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集錦八篇

校園 閱讀(2.68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國小數學教案集錦八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複習了比的知識,這節課我們來複習比例的知識以及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板書課題:比和比例(二)]

⊙回顧與整理

1.構建比例知識網。

通過課前的複習,你瞭解了比例的哪些知識?(結合學生回答板書知識網路)

預設

生1:我瞭解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生2:我知道了解比例的方法。

生3:我掌握了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的方法。

生4:我理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並且能判斷兩個量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

生5:我瞭解了比與比例的區別以及正、反比例的區別。

……

2.複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1)比例的意義是什麼?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

明確:

①比例的意義: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②比例的各部分名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明確:在比例裡,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向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3)解比例。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項,都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的方法。

①根據比例的意義判斷,看兩個比的比值是否相等。

②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看內項之積是否等於外項之積。

3.複習正比例和反比例。

(1)正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是什麼?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關係式:=k(一定)

(2)反比例的意義和關係式是什麼?

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

關係式:x×y=k(一定)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擺筷子的真實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存在於生活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使學生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學習編、記、用2的乘法口訣,理解2的乘法口訣相鄰兩句之間的關係,掌握並能夠熟練地運用。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概括、記憶等方面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課件出示情境圖。

你們在家裡幫媽媽做家務嗎?小明和大家一樣,也是個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來了許多客人,他幫媽媽做什麼家務呢?

學生觀察回答後,藉機教育學生要體會長輩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意識。

二、探究新知。

1、擺一擺,填一填。

小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擺一擺,並完成書上的表格。

2、編2的.乘法口訣。

讓學生藉助筷子圖寫出相應的乘法算式,然後藉助編5的乘法口訣的經驗編出2的乘法口訣。

3、探究乘法口訣的規律。

小組活動:觀察2的乘法口訣,和同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彙報:請幾名學生彙報他們發現的規律,其他學生認真聽,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舉手補充。

三、鞏固與提高。

1、遊戲:找朋友。

教師出示乘法口訣,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學將算式將相應的算式舉起來,其他同學判斷。

2、遊戲:摘蘋果。

課件出示蘋果樹:秋天到了,樹上的蘋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來嗎?仔細看看哪個蘋果長大了,你能解決它身上的問題嗎?

學生回答蘋果上面算式的得數,並說說用哪句乘法口訣計算。

3、小組比賽:有幾隻手?

課件示範規則。

4個小組比賽,看看哪個小組說得又快又好。

4、思考題。

課件出示題目。

同桌談論、解決問題。

四、課堂總結。

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第一冊教科書第64——65頁及練習九的第1——3題,認識10。

教學目標:

1. 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

2. 學會10的數數、認讀、寫數、大小比較和10的分與合,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 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及初步的數學交流意識。

4. 引導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直尺、學具圖片、掛圖、數字卡片、小貝殼圖片等。

教學設計:

(一) 創設情境

老師請大家猜一猜。

a. 有一個數,表示一個物體也沒有,還表示起點,它是誰?(貼圖片0 )

b.能與0做鄰居的又是誰?(貼圖片1 )

c.在我們所學過的數字中誰最大?(貼圖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0至8各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表示一個物體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沒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個什麼辦法?

學生可能猜出許多不同的辦法,教師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聯合起來,站在一起組成“10”,10是兩位數,當然比9大。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創設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既複習了9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又引起了新的教學思考:1和0用什麼辦法使9沒話可說?引出新課題。這裡可以使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

(二) 探究學習

板書:10的認識

齊讀“10”。

1.學習10的含義及10以內數的順序。

(1) 聯絡實際,舉與10有關的例子。

我們的身邊或我們生活中有許多與10有關的物體,你能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嗎?

師:同學們舉了很多例子,像這樣:人的手指、腳趾、一組的人數、氣球個數、花的盆數等等,都可以用10來表示。

(2)做排隊遊戲。

請小朋友們站成一排(8人),問共有幾個人?

(老師站進去)現在有幾個人?(9人)

如果想讓第一排有10個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數一數現在有幾個人?誰是第10個人?你是從哪邊數的?還有誰也可以是第10個人?怎樣數?

設計意圖:

這個活動的設計,給每一個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活動平臺,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空間中舉出許許多多與10有關的例子,如:人有10個手指頭、10個腳指頭、10個同學組成一組等。通過讓學生舉例、動一動、說一說、數一數,知道10可以表示物體的個數,使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生活中,國小數學教案《認識10》。

2. 10的位置與大小。

(1)尺子上的數字。

同學們經常用到尺子,請小朋友觀察,9在8的後面,10在哪裡,為什麼?

老師這裡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誰知道空格里應該填幾?

投影儀出示:

全班齊讀0——10,再齊讀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間用什麼符號來連線?

