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心得體會>

辛德勒的觀後感

心得體會 閱讀(8.69K)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辛德勒的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辛德勒的觀後感

辛德勒的觀後感1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電影。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燭光。一根火柴點亮了蠟燭,猶太人在禱告,讚美詩結束後燭光慢慢熄滅,變成一縷青煙,然後四周變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畫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徵著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一個小女孩用紅色,這個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後來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 我想正是這個小女孩觸動了辛德勒,使他從最開始的一個趁機想發大財的商人,轉變成一個有良知有人性的人。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強與弱、野蠻與良心的之間的衝擊。

那些名單上的猶太人是幸運的',就像斯坦恩說的:“這份名單是生命,名單之外就是深淵。”。但,有更多的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歷史是蒼白的,沒有人可以篡改它黑色基調——沉重而哀傷。但是,現在卻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東的土地上,孩子們十幾歲便放下課本,拿起路邊的石塊練習著打倒敵人。很難想象在貧民區的矮牆、磚塊中他們的童年是多麼的悲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歐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中東地區的人口圖卻是個標準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於老年人口比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甚至不到30歲!

這正是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的!新聞裡常聽到:“以色列對加沙實施新一輪空襲,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傷”等等的戰報,我們都早已習以為常。當這些人的生命化為一個個數字的時候,沒有人哀傷。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爭的受害者。可是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有的只是報復,又是死傷!

記得政治書裡有句話:當今世界的局勢是大多數地區和平,少數地區戰爭。

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話語,透露著整個世界的無奈。人性在那裡早已被泯滅,擁有的只是對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無力改變這一切,可以的只有希望。

希望其他國家能夠提供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

希望巴以兩國的停火協議能夠長久!

希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觀後感2

看完《辛德勒的》,眼淚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儘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種揪心的感覺。看著喻示猶太人悲慘命運的黑白畫面,聽著夾雜在猶太兒童清澈無比的聖歌歌聲極其不協調的槍聲,整個影片默默地展示著那段哀傷的過往。特別是那個紅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於人群,與再次出現在運屍車上的比照更是讓人悲傷。猶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陰暗的歷史。在希特勒的領導下的第三帝國期間,根據粗略統計,約600萬猶太人、數千萬其他人因為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而被殺。每次讀到那段歷史,我讀有種莫名的恐懼。但是這種恐懼卻並非於大規模屠殺本身,而是屠殺是在極其有秩序的組織之下進展的,儘管屠殺對於人類來說確是恐怖的.夢魘。不僅僅屠殺是流水線作業式的,就連從區分猶太人到送入集中營的所有程式都是國家機器高效率運轉的結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張把猶太人送進死亡工廠的證件都有法官的許可。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納粹時期的司法機關都無法擺脫助紂為虐這一汙點。因為納粹所有殘酷對待猶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機關的運作中得以順利的執行。也許有人會辯白到,因為德國法官所受到是實證主義法學的嚴格訓練,所以只能依照法律嚴格執行,哪怕有違本性。可是真實中的德國法院卻經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適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蘭克福地方法院判處僅看了一德國少女一眼的猶太畫商馬克斯構成“進展侮辱和當眾傷害”罪,其侮辱僅由看了一眼構成,遠遠超越了其司法依據《保護德國血統和德國榮譽法》裡對於侮辱的界定。也許還會有人辯白說,在納粹的思想宣傳下無法區分這樣的法律是不正義的惡法,更無法回絕適用違背正義的法律,因為沒有一個足以使其無視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險,義無反顧進展公正審判的環境。無可否認在很多時候確實是形勢比人強,不得已而為違心之舉。然而這個理由可以用於普通的德國人,卻無力抹去司法的汙點。確實,當時架構於優生學根底上的納粹法學理論對於屠殺有著充分的理由,但是作為正義守護者的司法機關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對於人類個體的尊重,這一法律的終級價值目標。在強權之下,也許無法回絕不正義之法,卻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選擇不同流合汙。明明知道納粹進展的是屠殺,卻仍然助紂為虐,這比直接殺人者更加惡劣。無論有著怎樣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為執法者在執行實實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終要為此承當責任,承受制裁。

