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精選8篇)

心得體會 閱讀(1.18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精選8篇)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1

尊重和信賴每一個兒童是教學的基點。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尊重和信賴這兩個詞時刻縈繞在我的腦海裡。佐藤學教授說:“教學的基點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兒童,尊重與信賴是一切學校改革的核心概念。”對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是相信他們的學習能力,相信他們能夠進行學習的選擇,他們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獲得學習的成功。而對每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則體現在:教師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即便他的答案並不完美,並不完整,甚至只是隻言片語,雖然他還是個猜不出問題的兒童,但是他們的觀點都是精彩的,他們在學習中都可以獲得樂趣,這種對兒童的成功的期待是尊重和信賴每一位學生的最集中的體現。

佐藤學教授在觀摩了二十多年的課堂中總結出了這樣的經驗:在教學中是否能夠形成合作學習很大程度上(將近七成)取決於能否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們輕鬆自如地參與、交流自由的思考和意向。

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在我們的課堂上尤其是公開課上,似乎總是想要聽到那些你想要到答案,總是想要得到那些能夠進口我們心絃的能夠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回答。然後真正的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就是要去傾聽孩子的每一個心聲,就是那些藉助纖細的交響展開的、靜悄悄的、返璞歸真的教學。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2

陽春三月,萬物伊始。在新的三月中,我又迎來了頂崗實習生活中一個新的挑戰——那就是展示一堂地理公開課。

公開課的展示,是每一位人民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對於我們頂崗實習的教師而言,也許誰都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就給我們安排公開課。即使是這樣,在收到通知的那一刻,我的心裡雖然有小小的緊張,但仍然壓抑不住內心的雀躍。一堂公開課,在高一級部所有地理教師面前展示,其中所顯示的不僅僅是我對於課本的理解程度,知識的講解水平,還有對於課堂的整體把握以及所講內容中的創新點。所以,在接到通知後,經過指導老師的指導,我將公開課的課題確定到人口遷移這一節內容。

在準備階段,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教師的不易,幾乎每天空閒的時間都會花在辦公室裡。首先,對於課本的熟悉。為了加強對課本的熟悉,我將課本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並且將練習冊中的習題都做了一遍。其次,在準備課件的時候,為了防止出現忽略學生的情況,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課件,絞盡腦汁想讓課堂內容更豐富生動些,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所有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但是課堂的語言表達也要標準規範。最後重要的一點,就是心態。作為一個年輕的教師,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那麼多經驗豐富的老教師面前講課,給我造成很大的壓力。但是在指導老師的指導和安慰下,我的心態發生了轉變,從之前的緊張到後來的坦然接受。

公開課結束後,老師們對於我的課進行了評價,我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要注意對課堂時間的把握。講課過程中,要注意重難點在時間上的分配。對於那些容易理解的知識點,可以簡講,對於難點和易錯點,要精講。

二、注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講解“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時,為避免產生枯燥的效果,可以課堂交給學生,幫助學生自己理解,提高記憶程度。

無論緊張或是興奮,我的第一堂公開課就這樣落下了帷幕,但是我的教學成長之路卻仍然任重而道遠。在回顧之餘,我也要不斷完善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地理教師。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3

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一書中提到的教師活動的核心——傾聽,讓我印象深刻。在佐藤教授觀摩的大量生動課堂中,佐藤學先生髮現這些教師都是善於傾聽學生意見的。

這些教師之所以能找到應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其祕密在於兩個應對原理。首先,教師的應對是以“傾聽”為核心的,完整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其次,在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自己往往會經常陷入這樣一個陷阱---關注於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而忽視與課堂無關的發言。而佐藤教授在觀摩濱野老師的課中發現濱野老師的應對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拘泥於好的發言,而是對所有兒童的發言都寄予信賴和期待。正因為如此地尊重每一個孩子,他在教學中才能夠創造出新的境界:孩子們輕鬆地參與、自由地交流思考,這種自由的交流又產生了許多豐富的串聯。此外教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將這一習慣傳遞給了學生,漸漸地孩子們也養成了傾聽的好習慣,在傾聽中發現問題,在傾聽中解決困惑。

佐藤學先生強調在教學中教師工作的中心在於傾聽、串聯、反芻。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同其他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和其他知識串聯起來,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串聯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許多的串聯會被老師的糾正、提問等切斷,發言與發言之間沒有連貫。而反芻的活動更容易被忽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等都存在差異。

