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

演講稿 閱讀(1.65W)

演講稿是作為在特定的情境中供口語表達使用的文稿。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需要使用演講稿的事情愈發增多,那麼,怎麼去寫演講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1

大學,是許多中學生嚮往的殿堂,是國家培育社會棟樑的場所。它是學術組織、教育機構,但它又不只是傳播知識,而是以其獨特的方式服務於社會。對於我來說,大學就像一個“人格塑造器”,它使進入其中的大學生得到塑造,最終蛻變。

在我心目中,每一個大學都應該有它自己的精神,並且這種精神能以其獨特的魅力感染身在其中的學子,讓他們牢記在心,受益終身。一個沒有精神的大學,不能給學生帶來什麼內在的影響,也難讓社會對一個簡單的教學機構留有什麼印象。所謂校風、學風,就是以學校精神為基礎,創建出能為學生提供強大動力的環境氛圍。

在我心目中,大學的課程雖然不滿,但學生們能有很高的自主性,會充分地利用課餘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鍛鍊自己的體格,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都知道時間的寶貴,會和時間賽跑。

在我心目中,大學擁有很多制度完善,運作正常的組織,裡面有很多崗位供學生競爭,讓他們在組織中學會團體作戰,學會思考,併為組織出謀劃策。在這些組織的競選中,從來都是能者、得人心者勝之,不存在靠關係、靠利益的不公平競爭。

在我心目中,大學的圖書館藏書豐富多樣,學生能從群書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開拓視野的途徑、建立個人的目標、信念、價值觀。從比較中學習得更多,懂得更多。同時,圖書館又是一個大家一起學習、共勉的地方。在那裡,不需要言語,只需細微的翻書聲,也能成為人奮發的動力。

在我心目中,大學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帶給他們新的視野,更高一層的精神世界。雖然說起來很抽象,但大學就應該有這樣的能力,這樣的魅力,它在有形無形中都能帶給學生靈感和啟發,讓學生學習到專業課本以外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他們的思想得到質的飛躍。

在我心目中,大學會常開夢想交流會,大家一起討論夢想,然後擁有同一個目標的人,能一起向同一個方向努力。除了大學本身,還有它吸引來的許多資深的老師教授,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在邁向社會的朦朧旅途中,能有他們作伴,能與他們共同奮鬥,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如此種種,匯聚成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大學!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2

大學,是一個並不陌生的詞彙,如果我請在座的朋友列舉自己所熟知的大學,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然而如果我想大家請教你們心目中的大學呢?面對這個抽象的概念,誰有可以有足夠的自信來完整的描述他呢?當然,這個抽象的問題於我而言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因為我無法描繪他的輪廓,無法加註他的靈魂,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用我略顯蒼白的言語來表達我的期盼。

在我的心目中,大學,應該是由發源於本土的種子長成的枝丫,他絕不能是引進外國的進口貨,它承載著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

大學,應該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他應該有開明的思想,明確的目標,和不容忽視的責任。

大學,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各種時尚的衝擊之下,他人可以不被風雨撼動,以超脫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真理。正如胡適先生所言,一國之大學,乃一國文化思想之中心,無之所謂新聞學知識無所附麗。國之先務,莫大於此。

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好的大學,往往可以培養極有思想的學生。魯迅先生這樣評價,大學應當成為一個精神的島嶼,有了這個精神的島嶼,大學才不會淪為一個精神荒蕪的世俗之地。所以,比之其氣勢磅礴的外觀,它的內在力量,精神風貌,更加的動人心魄。

大學,他要有不同的“一流”。一流的師資,一流的領導,一流的學科,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宗旨。一旦它擁有了如此之多的“一流”,他就會培育出一批批一流的學生。

大學,應該是一方淨土。他淨化個人心靈,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善良美德。他是亂世之中的桃花源林。

蒼白的言語也許無法詮釋大學的靈魂,但我仍想說,大學,不是一座風靡全球的象牙塔,在這裡,我們可以品嚐到陽光的溫暖,泉水的澄澈,雨露的清涼,積雪的厚重。它是各種思想交相輝映的平臺,是我們揮灑青春,奮起勃發的地方!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3

各位同學:

今天是學校黨委組織的“中大學子氣質大討論”活動的啟動儀式,我很願意、也很高興借這個機會與同學們面對面,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大學生素質建設的一些想法。

我今天準備與同學們交流的題目,叫做“我心目中的中大學生”。眾所周知,人才培養是大學最根本的使命,如何通過若干年的大學教育使一大批具有良好潛質的優秀青年“成才”,是我們作為大學老師和管理者必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而如何通過在大學中若干年的學習使自己“成才”,則又是諸位同學們必須認真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這是一個雙向的問題。今天,借這個機會,我想對心目中理想的中山大學學生所應具備的素質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我心目中的大學生應具備的素質

說到大學生的素質,如果全面而言,那就是“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如果具體而言,可能是見仁見智的,人們對這個問題或許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認為,大學培養學生的目標是要讓他們成為人才,就是既要“成人”,又要“成才”。所謂“成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著眼於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所謂“成才”,就是要培養智力和能力,使他們成為有知識本領、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在中山大學講大學生的培養目標,就不能不講我們的校訓,孫中山先生希望中大的學生應該“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大家知道,這十個字同樣也出於儒家的經典,它們是達至孔夫子的“君子”境界的途徑。我想儒家的“君子”,就是古代聖賢眼中的一種理想的人格,它對於我們現在對大學生“成人”和“成才”目標的討論是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理想人格不斷被賦予具有時代感的新的內涵。在這裡,我不想就理想人格過多地談古論今,只想談談我個人心目中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所應具備的一些素質,這些素質大概有以下七個方面:

1、知禮。“禮”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簡單說,它強調的是社會的規範和秩序。而“知禮”,則是一個人自處於社會的一個行為準則。中國古代歷來重“禮”,但目前的中國,隨著社會的迅速轉型,禮儀的缺失已成為了一個必須正視的現實。孔子說過“不知禮,無以立”,我們的大學生作為將來中國建設的棟樑之才,“知禮”自然是其必備的素質之一。

