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兵小將》觀後感

校園 閱讀(9.48K)

《大兵小將》讓我一開始就陷入一種疲勞狀態,我就像在聽一首串燒歌一樣,需要不斷地把思緒從與其“串調”的其他電影中拉回來,這裡是《麥田》,那裡是《我的唐朝兄弟》,這裡讓我想起《孔子》,那裡又有點《神話》的意思……這也不能完全怪電影本身,在這個填鴨式的賀歲檔中,我們反覆見證著那些實際上根本無法量化其號召力的明星們一次次粉墨登場,以毫無創意的方式去演繹那些離我們無比遙遠的恩怨情仇,像小白鼠一樣被測試著心理承受的底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狀態問題,感覺這樣的一部電影用來在大年七年級賀歲實在是不太合適,因為過程還是有些沉悶的,而且繼《新宿事件》之後,成龍又死了。

《大兵小將》觀後感

看完電影出來和導演丁晟聊了一會兒,我問他為什麼會想起來拍這麼個戰國的電影(有的電影總讓人忍不住要問導演你為什麼要拍這麼一部電影的),丁晟說這是大哥要拍的,這裡的大哥是指成龍。我不知道作為本片的總製片人和主演的成龍心中的戰國到底是什麼樣的,記得有一個學者曾說過他最希望生長的年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造就了一個思想者的天堂,而且中國最早的俠義精神也可以在諸子學說中找到精神源頭。嚴格說來,《大兵小將》不算一個動作片,但可算做一部另類的俠義片。成龍扮演的樑國老兵儘管出身卑微行為猥瑣,但他心中的家國意識始終都沒有泯滅,能在一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亂世保持著對國家的忠誠以至不惜捨身取義,在一個小人物身上去體現“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兼愛非攻”精神主旨,也算是對“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另類闡釋了。在已經年過半百,失去了當年的敏捷身手之後,摒棄從前的動作路線轉而採用精神訴求的方式來塑造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春秋俠士,也算是成龍對自己傳統風格的一種延續和轉型的過度吧,成龍演得也很用心,連脖子上的泥垢都一絲不苟,也許是急於在《新宿事件》的失敗後扳回一局吧,雖然影片的思路沒有錯,但最終的效果在我看來卻並不樂觀。

像螻蟻般生存直至最後像大俠般死去,本來是一個很能出彩的情節模式,但《大兵小將》在敘事和主題昇華上一直處於以一種擰巴的方式糾結在一起的.狀態,對反戰主題的烘托和揭示基本上都是靠穿插其中的對話的,所以每當成龍和王力巨集做出一副要深度勾兌的架勢的時候我就感到乏味,直接靠劇中人物之口來傳達創作者的意圖實在是一件很讓人反感的事情,更何況這樣的對話與劇情沒有很好地交織到一起,於是更顯笨拙。

《大兵小將》基本上是一個戰國“公路片”的模式,行走中不斷出現的各種狀況和闖入者,再加上“大兵”押送“小將”俘虜的主線和衛國王位相爭手足相殘的支線,情節的資訊量很大,特別是幾個“送死”的客串明星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消減了影片的整體沉悶(其中最出彩的當屬王寶強扮演的傳令兵),但是影片對於結尾部分的情節逆轉並沒有給出足夠的理由,這讓人物行為的轉折顯得很生硬。就這一點導演丁晟給我的解釋讓我有點哭笑不得,他說其實這樣的情節漏洞要是細究的話會有很多,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有意地加快了敘事節奏,希望觀眾能在這個過程中忽略掉這些漏洞。丁晟確實是個挺實在的導演,從《大驚小怪》到《硬漢》到《大兵小將》,我能看到他一直在進步,所以這樣的自欺欺人,還是覺得有點不能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