辛德勒的觀後感3

一隻皮箱,一身西裝,一頂禮帽,還有一枚納粹胸針。這就是辛德勒給人的第一印象。

在德國軍官的眼裡辛德勒只是一個想發戰爭財的商人,但他們絕想不到辛德勒先生的心中閃著一團如火的紅。

那是一抹怎樣的紅啊!只是輕輕的一瞥,一個五六歲小女孩衣服上的色彩已經灼痛了他的心。在無邊無盡的黑白底上,一抹小小的紅是最耀眼最鮮豔的顏色。它是生命的紅色,是希望的火炬,是太陽遺落在人間地獄的一線光亮,是辛德勒先生的心。

他用他的心換來了幾千猶太人的重生,雖說對於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但那是先生用自己的生命來拯救這些猶太工人們的生命。“當你拯救了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拯救了整個世界”。沒有話語,沒有淚水,只有充滿誠意的心。

《辛德勒的名單》不能只說它是一個悲劇,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扯碎給人看,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更是心靈的衝擊與震撼。當納粹要撤出集中營時,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送進焚屍爐,載著屍體的手推車上,赫然閃現出一個強烈的特寫鏡頭,那正是小女孩兒和她鮮豔的紅上衣。此景不由得使人心頭一緊,在內心深處發出壓抑不住的顫抖。電影海報上的兩隻手,是小女孩和辛德勒的,說是辛德勒對猶太人的救贖,其實也是小女孩對辛德勒的救贖,換來了他救贖的心。紅衣小女孩最終沒能逃脫死神的魔爪,正是戰爭非人性的、殘酷的、反人類的體現。

傷感,震撼,為戰爭的暴虐,也為人性的偉大。戰爭給人們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讓人看到了人間大愛。

同一背景的還有一部電影——《美麗人生》,一如片名,戰爭背景下的.美麗,像和煦溫暖的陽光,可在這陽光下,主人公基度被納粹殺,把美好撕碎了。基度說:“愛是我們臨死時唯一能帶走的東西,它使死亡變得如此從容。”也許辛德勒正是懷著這樣的一份救贖的愛從容的走完了一生。

一盞油燈,一部打字機,一個個名字,一份長長的名單。這是辛德勒堅定的救贖,換來了他們真實的靈魂。

奧斯卡-辛德勒,他是一個人,一個有救贖之心的人,他拯救了那個時代的靈魂與良知。

一曲悠遠古老的猶太牧歌傳來,依舊低沉而婉轉,訴說著過去,一個有關救贖的故事……

辛德勒的觀後感4

這是一部以二戰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電影。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是燭光。一根火柴點亮了蠟燭,猶太人在禱告,讚美詩結束後燭光慢慢熄滅,變成一縷青煙,然後四周變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畫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徵著猶太人的黑暗時代。在黑白攝影的畫面中,只有一個小女孩用紅色,這個小女孩是黑白色調的整個屠殺場面的亮點,之後女孩子又一次出現——她躺在一輛運屍車上正被送往焚屍爐。我想正是這個小女孩觸動了辛德勒,使他從最開始的一個趁機想發大財的商人,轉變成一個有良知有人性的人。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強與弱、野蠻與良心的之間的衝擊。

那些名單上的猶太人是幸運的,就像斯坦恩說的:“這份名單是生命,名單之外就是深淵。”。但,有更多的猶太人慘遭屠殺,這是那個時代的杯具。歷史是蒼白的,沒有人能夠篡改它黑色基調——沉重而哀傷。但是,此刻卻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東的土地上,孩子們十幾歲便放下課本,拿起路邊的石塊練習著打倒敵人。很難想象在貧民區的矮牆、磚塊中他們的童年是多麼的悲哀。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歐洲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中東地區的人口圖卻是個標準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於老年人口比例。他們的平均年齡甚至不到30歲!

這正是連年不斷的戰爭造成的!新聞裡常聽到:“以色列對加沙實施新一輪空襲,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傷”等等的戰報,我們都早已習以為常。當這些人的.生命化為一個個數字的時候,沒有人哀傷。他們是戰爭的犧牲品,是戰爭的受害者。但是然後呢?沒有然後了!有的只是報復,又是死傷!