我們應該培養“知禮”的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首先應該對他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模式乃至言談舉止有一個恰當的引導。這裡我想講兩個例子,一個是20xx年在我們學校珠海校區舉辦的“五月的鮮花”活動的例子,那次活動是由教育部主辦,我校與珠海市人民政府等幾所單位聯合承辦的一次大型詩歌詠唱會,並且由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浙江衛視現場直播。但是在演出當日,天公不作美,大雨一直相伴,儘管如此,卻絲毫未能減低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的表演熱情,整場演出一直持續了近三個小時。然而令我感動的是我們所有在場的珠海校區的同學,儘管大雨瓢潑,但是為了能夠讓活動繼續,讓現場直播不至於中止,他們堅持觀看到整場演出的最後,而且秩序井然。演出結束時,現場一點紙片都沒有。當時,我也是和教育部的領導與同學們一同舉著傘看完了演出,當老師和同學們接過工作人員準備好的薑湯時,負責整場節目電視直播的教育部高教司和教育電視臺的領導熱情擁抱,祝賀活動成功,他們盛讚中大的學生高素質,認為他們是盛開在珠海最美的“花朵”。

第二個例子是在20xx年我校80年校慶期間青年志願者的例子,由校團委組織培訓的一千餘名青年志願者在校慶期間承擔了大量繁重具體的工作,他們對嘉賓實行了一對一的服務,他們出現在校慶活動的每一個角落,成為校慶活動中一支生氣勃勃的力量,他們熱情周到、積極主動、彬彬有禮,成為校慶工作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青年志願者們在校慶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愛校情懷、良好素質,給各級領導、校友和嘉賓們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很多參加校慶活動的同志都跟我提及這些學生,認為他們展現了中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中大精神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

我想,無論是珠海校區那些可愛的同學們,還是出色完成校慶工作的青年志願者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看到了泱泱大校學子所應表現出來的風範。

一個“知禮”的學生,應該有敬畏之心,應該遵守社會的基本規範和秩序,應該懂得去尊重別人。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讓學生們知道各種場合都有不同的禮儀,要自覺地去了解、遵守這些禮儀。這兩年我們學校開始在校慶日舉行學位授予儀式,其目的,就是希望學生接受一種禮儀的教育,知道何為“敬畏”,何為“感恩”。

最近我又向校長辦公室提議,從今年開始是否對學位授予儀式再作一些調整,我想我應該給所有從中山大學畢業,獲得學位的學生,尤其是本科生們一一授予學位,當然,如果這樣做,大概要進行近二十場,但為了學生,我認為值得去做。同時我也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我們一定能形成一個符合中大實際、又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山大學的學位授予儀式的,學校所作的這種種嘗試,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重建大學禮儀的一種努力。重視各種禮儀制度的重建與規範,是中山大學乃至全中國的高校都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我們希望通過這種“知禮”的教育,使我們的學生形成一種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素養,從而成為一個“文明”的現代人。

2、誠信。我認為,這是做人的最基本準則,是一條底線,也是現代社會良性執行的基本保障。如果說“知禮”的教育強調的是對社會秩序的遵守的話,那麼誠信的教育強調的就是一個人內在道德感的培養。只有內誠於心,才能外信於人。誠信是由內心誠實表現的自願行為,同時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薰陶。誠信危機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個痼疾,建立誠信的社會道德體系是我國當今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學要為社會進步貢獻力量,首先就要培養具有誠信素質的學生。講“誠信”,首先就要“知恥”,內心不知恥,就無所謂“誠信”。例如大學中作弊現象,對待這一現象,在大學中甚至還不能說有著共同的價值觀,許多學生在作弊的時候,並不以此為“恥”,反而視之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誠信”並不是第一考慮的選項。甚至是一些老師,還會為因作弊而受處分的學生求情,說這個學生“品學兼優”。大學應該是社會良心的所在,如果在大學裡都不能形成一致的誠信的價值觀,那我們整個社會的道德就真的令人憂慮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學校一直以來對作弊行為嚴懲不貸的原因所在。

說到誠信,我還想到了學校“仲明助學金”的例子。“仲明助學金”與其他的獎助學金不同,它是一種道義貸款性質的助學金,受過資助的同學都知道,凡是符合條件的申請者,都還要與助學金的基金會簽訂一份道義契約,這份道義契約是道德約束而並非法律合同。根據契約,受助者畢業後要從“受惠社會、回報社會”的道義出發,在有能力償還時再將助學金歸還至基金管理委員會。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畢業的受助學生大部分恪守道德契約,並把這種內心的道德信條轉化成為現實行動,很多同學工作後陸續返還了助學金,為以後的受助同學樹立了榜樣。我想,這項助學金不僅解決了受助同學的生活問題,而且也讓他們有了一次誠信教育的經歷,懂得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許這個經歷對於他們的人生而言具有更大意義。

3、擔當。敢於擔當,是一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孫中山先生對大學生“做大事”的期待,正在於“擔當”二字,他親筆題寫的校訓中強調“篤行”,意義也在於此。我們知道一句話,叫做“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也知道李大釗的話,“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大學生要敢於接受並承擔責任,首先是要有道德心去擔當社會責任,要有愛心去奉獻社會。我想舉一個我們學校政務學院學生的例子,學院04級的一位同學患了重病,而且家境拮据,班級的同學得知了這件事,就組織了一次捐助活動,捐助活動幾天內就籌集了上萬元。一位該班作為交換學生留英的同學,還將自己的獎學金全部捐贈出來,但是,受救助的同學知道後卻堅決不要,她說自己不能讓同學們為她付出這麼多,後來捐贈活動的組織者找到了患病同學的父親,才最終說服她接受了這筆捐贈。我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從參與這個活動的同學家長那裡知道這件事的,我聽了以後非常感動,我們的同學多麼可愛啊!我想,這其實也體現了我們的學生對社會的承諾,有愛心、有正義感,才能承擔社會責任。