在教學中老師不應該一直教授新的知識,只關注一些優等生,而應該注重新舊知識的串聯,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在自己的教學中,我經常會利用課前的5分鐘時間讓孩子們進行對話練習,內容就是前一階段課本上的知識點,學生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話題進行操練,每次保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輪到,這樣降低了難度、保證了操練面,一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能自信地發言。

總之,教師要處理好傾聽、串聯、反芻這三者的關係,側耳傾聽每個學生的聲音,關注串聯和反芻。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4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麼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於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於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於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資訊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於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餘的講解,多餘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期待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並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後,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麼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願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氣定神閒。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裡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並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5

記得第一次從佐藤學先生的書中看到這個詞時,我還是有些疑惑的,什麼是學力啊?尋遍全書,佐藤學先生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百度知道將它定義為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的簡稱。但我能明顯地感到此解釋並不能完全解釋清楚佐藤學書中的那個學力,這究竟是什麼呢?

它隱約像一種力量,又如植物積極向上的生長力嗎?它又隱約像一種潛能,等待別人點化激發的潛力嗎?學力學力,佐藤學先生似乎一直在提醒我們它就像人的一種本能一直伴隨在我們每一個兒童的身上啊,那是一種有著自我創造探究的學習能力。但它怎麼又那麼陌生,比起大熱的兄弟——學歷,似乎汗顏很多。追根溯源,究竟是什麼遮住了它的光彩?

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似乎難逃其責。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示範學生模仿,想想這些我們習以為常漠不關心的行為模式哪一樣是真正尊重了學生?哪一樣是真正相信了人的無限潛能?學生興趣被打擊、潛能被埋沒、學力自然得不到發展。

要想發展學生的學力,正如佐藤學先生所言,必須得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傾聽學生。要讓這種傾聽關係發展成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為傾聽進而走向合作學習的關係。

書中列舉的案例《不可思議的種子》讓我領悟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尊重學生、傾聽學生。一般語文課上,常常限定於教材文章的語言認識,很少將實物帶到學校裡來。但在這節課上教師不僅允許學生講牛膝草和蒼耳的種子帶到課堂上來,在課堂上允許學生細心地觀察、自由的發言,教師竟然准許將蒼耳的果實稱為自己熟悉的“粘蟲”“抓抓將”或是兒童自己想象的“媽媽做的蘋果兔子”“宇宙的原始森林”。這一普通果實的稱呼,這正是一種兒童體驗與蒼耳果實一次新的相遇。而這一相遇是那樣的豐富而多樣,它與兒童之間產生全新關係的過程又怎能不稱之為擁有學力的真正學習呢?

如果我們也想擁有這樣的課堂,擁有這樣非凡學力與創造力的兒童。那就請從尊重兒童的尊嚴、傾聽她們的心聲開始吧!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6

作者在這本書裡主要闡述了以下內容: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麼,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

本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例如濱野高秋老師的教室裡,學生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從各自呆坐的學習走向活動式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其實,這種革命在世界各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但我們追求的,最終是這種革命給學生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帶來的變化。

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於對話的“衝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裡,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在作者觀摩的課堂教學中,他發現教室對於兒童的應對策略並非是高深莫測的。當每一個兒童的發言沒有得到充分體味,其他兒童未能充分分享之際,教師會細心提醒學生,“某某同學說…””從而引發其他兒童的注意。我覺得這和我們這次學校搞得責任杯活動中凸現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不謀而合的。我們要求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和思考時間,關注學生當堂的學習反應和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迴應,此外,佐藤學提出的完整接納每一個兒童的想法,學會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當然,傾聽孩子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充分信任,尊重學生。有時候我們在課堂中,尤其在公開課中,比較傾向於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說“符合老師要求的回答”,但濱野老師的應對卻是截然不同的,他對所有兒童的`發言都寄予信任與期待,因為他堅信任何一個孩子的回答都是真實而且精彩的。這需要老師誠實的.面對自己,面對學生,面對教材。

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儘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在兒童中培育相互傾聽關係的第一個要件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要培育相互傾聽的關係,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傾聽者之外,別無他法。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7

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於教育,振興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師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要為學生提供更好更高質量的學習機會。而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這一書中,通過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來向我們宣告:當今的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這場寧靜的革命不僅僅是師生的共同願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更是保障每一個學生學習權的挑戰。

