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醫古文心得體會範文

心得體會 閱讀(2.25W)

篇一:醫古文總結

醫古文心得體會範文

扁鵲傳

常謹遇之:接待 間與語曰:私下 不出三日必間:病癒 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甚,很

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假使高明的人能預先知道隱微的病症,能讓高明的醫生及早治療,那麼疾病可以痊癒,身體可以存活了。人所擔心的事情是擔心疾病多;而醫生所擔心的事情是擔心治病的方法少。

華佗傳

太尉黃琬闢:徵召 當引某許:處所,此指部位

病亦應除:立即 所患尋瘥:隨即

人命所懸,宣含宥之:寬恕 何患無疾去藥,以待不祥:藏

佗語普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華佗告訴吳普說:“人體要得到運用,只是不應當讓身體疲憊。運動那麼食物能夠消化,血脈能夠流通,疾病不能產生,譬如門軸(門的樞紐)不腐爛就是這個道理。”

丹溪翁傳

然吾鄉諸醫鮮克知之者:少;能 遂輻湊於道:聚集 若將浼焉:玷汙

又當訊息而用之:斟酌

翁教之亹亹(偉偉)志疲:勤奮不倦貌 其利溥哉:廣大

《漢書·藝文志》序及方技略

漢興,改秦之敗:弊病 今刪其要:選取

朕甚閔焉:憂慮

今其技術晻昧:湮沒

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劑,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

經方這類書,依據藥物的寒溫特性,估計疾病的輕重,憑藉藥物的作用,依據四氣感應的適宜情況,分辨五臟六腑所適用各種性味的藥物,得到各種特性的方劑,用它們疏通閉病解除結症,恢復到正常狀態。

《傷寒論》序

崇飾其末,忽棄其本:此指名利榮勢;身體 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出眾 企踵權豪:踮起腳跟,形容急切仰望 齎(肌)百年之壽命:持 志軀徇物:追求身外之物 危若冰谷:(履)薄冰,(臨)深谷,比喻險境 以演其所知:推衍,擴大,擴充

《黃帝內經素問注》序

驗之事不忒:差誤

冰弱齡慕道: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歲左右

幸遇真經,式為龜鏡:用;借鑑 歲月既淹:久 至道流行,徽音累屬(囑):德音,美音;連續承接。屬,接續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於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聖道,則不能致之矣。

解除疾病的纏繞,拜託疾病的痛苦,保全真元通導元氣,拯救百姓使他們長壽,救助體弱多病的人使他們獲得安康的,不是三聖的理論,就不能達到這個目的了。

《本草綱目》原序

亦僅僅晨星耳:比喻稀少,此指人才稀少 解其裝,無長物:多餘的東西 茲豈僅以醫書覯(夠)哉:看見,此謂看待

盍鍥之:何不

《類經》序

沿街持缽:比喻乞討。此謂一味依賴他人。缽,“缽”的異體字,僧尼的食器。 靡不縷指而臚列焉:羅列 業已闢之:駁斥 豈殺(殺)於《十三經》之啟植民心:減少 三才位矣:指天、地、人 四大安矣:此指身體 知必有闞(看)餘之謬而隨議其後者:看到

獨以應策多門,操觚(孤)隻手:執簡,謂寫作

《溫病條辨》敘

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無奈;“聞一以知十”的略語,意為觸類旁通 而生民之禍亟矣:頻繁 鹹知向方:遵循正確方向 攄(書)生平之心得:抒發

而世之俗醫遇溫熱之病,無不首先發表,雜以消導,繼則峻投攻下,或妄用溫補,輕者以重,重者以死。

但世上的普通醫生遇到溫熱的病,沒有不首先發汗解表,用消積導滯之藥摻雜,然後就用峻猛藥攻下,有的人隨便用溫補的藥,病輕的因為這個加重,病重的因此死亡。

好學之士,鹹知向方;貪常習故之流,猶且各是師說,惡聞至論;其粗工則又略知疏節,未達精旨,施之於用,罕得十全。

好學的人,都知道趨向正道;但貪求常規沿襲老一套的一類人,還是各自認為師門的學說正確,厭惡聽高深的理論;那些粗線的醫生則又稍微懂得溫病學稀疏的知識,沒有通曉精深的含義,運用它們到實踐中,難得有十全的療效。