記得政治書裡有句話:當今世界的局勢是大多數地區和平,少數地區戰爭。

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話語,透露著整個世界的無奈。人性在那裡早已被泯滅,擁有的只是對生命的渴望。

我想我無力改變這一切,能夠的只有期望。

期望其他國家能夠帶給更多的人道主義援助!

期望巴以兩國的停火協議能夠長久!

期望全世界和平!

辛德勒的觀後感5

辛德勒,生於1908年,德國投機商人,好色、生活糜爛,是納粹中堅分子。戰爭期間辛德勒僱傭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是波蘭最便宜的勞工。1943年,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使辛德勒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他開始用一切辦法,拯救猶太勞工。他的廠有七個月沒生產一件合格的武器,而且他傾其所有養活廠裡的猶太人,並賄賂黨衛軍官。他的覺醒,始於人性,始於心底的一種震顫。這與民族、政治、軍事毫無關係,只是人道主義,為了保護那些隨時面臨死亡威脅的猶太人。他沒有獲取任何一點好處——散盡家財、隨時被黨衛軍懷疑,而且在戰後還有可能被捕。但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一往無前,從不後悔。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辛德勒沒有讀過孔孟典籍,但他做的事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心都是相同的,他們只有一個理念——做正確的事而不求回報,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辛德勒在救贖,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報答,不求聞名於後世,只求於心無愧。他沒有公開地反抗納粹,沒有走到街上散發傳單,但他做了更偉大的事業,因為他,1200個猶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猶太人敲掉自己的銀質假牙,送給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來語刻著銘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那是最樸素的禮物,象徵了猶太人純潔而質樸的心,但他還在為自己保留一枚金質勳章而懊悔——雖然他已經拿出了全部積蓄來拯救猶太人的生命,但依然覺得自己做的不夠。

中國人喜歡花好月圓的結局,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辛德勒戰後的戀愛、生意都受到挫折,晚年靠猶太人的接濟維持生活。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我們依然希望所有人都做好人——只有大家都成了好人,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辛德勒不會後悔,因為生命比財產更重要。在他敲出那些名字的一刻,就已經做出了抉擇,他拯救了生命,也救贖了自己曾經墮落的靈魂。

影片結束時,黑白的螢幕轉為彩色,已經步入暮年的猶太人,或者它們的後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塊……每一個石塊,都代表了當年的鮮活生命啊。沒有哪個民族是優等的或者劣等的,我們只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都該受到尊重,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資格。所以,辛德勒的救贖,才顯得充滿意義,那是戰爭中善良的人性。

辛德勒的觀後感6

對於和戰爭有關的電影,女生的興趣一向都低於男生。幾年在北京前買了這個電影的dvd, IT男看過之後推崇備至,而我卻一直都沒有完全看過,僅僅看過其中的一些片斷。

當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納粹在Krakow大屠殺後繼續“清洗”躲藏在房子角落、夾層、壁櫥或鋼琴中的猶太人,其間一個德國人伴著槍聲在鋼琴上彈奏巴赫的“英國組曲”(第二組曲BWV807第一樂章)。 不過我至今沒有想通電影裡為什麼有一段德國士兵的對話,討論這個曲子是莫扎特的還是巴赫的。

最近發現當初買的碟片已經自殺,況且現在可以買到更好的版本,於是又買了一套。買回家之後溫習這舊片,終於完整地再看了一遍。都說這個片子很長,但我坐在那裡,安靜地看完這個片子,一點也不感到時間的流逝。

影片是黑白的,所以,窗子是白的,鋼琴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大地是黑的;面板是白的,外套是黑的;雪花是白的,鮮血是黑的。死亡本身造成的恐懼因此被淡化,而因為被納粹所踐踏的人性和對未來的無望而產生的絕望,反而被影片推至極限。沒有看過這個片子的人,決不會體會到這種絕望,而我,我相信自己哪怕是看過十次,所感受到的,也決不會超過那真正絕望的千分之一。