我們都知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追求發言熱鬧、華而不實的課堂教學,並且追捧它們為“優秀”的教學,認為課堂上不斷的發言,才算真正符合當今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性”要求。然而佐藤學教授在《教師的挑戰》中,卻沒提倡這種教學方式,反而是強調:“傾聽”才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學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無可替代的”信念為前提,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才能創造快樂教學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兩年來的教學,感到慚愧。坦白地說,自己陷入了一個誤區——只有學生不停發言的課堂才能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平時的課堂,總是不斷地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並沒有真正考慮到學生的回答是否是經過認真思考後的結果,總是害怕課堂上出現冷場,甚至出現過讓學生機械應答“是的,是的”這種表面看似非常活躍而實際沒有任何意義的熱鬧場面。

而在前段時間看了《教師的挑戰》這一本書後,讓我得到很大的觸動與啟發。在學生中培養相互傾聽的關係的第一個要素就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除了教師自身成為出色的傾聽者,培育相互傾聽關係之外,別無他法。回顧起自己課堂上出現學生髮言時其他學生並不認真傾聽時,總有幾分氣憤,然而此刻才發現,自己有時也在無意間流露出不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因此,最近的課堂教學中,我開始轉變自己的教學,開始注重對每一個學生的心聲的傾聽。對於回答聲音較小的學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傾聽他的回答,對於一些後排的同學,通過走到他們跟前,認真傾聽他的回答。幾次這樣的傾聽後,我發現到班上原本不認真傾聽他人回答的現象,開始有些改觀了,漸漸有一小部分學生會懂得慢慢去傾聽他人的回答,雖然說人數並不多,但至少這也算是個好的開頭。同時,還有個讓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有個學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聽了某某同學的回答後,我想到了……”的形式展開,這讓我感到一陣欣喜,因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傾聽,通過認真傾聽別人的觀點,從而促進了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通過善於傾聽來關注每一個學生,逐步形成潤澤、融合而安全的言說環境,同時把課堂上學生們的觀點如同珍珠一樣串聯起來,讓學生藉助同伴的思考與幫助,深化自己的思考,獲得知識的超越,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快樂學習的場所。

  《教師的挑戰》心得體會8

懷著一顆敬畏的心,終於認真地讀完佐藤學的《教師的挑戰》一書,我是為佐藤學教授書中的大量詳實的事例和他們的教師為之而進行的努力探索精神而敬佩不已。關於學校的職責所在,教室環境佈置和學習氛圍,教師在課堂上承擔的角色和細緻入微的傾聽與觀察,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與探究意識無不令我驚訝。驚訝之餘,對照我們的課堂,我在進行思索:

  一、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

在國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學教授列舉了義大利、墨西哥、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學校為例,旨在說明全球許多國家都在進行課程改革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讓我最感動的是在美國波士頓市的一所國小校,校長狄波拉瑪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國紐約最困難地區的學校創造“奇蹟般的成功”而聞名。日本的領航學校和“學習共同體”學習的願景等都是從狄波拉瑪雅的安靜而紮實的學校改革實踐中獲得的啟示。十年後的再次造訪,狄波拉瑪雅讓即將畢業的5名兒童來給佐藤學教授做嚮導。“學校最重要的是傾聽兒童的心聲。”正是她的這種理念,使得這所國小校成為波士頓公立學校的倡導民主化的領航學校。學生的轉變和教師的成長令佐藤學教授驚歎不已。座談時,做嚮導的5名兒童對他說到“這所學校是你們的‘第二個家’”的時候,5個人爭先恐後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個家’”,“也是我的”,“‘第二個家’這個詞很貼切呀”,“嗯,是共同學習的家”。這些看似平靜的兒童們內心一定雀躍歡呼。這次造訪讓佐藤學教授感動不已,幾近落淚。這裡就是學校的未來,是民主主義的希望。

而在我們一貫的認識裡,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傳授學生知識的場所。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學校對於下一代成長的重要性,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們不同的學校提出不同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風,但是大多停留在口號式的宣傳上,因為大學聯考制度的限制、因為評價制度的限制……我們不能真正從兒童的身心成長的規律出發,採取適合孩子、孩子喜歡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謂的問題學生,因為學校的分數而生活的並不開心,以至於對學習、對學校感到厭煩,學生流失現象在國中、高中極為嚴重。這都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學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樂園、學習成長的場所。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很漫長……