10 9 反過來 < 10

設計意圖:

利用直尺教學10的位置,使學生一目瞭然,建立數感。同時,使學生再次認識到數字與生活密切相關。在比較10的大小時,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比較空間,這樣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3) 10的寫法。

我們學習了10的這麼多知識,那我們該怎樣去寫10呢?

在田字格里練習寫10。你是怎樣寫10的?

生答:左邊是1,右邊是0,要佔用兩格。

(由於學生已學過1和0的'寫法,所以書寫時並不困難。)

(4) 10的分與合

(1)情境引入

一個星期天,小明準備去看望奶奶,給奶奶帶點什麼呢?對了,這裡有10個蘋果,給奶奶帶去吧!但是一個袋子裝不下,就把10個蘋果分別裝到兩個袋子裡,小明可能會怎樣裝這10個蘋果呢?

(2)五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請你拿出10個蘋果學具圖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們分成兩堆。其中一人做好記錄,說出不同的分法。(學生活動,老師展示蘋果樹圖)

(3)彙報結果(學生把蘋果掛到蘋果樹上的合適位置)。

(4)學生觀察,鞏固新知。

剛才大家通過分蘋果,知道了10的組成,可是,要把這麼多的組成都記下來,可真不容易。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可以減少哪些記憶內容?

引導學生說出:看一個,記兩個,最後得出結論,只需記住5個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記憶10的組成。

(5)遊戲,組成10。

師生互動

教師說一個數,學生說一個數,兩個陣列成10。

設計意圖:

在這一環節中,我採取了從創設情境入手,以小組合作展開學習、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10的分與合。使學生人人都動口、動腦參與學習。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到了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課堂作業

1.看掛圖填數。

學生模仿指揮員發出命令,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情景。

2.猜數遊戲。

正確猜出小貝殼下面的數字,獎勵小貝殼。

(四)課堂小結

師帶領學生回顧本課內容,然後提問:

你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認識10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說明

本節課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不過學習的內容稍顯複雜,被除數的首位不是除數的整數倍。因此在理解除法豎式的算理時,實際操作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考慮到以上因素,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後算,以分物的過程來指導計算的過程。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根據題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將分小棒的過程與豎式計算的步驟聯絡起來,使每一步計算都有據可依,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輕鬆。

2、重視學生的表達,讓學生通過表達加深對除法豎式的理解。

在教學中,不論是在學生動手操作之後還是在列出除法豎式之後,都引導學生說一說,說分物的過程,說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說除法豎式的計算順序。在說的過程中既能促進學生思考,又能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複習匯入

1、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你們還記得計算方法嗎?

請學生用語言敘述筆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方法。

2、用豎式計算48÷2。

(1)指一名學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計算。

(2)指名說一說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上節課的`學習內容,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除法豎式的理解,為本節課的學習掃除障礙。

3、匯入新課。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的筆算。(板書課題)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圖。

課件出示教材情境圖,請學生說一說圖中的故事。

引導學生說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個橘子(4籃零8個),他們3人要平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觀計算。

(1)引導列式。

師:他們3人每人能分到幾個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嗎?

學生根據題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師:現在我們用手中的學具實際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這道題的結果。(出示課堂活動卡)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分一分,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為後面進行除法豎式的計算打好基礎。

(3)交流操作過程和結果。

師:你們是怎樣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1捆,還剩下1捆怎麼辦?

預設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與另外8根合起來是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這樣每人共分到16根。

師:剛才分物的過程用算式怎樣表示呢?

引導學生說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豎式表示分的過程和結果。

(1)嘗試筆算。

師:請你們結合剛才分物和口算的過程,嘗試用除法豎式算一算。這道題與48÷2的豎式計算有什麼不同?如果被除數的首位不是除數的整數倍,那麼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怎樣處理?

學生獨立計算。

(2)集體交流,理解豎式計算的算理。

教師根據學生的口述板書除法豎式及除法豎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結合計算過程總結演算法。

師:在用除法豎式進行計算時,要從哪一位算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引導學生回顧計算過程,使學生明確要從被除數的高位算起,相同數位要對齊,每一步的餘數都要比除數小。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定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3、為什麼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定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後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麼?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麼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定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彙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後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回家路上》是北師大版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授的內容是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同時是在學習了2、3、4、5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安排的一節練習課,是對 2、3、4、5的乘法口訣的鞏固與疏理。學生將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主動提出數學問題,進一步鞏固乘法口訣,並能正確熟練地計算,從而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根據《課標》的理念,在教學中,把計算教學與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已經具備了豐富的數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起始階段,也是進一步學習乘法運算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小動物回家的具體情境,逐步發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能力目標: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2、3、4、5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的用乘法口訣進行表內乘法的口算。

3、情感目標: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發展初步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根據題意提出問題,並運用乘法口訣解決問題。

教學教法:

一堂課的設計,我力求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數學用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巧,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在四十分鐘的教學中容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方法如下。