其次,大學生要有能力去擔當起社會責任。記得我還在浙大工作時,曾與寶鋼有很多接觸,寶鋼人事處的幹部告訴我,每年都有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同時進廠,在培訓過程中,廠方要組織一些活動,就問同學們某某工作誰願意做,舉手的往往是清華的同學,爭著說“我來幹、我來幹!”我當時就想,這就是清華的學生,他們在這培訓的過程中就能夠脫穎而出。今天回頭來想想,這種敢於擔當、捨我其誰的領袖氣質,正是我們要求大學生們應該具備的品質。

一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大學生,進入社會就是社會的建設者,而不是社會發展的觀望者。這種責任心,從大處講是將自己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和國家、民族的發展聯絡在一起,是一種愛國精神,是一種勇於將責任放在自己肩頭的勇氣;從小處講是一種意志堅韌而富有愛心的精神。如果一個人總是遇事推諉,逃避責任,那麼與此同時,他就可能錯過了成就事業的機會,擔當和成功是相伴隨的,是離開校門後有所建樹的基本素質。

對於家庭來說,青年是家族的希望,因為從物種進化的角度,年輕的一代擔負著這個種族繼承與繁衍的責任,所以,青年人都被父母親朋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安身立命、光宗耀祖。對於國家來說,青年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青年人肩負著興國安邦的使命,梁啟超先生說得好,國家的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因此,在同學們身上,肩負著家國的責任,任重道遠。

4、勤奮。勤奮原是學生之為學生的題中之義,本沒有太多值得討論的餘地。但我們面對的現狀是,我們的學生在上大學前一定是刻苦學習、拼命讀書的,否則是不可能進得了中山大學的,但一旦進了大學,有一些就鬆懈了,甚至還有些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因此,我們還是要強調讀書的勤奮。知識的獲得和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不勤奮,一切都無從談起。這裡我想強調的是,如果說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要提倡給學生減負,那麼在大學階段,你們已經是成年人,應該自覺的“加負”,主動地去汲取知識。

我想,這裡其實包含了兩種態度,一是要“非功利”的讀書,一是要“去惰性”的生活。首先,自覺地勤奮學習應該是一種發自內心深處的“非功利”的求學態度,是一種腳踏實地的風範,是一種自強不息的品質。與此同時,大學生活自由而多彩,而求知與讀書確實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此,同學們還要注意克服惰性,要把讀書、尤其是“非功利”的讀書當作一種習慣,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才有助於克服惰性的生活。總而言之,勤奮就是好學,是善於學習,一個善於學習的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會主動地訓練自己從而達至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目的。

5、超越。敢於超越,是社會進步、國家強大的要求,中國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我們培養的大學生要在國家現代化和社會進步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須要有超越意識,要敢於超越前人,敢於超越自我,敢於超越常識。只有敢於超越,才會產生創造力,才會成為我們常說的“創新型人才”。

還有一點,超越又具有人生態度的意義,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真正具有超越的意識,遇到各種事情的時候都能夠超越世俗,超越個人的利害得失,能夠理性、通達地直接面對內心不愉快的感覺,能夠“將心比心”地去理解自己不喜歡或有感情衝突的人和事,那麼,我們所取得的,就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教書育人”的成就,而是某種道德上的成就。

6、陽光。同學們應該有所理想,應該胸襟寬廣,應該自信向上。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我曾經在一些場合說過,如果要交朋友,千萬不要和那些經常抱怨世事不公,總是覺得人生暗淡的人作朋友,因為這樣的人是不會給你陽光和力量的。換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陽光心態的人會有很多朋友,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有所成就的必要條件。

似乎可以這樣說,越是擔當重大的責任,可能遇到的“麻煩”就越大。以此推理,大家目前即使遇到了麻煩,也只能算是“小煩”,如果被這些“小煩”就擊退了,當然更不用說去承擔更大的“煩惱”了。比方說,有的`人因為失戀了一次,就說看透了感情;因為找工作失敗了幾次,就說看透了社會。這種所謂的“看透”,其實是一種老年人的心態,是消極的態度。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有三歲之翁,有百歲之童”。所以,我在這裡說要“陽光”、要“永葆朝氣”,沒有朝氣,只有暮氣,那不是一件好事。在座諸位是青年人,更應該有一股蓬勃朝氣,那是一種陽光的、向上的、不循規蹈矩的、充滿擴張性的精神狀態。有一句話說:人要詩意地棲居,我想,人首先要熱愛生活,才能像詩一樣地生活。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去年嶺南學院畢業的一位女同學,由於骨癌,她從大學一年級起就開始化療,但是她始終以樂觀的精神支撐著自己,每當有老師同學看望她時,她總是用充滿陽光的笑臉面對,從沒有過抱怨生命對她的不公,在治療的過程中,她曾經休學過,但只要有可能,她就申請復學。最終,她在大劑量化療的後遺症中以頑強的意志完成了大學學業,在去年順利畢業。我想,她這種對生命的陽光態度正是我們所應該提倡的。

我想,青年人應該總是能夠首先觸控到時代的脈搏,跟上社會前進的腳步,一個陽光的青年,應該表現出積極的精神面貌,體現出時代發展的特徵。另外,我還想強調體育對於陽光心態的培養。生命在於運動,體育對於一個人的陽光心態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大學生應該養成對體育的愛好,培養一項或幾項擅長的,可以陪伴你一生的體育活動,這將使你受益終身。

7、職業準備。我曾在一次全校就業工作會議上說過,我們的就業教育應該貫串於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我們的學生應該有一種切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職業觀,如果大學生的就業產生困難,對於中國這樣國民平均素質較低的國家來說,就是人才的最大浪費。大學生應該在就學期間就不斷地重新評價自己,認真考慮自己今後的職業取向,作好充分的職業準備。