那是怎樣不見天日的一種黑暗啊。而辛德勒的名單,對於那一千多個“Schindler‘s Jews”來說,卻是那無盡黑暗中觸手可及的.一絲微光。名單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是一個生命,一個故事,更能燃起更多的希望。

黑白的影片中,卻出乎意料地讓觀眾看到一絲色彩,--一個身穿淡淡紅衣猶太小女孩在遠遠的背景中奔跑,彷彿逃離了納粹的魔掌。但在將近結尾處一輛裝滿了屍體的車上,我又看到了那個小小的紅色的身影,那個鏡頭依然是遠遠掠過,卻喚起人心中無盡的悲傷。

影片的末尾,那些獲救的“Schindler‘s Jews”手挽手站在地平線上,畫面漸漸由黑白轉為彩色,那個時刻,彷彿冰封大地瞬時充滿了陽光,讓我的喜悅眼淚溢滿了眼眶。

我想,這部電影的感人,不在於情節,在於可以喚起所有觀者心底的良知。

辛德勒的觀後感7

《辛德勒名單》是關於納粹屠猶題材的經典之作。在這部影片中,既揭示了x火商、納粹分子奧斯卡·辛德勒由邪惡走向正義,迴歸人性,盡其所能營救猶太人的事蹟,也從正面或側面反映出了反派人物——阿蒙·高斯從一個常人墮落為殺人機器的複雜過程。高斯這個人物的蛻變給我帶來的衝擊,並不亞於辛德勒。所以我覺得,解析高斯,對我們理解這部影片,乃至這個時代,都有重要意義。

儘管沒有明確交代,但從一些情節和對話來看,高斯是維也納人。奧地利直到1938年才被德國吞併。在此之前,高斯會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我想,大概也與常人無異吧。

後來他成為了黨衛軍中校,主管克拉科夫的集中營。一方面,他保持著自己作為“人”的本性——有愛情,貪財(雖然不是好品質,但卻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嗜酒,能為辛德勒說情。他喜歡海倫,卻因為她是猶太人而不敢明確表示,只能把他安排在無生命危險的家中。當辛德勒試圖挽救猶太人的時候,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為突破口,才說動了高斯。

但另一方面,他的“x性”逐漸膨脹,佔據了主導。他奉上司之命大肆屠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如果說這還只是奉命行事的話,那麼他在別墅裡肆意槍殺猶太人,恐怕不是為了錢、名,也不是受人所迫或受人指使,也不見得真的和猶太人有什麼八輩子的大仇,只是為了“好玩”。辛德勒勸他像皇帝那樣寬恕人,高斯就擺出一幅皇帝的架子。這只是為了“好玩”,而不是真的像寬恕他們。當他覺得不好玩的時候,又毫不猶豫地恢復了劊子手的本來面貌。

這一切如何造成?納粹的灌輸無疑十分重要;但人有殘忍的本性,當這種本性受諸如命令,或殺人場面的刺激,同時又缺少引導與制約時,就會一發而不可收拾,逐漸替代善良的一面,而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魔鬼。這是歷史的悲劇。

高斯是數百萬納粹軍人的縮影。他們都是由凡人、好人淪為野獸的。高斯的悲劇也是數百萬普通納粹的悲劇,更是猶太人、是全人類的悲劇。如何防止這種悲劇重演?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辛德勒的觀後感8

