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感恩的故事演講稿

演講稿 閱讀(1.41W)

各位老師、同學們:

感恩的故事演講稿

大家好!

從小時候起,我就聽過許多與感恩有關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樵夫在山裡遇到一隻老虎,老虎向他張開了大嘴,但是卻沒有咬他,只是用眼睛看著他。樵夫發現老虎的嘴裡嵌著一根木刺,明白這是老虎在向他求助。最後他大著膽子把手伸進虎口,把木刺拔了出來。後來,老虎不但沒有吃他,還經常叼來山雞、野兔放在樵夫的門口表示感謝。你看,這隻老虎多麼懂得知恩圖報啊!

還有一些故事是相反的。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則故事叫做《農夫和蛇》:蛇在路上凍僵了,一個農夫看它可憐,就放在懷裡暖,蛇倒是活過來了,可是它活了之後馬上就咬了農夫一口。我國古代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東郭先生和中山狼》:狼遭到獵人的追殺,東郭先生把狼救了,可是狼反而要吃了他。蛇和狼恩將仇報,心腸是多麼歹毒啊!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感恩,知恩不報,甚至恩將仇報,那就與蛇、狼之類沒有什麼區別了,說是“禽獸不如”也不為過。因為人家老虎還懂得報恩呢!

可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感恩。我聽過這樣一個笑話:

說的是有一位好心人,看到他家附近的一個乞丐非常可憐,所以經常施捨錢給那個乞丐,這樣過了兩三年。有一天,在他又一次把錢遞給乞丐的時候,乞丐對他說:“先生,有個問題我憋了很久了,我想請問你:前年的時候,你每次都給我十塊錢;去年減為一次給五塊,到了今年,一次只給兩塊了,這是為什麼呢?”這位好心人就解釋說:“因為兩年前,我還是個單身漢,所以有能力多給你些錢。可是去年我結婚了,今年家裡又添了一個孩子,家庭負擔就重了,所以只能節省一些。”這個乞丐一聽,氣憤地說:“你怎麼可以拿我的錢,去養活你的老婆孩子呢?”

各位同學,你們在笑的時候肯定在想:這個乞丐也太不知道好歹了。他對接受施捨習以為常,把受人恩惠看作理所應當,沒有一顆感恩的心。

可是,聽過之後,請大家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最後,請讓我用兩句詩來結束:

如果我是一汪清泉,

我要感謝源頭活水;

如果我是一棵小樹,

我要感謝根下沃土。

謝謝大家!

首頁12尾頁

感恩的故事演講稿 [篇2]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會感恩,孝敬父母》。

開始前,我想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一艘載有數百人的大型輪船在海上失火沉沒,許多人都失去了生命,只有九十多人生還。乘客中有一個游泳專家來回遊了十幾次,在連續救起了二十個人後因過分勞累雙腳嚴重抽筋而導致殘廢必須終身坐輪椅,他一直大叫著問自己:我盡力了嗎!幾年後在他生日的那天有人問他一生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他傷感的說:我最記得那被我救起的二十個人中,沒有一個人來向我道謝。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惡。生活中,總會有許多事情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或喜,或憂,於是,選擇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也就選擇了過什麼樣的一種生活。

感恩,是我對待生活的態度。感恩,並不侷限於銘記別人的好處,而是延伸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以及更多,更多。平時,我們是否會受喜怒哀樂所左右生活?喜的時候是否會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怒的時候是否會大發雷霆暴跳如雷?哀的時候是否會惆悵萬分失落無比?樂的時候是否會手舞足蹈得意忘形?要怎樣做到對喜怒哀樂處之泰然?要如何保持平靜的心靈

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是的,就當喜,是對我們善待生活做得到的回報;就當怒,是培養我們耐性的時機;就當哀,是天將降大任於自己的先兆所以必先苦我心志;就當樂,是生活對我的泰然處世還以的笑容。如此,還會有什麼再影響到自己平靜的心緒呢?別人對自己不好,是生活在暗示我們自身有所缺陷所以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別人對自己好,是生活在告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喜歡自己就必須再接再厲更進一步。事業的成敗也是如此。

感恩,並不是宣揚一種消極的宿命論,而是一種積極的處世方式! 學會感恩,不要去記恨對你不好的人。作家餘傑說過一句話:恨一個人對自己的傷害,遠遠比對對方的傷害大。學會感恩,懂得知恩圖報不忘恩負義,滴水之恩要以湧泉相報,受人一掊土還人一座山。學會感恩,懂得給別人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今天拉人一把明天陷入困境也會有人拉自己一把。生活是面鏡子,學會感恩,對生活時時保持微笑的心情,生活也會還你以微笑。

那麼,就讓我再次用一個小故事結束今天的演講吧:有位和尚叫佛印,與朋友結伴出遊。在路過海邊時與朋友話不投機被朋友甩了一巴掌,佛印氣憤的在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打”。當走過原始森林時佛印和尚遇險被朋友所救,於是他在岩石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被某某救”。朋友奇怪的問他為什麼兩次在不同的地方寫字,佛印答道:巴掌之痛一如海水沖淡沙灘上的字,很快消逝;相助之恩卻是刻在石頭上的字天長地久,永遠銘記。 學會感恩的生活,寧靜而祥和。

《感恩的故事演講稿》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