我校的校友、鳳凰衛視的主持人馬鼎盛就是一個例子,他在我校讀歷史學,但他對自己的職業期待則是傳媒,因此,他讀書時,尤其關注的是軍事史的學習,甚至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還組織了一個專門討論太平天國史的4人讀書小組。前些年,已經是著名的軍事評論員的馬鼎盛回到了母校,給我們的同學作了兩場演講,題目叫做“中大不比哈佛的差”,講如何論證海灣戰爭美伊軍事力量的對比,與哈佛、牛津的專家學者唱反調,以一箇中大本科生的學歷打敗了世界頂尖大學的博士,預見性地論證了戰爭的結果。他說,“我為什麼不比哈佛的人差,因為中大是個加油站,而且加的油都是環保的,可以迴圈利用。”他認為,中大的老師、中大的學風和治學傳統對他的成長及職業生涯的影響是深遠的,正是超脫地、歷史地看待問題,才能夠看清事實的真相。

對於中山大學的學生而言,他不應將未來的職業僅僅看作是一個“飯碗”,還應該看到更崇高的職業使命,看到我們將來所從事的職業是否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我們大學生的職業期望應調整到與社會進步聯絡在一起。這與前面所提到的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心是聯絡在一起的。

以上七點就是我對大學生素質的一些個人看法,或者說是我所認為的中山大學對人才培養的一個預設目標。既是列舉,就一定會有疏漏,但還是可以對上面幾點作個總結,我心目中理想的大學生,應該是一個“文明的現代人”,他們誠信知禮,積極向上,敢於超越,勇於擔當,他們順應時代的發展,善於吸收現代世界文明,富有開拓進取的創造精神。

總之我想,中山大學培養出來的本科生,尤其應該與眾不同,用時下流行的話來說,你們應該是“社會的精英”。舉一個不一定恰當的比喻,大學本科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出身”,因為大學本科階段是人生知識技能奠基、思維方式形成和人格日趨成熟的重要時期,在一所名牌大學所受的四年大學教育,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甚至重塑性格。我希望我們中大的學生們都能在中大的學習過程中塑造和完善自己,在自己的血脈中注入中大精神,並終身以此為榮。同時,我也相信,這樣的大學生,才是真正適應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的人才。

正如我曾對院長們說過,各個學院都應該對本學院的特色,對學生培養有一個預設的目標一樣,我想,每一位同學對於大學生的素質都可以而且也應該有自己的理解,有一個自我的期望,但是,我認為,關鍵並不在於我們的目標內容如何、期望值有多麼高,而是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去不斷實踐和努力,我們應該找到適合自己而又行之有效的途徑去實現各自的夢想。那麼我們能否實現這個夢想呢,這就是今天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

二、中大具有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精神土壤

也許有人說,大學培養人,無非就是組織大學老師上課、保證學生修滿學分、最終順利畢業而已。我想,這是對大學、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具有大學精神的學校的一種誤解。我剛才說,大學教育可以重新塑造一個人,這絕非僅僅通過進修課程就可以實現的,否則,中山大學就與普通的教學型學校沒有區別了。我堅信,中山大學是具有大學精神的大學,所謂大學精神,應該是大學悠久的歷史傳統,是厚重的學術積澱,是和諧的校園氛圍和蓬勃的發展趨勢。這種精神不可捉摸,但可意會,它時刻在塑造著大學中每一個人,尤其是像諸位這樣可塑性更強的青年學生。

中大的文化傳統毫無疑問地具有塑造人格的功能。這裡,我不能不談我們的校訓。校訓是一所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集中體現,代表著這所學校的終極追求,它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中的每一個人。因此,校訓給我們留下的豐富涵義,已經成為我們學生素質形成的文化基礎。我們的校訓出自中國儒家經典《禮記中庸》,原文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1924年,孫中山先生為其親手創辦的國立廣東大學題寫訓詞,寫下了這十個字,1926年,為紀念故去的創辦者,國立廣東大學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而這十字校訓則一直沿用至今。

“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的校訓,比較簡單的解釋就是:要有廣博的學識,能仔細地探究,去謹慎地思考,可以明確地辨別,最後要切實地去實行。這十個字其實是儒家對於讀書、治學、做人的經典詮釋,是達到“至善”之境的途徑。今天,我不想對此作過多的學理化論述,只想通過幾個例子並以我個人的理解來解釋一下,這樣讓大家對我們校訓的內涵有一個更深入、直接的瞭解。

先說博學。這個很好理解,就是有學問嘛,但怎麼樣才算有學問呢?我聽過錢鍾書與黃永玉之間的一段故事。有一次黃永玉先生畫了一幅以鳳凰涅槃為寓意的國畫,作為國家送給廣島的禮物,一位國家領導請黃先生說說“鳳凰涅槃”的文字根據,他原以為很簡單,但找了《辭源》、《辭海》、《中華大辭典》等典籍,結果都是沒有,實在憋得沒辦法了,他忽然想到了當時住在隔壁的錢鍾書,就打了電話過去,於是錢先生就在電話裡給他解釋說,這是郭沫若1921年在自己一首詩中編出來的題目,是三教九流之外的發明,確實沒有地方找出處。但是鳳凰跳進火裡面再生的故事是有的,在古羅馬錢幣上有過浮雕紋樣,但卻不是羅馬的發明,可能是希臘傳過去的故事,說不定和埃及和中國都有點關係,可以去《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字第三冊找找。黃永玉一去找,果然找到了。

我想,這個例子可算是博學了,但錢鍾書先生畢竟和中大沒有直接的關係,下面我想講五個中大的例子或故事,分別說說中大校訓中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

說到博學,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陳寅恪是清華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被公認為是繼司馬遷和司馬光之後中國最傑出的史學家。陳先生的最後二十年是在中大度過的,晚年他視力不好,幾乎失明,住進康樂園後,學校為了保護他,專門在他的住所周圍修築了一圈柵欄,還在門前砌就了一條白色的水泥路,這也是因為陳寅恪的視力只能辨別淺色而鋪設的。陳寅恪故居和那條水泥路都還儲存著,大家可以回南校區康樂園探詢一下這些建築,或許可以體會到與大師之間近距離接觸的感覺。我記得20xx年金庸先生來中大訪問時,特別提到希望到故居憑弔陳寅恪先生,我還陪同他滿足了這個願望。