養生論

較而論之:明顯 一溉之益固不可誣也:輕視,抹殺 或益之以畎澮,而洩之以尾閭:田間水溝,比喻稀少;傳說中海水歸宿處,比喻眾多

大醫精誠

大醫精誠:即醫技精湛,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即品德高尚,立志“普救含靈之苦”,診治“絲毫勿失”,不得炫己毀人,“經略財物” 由來尚矣:久遠 必有大段要急之處:十分 唯當審諦覃思:仔細觀察

長幼妍蚩:美醜。妍,姣美;蚩,同“媸”,醜陋 不得已隱忍而用之:剋制忍耐,內心忍痛 諒非忠恕之道:確實

學者不可恥言之鄙俚也:粗俗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

自古名醫治病,多用有生命的物體來解救疾病,雖說輕視牲畜重視人,至於愛惜生命,人和動物是一樣的。損害對方(活物)有利於人類,出人外的生物在情感上共同怨懼,更何況人類呢?

贈賈思誠序

慎簡群方:選擇

俾攝録事判官:代理 我民病此久矣:怨恨

未信宿輒謝去:再宿

病家兩要說

則大隳(灰)任事之心:毀壞 而猛浪者實似之:即孟浪。魯莽,言行草率 昧經權之妙者,無格致之明:義偏於“權”,權變;“格物致之”之省,謂探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得知識

守中者無言,懷玉者不炫:保持內心的虛無清淨;懷抱仁德,懷才

不失人情論

而殿之曰“不失人情”:在後 陽若同心,陰為浸潤:讒言

至於敗壞,嫁謗自文:轉嫁謗言,掩飾自己。謗,責備的話;文,掩飾 如病在危疑,良醫難必,極其詳慎,猶冀回春;若輩貪功,妄輕投劑,至於敗壞,嫁謗自文:此貪幸之流也。

甚至薰蕕不辨:香臭。薰為香草,蕕為臭草

如果病情在危重疑惑不清的階段,良醫難以決定,極其詳細謹慎地診斷,仍然希望痊癒;如果這些人貪求功效,輕率用藥,到了病情發展到敗壞的地步,就轉嫁責備或自我掩飾:這是貪圖僥倖的人。

與薛壽魚書

其子若孫:其 此吾所為悁悁而悲也:憂悶貌 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量藥的器具,此指藥物

醫案六則

呻吟亙晝夜:貫穿 眾乃斂袵而服: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豈遂為厲如是:禍害

其流為飢:變化(向不好的方向發展) 噬臍無及:比喻後悔不及,來不及救治 由於寒涼速之也:招致

子南晨詣,慍形於色,咎以輕用河車,而盛稱此友先識,初不言曾服涼藥,且欲責效於師,必愈乃已。

孫子南早晨來見沈明生,怒氣表現在臉上,用輕率地使用紫河車一事指責我,而十分稱讚這個朋友的先見之明,完全沒說曾經服用過涼性藥物,還要求沈明生負全責,一定要病癒才罷手。