(1) 直觀演示,操作發現。教師利用多媒體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討論,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2) 巧設疑問,體現兩“主”教師通過設疑,指名學習方向,營造探索新知的氛圍,有目的,有計劃,有層次地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觀察、比較、討論、研究等活動中參與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掌握新知和發展能力的目的。

(3) 運用遷移,深化提高: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培養學生利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觀察,比較,概況出知識點,讓學生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主動提問。

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六個教學程式,情景匯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數學遊戲、課堂加油站、總結。

一、情景匯入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老師現在有一段語音想讓大家聽一聽,對於我門來說一點也不陌生,每天都可以聽到的,仔細聽完之後告訴老師,你是在什麼時候聽到過呢?學生會回答放學的時候聽到過。接下來出示本節課的主檢視說,這是動物園裡的小動物們放學的情景,他們在幹嗎呢?學生會說回家的路上,因此(板書:回家路上)

二、探索新知

1、 發現數學資訊

2、 小組討論,寫出自己想的數學問題,比一比誰寫的多。

3、 學生反饋(採用你問我答)我會這麼問:哪位同學的勇氣先來提一個數學問題,接著請另一個同學進行回答。給予拍檔獎勵。學生邊說教師邊板書。

三、鞏固練習

1、 看圖回答問題

2、 填一填(引導學生說出每段表示多少)

3、 看圖列示計算

四、數學遊戲時間

同學們練習了那麼久讓我們放鬆一下吧,接下來有兩個遊戲。

1、 乘法口訣小組內對口令

2、 乘法口訣接龍

五、課堂加油站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學生提升的環節,出示一副情景圖,學生自主發現數學資訊,在練習本上寫出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個別指導,並對於完成好的學生進行當場批改。

六、總結

對於本節課我是這樣讓學生總結的,今天學的開心嗎?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用到數學,你們喜歡數學嗎?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P43。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境讓學生感知100以內數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等多種能力,培養數感。

3、能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

4、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詞語的含義並能運用詞語表述。

難點: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詞語間的差別。

四、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老師在紙上寫一個數字,由一個學生當小老師點幾個學生的'學號來回答老師問題,由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回答來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 、少得多表示數的大小程度的詞語。

(二)講授新課

1、說一說,對比感悟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寫字嗎?今天動物王國裡面有幾個小動物也在寫字(分別是小青蛙、小老鼠),看看他們有什麼問題要我們解決的。

小青蛙寫了14個字,小老鼠寫了12個字,誰寫的多?誰寫的少?你知道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是怎麼樣的嗎?(在這裡引出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識點)

小青蛇看見他們在寫字也加入他們的隊伍,它寫了72個字,那現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他們之間的數量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這裡引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識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交流,加深瞭解

動物王國裡面的國王看見他們那麼愛好學習,於是給他們頒發了獎品(彩筆),獎品設為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讓學生根據提示來說出答案,理解詞語(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三)舉一反三,鞏固應用

1、出示課本43頁做一做

2、課本45頁第4題

(四)闖關(運用知識)

咱們班的小朋友真聰明,老師看見你們表現很棒,給你們設了兩個個難關,你們相信自己能闖關嗎?

第一關 比較時間

第二關 比較價格

(五)做一做課本45頁 數學遊戲

(六)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新知識?你能用今天的知識說一說身邊的事物嗎?

五、板書設計

( )比( )多一些 ( )比( )少一些

( )比( )多得多 ( )比( )少得多

國小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材說明

關於“時、分、秒”這一內容,本套教材分三個階段編排。第一階段是在一年級上冊,主要讓學生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第二階段是在一年級下冊,主要讓學生會讀、寫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第三階段就是本冊教材本單元,主要教學時間單位“秒”,以及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具體內容的編排順序如下表。

在具體情境中感悟時間單位“秒”

觀察鐘錶,得出1分=60秒

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單位之間的進率也比較複雜。但是時間又時時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因此,教材從教學材料的選擇到呈現方式,都十分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力求讓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有關時間的知識。例如,“秒的認識”主題圖就選擇了家喻戶曉的春節聯歡晚會中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時的場景,“做一做”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感受“1分鐘有多長”和“1分鐘能做些什麼”,練習中又編入了一系列與學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以豐富學生對時間觀念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

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儘可能使數學學習活動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聯絡。

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材選用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如練習十五中讓學生估計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飯、書包等的時間,寫己每天的作息時間,瞭解自己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開始和結束的時刻,等等。教學時,就要充分運用這些素材,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逐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和意識。

2.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鐘錶模型等教具、學具的作用。

由於時、分、秒之間的進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學的十進關係,學生往往感到不習慣,這無疑給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帶來一定的困難。為此,教學時,應加強對鐘錶的觀察,特別是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了多少;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了多少;以便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係。

除了教材上選擇的素材和活動形式,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更豐富的材料,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對時間觀念獲得更充分的體驗。

3.本單元內容可以用3課時進行教學。