辛德勒的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德國企業家在戰爭期間救助一千二百多名猶太人使他們防止被納粹屠殺的故事。這裡給大家了一些有關辛德勒的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辛德勒,生於1908年,德國投機商人,好色、生活糜爛,是納粹中堅分子。戰爭期間辛德勒僱傭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是波蘭最廉價的勞工。1943年,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使辛德勒最後一絲希望破滅。他開始用一切方法,猶太勞工。他的武器廠有七個月沒生產一件合格的武器,而且他傾其所有養活廠裡的猶太人,並賄賂黨衛軍官。他的'覺醒,始於人性,始於心底的一種震顫。這與民族、政治、軍事毫無關係,只是人道主義,為了保護那些隨時面臨死亡威脅的猶太人。他沒有獲取任何一點好處——散盡家財、隨時被黨衛軍疑心,而且在戰後還有可能被捕。但他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一往無前,從不懊悔。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辛德勒沒有讀過孔孟典籍,但他做的事情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心都是相同的,他們只有一個理念——做正確的事而不求回報,儘自己的一切努力。辛德勒在救贖,他所做的一切,不求報答,不求聞名於後世,只求於心無愧。他沒有公開地對抗納粹,沒有走到街上散發傳單,但他做了更偉大的事業,因為他,1200個猶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猶太人敲掉自己的銀質假牙,送給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來語刻著銘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那是最樸素的禮物,象徵了猶太人純潔而質樸的心,但他還在為自己儲存一枚金質勳章而懊悔——雖然他已經拿出了全部積蓄來猶太人的生命,但依然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喜歡花好月圓的結局,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辛德勒戰後的戀愛、生意都受到挫折,晚年靠猶太人的接濟維持生活。好人不一定有好報,但我們依然希望所有人都做好人——只有大家都成了好人,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辛德勒不會懊悔,因為生命比財產更重要。在他敲出那些名字的一刻,就已經做出了抉擇,他了生命,也救贖了自己曾經墮落的靈魂。

影片完畢時,黑白的螢幕轉為彩色,已經步入暮年的猶太人,或者它們的後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塊……每一個石塊,都代表了當年的鮮活生命啊。沒有哪個民族是優等的或者劣等的,我們只知道任何一個生命的存在,都該受到尊重,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資格。所以,辛德勒的救贖,才顯得充滿意義,那是戰爭中善良的人性。

辛德勒的觀後感9

黑白,正如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從頭至尾影片都籠罩著一層莫名的憂傷,一種淡淡的壓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樣,影片站在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實的展現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與之不一樣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二戰時期利用價格便宜的猶太人大發戰爭財,但隨著與會計伊扎克·斯泰恩以及眾多猶太人的相處,辛德勒的良知開始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原先的商業性工廠最終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如其名,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去爭取名額,看著眼前的`名單越來越長——這意味著,更多的猶太人將會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麼奢侈,我能夠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賺點錢……我太荒唐揮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責,在懺悔,想必所有人都會被感動吧!影片的結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恩永遠不變”,這是所有猶太人由心中發出的對辛德勒最真摯的感激。

如同百科上所載:

它描述了戰爭、種族、性、信仰、信念、金錢、同情、國家、生存、生活、覺醒、迴圈、困厄、侵犯、堅守、放棄;

它說的是流離、剝奪;

它說的是一條紅色的童裙;

它在說底線;

它在說家園,肉與靈。

它是一部電影,是一部史詩,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創傷與性靈。

又是一部戰爭電影,又是血腥的殺戮,重重錘擊著我的心。望著窗外,繁華喧鬧、車水馬龍,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是啊,戰爭,離我太遙遠了,安於和平的我又怎會理解戰爭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卻仍然在抱怨,抱怨學習的壓力,抱怨生活的煩惱,人們常說會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可是明白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觸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詞,到那時,才會真正明白什麼叫做幸福吧!窗戶上泛起一層淡淡的霧,窗外的一切變得模糊,彷彿將我與世界隔絕,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牆,單色的床,一切都變得和諧,在這個小世界中,沒有刺眼的紅,沒有“區域性戰亂”,很單純的白,讓這顆鬧騰了很久的心靜下來的白。有那麼一瞬,我真的期望能夠永遠呆在這間小房子裡,一輩子都不出來……

辛德勒的觀後感10

這是一部在彩色電影出現多年後拍攝的黑白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採用了黑白色調,突出了那個環境中的黑暗與絕望。唯有片中一個穿紅衣的小女孩,以及片尾那一千一百多個得以存活的猶太人及其家庭的真實影像,才運用了彩色的視角,才象徵著生命與希望。

一開始,片中的場景還比較接近生活:出手闊綽的辛德勒、歡樂的酒席、擁擠著搬家的猶太人。但之後的鏡頭就充滿了血腥:兩個德國士兵,將一個獨臂的猶太人拉出來,無故地槍斃了;德國軍官高斯,因嫌一個猶太女工程師囉嗦,命令下屬將她槍斃;高斯坐在陽臺上,用狙擊槍對準勞動著的猶太人,對任何鬆一口氣的人扣下扳機;士兵們命令猶太人站成一排,用機關槍掃射他們,又拔出槍,對倖存的兩人開槍……這些鏡頭看了讓人驚心動魄。我相信即使是最麻木的人,看著這一幕幕血案也會感到恐懼和震驚。