醫話四則

見病者以手擘目:分開

不可開合也:義偏於“開”,睜開

浪決人生死:隨便

詎日未昃:豈料

遽辭以出:急忙

似乎如響斯應矣:如同回聲應和,比喻效驗迅速

細思其故,得毋來診時日已西沉,行急而咳亦甚,因之氣塞脈亂,乃有此象歟?然惟於此而愈不敢自信矣。

仔細思考其中的原因,大概不會是(戚某)來診病時太陽已經下山,走得急所以咳得也更厲害,因此氣塞脈亂,才有了這種表現吧?但考慮到這個就更加不敢相信自己了。

篇二:醫古文

1、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

譯文:假使聖明之人能預先知道潛在的疾病苗頭,能讓好醫生得以及早治療,那麼病能治癒,人也能存活。人們所擔憂的是疾病多,而醫生所擔憂的是治病的方法少。

2、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後太祖親理,得病篤重,使佗專視。佗曰:“此近難濟,恆事攻治,可延歲月。”佗久遠家思歸,因曰:“當得家書,方欲暫還耳。”到家,辭以妻病,數乞期不反。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佗恃能厭食事,猶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檢:若妻信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其虛詐,便收送之。於是傳付許獄,考驗首服。荀彧請曰:“佗術實工,人命所縣,宜含宥之。”太祖曰:“不憂,天下當無此鼠輩耶?”遂考竟佗。佗臨死,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強,索火燒之。佗死後,太祖頭風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殺此子,亦終當不為我斷此根原耳。”及後愛子倉舒病困,太祖嘆曰:“吾悔殺華佗,今此兒強死也。” 譯文:然而本來是讀書人,因醫術高明才做了醫生這個職業,常常自己懊悔。後來曹操親自理政,得病很嚴重,讓華佗專門為他診治。華佗說:“這病近乎難以治癒,經常從事治療,還能延長壽命。”華佗長時間遠離家室想回去,於是說:“剛剛收到家信,正想要暫時回去一下。”到家以後,用妻子患病來推辭,多次請求拖延假期不返回。曹操多次寫信請他,又令地方政府催發遣送,華佗依仗本領討厭靠侍奉人食俸祿,還是不起程。曹操十分惱怒,派人前往調查:如果其妻確實有病,就饋贈小豆四十斛,寬限假期;如果他弄虛作假騙人,就逮捕押送他。於是華佗被解交到許昌監獄,拷問稽核,招供認罪。荀彧請求說:“華佗醫術委實高明,是關係到人命的人,應當寬容饒恕他。”曹操說:“不用擔憂,天下難道沒有這類小人嗎?”於是在獄中處死了華佗。華佗臨死前,拿出一卷書給獄吏,說:“這書可以用來救活人命。”獄吏懼怕法律而不接受,華佗也不勉強,索取火種把書燒掉了。華佗死後,曹操頭風沒有痊癒。曹操說:“華佗能治癒這病,只是這小子存心不予根治,想用來抬高自己,然而即使我不殺這小子,他到了也不會替我斷絕這病根。”到後來曹操心愛的兒子倉舒患病危重,曹操感嘆說:“我後悔殺了華佗,使這孩子活活死去。”

3、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陰陽、表裡,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調百藥齊和之所宜。至齊之得,猶慈石取鐵,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譯文:醫經是探究人的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裡等生理狀況,用來闡發各種疾病的根源,區別死生的界限,並且用它推斷針刺、砭石、湯藥、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調製各種適宜病情的調配和洽的藥劑。最好的藥劑的功效,,就好像磁石吸鐵,憑藉藥物之間各自的效能,互相促進發揮作用。不高明的醫生違背醫理,把輕病治成重病,把能救活的病人治死。

4、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宜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

譯文:醫藥方書,是根據各種藥物的寒溫性質,衡量疾病的輕重淺深,憑藉著藥物的性味功能,考慮人對四時氣候感受適宜的情況,辨別藥物的各種性味,製成寒涼與溫熱的藥劑,用來使閉阻疏通,使鬱結解除,使身體恢復到正常的狀態。至於治療失當的醫生,用熱藥加重熱病,用寒藥加重寒證,精氣在體內受損傷,在外部表現不出來,這是嚴重錯誤的治法。所以諺語說:“有了病不治療,常常能得到(良醫)治療的效果而自愈。”

5、樑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踳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

譯文:樑代陶弘景素好養生,研究精通醫藥。他認為《神農本草經》是神農氏所著,是一部不可刊改的經典著作。可惜它年代漸遠,書冊或殘缺或被蟲蛀,跟桐君、雷公等人的著述,有很多雜亂。於是著書立說,寫成了具有獨到見解、自成體系的要學專著,也想以此來修正經典,為醫學事業增光添彩。

6、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於詁訓,未嘗有行不由徑,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傑,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漢有淳于公,魏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鹹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譯文:假若天資聰敏,能認識通曉玄妙的道理,完備的智慧雖屬於天生的,但對古籍的規範理解還要依憑前人的訓釋註解,從未有行走不由路,出入不從門的人。然而專心致志研究精通,探索精深微妙的含義,如果能認識符合《內徑》的真諦要道,那就(會在臨床實踐中)得心應手。因而一動就有成效,好像鬼神在暗中幫助,因而聞名於世的非凡傑出的醫家,經常間或出現。原來周代有秦越人,漢代有淳于意,魏時有張仲景、華佗,他們都是掌握了這奧妙道理的人啊。他們都能一天天地使它的效用創新,大大的救助了眾人,像花葉一樣相繼繁榮,宣告和實際相符合。這大概是醫教的昌明,也是上天的賜予。