下面說說陳寅恪的博學,有一個例子,陳先生在寫他的鴻篇鉅著《柳如是別傳》時,眼睛已經看不清東西了,書稿是通過口述,由他的助手幫助撰寫而成的。在書中,他總是引經據典,當遇到不確定的問題時,他總可以告訴助手,在他書架的哪一層的哪一本書中的哪一頁,可以找到問題的出處。我想,如果不是對治學抱有強烈的慾望,不是飽讀詩書、博學強記,一般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一點的。這與錢鍾書先生在電話中解釋“鳳凰涅槃”的故事可謂異曲同工,應該是對博學最好的詮釋了。

說了博學,再說審問。所謂審問,就是仔細地探究,要善於提出問題。什麼叫善於提問,怎麼樣能夠提出好的問題,我認為,只有通過詳細地探究,認真地考察才能做得到。這裡我想舉一個德國總理施羅德來我校演講時的例子。20xx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施羅德來廣州訪問,他在中大的懷士堂為我們的學生作了一場演講。說到懷士堂,這是我們中大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之一,當時德國外交部的官員們在為施羅德演講選址時還在考慮應安排在廣州還是在成都,在看到了我們的懷士堂並瞭解到它的歷史以後,當即就決定將演講地點安排在廣州了。現在想想,我還真的佩服他們的眼光,因為就在去年,在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紀念孫中山誕辰140週年的紀念郵票中的第四枚就是中山大學,郵政總局的設計師們選取的票面內容也是這座懷士堂。據我所知,這是繼北大和復旦之後,第三個國內大學登上“國家名片”。

當然,施羅德總理在演講的時候並不知道這麼多故事,但是他對中大還是充滿了興趣,我記得他在演講之後說,期待與我們的同學進行熱烈的討論,我當時就特別說明,“請總理閣下親自指定同學提問”。因為,我相信,中大的學生是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有深度的問題的。事實也確是如此,這些同學的問題提得非常好,涉及到中德關係、中歐關係,民族歷史觀的問題,他本人的從政經歷等等。但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我們中大獲得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的一個成員的問題,他說德國學者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人要像詩一樣地生活,請問總理在繁忙的工作中,如何保持輕鬆的心態,享受生活?施羅德對這個問題非常滿意,他十分認可這種生活態度,他說生活中應有美好的因素,什麼是美好,要自己去努力尋找,比如他自己就喜歡打網球,並從中體驗到了快樂。我想,這些問題如果不是通過認真思考是不可能提出來的。比方說剛才的問題,我也不曾知道海德格爾這樣的名言,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學習,因為我曾經對中大的師生們說過,希望他們學會享受在工作、學習中自我實現帶來的快樂,而海德格爾卻要人“像詩一樣地生活”,比我的想法更高了一個層次,對我來說,當然也是一種提升。

施羅德總理也對中大學生的提問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同具有這麼廣泛知識的學生交流非常有意義!”而更有說服力的應該是當時陪同來訪的外交部官員的評價,他們說,中大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亞於清華學生的水平,這應該是中國最好大學的學生了。

其實,我聽到自己的學生提出這些問題,心裡也是感到十分欣慰,因為我知道,能否提出高水平的問題是衡量一所大學學生素質的重要標誌,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代表了這所學校的水平。所以,去年我來這裡與東校區的同學們做講座的時候,曾開玩笑地提醒大家不要提膚淺的問題,要提有深度的問題,結果很多人後來就真的不敢站起來提問了。當然,我是鼓勵大家提問的,只是希望你們在提出問題之前,要經過仔細地探究,要讓提問的過程同時也成為自己增長知識的過程,這才是我的目的。

“審問”之後說“慎思”,就是要通過自己的思想活動來細緻、謹慎地考察、分析問題,要將所學為己所用。我認為這是十分關鍵的一個階段,通過對已知問題的真正吸收,然後融會貫通,進而進行反思,這是在治學過程中思想的一次飛躍,只有這樣,學者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有可能對知識有所創新。這裡,我想講朱熹平教授的例子,可以說是對“慎思”的完美解釋。

大家一定知道朱熹平教授與他的夥伴合作破解了“龐加萊猜想”的報道。正如朱老師自己所說,他是通過對“龐加萊猜想”相關理論的系統研究,運用美俄數學家的理論方法完證了猜想。他曾說過,國際上很多團隊都對“龐加萊猜想”的證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特別是俄國數學家,這個猜想的完成,是國際數學界的同行們你一步我一步,共同做出來的。他說自己只是比較幸運,完成了“臨門一腳”。

我覺得,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朱熹平教授真正讀懂了美國數學家漢密爾頓的東西,真正讀懂了俄國數學家佩雷爾曼的東西,並且吸收成為了自己的知識,這篇論文——《“龐加萊猜想”暨幾何化猜想的完全證明:漢密爾頓-佩雷爾曼理論的應用》,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方法說明了運用佩雷爾曼的思路來證明“龐加萊猜想”是行得通的。吸納前人思想,融會貫通,然後再有所創新,我想,這就是“慎思”的真正意義吧。

我們校訓的第四點是“明辨”,學理越辨越明,不辨就難分真偽,不辨就難分是非。說到“明辨”,我想舉奪得國際大專辯論賽冠軍的中大辯論隊的例子來說說。先要弄清楚,此辯非彼辨,也就是說,辯論的“辯”不同於辨別的“辨”,既然不同,為什麼還要舉這個例子呢?因為在辯論賽場上,每一輪比賽的辯題都是現場抽籤決定正反方立場的,所以,我們的辯論隊在準備比賽的時候,並不是簡單地站在正方或反方的立場來準備比賽,因為那樣最多就只有50%的獲勝機會。如何才能做必勝的準備呢,那就是必須認真分析每一場比賽的辯題,通過透徹的分析而讓自己具備駕馭問題的能力,這樣在比賽中,無論抽取到何種立場的辯題,都會處“辯”不驚。因此,要“辯論”,必先“辨析”,只有做好了辨析的工作,才能有必勝的把握。也正是如此,我們的辯論隊才能披荊斬棘,奪得全國大專辯論賽的冠軍,繼而摘得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冠軍。總之,我覺得正是運用了“明辨”的方法,才有了中大辯論隊奪取世界冠軍的成績。