辛德勒目睹了這些暴行。作為一個德國商人,他有大量的財富可以供他揮霍,但他選擇用它們來拯救這些生命。他從高斯手中,飛越了一個又一個猶太人,假稱要讓他們做自己的工人。每一個被買下的人的名字都記在他的名單上,每買一個人都要花一大筆錢。但辛德勒總是不斷地對他的.猶太人會計說“多一點,再多一點”。當買下一千一百多人時,他的會計顫抖著拉出名單,說:“這名單太好了,這名單,就是生命。”而辛德勒的工廠並無生產力,他還必須買下軍商的軍備充當產品,搪塞德國軍方。至德國投降時,辛德勒已經傾家蕩產,那些被他所救的猶太人,用自己的金牙熔了一個戒指,送給他,上面刻著“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而收到戒指的辛德勒則痛哭流涕,自責自己做得還不夠。

作為觀眾,我們可以發現:德國官兵的行為之所以殘忍而又荒唐恐怖,辛德勒之所以能被稱為義人,他們的區別實質在於對生命的態度。從德國軍官高斯的言語中,我們感受到他並不把猶太人當作人來看待,而是視為老鼠、蛇類。但辛德勒將猶太人當作人來看待,所以他向乾渴的猶太人噴水,容納年老的猶太人為工人,在生日宴會上親吻了猶太女子,並在最後費盡心機留下這生命的名單。可見,善惡之間的距離並不遙遠,思想觀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謬以千里。而不將人當作人來看待抑或是看輕某些人、歧視某類人,所帶來的可能是令人永生難忘的痛苦、災難。

有一則評論打動了我:“看完影片,看到外面的燈火通明,感覺一切的繁華都是一種罪惡……”

辛德勒的觀後感11

黑白,正如影片給人的視覺效果,從頭至尾影片都籠罩著一層莫名的憂傷,一種淡淡的壓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樣,影片站在德國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實的展現了二戰時期納粹的暴行,與之不同的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來自德國的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二戰時期利用價格便宜的猶太人大發戰爭財,但隨著與會計伊扎克·斯泰恩以及眾多猶太人的相處,辛德勒的良知開始覺醒並且不惜冒生命危險反叛納粹,原先的商業性工廠最後成為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影如其名,看著他一次又一次去爭取名額,看著眼前的名單越來越長——這意味著,更多的猶太人將會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麼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賺點錢……我太荒唐揮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責,在懺悔,想必所有人都會被感動吧!影片的結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萬語匯成一句“感恩永遠不變”,這是所有猶太人由心中發出的對辛德勒最真摯的感謝。

如同百科上所載:

它描述了戰爭、種族、性、信仰、信念、金錢、同情、國家、生存、生活、覺醒、迴圈、困厄、侵犯、堅守、放棄;

它說的是流離、剝奪;

它說的是一條紅色的童裙;

它在說底線;

它在說家園,肉與靈。

它是一部電影,是一部史詩,是一段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創傷與性靈。

又是一部戰爭電影,又是血腥的殺戮,重重錘擊著我的心。望著窗外,繁華喧鬧、車水馬龍,洋溢著節日的喜悅。是啊,戰爭,離我太遙遠了,安於和平的我又怎會理解戰爭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卻仍然在抱怨,抱怨學習的壓力,抱怨生活的煩惱,人們常說會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但是知道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觸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詞,到那時,才會真正明白什麼叫做幸福吧!窗戶上泛起一層淡淡的.霧,窗外的一切變得模糊,彷彿將我與世界隔絕,沉浸在一個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牆,單色的床,一切都變得和諧,在這個小世界中,沒有刺眼的紅,沒有“區域性戰亂”,很單純的白,讓這顆鬧騰了很久的心靜下來的白。有那麼一瞬,我真的希望可以永遠呆在這間小房子裡,一輩子都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