7、洪惟我後,勤衰兆庶,迪帝軒之遺烈,祗文母之慈訓,命百工以修政令,敕大醫以謹方技。深惟針艾之法,舊列王官之守,人命所繫,日用尤急,思革其謬,永濟於民。 譯文:只有我們皇上,深切同情百姓,繼承黃帝的未竟事業,遵奉母后的仁慈教導,命令百官修訂政策法令,詔令醫家重視醫學技術。深念鍼灸技術,過去就列入官府的職守,關係到人的生命,日常使用尤其重要,想要糾正前代的錯誤,以永遠救助百姓。

8、《內經》者,三墳之一。蓋自軒轅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臣互相討論,發明至理,以遺教後世。其文義高古淵微,上極天文,下窮地紀,中悉人事。大而陰陽變化,小而草木昆蟲,音律象數之肇端,藏府經絡之曲折,糜不縷指而羅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開生民之壽域。其為德也,與天地同,與日月並,豈直規規治疾方術已哉?

譯文:《內經》是伏羲、神農、黃帝所著古籍之一。大概從軒轅黃帝同岐伯、鬼臾區等六位臣子互相討論商議,闡發說明高深的醫理把它流傳下來教誨後代的,它的文義古遠深奧,對上徹底探求了天文,向下徹底探求了地理,在中間詳細瞭解了人的生理病理。大到陰陽的變化,小到草木昆蟲的生態,以及音律象數之學的開端,臟腑經絡的本末原委,沒有哪一個不詳盡地指出並一一陳述的。博大呀,高深呀!它賜給(人民)永久的恩惠,開拓了人民的長壽的境界。它建立的功德,與天地同在,與日月並存,難道僅僅是小小的治病方術而已嗎?

9、吾友鞫通吳子,懷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學不厭,研理務精,抗志以希古人,虛心而師百氏。病斯世之貿貿也,述先賢之格言,攄生平之心得,窮源竟委,作為是書。然猶未敢自信,且俱世之未信之也,藏諸笥者久之。

譯文:我的朋友吳鞠通先生,懷著救助世人的心願,憑藉超人的智慧,酷愛學習從不滿足,研究醫理務必精深,堅持高尚的志向而仰慕古代聖賢,虛心學習而以百家為師。他為這時代的人矇昧無知而擔憂,因此就闡述前代名家的理論,又抒以自己平生的心得體會,窮究瘟病

的源流,才寫成這部書。然而還是不敢相信自己,而且也擔心世人不相信這部書,把它藏在書箱裡已經很久了。

10、縱少覺悟,鹹嘆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眾險於未兆。是由恆侯抱將死之疾,而怒扁鵲之先見,以覺痛之日,為受病之始也。

譯文:縱使稍稍明白些,也都是在開始染上疾病時感嘆遺憾,卻不知道在各處危險未露出苗頭時對之慎重。這就像桓侯身染將死的疾患,卻怒怨扁鵲的預見,把感覺到病痛的時間當作得病的開始。

11、然必也大小方圓全其才,仁聖工巧全其用,能會精神於相與之際,燭幽隱於玄冥之間者,斯足謂之真醫,而可以當性命之任矣。

譯文:這樣看來,一定要膽大心細,行方智圓,使其才能全面,能使望聞問切四診全面發揮其作用,能在接觸病人的時候集中精神,能在別人不明瞭病情的時候指出隱祕的症候的醫生,才足以稱得上真正的醫生,而可以擔當保全性命的重任。

12、夫學在躬行,不在講也。聖學莫如仁,先生能以術仁其民,使無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懷之學也。素位而行學,孰大於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

譯文:學說貴在親自實踐,而不在誇誇其談。神聖的學說沒有什麼比得上仁學,一瓢先生能用醫術仁愛民眾,使他們不因疾病死亡,這就是孔子使老年人安逸、使年輕人懷歸的學說。不貪求名位而奉行仁愛之學,有什麼比這更高尚,卻為何一定要捨棄它而貪求別的呢?

13、僕昔疾病,性命危篤,而時雖十週、程、張朱何益?而先生獨能以一刀圭活之,僕所以心折而信以為不朽之人也。慮此外必有異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壽世者,輯而傳焉,當高出語錄陳言萬萬。

譯文:我過去患了重病,生命垂危,那時即使有再多的周敦頤、程氏兄弟、張載、朱熹又有什麼用處?而薛一瓢先生獨自能用高超的醫術救活我,這就是我衷心佩服並確實認為他是個不可磨滅之人的原因。我考慮除此之外,肯定有可以救活人命使世人長壽的奇異的醫案和好的.方劑,若輯錄起來傳播開去,會高出理學的陳詞濫調萬萬倍。