說完了“學、問、思、辨”,最後還要落實到“行”,可以說“篤行”是治學的最後階段。“篤”有踏踏實實,堅持不懈的意思,只有實踐所學的知識,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從而體現人生的價值。我想了一下,在中大,“篤行”的例子還是有很多的,這裡我就講一件我親身經歷的事情。去年,我到湛江一家很有名的海產養殖企業參觀,這家企業與我們的生科院建立了長期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的研究成果應用在養殖技術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記得那次我一走進那裡的養殖基地,就有幾個漁民樣子的年輕人衝著我微笑,說“黃校長好”,我還十分“得意”,以為連湛江的“漁民”都認識我這個校長,誰知等到他們報了家門以後才知道,原來這幾位年輕人是中大的動物學專業的博士生,他們長期沉在企業裡,為企業解決技術上的問題,風吹日晒,看上去好像和漁民沒什麼兩樣,以至於他們有次返回學校,還被門口的學校保安誤認為是外來閒雜人員,拒絕他們進校。此外還有五六位我們的教授,每個月至少會有兩三次到企業去工作,我覺得他們真的很了不起。還有一個例子,也是幾位生科院的教授,他們常年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西藏林芝地區從事蟲草的人工養殖試驗,去年暑假我去看望過他們,那裡環境十分艱苦,每天要驅車幾個小時往返於駐地和養殖基地之間,還要承受高原反應給身體帶來的不適,現在,他們的工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國家提出對西藏的支援要變“輸血”為“造血”,我想,我們這些教授從事的就是一項“造血工程”,因為他們的工作不僅可以改善當地因挖掘蟲草而破壞的環境,更可以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請大家想想,什麼是“篤行”,我覺得這些教授及其學生們的行動就是最好的詮釋。

同學們,我們的校訓體現了大學求知、求真、求善的道德感和貢獻社會的使命感,這裡面閃耀著大學精神的光芒。校訓為我們指明瞭讀書、治學、做人的途徑,如果我們能夠體會到“學問思辨行”其中的邏輯意義,真正做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那麼也就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如真能如此,那麼我們的學生培養目的也就達到了。

我想,中山大學已經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文化傳統,這是中山先生和學校的先賢們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大人珍惜和傳承。然而,在傳統之外,我們大學還需要寬鬆和諧的學術氛圍、蓬勃向上的發展態勢以及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這是我們所有中大人都應為之努力的目標。我想,這個目標,大學的管理者尤其應該重視,因為大學作為一個學術共同體,教師和學生無疑是主體,學校制定一切規章、制度都應以發展學術、尊重教師、

善待學生為出發點,必須要以培養學生、培養人才為軸心。

當然,大學的管理不僅是保證大學課程的設定,還要為同學們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例如,這次在東校區舉行的“我與校區共成長”的植樹活動,就是在校長辦公會議上討論通過的。學校認為,植樹不僅是美化生活環境的活動,更可以讓同學們產生熱愛母校、熱愛生活的感情,我從來不認為愛校甚至愛國僅是個口號,愛校也好、愛國也好,從來都是具體的,是要通過培養對母校、對國家的感情而逐漸形成的。當然,植樹僅僅是一種形式,我們希望同學們都能夠親自動手,當你們的汗水浸入到這塊土地之後,你們也就自然對它產生情感,在你們畢業之後,這將成為大家美好的回憶。更重要的是,你們的行動也將被定格在中山大學的記憶之中。

最後,我想針對大學排名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我想,這的確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大學的發展是要有一個目標,但大學排名只能部分地說明問題,而且他們的測量指標和評價體系也不一定很科學。我相信我們中大是在向前發展的,而且是穩定地前進,但是別人也在發展,否則中國的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就要下滑了。可喜的是,我們現在有很多重要指標都是比較好的,比如近年新晉的長江學者、傑青、甚至院士的情況都較理想,近年入選百篇優博的形勢也很好,說明我們的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質量水平是高的。我覺得,大學的發展,校長負有最重要的責任,但是,中大的希望更是在於大學中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學的努力,當然也就包括在座諸位。如果大家都能認為這個學校是值得我為之熱愛的,願意為學校的發展而付出努力、為之奮鬥,我們的學校就一定會因你們的努力而發展、而進步。總之,我們不能浮躁地看待大學排名,中大的發展就在於你我他、在於我們共同的努力。

同學們,今天我所講的算是個漫談,但其中有一條主線,也是我的一個期望,就是中山大學的學生應該具有怎樣的素質,中山先生說,“學生要立志做大事”,對於什麼是“做大事”,他說“專心做一件事,幫助國家變富強。”我的理解是,我們專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在做大事,就會對國家、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也可以說是大學培養人才的終極目的。

總之,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傳承中山大學的精神,繼承中山大學的血脈,要葆有蓬勃向上的朝氣,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人,而最終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這就是我作為校長對心目中學生的期望。我想今天就講到這裡吧,希望能夠與大家共勉。

謝謝大家。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4

就在前不久 "河南鄭州某高校倆大學生掏鳥窩獲刑10年半"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想必在座各位對這則新聞並不陌生,2名大學生暑假在家閒得無聊先後活捉了16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並且在網際網路上公開出售,構成非法收購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被判處10年半有期徒刑。

類似大學生犯罪案比比皆是,大學生宿舍投毒案,女大學生賣淫案……於是很多人便輕蔑地定義了我們大學生,說,這,就是我們的大學生。好一個 大!學!生!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大學生的:"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是指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階人才,代表著最先進的流行文化,是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樑之材。"

照上說來,大學生的正確開啟方式是這樣的:早起上課,認真學習,勤儉節約,刻苦鑽研……然而,我們的open way,卻是這樣的:晚上睡不著,白天醒不來,選修必逃,必修選逃,目標沒有,理想喂狗,要問明日,我擦勒,不在訊號搜尋範圍內啊。