  二、課堂是靜悄悄的交響曲

佐藤學教授敘寫了他所觀摩的一個個課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鬧鬧”的課堂,逆或是那種受到喝彩的、熱熱鬧鬧的、華而不實的課堂。走進每一個課堂,孩子們靜靜地思考、毫無拘束地輕聲表達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則在傾聽同學發言的基礎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說出沉穩而精當的話語,教師在課堂上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尤其是茅崎市濱之鄉國小山崎老師的教學更是令佐藤學教授感到震驚:山崎老師作為一名新教師,卻能讓38個三年級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幾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閱讀心得。這種小聲交流雖然對觀摩教學的近100名教師來說極其細微可在兒童中間卻能聽得清清楚楚,一個一個聲音回城了共鳴與觸媒,在課堂上交響。山崎老師不折不扣地接納每一個兒童的專心態度,讓他客服了教學經驗的不足,山崎老師的課堂是良好傾聽的典型。觀摩了山崎老師的課後,佐藤學教授懂得了:教學創造的七成與教師尊重每一個兒童的尊嚴息息相關。

在教師耐心傾聽的同時,教師能夠巧妙地把兒童探究的思考串聯起來,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以“傾聽”為中心的教師活動,能夠在兒童之間建立最為能動的關係。福島縣郡山市金透國小的菅野哲哉老師的一節公開課《水的膨脹》,讓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師的教學是以每一個個體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合作學習為核心展開的。兩人一組進行兩次不同的實驗,讓兒童觀察到水在加熱和冷卻的情況下,水位出現變化。菅野老師並沒有直接告訴兒童答案,而是以疏離的兒童和學困生的共同學習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給足時間和機會讓孩子們自己去實驗、去觀察、去討論,這種教學策略使兒童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為兒童準備了生動交流的舞臺。

而我們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顯得過於熱心和急切,總是害怕學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問題時不是靜心傾聽,而是絮絮叨叨、重複囉嗦,甚至打斷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課堂上學生因為探究而出現的離題、停頓、停滯、舉步不前的情況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學生的思考並能俯下身子傾聽,是日本一些追求課改、課堂變化的教師們努力追求的。我們能否也能在自身認真傾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互相傾聽意識,形成有效的傾聽關係,進而發展成交響的關係,我們的課堂是不是也會出現靜悄悄的交流與合作。

  三、兒童是學習的主人公

佐藤學教授在書中展示的課例,都能讓我們看到兒童在課堂上能夠開心地、投入地和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聯絡的理解連老師也沒有想到,甚至自愧不如。正如濱之鄉國小的西岡老師所說的那樣,他所在的班級構築的合作學習關係,是兩年來不斷反覆指導學生要“認真傾聽同伴的聲音”、“擁有自己的理解”、“從細小的差異中學習”的結果。即便如此,兒童為什麼能夠完全記住10小時之中同伴的發言呢?佐藤學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每位兒童都成了班級學習的主人。首先教室的大變樣,學習內容從課內到課外,各種實踐活動的紮實有效的開展,令學生們樂此不疲,學習種菜與賣菜,走進微生物世界……這些活動人兒童成為學習的主人公。原田老師和她班上的兒童們在三個月的時間中,以新寫的主人公的身份開展實現了當下的學習,這正是在為明天的希望做準備。而讓家長參與到教學,則是日本課堂改革的重要一環。因為很多家長參與課堂學習,兒童們會更加柔和,所有的兒童都能夠安心地集中精力學習。不僅家長之間產生了聯絡,而且這是家長們理解兒童的現實、理解教師的思考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我們現在的教育危機的核心是“密室撫養”、“密室教學”所引發的教師與家長之間信任的缺失。學習參與倡導每位兒童都在數位成人的協助下學習,通過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絡來努力構建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如何在大班額情況下,有效地組建學習小組?有效地進行合作探究?如何真正的“以生為本”?如何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如何讓我們的課堂變得靜悄悄?如何讓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課堂上積極思考的主人?我們需要學習、借鑑國外好的做法的同時,還要結合我們的實際情況,需要我們教師去努力探索與培養,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去做一個弄潮兒!我們依然是任重而道遠!我們也當然是改革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