篇三:醫古文學習技巧

醫古文學習技巧

摘自網上

《醫古文》是中醫藥專業“3+2”五年一貫制高職、自學考試職稱考試及普通大學的必修必考課程。由於現在的學生很少接觸繁體字,對古文特別是醫古文的瞭解知之甚少。因此,當他們一進入中專或大學學習《醫古文》這門課程時,一開始的畏難情緒很大,學習熱情不高。有的同學甚至認為我是來學專業的,學不學醫古文無所謂,而不知學習醫古文是學好專業技能的基礎與前提。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與老師的教授引導之後,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大多數同學不僅喜歡上了這門課程,而且在學習古文知識、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從先賢們的嚴謹治學、刻苦鑽研、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中感受到了他們人格的魅力,併成為激勵學習的動力。為了使更多的同學對這門課程有更深入的瞭解與學習,筆者以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段逸山先生主編的全國高教自學指定教材及普通高校新世紀規劃教材《醫古文》為依據,結合這幾年講授這門課程的實踐與體會,寫下此文,一則給學習者以津樑,二則以就教於行家。

面對中醫藥專業的學生,我會經常對他們說,祖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她絕非一人所創,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百代傳承,千載創新而成為救死扶傷的國之瑰寶,並以其奇特的醫理療效而在世界獨樹一幟。然而,傳承這一瑰寶的載體是什麼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一載體就是醫古文。因此,對於中醫藥學生來說,學好醫古文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什麼是醫古文呢?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問題。

1 何謂醫古文?

醫古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醫古文是指我國古代所有的醫藥學文選典籍。狹義的醫古文就是我們今天學的《醫古文》課程。也是我要在這裡重點講述的知識。這種狹義的醫古文按詞義切分,有“醫”和“古文”兩層意思。這個“醫”,指中醫,含中醫藥歷史文化;“古文”指古代語言文字。由此可知,醫古文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古代中醫藥的語言文字;二為古代中醫藥的歷史文化。對我們醫學生來說,簡言之,《醫古文》是研究祖國古代醫學文獻與語言文化現象的基礎課程與學科。

學習物件瞭解了,固然必要,但僅僅是掌握一個概念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對其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比如大綱的要求。教材的體例,突出的重點等等。只有對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和掌握,學習才有成效。因此,也就引出了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

2 《醫古文》的學習內容

醫古文作為祖國醫藥技術與語言文化的載體,在數千年曆史發展的傳承中,以其獨有的方式發展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基礎深厚,理論獨特,學科多元,形式多樣的文化體系。在段逸山教授選編的中醫藥大學教材《醫古文》中,遴選了名醫傳記、醫著序言,醫理闡釋,醫案凡例等,集中反映了祖國古代中醫藥文化的精髓,集古代哲學、醫學、文史、倫理等醫家理論,諸子思想,各家學說於課文之中,兼長並蓄,自成一家。具體解析,在編寫方式上,它分上編(閱讀文選);下編(基礎知識,自考教材為閱讀指導);及附編組成。上編閱讀文選部分有傳記、序文、醫論、醫則等體裁的文章四十篇;下編基礎知識部分有漢字、詞彙、語法、修辭、今譯、古代文化常識等內容;附編為簡繁字對照表和異體字整理表兩個方面。整個教材體例合理,容量適中,便於學習。但這畢竟是一部有七十多萬字的洋洋大篇,泛泛而學,對於初涉者必定難以適從,只有既窺

全貌,又抓肯綮,才能學有所成。怎樣才能做到既能瞭解教材全貌,又能掌握課文的重點呢?這就是我要重點講的第三個問題。

3 如何掌握學習《醫古文》的重點與方法

醫古文,首字為“醫”,醫則難學,次字為“古”,古文難懂,第三字為“文”,文為繁體字則難認。難!難!難!面對學習的種種困難,掌握學習《醫古文》能克難制勝的重點與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根據筆者的踐行,學習《醫古文》的重點與方法可概括為:抓住一個重點;明確三個目的;注重五個方面。

3.1 抓住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是必須較全面地掌握《醫古文》中重點詞語的詞義。中國語文,論今及古,都是以詞語為語言組織的基本單位。如果你對詞語的數量掌握不足,詞語的意義理解不清,詞語的應用把握不準,那就很難學好醫古文。因此,學習醫古文的首要問題,重中之重就是一定要花大力氣,下苦功夫去掌握詞義。如果詞語的數量在胸中一鱗半爪,那便猶如緣木求魚,是很難達到目的的。只有在詞語數量的掌握上如韓信率兵,才能在詞義的理解中融會貫通,應用中得心應手。