天哪!我們是年輕的一代,卻真要成為他們口中垮掉的一代嗎?7080終將老去,等他們從奮鬥了一生的崗位退下來,我們,又拿什麼去肩挑重任,為他們扛住頭頂藍天。請大家隨我一同反思。

前面談到的大學生種種劣跡是否讓你痛心絕望,然而,現實生活中,仍然有這麼一群大學生,他們!用不同方式為我們詮釋著大學生的定義。他們,有著爭先恐後參與科研競賽的飽滿熱情;有著大雨中淋溼自己,卻為殘疾人士遮風擋雨的默默溫情;有著為救陌生孩童,跳入冰冷江中犧牲性命的俠肝義膽,有著生命盡頭,將自身器官全數捐贈,救活他人的人間大愛……他們,是世上的可愛人兒,是我心中嚮往的英雄。

北大法學院的劉媛媛曾經做過一個名為《年輕人能為世界做什麼》的演講,她在演講中這樣提到:我們要做這樣的年輕人,我們一輩子都要嫉惡如仇,絕不隨波逐流,你覺不趨炎附勢,你絕不摧眉折腰,你覺不放棄自己的原則,你絕不絕不絕不失望於人性。而我想說的是,我們作為一個大學生,一個受過國家高等教育的先進知識分子,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守住我們的原則,而更要堅定的去燃燒自己,去創造價值,去證明,我們活著,高貴地存在!

我也是一名法學院的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學業是必操之,勞之,篤行之,不懈之的課題。在學習之餘,我還主動接觸嘗試更多的挑戰。從大一創業至今,我擁有了一個自己的十幾人小團隊;因為夢想站在更高的舞臺,我來到這裡,跟大家分享我對理想大學生的憧憬。參加志願,我輾轉奔波幾個小時車程為了將自己的力量無誤送達。所有的付出與堅守,是希望,我能在老了以後,回憶起當初的自己,因為沒有青春白費而感動出一把熱淚。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裡說道: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今天,我要為所有大學生打氣,哪怕我們是不被認可的一代,但我們一定用實力去證明,我們,會成為世界的主宰!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5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知識的金庫,孩子們能學到許許多多的知識與才能;我心目中的校園是玩耍的天地,孩子們能玩到幾點就玩在幾點;我心目中的校園是成長的階梯,孩子們能得到成長與自立……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充滿書香的。清晨,琅琅書聲傳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位同學都捧著一本厚厚的書,隨著主人公的遭遇而喜悅或嘆息……書中瀰漫著淡淡的香氣,使整個校園如桂花一樣香。琅琅書聲喚醒了周邊人們,喚醒了四面八方的萬物。校園不在像之前那樣寂靜,反而變得充滿生機,口中發出的那一個個字、一句句話如回聲般迴響,第一個趕走了沉睡,整個校園淹沒在書的海洋之中。不僅學生們讀起了書來,老師、校長、保安、清潔工也讀起了書來,熱鬧非凡。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充滿快樂的。每到課間,歡笑的聲音遍在整個校園中迴響,“遊戲”這個詞便當了元帥,一會兒命令踢瓶子,一會兒命令比賽投垃圾。放學後,也充滿了許許多多的歡笑。一半的同學去別人家“竄門”,而一半的同學則留在學校打乒乓、打籃球,到處是快樂的身影。他們的眼睛一直盯著對方,恐怕有什麼反映,找好最好的機會進球。旁觀者則在左右邊大聲怒吼,給別人加油打氣。他們都是體育高手,都有自己的必殺武器與絕招,和對手殺得天昏地暗,一來一往。有時候,歡笑聲一直要持續到傍晚六點才慢慢結束,門衛都催了三遍,可同學們還仍然捨不得走。今天不過癮,明天再戰;明天不過癮,後天再戰。校園中的歡笑聲,天天都在每個角落中蔓延。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充滿美麗的。無論是操場還是教室的走廊上,都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植物,空氣清新。左邊有一大盆紫羅蘭,右邊有一大盆佛肚竹,中間有一棵高聳入雲的榕樹……最令人陶醉的莫屬紫藤花,像一串水靈靈的紫葡萄,又像一串閃耀著光芒的鈴鐺。最令人讚歎的莫屬花壇中的小草,綠如翡翠,就像一位詩人在搖頭晃腦地吟詩。不僅是植物的天堂,也是昆蟲們的天堂,蝴蝶、蜜蜂、蟋蟀全部都出來活動。一扒開茂密的植物,就能發現數不清的昆蟲在活動,享受著清風的吹拂。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有韻味的。看,風中一張張翻動的書頁瀰漫著書香。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美麗的。聞,風中綠油油的小草充滿著芳香。

我心目中的校園是什麼都充滿的。聽,孩子們爽朗的笑聲又傳播在耳朵邊。孩子們沒有任何煩惱,一步又一步地攀登著成功的山頂,過著自己那多姿多彩、無憂無慮的童年……

二、中學生演講稿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我心目中的校園》。

是你,用一個寬若天空的胸懷包含了我們的無知,幼稚和調皮;

是你,用一種孜孜不倦的態度教育我們做人,做事,做學問;

又是你,用一顆恰似三月春暉的心照顧我們,愛護我們;

同樣是你,用一雙殷切的眼睛注視著我們的未來和發展。

當我站在人群中仰望你的時候,我就知道,你是我的最愛。

你的腳下是一片“繁華之地”,你的肋間是一片“富貴之鄉”,美是你體內最豐富的元素。

你就是我的校園!

平陰大地,物華天寶,鍾靈毓秀,黃河之水,源遠流長。榆山故土,泰山餘脈,玫瑰芬芳,人傑地靈,崇德中教。平陰一中在這片沃土上培育出一批批祖國的棟樑!

