厚、邊緣薄、透明的(凸透鏡),放大鏡具有(放大物體影象)的作用,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能把物體的影象(放大),顯現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使我們獲得更多的(資訊)。並被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片的直徑大小)沒有關係,和(鏡片的凸度)有關。放大鏡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數也越大)。

4、放大鏡正確使用方法是:(1)、移動放大鏡:觀察物件不動,人眼和觀察物件的距離不變,手持放大鏡在人眼和觀察物件直接來回移動,直至圖形大而清晰;(2)、移動被觀察的物體:把放大鏡移至眼前,移動觀察物件,直至圖形大而清晰。

5、人類最早使用的凸透鏡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紀,英國一位主教格羅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裝置的應用,他的學生(培根)根據他的建議,設計並製造出了能增進視力的(眼鏡)。

6、使用觀察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如通過(放大鏡)能觀察到蒼蠅的(複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內側)、蝴蝶的翅膀上佈滿彩色小鱗片是(扁平的細毛)

7、昆蟲的“嗅覺”很靈敏,據說是因為它們的(觸角),觸角就是它們的(“鼻子”)。

8、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影象放得更大),這就是早期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微觀世界)。

9、食鹽、白糖、鹼面、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10、許多岩石是由(礦物晶體)集合而成。如花崗岩由(長石)(雲母)(石英)等礦物的晶體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晶體形狀(多種多樣),但都很有規則。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

12、生物學家(列文虎克)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屬結構的(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為了看到更小的物體,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到(200萬倍)。

13、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用自制的複合顯微鏡在世界上第一個看了(細胞)。

14、顯微鏡主要由(目鏡)(調節旋鈕)(物鏡)(載物臺)(反光鏡)等組成。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是:(安放)—(對光)—(上片)—(調焦)—(觀察)。

15、實驗證明洋蔥表皮是由(細胞)構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

16、(細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結構單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單位),(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7、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電視機的螢幕其實是由許多(熒光點)主成,彩色螢幕的色彩是由(紅)(藍)(綠)三種顏色組成。

18、蚜蟲喜歡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蟲的大小如(針眼),在(10)倍放大鏡下我們可以看清它的肢體,蚜蟲的天敵是(草蛉)。

19、觀察工具發展的流程圖:

肉眼— 放大鏡— 光學顯微鏡— 電子顯微鏡— 掃描隧道顯微鏡。

  第二單元 物質的變化

1、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所有的物質都是在不斷(變化)的,物質的變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沒有產生新的不同於原來的物質,我們把這類變化稱為(物理變化),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我們把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稱為(化學變化)。

2、我們周圍世界物質的變化一般分成兩類,即(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徵是(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發生了物理變化。

3、有些物質混合後不會生成新的物質,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質混合後會生成新的物質,如(小蘇打)和(白醋)混合。

4、米飯在我們咀嚼的過程中,變得有(甜味)了,這是因為米飯中有一種叫(澱粉)的東西,在被我們咀嚼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5、澱粉遇到碘酒顏色會變成(藍色),產生了一種藍色的新物質。

6、小蘇打和醋混合產生大量的(氣泡),生成新的氣體,這種氣體能使燃燒的細木條熄滅,說明這種氣體(不支援燃燒)。

7、物質發生化學變化過程,往往伴隨產生種種現象,如(發光發熱)、(產生氣體)、(改變顏色)、(產生沉澱物)等。

8、鐵生鏽與(水)和(空氣)有關,在日常生活中,鐵生鏽的快慢與(水的多少)關係很大。

9、探究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假設實驗:

(1)、研究的問題:鐵生鏽與水和空氣有關嗎?

(2)、我們的假設:鐵生鏽與水和空氣有關;

(3)、實驗材料: 三個盤子、三枚鐵釘、水和菜油;

(4)、實驗方法:將三枚鐵釘分別放在三個盤子中,其中兩個盤子分別裝上水和菜油;

(5)、實驗現象:放在空盤子中與空氣接觸的鐵釘有點生鏽,放在水盤子中與水和空氣接觸的鐵釘生鏽較多,浸沒在菜油盤子中的鐵釘沒有變化;

(6)、實驗結果:鐵生鏽與水和空氣有關,其中水的作用較大。

10、用鑷子夾住鐵釘並將一部分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過一會兒取出鐵釘,可以發現浸入溶液的鐵釘表面有(新物質附著),同時藍色的硫酸銅液體顏色會(變淺),這種變化屬於(化學變化)。

11、用長柄金屬湯匙去一小勺白糖,在蠟燭火焰上慢慢的加熱,白糖會發生物理變化(熔化)和化學變化(碳化)。

12、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後產生的是(二氧化碳)氣體。

13、在生產實踐中,人們一般採用什麼方法防止、減緩鐵製品生鏽的速度?

答:(1)製成合金;(2)鐵製品表面塗防護層;(3)保持鐵製品表面的潔淨和乾燥。

  第三單元 宇宙

一、填空題:

1、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它的半徑大約為地球半徑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體積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38萬千米),晝夜溫差(310℃)。

2、1969年7月,美國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成功地在月球上著陸。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環形山的形狀大多是(圓形),有(單個)的,有幾個(擠疊在一起的),也有(大環套小環的)。月球環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測中,公認的觀點是(隕石撞擊說)。

4、月球圍繞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執行。

5、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陽)的光。

6、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月相實際上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7、月相變化圖:

七年級 初四 初八 十二 十五 十八 二十三 二十七 三十

8、古代人們對月相有特別的稱呼,“七年級”稱為(新月),“十五”稱(望月)。

9、月相在一個月中的變化規律是(上半月由缺變圓,亮面在右面;下半月由圓變缺,亮面在左面)。

10、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三種,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兩種;日食發生在(農曆七年級),而月食發生在(農曆十五或十六)。

11、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就會發生日食。當月球運動到地球的背面,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時,就會發生月食。

12、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及其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這些行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由近及遠排列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人們把看起來相互之間距離保持不變的星星分成一群,劃分成不同的(區域),並以(人、動物或其他物體)的形狀命名,人們把這些區域稱為(星座)。其中有一個星座的流星雨特別有名,這個星座就是(獅子星座)。

14、大熊星座的明顯標誌就是我們熟悉的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

15、“夏季大三角”是指:天津四(天鵝座)、織女星(天琴座)和牛郎星(天鷹座)。

16、天空中閃亮的銀河光帶,實際上是由(1000億—2000億)個(恆星)組成的恆星集團,被人們稱為(銀河系),它的直徑大約有(10萬光年)。銀河系不是宇宙的全部,類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還有(100億)個,人們把它們成為(河外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