重點明確了,那麼這個重點怎樣才能抓住?怎樣才能掌握呢?下面所要論述的實際上也是落實“掌握詞義”這個重點的措施與方法。

3.2 明確三個目的。這三個目的就是閱讀、理解與應用。教材主編段逸山教授曾明確指出:“增強醫古文的閱讀能力,是學習醫古文的根本目的,是衡量醫古文最為標準的尺度,是測試醫古文閱讀素養的圭臬〔1〕。”如何閱讀理解?如何做到有效地閱讀理解?我在這裡介紹一個可以提高閱讀與理解課文效率的“三結合”方法。

3.2.1 點面線結合。“點”就是字、詞、義。在閱讀中一定要注意理解並掌握一些重點的字義詞義。“面”就是教材中的四十篇課文。這四十篇課文一定要按它們不同的體裁來總體把握,明確傳、序、論文的不同。“線”就是從字、詞、詞義到課文再到基礎知識,這種一線穿珠的線索把握。這些理順了,閱讀起來才會思路清晰。

3.2.2 讀記練結合。要想理解課文,必須通過認真的閱讀來完成,而讀又必須通過記憶來強化,而記憶又必須通過反覆的練習來細化,深化,直至讀懂弄通。比如課文開篇的《扁鵲傳》中,扁鵲在為趙簡子視病後回答董安於說,血脈治也。一個“治”字,就有多種解釋,這裡是“正常”的意思。除此以外,在不同的地方還有“整理、研究、醫治”等意思,而其本義為“治水”。這些都要通過讀記練來完成。因此認真閱讀,強化記憶,深化練習是學習醫古文的有力措施。

3.2.3 思比創結合。“思”是思考;“比”是比較;“創”是創新思維。強調閱讀記憶,不是要你去死記硬背,一定要學會思考,比較,創新。唯有這樣,才能在閱讀理解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言賅旨曉。如去年全國《醫古文》自考試卷中的第一題,要求在對“顙”字的單項選擇“嗓、頸、額、臉面”中選擇一個正確答案,因平時應用較少,要正確選擇這個字有一定難度。但如果你能善於思考,比較,有創新思維就不難。首先應思考這個字是形聲字,“頁”是它的形符。“頁”的本義為頭,凡以頁取義的字都與頭有關。因此其字與“長身廣顙”連詞。再比較“廣”字不能修飾選項中其它三項。說“廣嗓、廣頸”不通,說“廣臉”更會讓人啼笑皆非。那正確義肯定是“額”無疑了。

又如《與薜壽魚書》一文中的“其”字,雖在同一篇課文,但詞義迥異。有作代詞“他”義的,有作副詞“大概”義的。還有通“豈”作“難道”義的。這就需要你去辨析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義。需要你學會全面的思考,認真的比較,創新性的思維才能做到正確無誤。

其實閱讀與理解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中一定要注意加深理解,而在理解中又可以獲得閱讀的愉悅,啟用閱讀興趣,從而更努力地 博及醫源,精勤不倦。但僅是讀了,理解了還不夠,最重要的還要去應用。如何應用?作為一個醫學生,可以隨著專業課程的深入,由課本知識的掌握再逐步廣泛地學習一些課本以外的醫著醫論醫案。能讀通,翻譯,指導專業,服務臨床,就是很好的應用。最好能接觸一些古本原著。只要這樣長期踐行,專業應用能力定會與日俱增。

3.3 注意五項內容,是要求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學習《醫古文》五個方面的內容:漢字、註釋、語法、今譯、人文精神。

3.3.1 漢字。據傳倉頡創造出漢字時,天下粟米,鬼神哭泣。正所謂驚天地,泣鬼神。可見我們的先民對漢字出現的崇尚。瞭解漢字的源流、形義、通假、異繁、正誤,是學習與理解醫古文的基礎與前提。因為中醫藥文化這一華夏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正是由漢字來承載的,只有較全面地瞭解了古醫籍中漢字的各種現象,才能正確地解讀課文,傳承古醫籍文化。