藍天和白雲的心一樣,希望白鴿自由翱翔;

一中和父母的心一樣,希望我們健康成長;

花開的日子,我們走進一中校園這個神聖之地,在美麗春光裡汲取營養;

花開的日子,我們遨遊在一中校園這篇知識的海洋,和老師們一起編織著夢想。

四季常綠,三季有花,二池紅鯉,一山綠崖。有陽光的地方就有美麗心情,又美麗心情的地方就有書的清香。每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們都在不知疲倦的欣賞著沁人心脾的書香。

有時我禁不住高歌:

“我是崑崙的雲,

我是黃河的浪,

我是涅盤的鳳凰在飛翔。

你是塔里木的天,

你是巴顏的扎陵,

你是天堂的安琪兒保護著我遨遊在自由的東方。”

曾幾何時,你用自己的艱苦歷程告訴我們何為決不放棄;

曾幾何時,你用耐心和愛心教育我們成長。

當我抱怨生活的苦難無法忍受時,你意味深長地說:“苦難產生蔑視,蔑視產生強硬,強硬產生高效,高校產生輕鬆,輕鬆成就未來。”

當我為自己天天坐在教室無法走出去闖天,闖地,闖事業而發牢騷時,你耐心地說:“成不成屬術,善不善屬道,術無成,何求道?”

身為一名校園人,我們時刻不忘自己身上的重擔,今日,我們深深的以校園為榮;明朝,校園當欣慰得以我們為驕傲。

我無須深情的懷想,你也會永遠光彩照人;

我無須甜言蜜語,你也一樣會名揚四海。

當眾多學子不遠千里而來時,不亦悅乎;當校園成為全國名校時,不亦悅乎!

或許,多年後,我們會忘記曾在一種發生的喜或悲;或許,多年後,我們已記不起“同在寒窗下”的同桌的她;或許,多年後,我們可以忘記一切。但唯一不曾忘記的,會是那灌輸到我們骨子裡的一中精神——決不放棄!

無論遠方是風,是雨,還是雪,無論我們是站著,還是倒下,我們都會——決不放棄!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6

大學,是一個並不陌生的詞彙,如果我請在座的朋友列舉自己所熟知的大學,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然而如果我想大家請教你們心目中的大學呢?面對這個抽象的概念,誰有可以有足夠的自信來完整的描述他呢?當然,這個抽象的問題於我而言就更是難上加難了!因為我無法描繪他的輪廓,無法加註他的靈魂,我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用我略顯蒼白的言語來表達我的期盼。

在我的心目中,大學,應該是由發源於本土的種子長成的枝丫,他絕不能是引進外國的進口貨,它承載著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精神。

大學,應該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他應該有開明的思想,明確的目標,和不容忽視的責任。大學,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底蘊,在各種時尚的衝擊之下,他人可以不被風雨撼動,以超脫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真理。正如胡適先生所言,一國之大學,乃一國文化思想之中心,無之所謂新聞學知識無所附麗。國之先務,莫大於此。

大學,應該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好的大學,往往可以培養極有思想的學生。魯迅先生這樣評價,大學應當成為一個精神的島嶼,有了這個精神的島嶼,大學才不會淪為一個精神荒蕪的世俗之地。所以,比之其氣勢磅礴的外觀,它的內在力量,精神風貌,更加的動人心魄。

大學,他要有不同的“一流”。一流的師資,一流的領導,一流的學科,一流的設施,一流的宗旨。一旦它擁有了如此之多的“一流”,他就會培育出一批批一流的學生。

大學,應該是一方淨土。他淨化個人心靈,陶冶個人情操,培養善良美德。他是亂世之中的桃花源林。

蒼白的言語也許無法詮釋大學的靈魂,但我仍想說,大學,不是一座風靡全球的象牙塔,在這裡,我們可以品嚐到陽光的溫暖,泉水的澄澈,雨露的清涼,積雪的厚重。它是各種思想交相輝映的平臺,是我們揮灑青春,奮起勃發的地方!

我心目中大學演講稿7

一、活動主題

“我心目中的大學”演講賽。

二、活動目的

讓全校學生充分了解學校、激發熱愛學校、展示新時代學子的青春風采,增強同學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進思想交流,繁榮校園文化。以“我心目中的大學”為主題,盡情發揮參賽選手的自身風采和演講才能,以各自不同、新穎的角度和方式表達對母校的熱愛。增強同學們的自信心,自豪感,繁榮校園文化,發揚比賽的優良傳統,選拔優秀演講人才。

三.演講主題及內容

本次演講活動以“我心目中的大學”為主題,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1、展現青春活力,表達同學們對青春的熱愛;

2、反應同學們對未來的嚮往,樹立陽光的健康的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3、抒寫對青春的暢想;

4、抒寫同學之間和睦相處,洋溢青春氣息的校園生活

四、比賽要求

1、參賽選手:

10、11屆學生

2、報名方式:在各班團支書處報名

3、比賽方式:分為初賽、複賽和決賽

4、“我心目中的大學”演講比賽評分標準(滿分為10分)

A、內容要求思想積極向上,主題鮮明,充分體現主題。(4分)

B、普通話標準,口齒清晰,聲音洪亮。(2分)

C、語氣、語調適當,表達流暢。(1分)

D、表達感情準確、自然,有適當的體態動作。(1分)

E、衣著得體,精神面貌較好,能充分展示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1分)F、各選手演講時間在5分鐘以內,並且要求脫稿。(1分)

五、比賽流程

1、評委及嘉賓入場;

2、主持人致辭;

3、主持人宣佈比賽規則並介紹各比賽選手;

4、比賽環節:選手必須在演講前介紹自己;

5、待所有的選手比賽完後,邀請評委代表上臺發言,工作人員進行統分;

6、評委發言完後,主持人上臺宣佈比賽結果(依次由優勝獎到一等獎)

7、獲獎人員上臺領獎。

8、主持人宣佈比賽結束,全體工作人員,嘉賓,評委,選手合影留念。

9、工作人員負責做好後期工作。

注:(流程中可適當加入一至二個表演節目)

六、獎項設定

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另設優勝獎若干名。

獲獎者頒發證書及獎金;

主辦者: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校團委

承辦者:演講與辯論協會

演講與辯論協會

20xx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