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幼兒>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手抄報

幼兒 閱讀(1.16W)

清明節的起源,有傳起源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被大眾紛紛仿效,在這天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手抄報,歡迎大家參考!

關於清明節的來歷手抄報

  清明節掃墓的由來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因為爭奪權力發生內亂,晉獻公派兵攻打公子重耳駐守的蒲城。重耳為避免骨肉相殘,不肯迎戰,隨即帶著狐偃、趙衰、魏武子、介子推、司空季子等數十位賢俊一起逃亡。他們先後到達翟、衛、齊、曹、宋、鄭、楚等國去避難,飽嘗酸甜苦辣,歷盡千辛萬苦。

有一天,他們在荒野裡迷路,已經幾天沒有吃到食物。公子重耳餓得實在走不動了,就坐在破席上仰天長嘆:“重耳一死事小,將來晉國的百姓恐怕就很難過著好日子了!”介子推聽後,深深地感到重耳在苦難中還能想到百姓,自己必須盡心輔佐,便悄悄地走到僻靜的地方,忍受著劇痛把腿上的肉割下一塊,然後烤熟再送給重耳吃。重耳見了很高興,狼吞虎嚥地很快將烤肉吃完,然後提問:“肉從哪裡來?”介子推怕隱瞞不過,只好實話實說。重耳感動得流下眼淚,真誠地說:“你這樣待我,將來我如何報答你?”介子推心懷坦蕩地說:“我不求公子報答,但願日後你多思治國之方,做一個賢明的國君!”

公子重耳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最後,他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當了國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當時,晉文公對許多跟隨他流亡的人都論功行賞了,唯獨將介子推忘記了。幸虧有人給晉文公提起這件事,他感到很慚愧,立即派人去邀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可是介子推始終不來。晉文公感到很內疚,只得親自登門去邀請,萬萬沒有想到卻見介子推家的大門緊鎖著。原來,介子推不接受封賞,就揹著母親逃進了綿山。晉文公無可奈何就帶著御林軍上山到處尋找,結果連介子推的影子都沒有找到。有大臣獻計:“放火三面燒山,介子推母子就會乖乖地從另一面逃出來!”晉文公依計馬上下令火燒綿山。大火過後,晉文公在山上卻看到介子推和母親靠著一棵燒焦的柳樹死了,悲傷地跪拜又放聲大哭,然後以厚禮將介子推母子葬於燒焦的柳樹下。為忌菸火,晉文公就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寒食一天。

第二年這時候,晉文公帶著群臣到綿山隆重地祭奠介子推。為了表示虔誠,他們先在山下寒食一天,然後徒步登山致哀。當晉文公來到墓前,竟然發現那棵死柳已經復活。他好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隨手摺了柳枝插在自己頭上,群臣看見一一仿效。君臣插柳祭掃後,晉文公就把這復活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將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從此,寒食、清明就成為全國百姓重要的民俗節日,清明節掃墓的習俗也從那時候一直流傳下來。

  清明節歷史由來

清明時節踏青、野餐的歷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節就是一個“美食節”,不僅有很多時令美食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市,而且清明節和古代的“寒食節”的習俗在今天逐漸重合。

春到清明必踏青,清明節時也是許多時令美食上市之時。南京民俗學者蔡博文說,清明時節踏青、野餐的歷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節就是一個“美食節”,不僅有很多時令美食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市,而且清明節和古代的“寒食節”的習俗在今天逐漸重合,寒食節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

古代女子們的“吃清明”

清明美食古來有之。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創造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麵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物,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尤其古代的女子平時不能出門,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所以在古代清明節也是女人們的節日,她們可以到郊外賞玩春色,放風箏,然後野餐。

吃青團的食俗有兩千多年

蔡博文表示,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正是因為如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種常見的清明食材。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艾草餈粑。

“吃青團的食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他表示,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現在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作為美食仍然很受歡迎。

河蚌螺螄的誘惑

在南京清明時節,還有一道鮮美的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要選個兒不大不小,紅殼的,六個左右就夠三口之家吃的了。先用熱水反覆洗乾淨,略灑點食鹽拌一拌,片刻後再洗一遍。用刀背將硬邊敲鬆,這樣熬出來的肉才會不老。最後將“歪歪”橫切成一公分寬的條兒,爆火將姜、蔥、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有的還可以在裡面放蠶豆瓣兒,或者鮮筍,秧草,湯美肉鮮,食之三月不忘。但是它性寒,不能多吃,胃不好的人尤其要當心。南京此時的另一道河鮮就是炒螺螄。炒螺螄,是一道南京風味的河鮮菜品。由螺螄和辣椒及各種調味料製成,味道鮮辣十分過癮。炒螺螄一炒一大盤,自己用嘴嗍著吃,也有直接用螺螄肉炒菜吃的,比如韭菜炒螺螄,都是清明時節最時髦的菜。

全城一起挖野菜

清明時節各種鮮嫩的野菜都成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清炒蘆蒿或者蘆蒿炒香乾,再加上一點尖辣椒一起炒,簡直是南京人心尖上的一道菜。這個季節還是吃馬蘭頭最好的時候。《西吳食風謠》說:“二月春風燕子飛,筍芽絕嫩蚌肉肥。枸杞、馬蘭滋味好,雞蛋攤攤豆腐皮……”清明吃野菜的樂趣更在於可以親手採摘,每年清明時節,南京不少人自發組成“民間野菜團”,在全城展開野菜大搜索,踏青時節帶著小鏟子小籃子去挖野菜,追尋兒時的黃金回憶,莫愁湖、玄武湖、梅花山、北極閣、江寧、八卦洲等地,都有市民邊踏青郊遊,邊去挖野菜,馬蘭頭、母雞頭、豌豆頭、枸杞頭,用手掐下小芽子,回家下鍋熱炒,香氣撲鼻,綠色健康。而且南京有春發“八野”之說,是指“旱八鮮”和“水八鮮”兩類,包括薺菜、蘆蒿、馬蘭頭、枸杞頭、苜蓿頭、馬齒莧、鵝兒腸和香椿頭等。清明吃野菜成了南京的一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