3.3.2 註釋。如果說了解漢字是學習醫古文的基礎,那麼注重課文(或字詞典)中對字詞的註釋,則是學好醫古文的依據。一定不能掉以輕心。我在這裡所說的註釋,是今人(主要為教材編者)對課文中重點字詞、人物、典故、文化現象的註釋。我們可稱其為“今釋”。此“今釋”與課文基礎知識第四章的“註釋”是不同的。那裡所講授的“註釋”是在古醫籍中就傳承下來的,又稱“古注”。當然瞭解這一章中所講的內容與方法也是必要的。綜上所述,注重先師今賢們對醫古文的古注今釋,才會使我們閱讀起來言之有據,真正心領神會,得到真知。

3.3.3 語法。《醫古文》中的語法現象,教材歸納在“詞義”這一章中,但有必要單獨提一下,以引起學習者的重視。其實這部分內容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了解語法和詞義的關係。這裡面有四種情況: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二是瞭解語法與句子的關係。這裡面有三種情況:賓語前置;定語後置;謂語前置。這些醫古文的特殊的語法現象與規律,正確理解它,則能正確理解古醫籍中的語法了。

3.3.4 今譯。今譯即為翻譯,亦為把古語譯為今語。本人認為對這部分內容只需瞭解今譯的標準、型別、方法即可。要做到今譯準確,前提仍然是閱讀理解。閱讀深了,理解透了,就易翻譯正確。

3.3.5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課文中所透出的傳統文化的知識。

篇四:心得體會

《大危機》——所有國人都應該讀的書 一:曇花一現的的中國品牌

Made in China”------中國的悲哀。現在的中國,幾乎成為產品製造工廠的代名詞,曾幾何時,因為其產品質量的不合格,導致“Made in China”成為低劣偽造的化身,這是十幾億中國人的傷痛。

品牌,不僅是企業實力的象徵,更代表這一個國家在世界該行業中的分量。所以,品牌,堪稱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最有威懾力的武器。品牌就是價值,品牌就是利益。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品牌,及時質量再好,實力在雄厚,資源再豐富,但如果沒有品牌,一定會在以後的競爭中損失慘重。而現在,中國的世界級的品牌屈指可數,國內更是十面埋伏——眾多的外國名牌虎視眈眈,許多外商借中國的雞,賺中國的錢。國人不知道品牌、商標的重要性,所以有很多廠家在市場競爭中連連敗退,所以中國的品牌成為曇花一現;或者就是一些目光短淺、沒有大局觀的國人,胡亂申請一些垃圾專利,比如,曾經有人申請老虎造型的專利,試問:老虎千百年來不是那個模樣,是哪般?而偏偏我們的一些口口聲聲為國為民的機關卻讓這些敗類通過申請,這其中的曖昧眾人皆知啊。並且還有自以為是的國人用那麼多的偽劣產品的去賺昧良心的黑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今天,中國的品牌存在許多的問題,這是擺在所有企業家面前的難題:第一 中國的許多品牌如同曇花一現,風光不久就偃旗息鼓了;第二:民族品牌缺乏溢價能力;第三:對廣告畸形依賴;第四:缺乏

預警措施,並且沒有有效的危機公關能力;第五:現有的市場經濟制度很不完善,對市場公平、道德等問題沒有得到基本的解決。

建設自己的民族品牌對中國經濟的騰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社會責任和政治責任,作為社會的軟力量,麼體必須具備自己的道德,明白自己的重大責任,自覺並積極參與到品牌的建設中來;而我們的商人,更應該有遠大的目光,以民族利益為重,團結一致,讓中國的品牌在世界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唯我獨尊。

二 誠信——國人難以啟齒的傷疤

誠信,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祖訓;在以前,世界各地,提起中國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禮儀之邦,就是優良的傳統文化,就是“仁義禮智信”,誠信,成為中國人的名片;誠信,就像鑲嵌在中國腰帶上的綠寶石,那麼引人注目。而縱觀今天這所謂地大物博的中華,誠信問題比比皆是——假煙、假酒、假藥、假博士、假科研、假錢、抄襲、假米、、、、、、我們的寶石彷彿受到驚天一擊,縱使質地再好,也被絲絲裂紋如蜘蛛網一般纏繞;彷彿我們生活在“假”的搖籃裡。

與時俱進,就是要我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隨時代的一起進步;今天,生活水平的確有了相應的提高——吃得飽、穿得暖了,咱老百姓最關心的溫飽問題終於解決了;但另一個可怕的問題有橫在國人面前——誠信危機。

2005年,那是國人恥辱的一年。2005年2月18日,英國禁止使用蘇丹紅,隨後,中國也下達了同樣的指令;但是,同年4月11日,廣州田洋食品有限公司兩個主要涉案人就被緝拿歸案;2005年8月61日,哈爾濱市退休的老教師翁文輝被醫院高昂的亂收費,並且最終這位身患淋巴癌的老教師死亡案件;2005年8月18日,湖南國際旅行社因乘客沒有購買和旅行社合作的商場的商品,司機不滿,於是爭執,最後司機把乘客拋在荒山野嶺;2005年十一期間,北京、上海、廈門等城市爆發的手機簡訊詐騙事件、、、、、、

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現在,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於是,生活中我們都小心翼翼——買東西擔心自己的現金被換為假幣,擔心缺斤少兩,擔心食品安全與否、、、、、、總之,我們每天都在提心吊膽,時刻擔心著被騙,被詐,“小心駛得萬年船”已經成為我們的生活宗旨。於是,我們築起厚厚的“牆”,來保護我們不受傷害,於是,我們把自己束縛在自己不得不編織的繭裡,於是,人與人之間就不再親密、不再信任,卻而代之的是濃的化不開的冷漠,於是,我們都習慣麻木,麻木的麻木也好清醒的麻木也罷,只要能保護自己,其他的都不重要了。於是,社會上多了許多的看客,而少了俠客。

誠信,已經成為中國人剪不斷、理還亂的壞賬。

今天,有著讓所有中國人都驕傲的四大古文明之最的中國文化,已經是一個疲憊的巨人。

“ 仁、義、禮、智、信”,我們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好的“遺產”,今天,已近被有些自以為是的國人敗壞的差不多了。誠信,成為中國

人曾經的驕傲!

南方一家新聞媒體曾做過一份問卷調查:如今我們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樹立什麼風氣?如今國人最缺乏的品德是什麼?

最後的答案出奇的一直——誠信! 誠信?這是泱泱大國五千年的祖訓,今天,居然成為中國人的傷疤?這無疑是對中國文化的絕大諷刺。

記得高二的一天,在上學路上一個揹著孩子的中年婦女向我要兩元錢去給孩子買食物,因為當時沒有隨時帶錢在身上的習慣,所以那天就讓她失望了,當時的我覺得因為不能幫她而難過了好久;從那以後我就養成帶錢在身上的習慣。後來給一個朋友說了這件事,他一直笑我,最後說了我兩個字:天真。後來,漸漸明白了朋友的意思。但是我因此養成的習慣從未改,並且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堅守,因為我相信:人間有真情。或許,也有人遇到我的情況,但隨之而來的是心寒。

假煙、假酒、假藥等等,這些無不反映著國人的智慧,只是是讓人臉紅的智慧;這些敗類,把中國傳承了五千年的優秀,“與時俱進”得淋漓盡致。

真實無妄,始終不息,表裡不雜,謂之誠;徇物無諱,四端百行,必以其實,謂之信;不欺人,不欺己。

身為禮儀之邦的我們,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今天,還有幾人敢挺起胸膛,問心無愧?

在這個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的大環境中,說真話、做實事的還有幾人?

誠實守信,中國人最基本的道德,今天,卻物以稀為貴,在四處宣揚,在被拯救。

這,是中國式的悲哀!

國人的心,被功利佔據。人被時代牽著走是一種悲哀!

謊言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沒一個謊言的背後,都需要很多謊言的支撐,謊言者,處處擔心,很怕出現漏洞,但本身的能力就不強,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唯有永遠的正大光明。我們不需要看客,需要俠客。

作為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者,每一個國民都應該以身作則,藉著現在的“說真話”苗頭,來一次“誠信革命”,把那些傷痛的記憶化作前進的動力,讓我們成為名副其實的禮儀之邦,讓我們的“仁義禮智信”化作我們的“倚天劍”,打造我們的“品牌”,一往無前!

三 中國文化——疲憊不堪的巨人

“我是中國人”這句話成為所有國人的驕傲。是啊,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四大文明古國之最,我們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灌溉出優良。而今天,在炎黃子孫手中傳承了五千年的文化卻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現在的漢語明顯成為一種弱勢語言,一個外國人升職、升大學、考研,不需要考中國的漢語;而今天的中國,在一塊巨大而時髦的“與國際接軌”的招牌下,對許多與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密切相關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